人才培养艺术设计论文范文

2023-12-16

人才培养艺术设计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人才培养方案回答了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本文从人才培养目标指向、方案设计过程和方案实施结果三个层面阐述了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有效设计的内涵,提出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有效设计的六大策略,并进一步探讨了高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与实施的保障措施,旨在为优化当前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及提升高职内涵建设问题提供思路。

关键词:高职教育 人才培养方案 有效性

课 题:本文系2012年湖南省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施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ZJC2012006。

当前,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设计上存在注重就业与职业性而产生的人才培养“一元化”思维和价值取向、力图设计出能覆盖就业岗位群和岗位群所指向的全部岗位能力的大而全的人才培养计划、一门课程对应一种职业能力的课程设置与线性的课程序列等现实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或因缺乏对高职教育的正确认识,也有可能来自无法准确定位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而导致的设计思路偏离等诸多原因。

人才培养方案协调学生、学校、社会三者的关系,体现了学校的办学宗旨和办学理念,直接回答了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制定直接涉及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最核心的一项工作——专业建设,同时它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因此,要提升高职教育内涵和人才培养水平,克服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系列问题,就必须有效设计人才培养方案这一人才培养的行动方案和核心文件。

一、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效设计的内涵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目标指向的有效性、实施过程的有效性和实施结果的有效性三个层面。

1.人才培养目标指向的有效性

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核心与出发点。高职教育是教育的一个层次,其本质依然是人的教育问题。在人才培养目标上,除了凸显高职这一教育类型上的人才培养特性外,还必须牢牢地把握住教育的本质目标,即“不管社会对教育提出何种要求,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始终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个体人格的完善。”

因此,在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上,要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

2.方案设计过程的有效性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原则设计与开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贯彻“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修订)和实施应主动争取行业、企业参与,共同制定(修订)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紧跟人才需求市场动态,以社会需求为依据,找准专业办学定位,明确人才培养规格,参照职业岗位技能要求,與行业企业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引导行业、企业参与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的开发,实现“教学与生产相结合,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突出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

3.方案实施结果的有效性

人才培养方案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其实施的结果能反映出方案的有效性。一是得到直接受益人——学生的认可,能让学生有所学、有所用,符合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生涯发展要求,具有就业自信心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得到社会的认可,为社会提供一线的优秀人力资源,服务于区域经济,获得较好的社会评价,并形成专业品牌效应;三是方案整体设计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且能因地制宜,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得以实现。

二、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效设计的策略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般包含了专业名称与代码、招生对象与学制、就业面向、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毕业条件、教学进程安排、核心课程介绍、实践教学体系、教学资源、继续学习建议等十项内容。这十项内容是一个有机整体,在逻辑上是相互呼应的关系。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既有高等教育的属性,又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性。高职人才培养方案要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凸显高等职业教育特色,要从就业岗位(群)及能力要求、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确定、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等方面来优化设计。

1.分析就业岗位及岗位需求,精准定位专业

专业定位就是解决为怎样的岗位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因此,明确专业对应的就业岗位(群)是高职人才培养的前提。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进步、岗位的调整与分化,相关岗位层出不穷,导致人会在未来遇到多次的岗位变换。可见,高职专业凸显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的同时,也要考虑其适应性。充分注重适应性,才能使高职的人才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切实考虑针对性才能办出高职特色。

高职学生面对的就业环境有就业行业、单个的就业岗位和就业岗位群。在方案的设计中,如果依据某个行业或者依据单一具体岗位作为就业岗位,都会造成专业定性过泛和过窄的问题。将专业和就业岗位群对接起来,把就业岗位群划分为核心工作岗位、相关工作岗位和升迁岗位,围绕核心工作岗位,分析岗位能力要求,才能精准定位专业。

2.基于人才培养层次和就业岗位分析,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回答的是高职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学生从事某种社会职业必须达到的知识和能力标准,指明了专业的整体人才培养方向。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与专业定位一致,而不能随意以个体就业的可能性代替专业整体的培养方向。应依据专业定位与就业岗位的分析,明确高职人才培养的职业定向性,强调人的职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从层次上来看,中职学生要求做到“知道怎么做,会做”;高职学生要求做到“知道怎么做,会做,而且知道怎样做得更好”;普通本科学生则要求“不仅知道怎么做,而且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鉴于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中职教育的不同,高职教育要避免两种偏差:一是寄生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重学科理论、轻专业实践技能的人;一是放低到中职教育,过分倾向于单纯的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简单适应的技术性人。

因此,在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上,要明确人才培养的职业性,同时强调人的终身发展和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3.依据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人才培养规格

人才培养规格是指依据人才培养目标所规定的人才培养的具体标准。在对职业岗位(或典型工作任务)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围绕就业岗位的基本能力要求,确定人才培养所要达到的具体标准。也就是说,人才培养规格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人才培养规格与人才培养目标一致。

关于培养规格,传统的“知识”“能力”和“素質”的表述将知识、能力和素质分割起来,在逻辑上容易引导设计者走回知识本位的人才培养定位上,造成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的脱节。高职人才培养要突出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包括专业能力的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获得新知识的方法能力的培养,以及处理社会关系和与他人相处等社会能力的获得。因此,人才培养规格与培养目标一致,与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逻辑一致,从专业能力、社会能力以及方法能力三个维度去呼应人才培养目标更为恰当。

4.注重“三个结合”,构建高职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高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上对于“如何培养人”这一问题的回答。在课程的设置上,存在只重专业课程、消灭理论课程和只建课堂课程等偏颇的观念。依据人才培养目标,高职教育要在人才培养上实现学生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学生全面发展与职业发展、终身教育与阶段教育的三大整合。那么,其课程体系的构建上,也必须通过“三个结合”来予以回应。

(1)通专结合。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自我发展潜力的公民,即在专业教育外营造与积淀一种文化氛围,培养学生在职业观念、人生态度、职业选择、思维能力、国家意识等方面的综合素养,成为不仅能做事、会做人,还要会独立思考,勇于坚持真理和正义,具有足够常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高职虽然以就业为导向,但并不意味着高职教育只能培养面向技术技能的“单向度”的人。围绕职业能力的获得,通过搭建“通识课程+专业课程” 两大课程模块构建课程体系,实现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融合。因此,通专结合的课程体系能解决高职教育单向地学习如何适应当下就业和生存,而不具备个体生涯发展与自我实现的问题。

(2)理实结合。《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文件中指出,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强调以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为主线,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但强调实践并不是以此消灭理论课程,或倡导理论课程无用论。理论课程在抽象与概括的层面为学生提供了方法论和思维的训练。因此,高职教育应正确看待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以及理论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引导学生辩证认识学习上的“有用”与“无用”;在“实用”和“够用”的思路下,整合课程及教学内容,改革理论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无论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还是基于能力本位的课程开发等,理论课程、实践课程、理实一体课程和实践性课程等结合与融合才能达到人才培养的有效性。

(3)课堂与二课堂结合。现行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计一般以进课堂教学的课程为主。但是,45分钟的课堂在育人内容的承载上和时间上都是有限的。家庭、社会,特别是课堂外的学校生活都在通过隐性课程对学生进行着更普遍、持久的影响。这类隐性课程,又被称为二课堂,比如,各种文体活动、学生社团活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读书活动、创新创业活动等。二课堂推进了校园文化建设,以文化育人,也是高职人才培养中通常被忽视的一种课程类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课堂与二课堂结合,正是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各自优势在高职育人上的互补,也是高职课程类型立体、丰富的展现。

5.基于工作过程,开发专业核心课程

学科体系下的课程注重学科的系统性和知识的传承性,而工作过程体系下的课程则注重“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推行与工作过程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做到教学做一体化,从行动领域出发,分析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其职业能力,通过职业能力的汇总和集合典型工作任务,转化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职业核心课程,实现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

建好专业核心课程,还需重构行动学习导向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编制理念从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回答了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强调做中学,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专业核心课程从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出发,创建学习情境或项目,项目的实施过程是学习的过程,项目学习的结果是学习评价的依托。

6.依据工学结合理念,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依据工学结合的理念,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要从目标、内容、形式等方面系统设计。目标指向应涵盖主要就业岗位能力要求;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应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将专业认知实践、课程实践、模拟或仿真综合实训、校内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等融入整个实践教学过程;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在单项训练(课程)—综合训练(实训周或综合实训)—毕业设计—顶岗实习四个基本环节基础上,符合人的认识规律,也体现了学生实践能力递增的过程,实现了课堂内外、校园内外、虚拟与真实、知识与能力的结合。

三、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效设计与实施的保障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遵循设计原则,通过回答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确定、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等关键问题来优化方案设计,其有效性还需要以下保障因素。

第一,充分的市场调研。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前提是对专业所对应的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与发展态势的了解、对岗位能力要求的准确把握,以及对现有人才培养情况的深刻认识。因此,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前,应组织专业团队展开调研,获取来自行业企业、用人单位、毕业生或在校生等多方位的信息,为有效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开设较为成熟的专业,可以在上一年度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和局部的调研;新增专业或面临招生、就业等困境的预警专业,宜展开较为全面的调研。

第二,组建结构合理的双师教学团队。高职教育的特性要求教师能够在较高的理论水平与扎实的实践操作能力、行业企业实践能力与教学水平上均取得平衡,因此,高职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流程设计的“完美”的方案,如果没有教师予以承担或是承担能力有限,则仍只是空中楼阁。

第三,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包括教材、教案、课件、授课计划等教学材料;慕课、微课、在线课程、公众号等网络学习平台;校内外实训基地或其他实践性教学场所等等。教学资源配置情况会直接影响到方案的可行性和设计的有效性。

第四,人才培養方案的规范管理。规范管理体现在方案设计的全流程,包括:规范方案文本编制要求;规范方案开发的基本流程和管理要点;规范方案的执行与运行;方案设计与运行的评价标准。

第五,建立基于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下的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机制。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更要处理好社会需求的多变性和人才培养方案的相对稳定性的关系,既要保证人才培养方案在一个人才培养周期的稳定性,也要在充分的调研分析下,适时对方案予以修订。在保证核心课程相对稳定性的基础上,依据社会发展和行业发展实际,适时调整专业课程及课程内容,避免方案在执行中的一成不变和随意变动两个极端。

第六,建立校内专业教师团队、校外行业企业人员、毕业生、在校生等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机制,多方联动助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设计。

综上所述,人才培养方案是高职进行内涵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集中体现。在高职教育实践中,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会遇到教学资源不足、实验实训场所的限制或是双师教师队伍力量不够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对高职教育来说,如何从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地设计出符合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具有专业品牌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仍是当前高职教育面临的一大挑战。

参考文献:

[1]姚寿广.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基本框架的思考与设计[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

[2]刘铁芳.什么是好的教育——学校教育的哲学阐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3]张新民.高等职业教育理论构建[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

(作者单位: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人才培养艺术设计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现代社会要求职高院校培养实用性技能人才。文章主要论述装饰绘画对高职学生实用性技能培养的意义。装饰绘画艺术是绘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装饰绘画具有装饰性、艺术性、实用性、创造性等特征。装饰画艺术包含多种绘画技巧,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思维创造能力和实用性设计能力,学习装饰画艺术不光能够培养学生对美术产生学习兴趣,对高职学生的实用性技能开发也有着积极作用。

关键词:实用性技能;装饰画;高职美术

装饰性绘画最早出现在人类文明初期,经过漫长岁月的变迁,人们对装饰画的喜爱始终不变。通俗角度讲,人们把具有装饰趣味性的绘画统称为装饰画。装饰画也因为具有实用性特征,能反映各个历史时期的人们对于艺术和美的追求。装饰画表现形式丰富,绘画技法多种多样,使用色彩材料也没有局限,所以学习装饰绘画可以提高高职学生的创作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全局眼光,这对高职学生的实用性技能开发非常重要。特别是在当前这个新时代,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美术人才更是成为高校最主要的教学目标。所以,本文展开装饰画艺术与高职美术教学探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学习装饰画的意义

装饰画具有装饰性、艺术性、实用性、创造性等特征。学习装饰画可以锻炼高职学生的创作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全局眼光。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在高职院校,我们对人才的定义主要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是实用性,二是技能人才。技能人才不必多说,高职院校的专业课就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专业技能提升的关键主要在于学生自身的努力,想要熟练掌握专业技能,成为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才,唯有勤学苦练。而人才实用性的开发则是依靠一些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课程来实现的,在美术教学中,装饰绘画在人才实用性开发中的意义则十分重要。

首先,装饰画具有综合性特点,可以锻炼学生的创作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全局眼光,还能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审美观念;其次,装饰画还具有工艺性特点,实现了绘画和工艺的融合,能让学生学会追求工艺美感,养成追求完美的职业作风;再次,装饰画还具有创造性的特点,装饰画其实就是对美的再创造,对装饰画的学习能全面考察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实用性设计能力;最后,装饰绘画还具有实用性,创作装饰画需要从实用角度出发,达到装饰效果,表达大众审美,传递人文精神,学习装饰绘画有助于学生提高对实用性理念的理解,有利于对高职学生实用性技能的开发。

二、高职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受功利化理念影响严重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人民的收入以及生活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审美标准也得到了极大程度的增强,为美术行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使其真正成为一门热门行业。但是这种情况同样也使美术人才的标准发生了极大的改变,缺乏足够优秀的专业美术人才已经成为现在美术行业面临的极为严重的问题。受逐利理念的影响,各个高职院校也开始增加美术方面的收费,甚至为了获得更多利益,很多高职院校选择降低美术生招生标准,导致生源质量快速下滑,在对美术人才培养质量造成极大消极影响的同时,也使人们丧失对其的信任,最终对整个美术行业的顺利发展造成极大的消极影响。

(二)高职美术教师的教学理念相对滞后

因为受传统教育教学理念的影响,我国绝大多数高职美术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依旧将教学重点放在理论知识教学以及绘画能力培养上面,缺乏对学生创作以及审美能力的重视,所采用的方式也基本上都是填鸭满贯式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只会进行简单的模仿,缺乏主动进行美术知识学习的兴趣,所创造出的作品根本没有任何灵性,创作以及想象能力根本没有得到有效锻炼,对他们的综合素质以及未来发展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三)高职美术的教学目标模糊

随着新课改进程的不断推进,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培养出优秀的专业美术人才已经成为高职美术教学的重要目标。然而现在很多高职美术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都忽略了这一目标,最终对美术教学效率以及教学质量都造成了比较大的消极影响。首先,很多高职院校为了跟上新课改发展的脚步,在进行美术教学改革的时候大搞形式主义,在进行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更新改革的时候没有以学生为主体,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大都是脑子一热决定的,给美术人才培养造成了极大的打击。另外,很多高职院校在进行知识教学的过程中,过于重视市场需要,将自身的全部精力都放在了提升学生绘画能力上面,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没有足够的重视。

三、將装饰画艺术融入高职美术教学的策略

(一)转变自身的教育教学观念

要想更加高效地完成美术教学,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和保障,高职美术教师必须跟上新课改的发展脚步,转变自身的教育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装饰画技术有效融入教学工作,这样才可以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热情充分调动起来,让他们更为积极主动地投入美术学习,从而使他们的创造力和艺术素养得到有效提升,创作出更具生命力的作品。在使学生综合素养得到有效增强的同时,为我国美术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美术人才。

(二)通过综合性以及实用性特点的有效利用进行高职美术教学

装饰画的绘画手法没有局限,可以把各种美术技法和色彩都融入其中。通常情况下,装饰画的装饰效果主要是指装饰美感,装饰美感可以是平面化形式感,也可以是缤纷的色彩,还可以是传统的意境美,甚至是自然美。所以装饰画的美感是不拘泥于形式的,而装饰画的表现手法也是如此。可以发现装饰画的最大特征是具有综合性,学生要对自己所学的美术知识进行总结,做到灵活运用,以此达到创作出一副具有装饰效果的画作的目的。装饰画的创作不受绘画手法、材料、色彩、工艺等条件的限制,所以想要画好装饰画,学生就应该具有全局眼光和创新能力。

装饰画不单能用绘画手法进行创作,在很多大型室外装饰中,钣金工艺也是经常使用的。学生通过对钣金工艺的学习,可以感受到工艺追求的精美和细腻。将工艺手法和绘画技法相结合,学生不光需要熟练使用各种画笔,还要对一些工艺上的工具有所了解。例如:剪子、喷枪、锤子、刻刀等。例如,大部分装饰画需要用到各种绘画颜料、碎布片、彩纸、工业原料色、油漆等,使用各种石料、胶水、各色玻璃和各色塑料等进行组合拼粘,还可能用到编织、焊接、喷涂、粘合等各種方法。教会学生根据特定的情景,选择合适的工具,从而达到装饰效果。这不光可以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用性设计能力,还能养成追求精美细致的习惯,帮助学生早日成为实用性技能人才。

装饰画和普通画作最大的不同在于实用性。一般的绘画追求表达画家们的审美和情感,而装饰画则可以体现一个时代的审美要求。普通绘画谴责抄袭和模仿,而装饰画则鼓励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以创作。纯绘画喜欢对现实进行隐喻,惯用象征手法,但装饰画却反其道而行之,崇尚现实主义,勇于对现实进行批判和讽刺。装饰画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根本原因是装饰画广泛应用于生活的各个场景。小到餐具上的装饰图案,大到城市街头的各种美化景观,都离不开装饰画艺术。装饰画在表达作者情感的同时更要求结合时代潮流,表达大众审美,传递大众共识,这对培养学生专业实用能力至关重要。

(三)结合装饰画的创造性特点进行高职美术教学

装饰画和普通绘画最本质的区别就是题材内容,而不是工具、方法。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最主要原因是形式感有极大的差距。其本质是一种处于理想化形势的艺术特征,其主要目标并不是写实,而是通过形式美的法则与规律的有效利用,合理使用变形夸张等艺术手段,对相应的事物进行重新创造,实现作品从自然形态到艺术形态的升华,使其艺术效果得到进一步提升。装饰画的绘画目标可以说包含了人眼可见可感的所有事物,不单单可以进行情感的抒发,同时还能够实现故事的详细描写,其受到空间以及时间等元素的限制,人们可以自由放飞自身的想法进行创造。在这种背景下,高职美术教师要想更高效地完成美术教学,一定要转变教学观念,充分意识到装饰画对美术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同时合理利用装饰画的创造性特点,这样才可以在有效完成知识教学的同时,使学生的创造意识以及创造能力都得到有效提升,也只有这样才可以培养出更多综合素质优秀的美术人才,为我国美术行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四、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新课改进程的不断推进,社会对美术人才的标准与要求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程度的转变。传统教学方式培养出的人才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社会的实际发展需要,而装饰画艺术在高职学生的技能实用性方面有着难以忽略的重要地位。装饰画实用性教学能够提高高职学生的创作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全局眼光,这对学生专业性思维的培养和专业精神的确立都很有帮助,学好装饰画艺术对高职学生的实用性技能开发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需要高职美术教师加以重视,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合理应用装饰画艺术展开教育教学工作,这样才可以更加高效地完成美术教学,在提升自身教学效果的同时,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姚静萍.浅谈装饰绘画的基本要素:构图、造型、色彩[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

[2]陈敬良,戴建华.现代装饰画艺术[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7.

[3]林虹.装饰绘画教学中对本体语言认识观和教学观的探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5.

[4]林博.高职美术鉴赏教学对学生艺术修养的培养实践分析[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1).

[5]颜克峰.高职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改革建议:以川南幼儿师范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8(52).

作者简介:

张晓安,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人才培养艺术设计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通过调查、访谈P市三所中职学校发现,其开设的学前教育专业存在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人才培养规格与用人单位不对、人才培养方案与市场需求不对接等问题。为此探索一种符合中职特点的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期人才培养缩短入职的适应期,人才与用人单位的无缝对接。

【关键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多元化;人才培模式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立项课题“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编号:〔2015〕-JKGHYB-0154)的阶段性成果。

一、问题提出

随着全面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学前教育的第一个、第二个三年行动计划的开展,高师和中师培养的师资数量远不能满足我国当前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为学前教育领域培养了一种 “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发展为本位”的特殊人才,有效地缓解了当前各地学前教育师资匮乏的问题。但目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存在着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人才培养规格与用人单位不对接、人才培养方案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等问题。为此本文对P市三所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的中职学校进行了调研,分析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存在的问题,探索一种符合中职特点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以期培养的人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能与用人单位无缝对接。

二、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人才培养模式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蓝图和质量标准,是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的依据。中职教育是要为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是在2010年被教育部定为中职教育专业门类里的一个专业,职业资格为保育员,而没有提到幼儿教师的身份。由此可知,中职学前教育应定性为教育,定位为中职,定向为保育员,这就决定了中职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要为学前教育领域培养一批具有一定教育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保教人员。调查P市三所中职学校发现,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着下列问题:

1. 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人才培养目标是人们在活动前于头脑中对人才培养活动结果的一种预见和构想。为了调查P市三所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了问题“我们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什么?”其中,一所学校以“文化知识够用,专业技硬”为育人理念,以“培养幼教方向的专业人员”为培养目标,以“降低难度,提高兴趣,以活动促教学,让学生有事干”的教学理念,以“单元过关展示、技能达标测验”为教学模式;一所学校以“诚信优教,创新发展,成人成才”为育人理念,以培养“既会做人,又会做事,升学有望,就业有门路”的人才为教育目标,以军体为特色课程培养特色人才;一所学校以“培养适应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掌握幼教理论与专业技能,胜任幼儿保教及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教师和幼儿园管理工作者”为培养目标,以减少文化课程,只开设专业课程为人才培养特色。分析三所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发现,人才培养目标存在着表述过于宽泛,培养方向包揽过多,培养规格不明确。

2. 人才培养规格与用人单位不对接

按中职教育学前教育专业设置的要求培养人才所获得的职业资格是保育员。由调查中职培养的学前教育的毕业生去向可知,大部分学生毕业后成为了城镇和农村等学前教育教师的主力军,这是因为接受过较高水平学前教育的人才很少有人愿意到这些地方去工作。而中职学前毕业生从专业知识方面不如大专生、本科生,更不如研究生;从幼保专业技能方面来看因在校培养时间短,操作实践能力差。但随着城镇和农村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这些地方需要大批“有质量”的幼儿教师而不仅仅是只具有保育方面知识的人才。分析近几年城镇和农村幼儿园等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发现,普遍反映中职幼师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不高,专业理论基础薄弱,专业技能水平低下,实践操作能力差,入职之后需要很长时间的适应,培养的人才不能做到即出即用,实现“零距离”就业。

3. 人才培养方案与市场需求不对接

随着学前教育事业的高速发展,社会需要实用技能型的幼教人才,要求培养的人才“培养品德好、专业实、能力强、素质高,适应地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的实用技能型人才”。由访谈三所中职学校的负责人了解到,三所学校所采用的人才培养模式都是X+集中顶岗实习,其中X是学生的在校时间。一所两年制的学校负责人称,学生第一年是在学校学习理论基础知识和相应的专业技能,第二年被送到一些园所进行集中顶岗实习;另两所学校负责人则称学生前两年在学校学习文化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第三年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以准就业的形式让学生集中顶岗实习,一部分学生由学校统一推荐到园所,大部分学生自己找就业单位。因中职生在校时间短,培养方案重专业知识轻文化素养,重技能轻理论,重技能理论,轻实践操作,导致人才培养的规格不符合市场的需求,综合素质不高。这样的人才培养方案因过分单一而不能适应社会和市场对人才多样化的需要。

三、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1. 探索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既具有师范性又具有职业性;其所招收的学生也具有相应的特殊性,高中的弃儿,社会的未成年人,又有全面发展的需求。这就要求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灵活掌握,动态调整。而目前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种种问题。如: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人才培养不能与用人单位对接,人才培养不能很好地与市场对接,入职适应期长等。为此探索适合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多元化模式非常重要。

2.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目前在中职学校运用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半工半读”“三明治式”等。而从对学前教育专业所采用的人才培养模式多是“X+顶岗实习”。为此P市某中职学校在学前教育专业进行了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这种模式既可以促进学校专业发展,也可以极大地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1)人才培养方向多元化。从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向来说有:幼儿园、妇儿保健医院、社会工作者、服务类产业等。不管人才培养方向如何,人才培养目标都要做到人才有与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实际相适应,职业道德的良好,“具有现代幼儿保健科学知识及幼儿教育理论知识,并能根据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及保教工作的要求,熟练掌握幼儿保教工作的各项技能,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艺术素养和职业发展基础,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身心健康,活泼开朗,富有朝气,坚持学前教育专业追求,并为相关专业领域的学习或高一级学校深造奠定基础。”只是做到人才培养的侧重方向不一样。幼儿园方向的人才既要有教师教育的素养,又要有相应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医院方向的人才则侧重于医学方面知识的培养以及具有相应的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而社会工作者则侧重于对人际能力的培养与加强,同时具有相应的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

(2)对学生进行分层多元化培养。由于学生的情况不同,根据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及学生自身的需求对学生进行多元化培养。

一是有短期就业需要的学生。比如保育员、月嫂、育婴师、儿童社会工作者等均可在短期内完成相应的专业技能培训。这部分学生可以在接受短期专业技能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持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上岗,进行顶岗实习,也可以半工半读。在工作期间进行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有疑难问题可在线上与专业教师进行沟通与交流,确需进行面授学习的可随时到校进行学习。

二是有专业发展需要的学生。针对这类学生进行“全程实践+双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幼儿园进行深度融合,协同育人。学生前两年在校学习期间,进行全程式的教育实践活动,第一学期每周组织学生到幼儿园实习基地见习半天,目的是使学生对幼儿园、幼儿、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有一个初步的接触与了解;第二学期每月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进行为期一周的保育实习,第三学期每月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进行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实习;第四个学期每月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进行为期一周的幼儿园教学实习活动;第五、六学期组织学生准就业的顶岗实习,学生在实习期间接受学校教师和幼儿园教师的双重指导,对实习学生有严格的实习考核制度,以保证培养学生的质量。经过三年有序的理论学习和校内实训以及在幼儿园的教育实践活动,学生的理论与实践得到更好的结合,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三是有学历教育需要的学生。中职教育不仅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具有一定职业技能的初级人才,而且根据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对有继续深造需求的学生成立专门的培养班级进行相应的升学教育,比如招生时给学生注册的“3+2”学籍,组织学生参加政策许可的单招、对口升学、函授大专学习,接受完三年中职教育后通过一定的考试程序再到高职学校进行深造学习。

(3)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动态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社会发展变化非常快,对人才种类的需求变化也很快,这样就会存在着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市场需要的问题,为此学校应根据社会市场的需求进行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成立专门的就业科室,到全国各地进行市场调研,了解社会和市场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根据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向。比如,社会上需要大量的育婴师、月嫂甚至家政服务方面的人才,根据这一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向,从课程设置上调整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更注重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以保证培养的人才能与用人单位对接,与市场需求对接。

3.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存在的问题

P市某中职学校在学前教育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既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求,也满足了市场对人才需求,更有效地促进了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但是,在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学生分层难。在学生分层方面,因中职学校存在招生难的问题,学校的招生政策是要留住每一个可能留住的学生,这就导致招收的学生之间存在着文化程度、专业素养、年龄等方面的差异,给学生分层带来很大的挑战。

(2)课程设置难。“课程设置即教学计划,是课程总体规划。它依据一定的培养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确定学科门类及活动,确定教学时数,编排学年及学期顺序,形成合理的课程体系。”而探索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就要考虑多种因素,比如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学生发展的需求、社会与市场的需求等。就学生分层的复杂性来说,课程设置要因培养目标和方向的不同而有所侧重,这无形之中给学校专业课程设置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既要符合中职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又要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更要对接市场的需求,也要与产业对接,难度之大不言而喻。

(3)师资建设难。教育大计,教师为重。教师的素质决定了职教质量的高低,制约了人才培养的规格,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多数是高师甚至是中师培养的学术型人才,教师的理论素养水平高,但是教师远离企业,实践操作能力不强,在教学过程中存在重理论弱实践的现象。如何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成为一个难题。因为多数专业教师课时量大,教学任务重,基本上没有下企业实践的机会,即使有机会有些教师从心理上又不够重视。另外,企业对学校教师的加入不太接纳,到企业实践成为走过场、形式化,使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成为一句空谈。企业教师到学校兼职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企业人员的积极性不高。由此,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仅从数量上来要求与认定,而是要严把质量关,并将工作落到实处,真正解决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师资培养的问题。

总之,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尚在探索之中,如何使培养的人才既符合中职的培养目标,又能适应市场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仍需有识之士不断研讨与探索。

参考文献:

[1] 李小兵,张洪波.关于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幸福生活指南(高等职业教育),2010,(2).

[2] 姜士伟.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内涵及构成[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2):66-70.

[3] 宋彩虹,张艳娟.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保育人才培养的分析研究[J].新课程研究(中旬),2011,(3):14-17.

[4] 陈永明.中日两国教师教育比较[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编辑:秦俊嫄)

人才培养艺术设计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随着计算机技术在我国的快速发展,很多传统行业都发生了一定的变革,艺术设计体系也不例外。在当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中,电脑艺术专业都得到了重视,并实现了全面建设,给我国艺术设计行业市场培养了较多的人才。本文先阐述了新形势下我国高职院校电脑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变化,接着从结合市场需求来进行人才培养规划、结合电脑艺术设计特点选定教学内容、灵活使用各类新型教学方式与方法、切实提高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四个方面,全面探讨了高职院校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关键词:高职院校;电脑艺术;人才培养;培养模式

电脑艺术专业是电脑技术与传统艺术设计相融合的一种新专业,同时这个专业涉及的内容也非常广泛。电脑艺术专业的产生一方面是计算机技术广泛发展与普遍使用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当前我国社会民众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对于艺术品的要求也出现了显著提升。在这种大背景下,我国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电脑艺术专业,同时在过去一段时间里也培养出了一批高素质人才。但就当前高职院校电脑艺术专业具体教育现状来看,其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非常显著的不足,有必要在后续发展中进行综合的剖析。

一、新形势下我国高职院校电脑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变化

在当前新形势背景下,我国高职院校电脑艺术专业人才培养也出现了较为显著的变化。这主要是因为电脑艺术专业本身就是近几年来电脑技术快速发展以后所形成的一种新技术,因此在人才培养方面应该直接突破传统艺术教学模式。在具体变化方面,电脑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就是人才培养更重视跟行业市场需求的联动。特别是目前我国教育行业正在强调高职院校的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因此電脑艺术专业教学体系必须要跟市场需求紧密相连,并能够及时更新教育教学的内容。其二就是在引入电脑技术以后,整体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也应该灵活使用各类信息化教学技术。在这些新型教学方式充分融入以后,整体教学效果也可以得到显著提高,真正培养出熟练使用电脑艺术设计技能的创新型人才。

二、新形势下我国高职院校电脑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结合市场需求来进行人才培养规划

在当前我国新形势背景下,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建设本身就应该先进行行业市场调研,明确当前市场需求现状。这主要是因为当前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电脑艺术专业,而为了突出自身专业的特色,就应该深度剖析区域行业市场的需求现状,并依托于此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体目标。不仅如此,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本身就参差不齐,因此进行市场需求调研与自身学生素质匹配等工作也是非常必要的,最终能够结合学校学生的特点和行业岗位技能与素质需求,合理布设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结合电脑艺术设计特点选定教学内容

电脑艺术专业的课程内容也应该立足于传统艺术设计体系,进行相应的调整与变更。整体专业课程主要可以分为三大部分,这里也进行综合的阐述。第一,艺术设计基础课程。这部分内容主要是精简了传统艺术设计的理论技术与精华内容,让各个学生对艺术设计有综合的认识,并打好艺术设计的基础。第二,电脑艺术设计技能课程。这部分内容主要以实操技能训练为主,让各个学生快速掌握电脑艺术设计的方法,并能够熟练使用各类常用的电脑艺术设计技能,同时还能够独立完成部分艺术设计作品。第三,电脑艺术设计实践课程。这部分课程并不局限于课本,需要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让学生前往真实环境中进行实践学习,具体开展的方式有很多,比如顶岗实习、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等。

(三)灵活使用各类新型教学方式与方法

在电脑艺术专业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应该能够灵活使用各类新型教学方式与方法。高职院校相较于高中来说,教学时间本身也比较松散。因此学校可以考虑引入慕课等模式进行辅助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可以考虑通过微信群等方式共享教学视频、拓展资料等各类内容,使得各个学生在平时的时候也能够随时随地使用教学资源,并进行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各个教师也应该灵活使用小组讨论、分组合作、启发教学等各类方式,提高各个学生在课堂环境中的参与度,激发他们面对电脑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内容的主动性。这样以后,各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不会受到太多的束缚,更容易激发他们的创新创意理念,培养创新型人才。

(四)切实提高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

各个高职院校电脑艺术专业人才培养也应该充分重视师资力量,同时还要在后续发展中不断提高各个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为了达到这种效果,高职院校可以考虑进行教师队伍的自主培训,提高他们对于电脑艺术设计技能的掌握程度。不仅如此,学校还可以跟合作企业进行沟通,派遣教师前往企业中进行全面学习,同时也可以组织一些教研活动,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

三、结语

综合来看,当前新形势背景下我国高职院校电脑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明确自身专业建设的目标,同时还要在平时的时候积极进行行业市场调研,明确行业市场的实际需求,最终也就能够结合行业市场变化来选定最合适的教学内容。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各个教师也应该切实提高自身的信息化素养,同时还要灵活使用各类信息化教学技术,降低教学过程中的枯燥性,激发各个学生学习电脑艺术设计技能的积极性。这样以后,高职院校电脑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最终效果就能够得到显著的提升,促进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于藕.高职电脑艺术设计专业现状分析及对策[J].农家参谋,2017(24):186.

[2]周源.创意产业环境下高职电脑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路径[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16,25(03):93-96.

[3]周源,余静.高职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与实践[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6,24(02):23-25+68.

作者简介:王晓璐(1986-),女,汉族,河北张家口人,文学学士,讲师,研究方向:动画;游月秋(1983-),女,汉族,四川成都人,艺术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动画、电脑艺术设计。

人才培养艺术设计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基于交旅融合背景,探讨艺术设计专业适应产业转型升级,进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特色办学思路。分析总结艺术设计专业交叉学科特征与多元化发展现状,以院校培养模式为案例进行实证解析。从教学目标、教育理念、专业结构、课程建设等方面建立跨学科、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实践探索,促进艺术设计专业人才与产业结构的有效对接。

关键词:交旅融合;产业升级;艺术设计;跨学科;复合型人才

引言

世界各國对大学教育的改革从未停止过探索的步伐。哈佛大学在近200年的时间里进行了三次重大改革,其中一个显著特征是始终坚守追求真理的办学理念,又敏锐地根据社会变化进行灵活调整。当前,随着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人才需求变化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高等教育进入重要的转型期,党和政府明确提出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在高等教育领域,大学积极响应党和国家战略号召,掀起了大学综合改革的浪潮。[1]

艺术设计被认为是兼容并包的专业,具有创新性、理论性、实践性等综合特征。设计教育如何适应和回应时代特点是值得不断思考的问题。对此,国内各大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在面向未来,不断深化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在“纪念包豪斯100周年”会上,中央美术学院海军博士结合学科申报从资源、产业、技术三个层面分析了设计教育的新格局,并指出从国家战略意义和产业策略上去做创新与人才培养。[2]

交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党的十九大以洞察时代发展的深邃思考和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提出“交通强国”发展战略,为我国未来一段时间的交通建设奠定了总基调。“交通强国”战略意蕴丰富,具体体现在与不同行业的相互协调和融合发展[3]。其中,“交通+旅游”形成的交旅融合新格局以存量规划为基础,深入优化和提升交通旅游资源。交通规划设施布局和交通旅游个性化出行,不仅从旅游全过程出发,完善游客出行链,提高景点可达性,同时发展现代交通“体验化”,在设施完善和保障安全的基础上,挖掘丰厚的历史人文资源和自然景观资源,有机植入文化元素,形成多样交通与全域旅游的共同发展,充分满足出行者对人文历史和自然生态的体验感[4]。以政策为导向,各级地方政府和市场对此作出了布局。2019年,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提出编制全省山地轨道交通规划,对四川山地交通发展进行重新审视。到2035年,将规划并建成23条线“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特色突出、服务优良”的山地轨道交通运输线路,形成川西高原山区的骨干交通,带动旅游产业和山地轨道交通产业发展[5]。

自上而下的产业转型升级与融合带来了巨大的人力资源需求与就业结构变化,也为高校专业设置和产业结构的有效对接带来新的思路。

一、交旅融合背景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新格局下,设计的界限正随着新产业、新技术被打破。

一方面,学科间相互渗透、相互依存成为常态。艺术设计的学科交叉特征明显,早在包豪斯时期,作为世界现代艺术教育的摇篮,其创始人格罗皮乌斯就坚持艺术与技术统一的教育原则,培养出集绘画师、设计师、建筑师于一身的全能型艺术家学员[6]。21世纪的当下,通过学科交叉的方式进行设计教育,成为中西方创新教育的热点与发展方向,诸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清华大学等世界名校通过教育项目积极推进,以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7]。交旅融合意味着行业之间的相互交融与合作。设计教育以“融合”为核心理念,体现了设计与多学科的有机联系,从而有效促进学科的交叉与渗透机制,如图1。

另一方面,社会对具有广阔学科知识背景的人才需求。以此为导向,培养输出适应时代发展的多维复合型人才,即通常所说的T型人才,表现为宽广的知识基础、精深的专业技能与实践应用能力[8]。

二、交旅融合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实践

四川山地轨道交通的建设,从线路规划、沿线景观设计、站点站房室内设计、到旅游文化产品开发推广、列车车厢内外设计等都需要大量设计人才介入。以此為契机,2019年,西南交通大学艺术设计系深入探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等核心问题,基于交旅融合背景,依托学校轨道交通领域的学科特色,以多维复合型人才培养为基本思路,发掘并拓展专业特色与新领域,从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重构。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专业体系建设

建立“一核两翼”即以“交通+旅游”为核心,环境设计和视觉传达设计两个专业方向为两翼的专业建设模式。其中,交旅融合包括两层涵义。一是体现学校“交通天下”办学理念,适应时代发展。二是建构交旅融合核心课程,以此整合教学理论、教学实践、自主研学三大板块研究框架,形成具有团队协作、交流合作与联合教学的建设体系,如图2。

(二)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的迭代建设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实施的具体内容。以构建适应新工科需求的大学科、多专业混合式教学互动平台,强化课程模块联动,突出核心课程与特色课程,建设多主体、多平台、多途径融合的多元开放协同育人机制。具体体现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大课程体系,分别包括公共基础课、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与专业核心课、实习实践等多个板块,贯穿复合人才培养主线,在进阶式学习过程中分解相应培养目标,在实践中与自主研学协同,如图3。

首先,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交通天下”作为通识教育基础,与专业教育紧密衔接。从历史、人文、哲学、艺术、社会、自然等不同层面奠定学生多维认知与广泛的知识体系与精深的专业技能。

其次,突出交旅融合核心与特色课程,联系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自主研学,在环境设计与视觉传达设计两个专业方向的核心课程和毕业设计实践中分层次分阶段置入课题训练。以此采用项目方式将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设计学等多专业、多学科的知识点进行碎片化整合,建构从模块化到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同时,突显社会需求导向,面向大交通、大旅游领域,适应时代发展;强调设计思维引领的交旅融合专业特色。

(三)设计思维引领

“设计思维”被作为价值体系根植于斯坦福大学的设计教育中。可以解读为不同领域的设计师,开展设计工作的思维方式。其发挥的价值不尽相同,比如在工程设计领域起到增加功能、提高性能、降低成本的作用;在前瞻、综合的设计领域,可以帮助跨学科的团队合作,创造性地解决复杂问题[9]。

整个课程体系突出了交旅融合的特色,也有意强化了设计思维的培养与训练,体现艺术设计创新意识。相较于原有的课程体系,虽然创新要求贯穿其中,但学生设计思维的建构是融合在专业课程的讲解与课题训练中。新的课程体系将设计思维作为一门独立的专业基础课在本科二年级开设,着力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因为在涉足广泛却又充满变化的创意领域,获得高度的知识整合与设计技能往往是个难题。比如在解决场地与环境、空间与功能、材料与技术、视觉与审美等问题的背后联系着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等彼此交织而又各自流变的知识背景。为了建立整体的认知模型,设计思维的训练就显得很有必要。

(四)协同教学方式

具体的教学方式与课堂组织是培养理念得以推进实施的直接途径。我们看到,在信息爆炸时代,知识的生产规模、速度和传播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同时,技术上的革新为课堂教学带来了便捷,也带来了冲击。远程教育平台打破物理空间局限,提供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让教学方式变得更加灵活。

回到课程上来,传统的课程教学通常以知识类型为依据,以教学班为单位,学生通过进阶式的课程学习积累知识,然后在高阶段实践中获得知识的运用与迁移。教学班由任课教师主导,课堂相对独立,一定程度上欠缺彼此之间的联系。比如不同的专业方向由于知识体系的建构有所区别,师生通常按照教学班各自授课。但进入专业课,在高阶课题训练中,对于复杂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专业交叉,团队协同。

艺术设计所具有的创造性与实用性特点,要求学生具备高度整合的知识基础与设计技能。通过对教学活动中师生、知识、课堂等要素的再思考,将协同理念应用于教学中形成协同教学方式,对教学资源合理配置,促进主体多边参与、共同作用,发挥增效作用[10]。重点体现在整合设计与联合教学两种方式。整合,旨在冲破专业壁垒,促进知识技能提升与资源共享。联合,即在不同专业不同课程中根据阶段性学习要求进行联合学习。比如,四年级环境设计展示空间设计与视觉传达VI企业形象设计的联合教学实验中,两个专业学生根据课题任务书进行人员组合,分工合作,共同解决空间设计问题。同时,教学中不同专业教师共同指导。由此,实现从多学科融合的培养机制建设,形成横跨不同主干课程并由各相关课程教师共同参与的年级教研组,实现“课堂+”的广度与资源的有效整合,如图4。

三、交旅融合课题解读

在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下,2020年本科毕业设计中,学生的选题围绕四川山地轨道交通已规划的6条线路展开。通过前期广泛的调研,从线路历史、人文、自然等资源中发掘线路特色元素,结合地方旅游市场开发与体验经济需求,完成了线路品牌形象设计、特色旅游列车内部空间改造、文创空间展示等课题,形成线路上一系列特色小镇景观规划、特色餐饮、酒店民宿、旅游列车车厢设计与产品开发等多个项目设计方案。

设计过程,学生针对线路上丰富的资源,以项目为导向,进行多视角、多维度设计分析与成果转化,实现了人才需求对接,学以致用目的。图5中,学生以阆中古城线路上民宿改造设计为切入点,基于场地人文与自然资源调研分析、明确民宿设计定位。项目室内三层总面积约620m?,室外庭院约120m?,包含接待、餐厅、休闲、客房等主体功能。设计策略中,提取阆中古城民居建筑天井、院落特点,门扇花窗等形态,通过对原有民宿建筑改造、景观环境打造与室内空间功能设定,完成场地多层面功能设计,表达质朴、淡雅的内敛气质与阳光自然的气息。成果突破单一室内空间范畴,扩展到建筑、景观维度进行综合尝试,表现出学生跨学科的思考与较强的解决问题能力,如图5。

结语

交通作为支撑文旅产业顺利发展的重要核心要素之一,伴随着国家路网的全面铺设以及游客对于文旅的个性化需求提升,旅游与交通的结合为游客开拓了广阔天地,也带来了产业融合,结构调整与人才需求,对大学艺术设计教育人才输出即是挑战也是机遇。

在适应社会发展的教育教学改革中,把握时代脉搏,以交旅融合的政策和需求为导向,立足地方产业发展与变革,拓展专业新领域,旨在适应社会发展,通过教学目标、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教学方式等多层面的整体架构,着眼未来,帮助学生获得知识、能力和素养上的整体提高与成长;探索和实验艺术设计多学科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形成特色的办学经验。

项目来源:西南交通大学2020年本科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

参考文献

[1]白强.哈佛大学改革的特点及启示[J]. 高等建筑教育,2015.03(24):56-60.[2]海军.设计教育的新格局[J],设计,2019(. 24):70-71.

[3]   庞跃辉,王戎,魏巍“. 交通强国”战略的背景、意蕴及路径探索[J],改革与战略,2018.8(34):29-35.

[4]   李悦,李芬.交旅融合背景下既有市郊铁路旅游体验提升策略研究[J],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2020.04(37):61-66.

[5]   来源:中国公路网.四川:有23条山地轨道交通线路正在规划http://www.chinahighway.com/article/63929.html

[6]   何人可.回眸包豪斯百年,从手工艺到工业设计[J],设计,2019(. 24):40-41.

[7]   柴丽芳,蒋雯.基于OBE理念的跨界设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设计,2019(10):105-107.

[8]   ]陈嘉.多学科融合的设计教育研究[D]. 湖南大学,2007:4,8.[9]廖伟.设计思维+教育=创新教育[J],设计,2019(. 18):46-50.

[10]马世骁,徐万红.基于协同的教学模式探讨[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06.07(08):273-275.

图片来源

图1,参考来源:陈嘉.多学科融合的设计教育研究[D]. 湖南大学,2007:8

图2,图3,图4,来源:作者自绘

图5,来源: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2016级环境设计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成果;作品名称:“一合厢·阆苑”民宿空间设计;学生:李钦;指导教师:刘永黎

人才培养艺术设计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本文首先从中国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模式概述,在此基础上对日本北海道大学艺术学专业与四川音乐学院艺术学理论系的课程设置进行分析研究,得出中日两国在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模式的对比结论,以一名艺术学理论系研究生的身份从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的角度出发,对我国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模式和理念进行思考和研究。

关键词:艺术学科 研究生教育 中日

一、中国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模式概述

“艺术学”在2011年成为独立学科门类,脱离了原来的“文学门类”,并下设五个一级学科:艺术学理论(1301)、音乐与舞蹈学(1302)、戏剧与影视学(1303)、美术学(1304)、设计学(1305)。这对于我国艺术学科发展是有很大意义的,一方面,艺术学作为13大门类中唯一与艺术有关的门类,需要承担起我国艺术人才的输送以及培养的责任;另一方面,艺术学门类的设立说明了我国的艺术发展道路正沿着艺术自信、文化自信的方向努力,也表达了我国建设文化强国的决心。在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中国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见证了我国艺术文艺道路的改革与变迁,通过前人和学术界的不断努力,最终逐渐突破了“模仿”的界限,我国各个艺术学科高校固定了基础教育模式,另外也在学科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发现和发扬自身的特色,与其融汇后形成了中国特色艺术学科教育模式。

放眼全球的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无论从学科课程设置出发,还是针对课程内容的安排对比来看,我国的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模式是与各个国家的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是有很大差异的。本文拟从日本、中国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亚洲国家入手,从研究生理论教育与研究生实践教育两个方向分别对比其艺术学科教育模式的异同出发,展示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对于艺术学科发展作出的努力,在最后以一名艺术学理论研究生的身份,站在研究生以及艺术教育受益者的角度探讨当今我国研究生模式该做出什么样的改变,以求我国艺术学科教育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日本北海道大学艺术研究生教育分析

日本与我国同为亚洲国家,但是在国民意识的层面上一直实行着“脱亚入欧”的政策,大规模大范围的学习西方先进知识并进行国家政策的改变。转型之后的日本一直在吸收西方的艺术文化,并根据西方的理论和风格技巧,与日本本地风格融合,形成极具国家文化魅力的“日本风格”,在这里融合的最好的风格就是日本的“浮世绘”绘画风格。虽然日本的教育内容大多是日本艺术研究或与西方艺术对比研究,但其教育模式是西化的,在亚洲国家中是与众不同的。

本文只以北海道大学艺术学部与四川音乐学院的研究生艺术学理论课程设置进行对比,以小见大的显现两个国家艺术院校在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理念与实践教育方案设计的异同。选取北海道大学为日本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的例子,原因在于日本最初国立的两所学校分别是东京大学与北海道大学(以下均简称“北大”)。北大办学历史厚重,时间悠久,学科设置也自然有其学校的风格特色,以此阐明北大治校办学的风格。

本人通过北大日本官网显示,北大的艺术学研究生学科归在文学研究院的思想文化学之内,而艺术学作为其下属專业,与我国的二级学科类似。北大其硕士课程的标准学习时长为两年,并通过30学分的专业课程学习,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本专业的论文,并通过本专业多个导师组成研究会和学会的认可,通过答辩方可毕业。除了学时不同以外,其余方面与我国的艺术学院艺术学理论研究生学习流程大致相同。艺术学理论研究生专业课程设置方向为艺术学特殊讲义、艺术学特别演习、美学文化学研究等。[4]北海道大学官网显示如下:

同时本人看到在北大日本官网的艺术学学科介绍网页上显示,在2004年北大设立针对研究生教育的艺术学讲座,并在2006年分别开设美学·艺术学,文化学,西洋美术史,日本美术史的讲座,四个艺术学学科的教师平衡并统一了地域、时代和种类的艺术知识,并进行专业的课题研究为了构建“美和艺术的理论和历史”的知识教育体系。进行学术界内艺术家的交流,使学生切实的积极体验了身临艺术现场的幸福感。北大的艺术学研究生导师只有四位,研究领域分别为美学·艺术学、西方美术史(意大利美术)、现代美术史和日本美术史四个方向。

另根据陈宗花老师的《二级学科艺术学的课程设计考察及理念反思——以中日比较为中心》显示,2007年的北大艺术学研究专业课程设置稍微详细一些。

三、四川音乐学院艺术研究生教育分析

四川音乐学院位列我国十一个音乐学院之中,前身为“四川省立戏剧教育实验学校”,坚定贯彻严谨的治校风格和传统的办学理念。学科建设以音乐专业为主,美术、戏剧、舞蹈、艺术学理论为辅进行协调发展,将应用学科与理论研究相融合,在传统艺术学科的发展之上,打造重点艺术学科,发展新兴艺术学科,为国内外培养了大批艺术类人才。

以我校的研究生艺术学理论系为例,学科教育以导师辅导和日常专业课程学习相结合。每个学期都有为研究生开设导师辅导课,确保学生与自己的导师时时联系与沟通,在导师的监督指导下进行专业理论的学习。在日常专业课程设置方案中,也体现了我校老师对于艺术学理论系研究生教育的要求,安排了许多对研究生艺术学理论学习的重点课程。例如艺术学理论专业文献研读、艺术研究方法论和艺术人类学等必修课,以严谨、科学的态度保证了研究生艺术学理论的扎实基础教育。

我系研究生在一年级就读期间,首先需要学习艺术研究的方法论,将艺术学理论研究的目的、方法及意义梳理,并对有关的专业文献进行研读,在此阶段夯实艺术学理论基础,并在课上学习制作艺术学科的研究报告,于专业课上做出报告后,进行小组讨论。

其次,通过日常课程的学习为主,并将课下的实践教育融入到研究生教育中。运用“将教室搬到博物馆”的学习、教学方式。以“艺术史”和“艺术思潮赏析”课程为依托,近距离观摩西方现当代绘画展览,教导、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和鉴赏批评能力,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现实的艺术活动之中,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欣赏批评活动。借此机会向研究生们全方位地展示了每个艺术思潮的历史变迁,以求学生可以根据此教学方式对不同艺术流派的诞生、发展以及其历史意义和艺术内涵有更加充分的了解与把握,从而对艺术学理论这门学科可以有更加充分的学习并产生新的认识。

最后,艺术学理论系安排了一系列中国传统艺术研究课程,从中国艺术名作分析研究、中国艺术史研究、少数民族艺术研究等方面对研究生进行艺术教育,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评鉴和研究能力。并邀请中国艺术学理论界的知名专家和学者到我校进行讲座,让同学们领略“名师讲座”的风采,用一个个生动的案例,阐述了当代艺术学理论的观点,引发了现场的我校师生对艺术学理论学习的有关思考。每场学术讲座都会设置专家与学生的互动环节,与会专家学者可以现场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快速解答,展现了专家学者的学术见地,也借此机会为研究生提供了一次有意义的学习机会。我校导师也会带领学生参加艺术学理论学会论坛,进行校外联合教学,并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科博士研究生导师梁玖教授带领的博士、访问学者团队正式成立了川音艺术学理论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学术共同体。为我校师生建立良好互动、互进的学术信息平台,拓宽学生的专业事业,加强专业院校之间的友谊。

再从我校艺术学科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一览表看,我校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对艺术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学术研究的能力,以带动和确保对艺术学科专业人才对中国传统艺术研究的积极和热忱。大部分的课程内容都安排为中国传统艺术研究学习,从基础知识学习,再到专业分析研究能力的培养,都将我国的传统艺术研究学习放在重中之重。

另外,四川音乐学院与域上和美集团进行战略合作,将四川音乐学院艺术学理论系作为域上和美集团的艺术教学实践基地,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联合、企业与学校互利共存的教育新模式。努力推进文化市场向前发展。实践基地建设高度顺应我国文艺事业前景。此次校企合作,响应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95周年和十九大上都提到的“四个自信”重要内容和发展方向。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实践基地要深度迎合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方向,探索出一条校企之间强强联合、互相促进、共谋发展的新模式。确保学校可以结合市场、创新创作,做好文艺大众化和文艺复兴的工作。同时,四川音乐学院艺术学理论系和域上和美集团重点抓住文艺创作和艺术理论的大众化的主要方向,借助实践基地这一桥梁,多创作、产出市场认可、受众喜欢、人民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和文艺成果。为社会做好普及艺术、艺术培育产业,让艺术学理论系的研究生拥有着更多的社会资源。再者,借助四川音乐学院艺术学理论系这一专业的学术平台,将我国艺术向社会大众进行普及教育,引导大众欣赏,增强传统艺术的生命力做出努力。

四川音乐学院作为国内著名的艺术院校,形成了以音乐学科为主,众多艺术学科为辅的综合性办學格局。我校的艺术学理论系在此办学过程中,将实践教育与理论教育相结合,避免了中国众多艺术院校“重技巧、轻理论”的局面。学校建立校企实践基地平台,从理论联系实际,实践基地与美术馆合作发展,可以以此渠道推广学校的研究成果,扩大川音的社会影响力和艺术产业化的影响力。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日本的研究生艺术教育强调的是与西方艺术的对话与沟通,已经足够西化,而中国的研究生艺术教育更侧重于对我国传统艺术的发掘与保护,进行本土艺术研究。因为现在我国正处于文化自信的关键阶段,社会需要我们用专业的艺术知识对自身的传统与文化的艺术进行挖掘与保护。所以当下我国各大艺术院校的研究生教育更偏于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这就足以说明我国的研究生艺术教育模式与日本是截然不同的。

四、结语

我国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模式在近四十年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今艺术学科教育不再是技术的教学,开始与国家的传统文化价值理念结合,艺术学科教育引导研究生认同与尊崇我国的文化与思想,通过学术研究表现对习近平总书记所重视的核心价值观和文化理念的坚持。从一个艺术学科研究生的角度进行学术研究,不光增强了我国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也坚定了学术道路上的文化理念和导师们严谨深厚的指导思想,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进行保护、传承和创新。研究生艺术教育继承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血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开辟了具有我国传统文化与民族艺术特色的学科教育,使我国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与艺术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二级学科艺术学的课程设计考察及理念反思—— 以中日比较为中心》[J]. 陈宗花. 艺术学研究. 2018

【2】《“日本经验”与草创期的中国艺术学建构》[J]. 张泽鸿. 2018

【3】《国外研究生教育对我国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启示》[J]. 刘楠,申爱兵,赵韦仑.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4】以上关于北海道大学艺术学研究生课程设置相关资料,由本人在其学校日本官网根据有关日文资料译出。

上一篇:地下电影文化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动画界面平面设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