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文化英语论文范文

2023-09-17

美国文化英语论文范文第1篇

一、“无为而治”而又卓有成效的法律制度设计

美国政府长期遵循所谓的“无为而治”(non-activity,non- regulation)的文化管理政策,至今没有设立专门管理文化事务的机构。但是,却为文化产业发展制定了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实行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有力的文化扶持政策和宽松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即税收减免政策),为美国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环境。

首先,通过立法,实行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美国是第一个进行文化立法的国家,也是较早实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国家之一。1790年美国颁布实施了第一部《版权法》,后又制定了《1976年版权法》。1982年通过了《反盗版和假冒修正法案》。为适应数字化时代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又先后通过了《反电子盗版法》(1997年)、《跨世纪数字版权法》(1998年)和《家庭娱乐和版权法》(2005年),以加强数字化知识产权保护。除了加强国内立法,美国还大力推动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化进程。1988年美国通过了《伯尔尼公约实施法》,对《伯尔尼公约》的成员国提供高水平的版权保护。从1986年开始,利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的机会,全力推动建立与国际贸易相关的国际版权保护体制和机制。

其次,设立国家艺术与人文基金会,对文化艺术事业进行资助和管理。196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第一部支持文化艺术事业的法规,并由总统签署成为法律,即《国家艺术及人文事业基金法》。此外,设立了联邦艺术人文委员会,由联邦政府中工作性质与文化发展有关的部门的首脑组成。联邦政府对艺术人文事业的资助采取“杠杆方式”,以“资金匹配”来要求和鼓励各州、各地方及企业拿出更多的资金来补助和支持文化艺术事业。

第三,通过税收减免政策,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1917年,美国《联邦税法》明文规定,对非营利性文化团体、机构、公共电视台和广播电台免征所得税,并减免资助者的税额,对非营利的、以促进文化、教育、科学、宗教、慈善事业为目的的团体免予征税,个人和企业对上述非营利团体的捐赠可享受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从而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

二、基于自由市场经济的商业化运作

美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发达、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资本主义国家,崇尚自由市场经济,其文化产业正是在这种市场经济的环境中走向产业化之路的。

一是美国文化产品的生产、销售已形成了一套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成熟的市场运作模式。如美国的影视业、图书出版业、音乐唱片业等已在全球建立了庞大而稳定的销售网络,控制着许多国家的销售和众多的电影院、出版机构及连锁店。依靠这种全球销售网络,美国的文化产业在全世界享有很高的市场份额。

二是美国文化产业的资金来源多样化,其对外传播主要基于跨国公司的运作。在资金来源方面,美国联邦政府鼓励多元投资机制和多种经营方式,吸引非文化企业和境外资金投资于美国文化产业。美国文化产业的商业神话,依靠的不仅是国内资金的投入,更有赖于外来投资的激活和推动。资金的充盈使美国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吸引更多的有利资源,使美国的文化产业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因此,可以说,基于自由市场经济的商业化运作,使美国的文化产业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这种良性循环助推美国成为超级文化大国。

三、盘踞全球文化制高点的开放战略

美国文化战略的实施,是建立在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发展、强大的基础上的。

首先,美国是世界文化产品出口大国。从全球新闻广播来看,美国和西方的通讯社垄断了世界大部分地区80%~90%的新闻,在世界舆论中有较大的影响力。美国的杂志如《读者文摘》、《人物》周刊和《时代》杂志对全球政界、专业人士和普通读者都具有相当程度的影响。美国的音乐产品对全球的青少年受众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全球互联网服务器的内存中,美国提供的一般性网上消息占80%,服务信息占到94%。

其次,美国倡导一种全球范围内的文化产业开放战略。自二战以来,美国就不遗余力地推行贸易自由主义,采用这种策略推动美式主导的全球化,以此不断推动美国物质文化的全球化。在推行文化产业开放战略的过程中,美国历届政府均竭力向他国施加压力,要求其他国家开放文化消费市场,包括出版物市场、视听产品市场、版权市场和相关服务市场。1970~2000年,美国对外贸易在GDP中所占的比例不断上升,其中包括文化产业和服务在内的版权贸易获得了持续增长,超过了作为硬件的文化娱乐器具的出口。

美国在文化产业领域所倡导的开放战略,是居于主导地位和强势文化位置的国家所奉行的一种战略理念,其目的是为了扩大美国的文化影响力,为美国价值观念和政治理念的传播开辟道路。这种伴随着政治和经济施压的开放战略,使其他处于弱势地位的国家,在文化领域更加难以抵挡美国咄咄逼人的攻势,凸显了美国文化战略的进攻性特质。

四、融合了价值观输出的文化外交战略

二战后,美国的文化外交战略逐渐成型,美国的政治领袖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输出,并把它们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视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冷战期间,美国政府意识到,“冷战是争夺头脑的斗争”,“若要在这场冷战中赢得胜利,除了武器和金钱外,还需要思想输出”,需要“美国的文化外交”。冷战后,美国政府更自觉地把文化视为影响和引导世界未来发展方向的一种手段。此后,无论是布什政府的“超越遏制战略”,克林顿政府的“参与与扩展战略”,还是小布什政府的“先发制人战略”,文化外交和价值观输出的理念都更加强化了。

美国文化外交战略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确保美国的全球霸权地位。从历史上看,美国往往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文化权利作为实现国家利益的一种特殊工具加以利用,并通过制定和实施文化战略来实现美国的战略目标。克林顿政府就宣称“在世界上保卫自由和促进民主并不仅仅是我们最深刻的价值观的反映,这些都对我们的国家利益至关重要”。维护美国的全球霸权地位是美国全球战略的根本目标,而“文化统治是美国全球性力量的一个没有受到足够重视的方面”,“当对美国方式的模仿逐渐遍及全世界时,它为美国发挥行使间接的和似乎是经双方同意的霸权创造了一个更加适宜的环境”。显然,文化外交战略是更好地维护美国霸权地位的一种手段。

意在维护世界霸权并对全世界进行价值观输出的美国文化外交战略,已成为美国国家整体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与其对外政治战略相互结合,最终目的是向全球推广、普及美国“自由、民主、人权”等所谓的“普世价值观”,以及相应的(国际)社会制度安排,在他国接受和追随这些价值观念和制度安排的过程中,实现美国自身的全球霸权利益。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

(责编/彭澜)

美国文化英语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美国的动画电影是美国文化精神的载体,解读美国动画电影中的爱情观念,我们可以看到西方传统的人文精神,现代的女权主义意识形态等文化意识形态。理解美国文化中爱情观念的深层次内涵和美国动画电影对全球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动画电影 爱情观念 美国文化

中圖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爱情是人类追求的永恒主题,爱情观念作为文化价值观的一部分,同样的反映在美国的动画电影创作里。在美国的动画电影里,爱情一直是动画电影里的主题,是人类精神美好的慰藉。“爱情永远是电影艺术不老的创作母题”。长期以来美国动画电影采用浪漫主义手法表现爱情,创作和改编让人向往和追求的童话式的爱情故事。在动画电影《白雪公主》里,剧情一开始王子与白雪公主的第一次邂逅就一见钟情,而在剧情最后王子又带来爱情的魔力,吻醒了公主,最后王子与公主获得美满的结局。而《美女与野兽》里面知性的贝尔被野兽王子的善良和单纯打动,而全然不顾野兽的外貌和粗野的性格,解除了野兽的魔咒,和王子最终幸福的生活在一起。美国动画电影爱情模式多样化,童话式爱情故事结局满足了人们认为美好的事物不该死亡的单纯愿望。美国的动画电影创作者善于想象和创造爱情故事,美国著名的动画公司迪斯尼的动画师们甚至在剧本策划上有过让米奇和米妮结婚的热烈讨论。爱情成为美国动画电影里的一个基本要素,爱情因素为动画电影的创作增加多样化的故事发展线索,营造轻松浪漫的剧情氛围以及对于塑造丰富的人物性格起到重要的作用。在美国动画电影里爱情文化价值观是动画人生拼图里的最华美的一片色彩,折射出美国人特有的民族性格和文化,深刻反映了美国人对待爱情的态度,因此美国动画电影里的爱情故事背后有着一个民族深层次的文化价值观念动因。

一、童话模式浪漫爱情与美满结局——解读美国动画电影的传统爱情类型化特征

电影作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形式之一,一直以来都将爱情作为艺术表现不可缺少的部分。在第一部美国动画电影《白雪公主》里就有一个王子拯救公主的桥段,从此以爱情为主题的动画电影层出不穷,二十世纪早期,迪斯尼动画电影《灰姑娘》《睡美人》为代表的动画电影大多改编自童话故事,具有欧美传统童话爱情模式的特征。

早期的美国动画电影里的爱情故事有两种类型化特征:一是童话式的浪漫爱情。早期的美国动画电影大都改编自《格林童话》,充满着浪漫主义的奇幻妙想。浪漫爱情一直是美国人的情感追求,是个人幸福的最主要的信念。美国文化价值观念里的浪漫爱情带有宗教宿命式的色彩,美国动画电影反映了美国主流文化肯定和颂扬的爱情观念,是一种理想化的爱情,这种童话式奇幻的浪漫爱情观念构成了美国动画电影的基本特质,并逐渐成熟起来形成一个类型化的典型情节模式,影响了后来者甚至是全世界范围的动画电影创作。二是克服困难,战胜邪恶,终成美满的结局。早期的美国动画电影陪伴美国人度过了艰难的经济大萧条时期,极大的鼓舞了美国的平民阶层的生活热情。美满的爱情结局代表了人们一种美好的愿望:正直、善良美好的爱情终会得到善果。美国文化价值观里对爱情的追求浓烈而热情,在《睡美人》动画电影中王子与公主为爱情勇敢的战胜邪恶的女巫,仙女赋予王子真理之剑,而解除公主的魔咒的是真爱之吻,这些都是美国动画电影里爱情的符号化。

早期的美国动画电影表现的爱情故事为经济大萧条时代的美国人提供了一个逃避现实的梦幻世界,圆满的爱情故事和曲折的战胜困难的情节鼓舞了经济困境中的美国人。早期的美国动画电影振奋了美国人在困境中斗争的精神和鼓舞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帮助下层美国大众度过生活艰难的困境。

二、平等的爱情观念追求——女权主义运动对美国现代爱情观念的影响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随着女性意识觉醒与女权主义发展,女性权益意识日益提高,美国女性对爱情的态度随之变化。美国的女性更多的参与社会生活,对待爱情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女性独立的权益意识开始与文化和意识形态联系起来,涉及各个文化领域,对美国人的爱情观念带来极大的影响。与之前的美国动画电影相比,现代的美国动画电影中的女性角色一改温柔、典雅的女性形象,对待爱情的态度更为主动,开始挑战传统的父权和男权。在《小美人鱼》动画电影中小美人鱼对传统父权的反抗并主动的以声音向女巫换取在陆地生活的权利,这些行为决定是在女性的主体意识下自主决定的,是主动的对自身的命运安排,小美人鱼对爱情的独立追求充分表现了现代女性的独立意识。现代女性主义是在女性经验基础上完成主体性的建构,在动画电影中女性寻求一种新型的、和谐和健全的两性爱情格局。女性以自身为主题来建立自己的主体意识,从自身的女性经验出发,遵循自己的爱情本能,对传统发起挑战。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后的美国动画电影不满足于传统的童话模式,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文化题材,女主人公不再是温柔的贵族式的公主,她们富有个性、带点反叛精神,敢于挑战世俗的社会规范。在《木兰》中,一改传统的温柔贤惠的女性形象,花木兰不太会女红,背不熟《女诫》,甚至连茶也倒不好。然而随着剧情的发展,木兰的女性自我意识逐渐苏醒,表露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女性智慧。动画电影中的“公主”们不再依赖“王子”的拯救,女性在爱情中更为主动,敢爱敢恨,独立的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爱情。恩格斯在论述现代爱情的特征时曾说过:“它是以所爱者的互爱为前提的;在这方面,妇女处于同男子平等的地位。”小美人鱼以自己的声音换取与王子平等恋爱的机会,木兰以自身的军事能力和智慧取得皇帝和爱人的认可,在现代的美国动画电影中爱情观念是一种地位平等,相互尊重的爱情观念。

美国的现代爱情观念追求两性平等,欧洲文艺复兴带来人性的复苏而后现代的文化精神则更包容所有的差异,后现代爱情观念中的叛逆性和包容性在现代的美国动画电影中显现出来。在美国动画电影中的平等自由的爱情观念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输出,使用浪漫爱情和幽默戏剧的方式解决动画电影里的矛盾冲突和弱化文化意识差异。

三、后现代爱情观念的叛逆与释放——美国动画电影的美国现代爱情价值观

一直以来美国动画电影以迪斯尼动画为主导地位,迪斯尼的动画电影强调大众的娱乐性和消费功能,是典型的商业动画。迪斯尼动画电影受到商业模式和迪斯尼传统动画创作模式影响,在表现美国现代的爱情观念方面带有局限性。迪斯尼动画所反映的现代爱情精神迎合大眾的文化需求而动画行业新锐梦工厂却完全的颠覆传统的爱情观念,彻底的颠覆迪斯尼动画电影中“王子”与“公主”的传统爱情模式,将经典的爱情模式解构,制造耳目一新的现代爱情故事。《怪物史莱克》系列动画电影对传统的爱情模式进行彻底的解构,对经典的爱情故事进行后现代式的重塑和改写,将后现代的文化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怪物史莱克》系列动画电影里,弗瓜“王子”矮小猥琐,奥菲娜“公主”和怪物史莱克相爱,传说中的火龙爱上了饶舌的驴子还生了一大堆孩子。在美国动画电影中的后现代观念表现在承认包容所有差异的爱情,在爱情面前种族、身份、等级都是无足轻重的。在美国动画电影中反映了强烈的个人主义意识以及对爱情热烈的追求,美国人不因为自己的思想或行为不符合大众趋势而感到胆怯,而是为不俗于大众的独特而自豪。在动画电影里怪物史莱克说:“人们过去一直认为我是个怪物,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也这么认为,但是后来,我不再在乎别人怎么叫我了,我开始相信自己了。”强烈的个人主义意识在爱情观念中是自信和追求爱情的勇气的源泉。在《怪物史莱克3》中,传统的浪漫爱情故事的结局有了现代的演绎,原本温柔善良,弱小的公主们一改传统古典贵族式的形象,成为现实中的女强人。她们已经生儿育女,成了彪悍的家庭主妇,白雪公主、灰姑娘打败了坏蛋“白马王子”。女性在婚姻爱情中已经和男子是平等的,在动画电影中男权的主导地位已经被彻底颠覆,现代的美国爱情观念是“一种男女平等的信念和意识形态,反对包括性别歧视在内的一切形式的不平等”。

在现代的美国动画电影中男女之间相互尊重,珍视感情,在喜欢对方的时候会毫不保留的去爱,在相爱的同时更为理性的去看待他们之间的爱情。在现代的美国动画电影中,浪漫的爱情源于最初的邂逅和共同的经历,而最终爱情伴侣选择则被视为神圣和理性的。

四、探寻美国动画电影爱情观念的文化根源与影响

美国动画电影有着奇观化的动画视觉体验,以美妙的浪漫爱情故事打动人心。美国动画电影里面的爱情故事有着西方文学中的典型性的爱情观念特征,美国动画电影中的爱情观念有着西方的文化传统根源,并且受到现代文化意识形态的影响。美国的传统文化观念继承了欧洲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者认为人们应该相信自己的力量,勇敢的追求世俗的幸福。人类有追求包括爱情在内的世俗幸福的权利,爱情是世俗幸福快乐的来源之一。美国文化崇尚个人主义价值观,个人的尊严与个人的自由紧密相关,美国动画电影中男女主人公勇敢自由的追求爱情和幸福正是以个人自由的文化价值观念为基础。美国动画电影对各种异质的文化兼容并蓄,因此美国动画电影中的爱情往往不受种族和文化的差异影响,公主可以爱上野兽,人鱼会爱上人类,喷火的巨龙爱上唠叨的驴。包容性的爱情观念打破了观众的观赏局限,满足人们对不受局限的浪漫爱情的幻想。

受到后现代文化意识形态影响的现代美国动画电影以全球化的普世价值观影响全球的观众,通过曲折的爱情故事传达自由、平等、包容的美国文化价值观。在大众消费娱乐的商业化动画电影模式深处是潜在的美国文化意识形态。美国的动画电影是美国文化精神的载体,从美国动画电影中的爱情观念的表达中,我们可以看到西方传统的人文精神和现代的女权主义意识形态对现代男女爱情观念的影响。美国的动画电影中的爱情故事有着乐观积极的一面,也有着超现实理想化的特点,美国的动画电影是一面奇幻神妙的魔镜,悄然的传播输出美国现代的爱情观念和文化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金元浦.影视艺术鉴赏[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3]朱世达.当代美国文化与社会[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3]张欣,刘雨晴.美国电影所表达的西方核心文化[J].电影文学,2010,(20) .

[4]欧阳周,汪振华.爱情美学[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

美国文化英语论文范文第3篇

近几年来,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命题,也成为了境外媒体涉华报道的重点。尤其是在十七届六中全会将“文化命题”作为全会的议题,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文化强国”的目标之后,境外媒体对我国文化建设的报道更是一路升温达到高潮。外媒的报道是折射国际社会对我关注面的“三棱镜”。因此,总结和分析外媒对我文化体制改革报道的特点和趋势,将有利于我国外宣媒体在新形势下找准海外受众的“兴趣点”,妥善回应外部关切,为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

外媒报道特点

根据新华社中国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对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美国《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英国《金融时报》、英国广播公司(BBC)、新加坡《联合早报》、日本《产经新闻》等30多家境外媒体最近一年多来涉华文化报道的调研结果,自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外媒对我文化体制改革报道的重点主要集中在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文化产业的发展、网络监控以及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等几方面,相关报道的特点如下:

一是普遍对“文化强国”战略对中国内政外交的意义持肯定态度,认为加强文化建设对内有利于提振文化产业,促进软实力建设,提高民众的思想道德水平,以及抵御欧美文化的渗透和侵蚀;对外有利于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吸引力,改善中国的国际形象,巩固中国在国际舞台的大国地位。

二是大量报道中国加强软实力建设的政策举措,普遍表示注意到中国政府的努力,但认为我软实力建设的效果差强人意。一些媒体批评开办孔子学院、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等中国加强软实力建设的措施是自上而下的政治手段,因而得不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有的媒体提出中国建设软实力应多发挥民间力量,让民间人士发挥自身的文化自觉和创新,提升中国软实力。

三是普遍认为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构筑抵制欧美文化“防波堤”以及应对民众的道德危机,维护中共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但不少外媒却明确表示对我国核心价值体系究竟是什么表示困惑。

四是对电影业、图书业以及创意产业等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以及中国政府对为整顿和扶持文化产业而出台的新的政策法规高度关注。外媒一致认为,在“十二五”期间中国的文化产业将迎来“黄金五年”。

五是将文化体制改革与中国加强网络监管联系起来,认为六中全会聚焦“文化命题”的实际目的是为了在换届之际,加紧对媒体和互联网的控制,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同时,外媒还高度关注中国网络空间一些批评中共控制网络的言论,并炒作“言论自由”等人权问题。

新形势下我外宣媒体面临的新任务

以上可以看出,境外媒体对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不仅“兴趣浓厚”,而且关注面非常广泛,涉及到了该领域的各个方面。其相关报道既有客观、理性的一面,也因受意识形态不同,文化背景、新闻价值取向相异以及对中国缺乏了解等因素的影响,存在不少歪曲、不实的内容。在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对我国文化外宣报道提出新要求的大背景下,如何主动出击,利用国际舆论对中国文化建设高度关注之契机,加大报道力度,消除外媒对中国文化体制改革认识的盲点,同时吸纳外媒报道中合理的建议,完善我文化外宣报道中的不足之处,是我外宣媒体在接下来的工作中需要进一步考虑的问题。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加强对文化体制改革相关理论和政策的学习,把握正确的报道方向。文化体制改革是我国继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单项改革之后所作出的又一项关系全局的重大决策。而外宣媒体肩负着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国基本国情、价值观念、发展道路、内外政策的了解和认识,展现我国文明、民主、开放、进步形象的重要使命。因此外宣媒体在向海外介绍我文化体制改革相关政策和举措时,至关重要的一点便是使自己的报道基调和方向同中央的精神保持一致。这就要求外宣媒体深入学习和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刻理解和把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文化改革发展的主线,深刻理解和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根本任务,深刻理解和把握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基本要求。

第二,必须结合海外关切加大对文化体制改革相关内容的对外宣传力度,有针对性地设置议题。从境外媒体的报道可以看出,目前国际社会对我“文化强国”战略很感兴趣。因此外宣媒体应该以此为契机,大力宣传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路线方针、政策宗旨以及产业发展情况,充分回应海外关切。而且,要改变传统的“传播者本位”方式,充分重视不同国家乃至同一国家不同观众群在历史、文化、价值观上的差异,以海外受众对我文化体制改革最感兴趣的话题为出发点,进行议题设置。对于国际社会对文化体制改革中无知、曲解、误读乃至敌意的方面,要分门别类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报道,认真探寻合适的题材以及报道方式,消除或减少国外受众对中国的不良印象。比如,针对外媒指责中国控制网络无视言论自由的不实言论,要有理有据进行驳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和外延,要加强宣传,全面阐释;就外媒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关注点,要大量报道,充分回应。

第三,在报道手法上注重人文色彩,在报道内容上强调平衡性,努力提高中国文化的海外“亲和力”。外宣媒体在对外宣传我“文化强国”战略时,无论是涉及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容,都面临着究竟该如何让海外受众理解和接受具有东方色彩的文化价值观的问题。关于这一点,笔者认为以人为重点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因为现实生活中人的故事是最能打动境外媒体和国外受众的。比如,在向海外受众解释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外宣媒体不能采用对内报道常常运用的通过大段的排比句式,简单化、概念化地阐述某一理念的方式,而是要从具体人物的具体事迹入手,通过人的故事来展示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从而树立中华民族的美好形象。另外,我们在报道内容的选取上还要注意平衡性。一些外媒曾建议,中国软实力建设应多重视民间的力量,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我们的外宣报道。我们应重视和吸纳民间蕴含的丰富外宣资源,在报道中既重视中央和地方政府宣传内容的传播,也要给民间渠道以充分的出口,既要有主流的言论,也要有边缘的声音,这样才能增加我们文化报道的平衡性,提高报道在海外受众中的公信力。

第四,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在对外文化传播中的影响力。当前网络媒体,尤其是微博和一些移动新媒体以其庞大的受众群、空前的传播力和惊人的发展速度成为许多公众热点事件的发源地和散热器,受到国际舆论界的高度关注。一些西方国家甚至将网络作为对我国进行文化和意识形态渗透的“新阵地”。这既对我文化外宣报道构成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机会。外宣媒体要深入研究网络媒体的发展趋势,整合各类网络媒体的宣传资源,充分利用网络媒体传播的便捷性、互动性以及草根性等特点,着力构建集传统媒体形式和新兴媒体形式于一体的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对外报道体系,做好新形势下的文化外宣报道。

(作者来自新华社对外部)

美国文化英语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我国不仅颁布了《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现在又适时出台了《公共图书馆法》,强调“加大对政府设立的公共图书馆的投入,将所需经费列入本级政府预算,并及时、足额拨付”,宣示了国家对公共文化服务实行公益性免费服务的鲜明态度,并以法律的力量来夯实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获得感。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法》 公益性 公共文化服务

《公共图书馆法》的颁布是我国图书馆界的一件大事,它不仅有助于公共图书馆的稳步向前发展,而且对我国图书馆事业乃至公共文化事业能级的提升有着强大的推动作用。《公共图书馆法》的颁布不仅时机绝佳,而且意义深远。

一、《公共图书馆法》颁布的意义何在?

作为我国首部图书馆专业法,其意义远远超出了公共图书馆领域本身。当前世界各国图书馆均面临社会、经济与技术的严峻挑战,不少国家和地区大幅削减图书馆经费,对公共图书馆是否应提供免费公益性服务提出质疑,有些国家及地区干脆关闭了图书馆设施。与此相反,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我国图书馆事业呈现飞速发展的态势。1979—2015年,公共图书馆财政投入的增长速度(年均增速16.6%)明显高于同期GDP的增长速度(年均增速9.6%)。我国不仅颁布了《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现在又适时出台了《公共图书馆法》,强调“加大对政府设立的公共图书馆的投入,将所需经费列入本级政府预算,并及时、足额拨付”,宣示了国家对公共文化服务实行公益性免费服务的鲜明态度,并以法律的力量来夯实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获得感。

二、《公共图书馆法》将给图书馆事业带来什么?

(一)开拓了图书馆服务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新空间。

“建设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文献信息共享平台”“加强与学校图书馆、科研机构图书馆以及其他类型图书馆的交流与合作,开展联合服务”“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自筹资金设立公共图书馆”等一系列条款,为图书馆利用现代技术武装自己、加强图书馆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图书馆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二)推动我国图书馆事业规模发展与服务品质提升。

国际经验表明,图书馆法的颁布与实施对图书馆事业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如韩国1963年《图书馆法》的颁布极大地刺激了本国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全国新馆数量从1963年的445家猛增到1964年的1171家,全国图书馆馆员总数从1986年的7231人发展到1987年的13844人。我国图书馆事业正面临从量的发展到质的飞跃的关键时期。《公共图书馆法》颁布以后,不仅会带来图书馆规模的发展,而且会有一个明显的质的提升。

(三)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图书馆在实践中产生的创新成果和成功经验以法的形式固化了下来。

《公共图书馆法》中明确指出,图书馆除了借阅、查询等服务以外,还具备“开展公益性讲座、閱读推广、培训展览等服务”等多种功能,“公休日应当开放,在国家法定节假日应当有开放时间”“推动公共图书馆利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向社会公众提供便捷服务”则体现了时代对图书馆为公众提供服务的明确要求。

三、为贯彻落实《公共图书馆法》,图书馆工作者应该怎么做?

(一)宣传学习《公共图书馆法》,在“学”字上下功夫。

公共图书馆法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制度优势。明确规定出版机构要向国家图书馆、省级图书馆缴送正式出版物,其意义在于增强省级图书馆传承本地文化与时俱进的特点,也将有力地推动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创新与转型。业界人士不仅要深刻理解广泛宣传新法颁布的意义,并且要进一步增强图书馆工作者的自豪感和职业意识。

(二)贯彻落实《公共图书馆法》:在“用”字上求实效。

一是提升免费服务的内涵。随着图书馆事业的深入发展,讲座、培训和展览的层次越来越高,因此公共图书馆要克服免费服务水平不够、质量下降等问题,着力提升免费服务的层次。

二是做好出版物缴送的后续服务。尤其对于正式出版的电子、视听以及其他介质的图书,不仅要做好收藏保管,而且要落实后续服务的环境和手段。

三是做实公共图书馆之间的联合服务。目前,全国范围内图书馆中数字图书馆建设方面存在着严重的数字孤岛现象,主要是因为各馆之间,馆内各部门之间缺乏沟通与合作。因此要进一步加强与学校图书馆、科研机构图书馆以及其他类型图书馆的交流与合作,将开展联合服务落在实处,注重实效。

(三)以人为本,追求卓越:在“质”字上做文章。

国际图书馆界正在面临转型,图书馆服务方式从图书借阅向适应终身学习需求发展,将更加注重读者阅读素养、信息素养、技术素养以及职业素养等多元素养的提高;图书馆空间设置从阅览室向信息共享空间发展,将更加注重信息交流与知识分享;图书馆管理模式从自我管理向社会共建发展,将更加注重与外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并调动社会力量支持和参与图书馆发展。因此,本着“以人为本,准求卓越”的态度,在努力做好提升公共图书馆的“质”上做文章,真正实现公共图书馆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服务的宗旨。

四、总结

《公共图书馆法》的颁布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图书馆工作者的使命追求。要以此为契机,大力推进图书馆转型与创新,在业务建设上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在公共服务上与美好生活需求同步适应,努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系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图书馆原馆长、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美国文化英语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美国俚语 社会文化特征 文化多元性

美国俚语是一种非标准语言,这也是语言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美国俚语的运用愈加广泛,它作为美国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具备极为浓厚的社会文化特征。针对此研究和探讨,有助于通过这一语言桥梁更好地去了解美国社会文化的内涵。

一、美国俚语的基本界定

在语言文化体系中,俚语是一种极为特殊的语言形式,不同于不规范用语,它是一门非正式的口语表达语言形式。传统意义上的俚语介于标准语言和口头语言之间,隶属于词汇语言中极为不稳定的组成部分。在美国语言文化中,美国俚语隶属于非标准英语范畴,是针对标准语言的有力补充。俚语形式不仅体现在口语表达层面的语音、重读和语调之上,同时更是丰富的词汇和语义的演绎和表现。美国俚语的形态表现极为多样化,包括单音节词、首字母缩略词、词素重叠、借词、新造詞、逆构词、截断词、词尾缩略词等多种表现形式,具备极为浓厚的生活化运用特征,独具风格,同时极具新颖感和时髦感。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升,美国俚语已不再是难登大雅之堂之词,它们在当代美国日常生活之中都承担着重要的交流功能作用,在新闻电视广播和文学作用中都有着较为广泛的运用。实质上,任何语言形式的出现和运用都与其当前社会文化背景有着紧密联系。美国俚语与美国社会的联系极为密切,甚至可以说已渗透到了美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因此探讨美国俚语中的社会文化特征具备极为重要的现实应用价值和意义。

二、美国俚语中的社会文化特征

1.体现说话者的身份,强化群体认同感。实质上,语言的使用并不是一个割裂的独立过程,这属于社会行为的重要内容。美国俚语作为语言体系中的重要组成,这也隶属于社会行为的范畴之中。在美国俚语中,其社会文化特征主要体现在说话者的社会群体性之上,不同的社会群体在美国俚语的运用过程中也会使用差异化的语言内容,用以更好地表明说话者的身份及社会地位,从侧面强化社会群体的集体认同感。在美国俚语中,如果说话者是学生身份,那么在俚语使用过程中会更具生活化气息,例如fender-bender(一件小事

情);flunk sb.(给某人打一个不及格的分数);brutal(非常棒)等俚语词汇,这些词语在学生群体中的运用十分广泛,同时对于说话者而言也是充分自然和恰当。对于其他社会群体而言,也会有自身语言体系中的俚语词汇,例如艺术家群体,爵士乐成员也可使用Gabriel(喇叭手)这一类专用俚语词汇,在直接表明说话者身份的同时也能更好地加强集体认同感,集中体现相应的文化特征,给人以极强的身份认同感。

2.体现幽默化的态度和情感。在美国文化体系中,幽默感是极为显著的文化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也成为了美国人国民个性的重要体现。在美国俚语的实际运用之中,也体现了美国社会价值观及人们的态度情感。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人们承受着较大的生活压力,这也容易引发心理层面的焦虑、自卑以及抑郁等情绪。美国俚语的灵活运用能促使人们摆脱标准语言体系的约束,在语言交流这一社会行为中宣泄自身的情感,传达自己的态度,以更为幽默和轻松的俚语表达方式缓解消极的心理情绪。例如在对待死亡等沉重话题时,美国俚语用看似轻松的词汇“the narrow house”缓解了压抑的情绪、再例如在美国社会日常生活之中,美国俚语也会充分运用发音和音节等要素让语言表达显得更加充满趣味性。在指代优秀的人或事的时候可以the bee’s knees这一俚语形式表达,在指代喜欢看热闹的人这一群体时,也会充分发挥语言的幽默特性,应用rubberneck这一俚语来表达,以“橡皮擦的脖子不停转动到处看”来生动描述,从而让语言表达更加诙谐有趣。

3.体现美国及其民族的文化多元性。美国是一个多民族移民组合而成的社会,各个民族的移民在文化上相互借鉴和渗透,但同时也保留着自身的的独立性,因此美国文化极具多元化特征。在美国俚语的运用过程中,文化多元性也体现得极为充分。例如意指“汉堡或牛肉饼”的美国俚语burger一词是来源于德语体系;而表示“迅速地”意义的pronto则来源于西班牙语体系。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融为美国本土化俚语的产生带来了充满生命力的文化土壤,外来语和俚语不断增加充分体现了美国社会文化多样性的特征。

三、结语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美国俚语的语言体系也得到了拓展。美国俚语作为美国新时代背景下的文化产物,集中体现了美国社会的文化特征。针对其进行相应的深入探讨,有助于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美国社会文化,有效形成跨文化教育的意识及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素真.美国俚语的语言特征及社会功能探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04:21-22+27.

[2]杨莉.《老友记》中的美国俚语及其语言文化特征[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08:157-158.

[3]秦毅之.美国俚语的社会语言学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10:113-114.

[4]刘沁.美国俚语的语言特点和社会功能及学习策略[J].疯狂英语(教师版),2014,04:144-147+156.

[5]成汹涌.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美国现代俚语特征新探[J].外语学刊,2015,03:66-69.

作者简介:王艳(1979.11-),女,汉族,重庆人,讲师,学士,主要从事英语语言教学。

美国文化英语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文化消费是青少年人之为人的社会化需求,青少年是文化消费的主要群体之一。选取了武汉市不同层次初、高中生作为研究对象,从青少年所拥有的资本和消费认同几个方面,研究了青少年文化消费动机的影响因素。通过对选取的396个样本进行实证研究和分析,结果发现:青少年的文化消费并不必然受其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影响,而文化资本却对其产生显著影响;青少年的消费认同也是其进行文化消费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文化消费;消费认同;文化资本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8.04.0018

一、问题的提出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我国中科院罗沛霖院士就提出[1],人类进入公元的第三个千年将以完成文化消费产业革命为标志。当前世界不少国家已进入了文化产业时代,消费已成为拉动产业发展的“火车头”。 而作为经济价值实现的最后环节的文化消费,更是引导文化生产的重要力量。

青少年时期是处于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时期,文化消费是青少年获取精神食粮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方式。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和发展需要决定了他们是文化消费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成为文化消费市场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2]。如何积极培育和引导青少年文化消费的途径和对策,就成为了当今文化发展极其重要的任务。

然而,从对青少年的文化消费及价值观的研究来看,学界普遍持批判态度,因为在他们看来,现代文化大众化、多元化、商品化等特点正在取代之前的精英化、主流化、艺术性的特点,青少年由于审辨和自主能力的缺乏,导致他们追求享乐、审美趣味低俗,呈现出享乐主义、功利化的特点[36]。那么,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中西方文化交织碰撞中,我国青少年作为文化消费的特定群体且作为独生子女和“富二代”的一批人,他们的文化消费到底表现出怎样的特征?其文化消费又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在弄清这些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该如何正确引导其文化消费?这些问题是我们关注的主要问题。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国外的文化消费研究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末与60年代初。由于大众传播媒介的兴起,大众文化的繁荣发展,法兰克福学派开始了对大众文化或文化工业的批判,认为大众文化以娱乐和文化消费的形式,抑制人的想象力、自发性和创造性。而从凡勃伦的炫耀性消费开始[7],文化消费则成了人们身份、地位、声望区分的方式,并且确保与正当化了那些奠基于经济不平等的权力与控制形式。文化消费在后现代主义代表那里找到了出路,他们认为文化消费就是一种创制文化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仅在于对文本的消费,而且在文本消费的过程中同时也在创制文化[8]。

布迪厄的文化区隔理论,也被广泛用来研究不同社会阶层的文化消费差异,阶层文化消費品味不仅表现出由单一化到多元化的特点,而且某种消费文化也意味着消费的阶层特征,而特定的消费品与消费方式又同时成为区分社会地位群体的符号[910]。

我国在文化消费研究方面起步较早的学者司金銮先生在《我国文化消费与消费文化研究之概观》一文中认为[11],“文化消费”作为学术术语的明确提出是在1985年的一次研讨会上。如果说国外的文化消费研究更多地是理论层面的探讨,那么我国的文化消费研究除了对文化消费内涵、结构等进行初步的探讨之外,多集中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对不同地域的文化消费的差异性研究。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编辑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文化发展蓝皮书》,每年都针对全国城乡居民文化消费现状进行宏观研究和分类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主持的IMI调查,也是关于中国城市消费者消费行为与生活形态的连续性调查,有助于了解城市消费者的生活形态。二是不同群体如大学生和青少年的文化消费研究。文化消费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人生观、价值观等都具有重要影响。但是,目前当代大学生文化消费也存在着消费结构不合理、内容丰富但质量不高、不同群体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等问题。当前学界对青少年的文化消费研究,大多是基于对我国文化及青少年的特点分析而作出的个人的主观判断。的确,目前青少年的文化消费存在庸俗、搞笑、虚幻等不良现象,并导致该群体缺乏理想、道德滑坡等非主流价值观等危机的出现,但仍需要我们从调查青少年文化消费的实际出发,根据青少年文化消费的使用与满足情况来有针对性地进行消费观的引导,从而构建青少年的主流价值观。青少年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和生力军,树立正确的文化消费观对提高青少年的文化素养、形成主流价值观无疑有着重要意义。

(一)文化消费的相关理论研究

学界对“文化消费”的界定比较多,但达到共识的是承认文化消费是以精神文化商品或服务为消费对象的一种消费活动。是人们为了满足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以物质消费为依托和前提,对精神文化类产品及精神文化性劳务的占有、欣赏、享受和使用等[12]。

关于文化消费的分类,有的根据文化消费的形式与方法来划分[13],分为个人文化消费和社会公共文化消费(按消费形式分)、被动型文化消费和主动型文化消费(按消费方法分);有的根据文化消费的型态与层次来划分[14],分成普及型或大众化的、提高型或高品位的文化消费,有自娱型的文化消费、专业型的文化消费;有的按照目的和功能分成消遣、娱乐型文化消费、享受型、社交型、发展型和智力型文化消费等[15]。根据本研究的需要,本文主要考察以下类型的文化消费:教育扩展型、交友型和休闲娱乐型三种文化消费。

布迪厄的资本理论是当今用来分析文化消费行为的一种新的研究范式。他认为,个人所拥有的资本的不同,即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总量差异,决定了社会阶层的不同,不同的阶层也形成了截然不同的阶级惯习,从而导致了文化消费等实践活动的差异,而且同一阶层内部,由于资本构成比例的不同,也存在着较大的文化消费差异[16]。

文化资本是布迪厄区分的几种类型资本中的一种,指的是那些非正式的人际交往技巧、习惯、态度、语言风格、教育素质品位和生活方式。文化资本有三种存在形式:一是体化资本,以精神和身体的持久性情的形式而存在;二是物化资本,以文化商品的形式(图片、书籍、词典、工具、机器等等)而存在;三是体制的状态, 体现在那些特定的制度安排上,诸如教育的资格认定方面的规定。

社会资本是指个体或群体凭借占有持久的相互认可的或多或少社会化的人际关系网络而产生的实际或虚拟的资源总和。

经济资本通常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继承而来的资本,另一类是个体获得的资本。由于本文研究对象是青少年,所以经济资本主要指受试所在家庭的经济状况及可支配的消费金额组成。

由于以上三类资本的差异导致了文化消费的差异,本文中青少年所拥有的这三类资本也就成为其文化消费的主要影响因素。

王宁认为[17],人们所选择的消费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人们的认同所决定的。认同有两个含义,即同一性和独特性,一方面是为了显示相同而保持着同一性,另一方面为了保持相同,就要与他者区别开来而保持自己的独特性。

青少年通过消费认同来确定自己的归属,将自己与同类和想要区别的另类区别开来。消费认同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群体所属感。不同群体通过序列来加以区别,正因为个人序列感的存在,个体总是希望加入更好的序列,于是便通过融入某个群体来定位自己的身份;再就是自我感。自我感是通过强调自己不属于某个群体来界定自己的身份,追求自我感不一定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而是培养一种自我实现的成就感。这样的身份认同不属于群体认同,而是个体认同。

青少年通过外界环境比如大众传媒来构想自己的消费图式,即在消费的时候,心理上就形成了消费认同和消费欲望,这种认同又直接影响其消费行为。

(二)文化消费影响因素研究

文化消费也是一种消费行为,因此,在探讨其影响因素方面学者们也多是借鉴消费者行为影响因素的理论框架,即两因素论、三因素论和四层面说等。

两因素论将影响因素归于消费者内部和消费者外部,称为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朱伟以此为理论基础,实证研究了微观因素对大学生文化消费的影响[18]。发现个人特征、大学生家庭的经济状况和户主受教育程度、大学生消费环境以及自身消费观念对文化消费都有重要影响。三因素论则是在此基础上将市场营销因素单独分离出来。四层面说则分别从文化因素、社会因素、个人因素和心理因素等分析影响消费者行为影响因素的四个层面。陈雷,张莹从收入水平、文化产品的供给和价格、消费者自费以及工作时间等五个方面分析了它们对文化消费的影响[19]。

本文主要考察青少年个人因素的影响,且不局限于个体人口统计特征的影响方面,尤其重点考察其拥有的资本差异的影响,以及心理层面如消费认同对其文化消费的影响。并结合以上相关文献研究和定性访谈,笔者在本研究中提出如下理论假设:

H1:青少年所拥有的文化资本对其文化消费有显著的、积极的影响,即青少年拥有的文化资本越大,越易进行文化消费活动。

H2:青少年所拥有的经济资本对其文化消费有显著的、积极的影响,即青少年所拥有的经济资本越大,越易进行文化消费活动。

H3:青少年所拥有的社会资本对其文化消费有显著的、积极的影响,即青少年所拥有的社会资本越大,越易进行文化消费活动。

H4:青少年的消费认同对其文化消费有显著的影响,即青少年消费认同度越高,越易进行文化消费活动。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的选择

一般而言, 青少年时期主要对应于中学阶段, 中学生是青少年的主体, 为此, 我们在武汉市范围内对中学生( 包括初中、高中) 的文化消费状况做了抽样调查。首先采取立意抽样的方式在不同层次初、高中随机抽取了三所学校,在这三所学校中分别选取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各一个班的学生进行问卷填答(初三和高三毕业班不考虑),调查于2017年1月进行,共发出问卷420份,回收有效问卷396份,有效回收率为94%。

(二)样本的测量

在本问卷量表中,除了控制变量和自变量中的少量变量外,其余研究变量统一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进行测量,计分从1到5逐步递增。

(1)文化消费。从教育发展型、休闲娱乐型、交友或人际交往等方面考察。量表包括“提升修养和能力”、“有更多共同话题”、“消遣打发时间”等9个方面的题项。

(2)文化资本。根据文化资本的分类从三个方面来进行测量。体化资本包括“当同学间有矛盾时我能很好地解决”、“ 除了普通话,我还会其它地方方言”等4个题项;物化资本包括“从小爸妈就给我买了很多各类书籍”、“ 我们家经常订阅或购买一些报刊”、“ 我们家能随时上网”和“我们家能收看数字电视”4个题项;机构资本包括“我有一些才艺表演获奖证书或奖杯”、“ 我获得过英语、数学等学科竞赛获奖证书”和“我有一些科普知識竞赛类获奖证书”3个题项。

(3)社会资本。通过两个方面进行测量:一是个体所接受到的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社会网络、团体关系的存在和参与等;二是个体所能体验到的情感上的支持,包括在社会中受到的尊重、被支持和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与个体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

量表包括一个5级量表题和一个判断题项共9个题项,其中个体所能体验到的情感上的支持包括“很受老师的重视”、“ 在同学当中很有威信”、“ 平时同学们很关心我”、“ 有一群很合得来的朋友”、“ 老师会放心让我处理班上事务”和“我总能很好地完成老师交给我的任务”6个题项;个体所能接受到的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等包括“我的爸妈自已有能力解决”、“ 我的爸妈朋友很多,他们帮忙解决”、“ 我们家有很富有的亲戚,他们帮忙解决”和“我的爸妈单位能帮忙解决”共4个题项。

(4)经济资本。在本研究中,经济资本由受试所在家庭的经济状况及可支配的消费金额组成。主要包括“家庭月平均收入”和“每周零花钱”2个题项。

(5)消费认同。从两个方面来测量,量表包括“我的好朋友经济条件都和我差不多”,“ 我不喜欢和比我富有的同学一起玩耍”,“ 我和好朋友之间有许多共同的文化消费爱好”,“ 我认为文化消费应当与我的经济实力相符”,“ 购买文化产品应该体现自己与同学的不同之处”,“ 购买文化产品应使自己在班上与众不同”,“ 购买文化产品是为了使自己在同学面前更有面子”,以及“ 消费流行文化产品会使我和同学们交流时更自信”等8个题项。

四、研究结果

(一)测量评估

在本研究中,采用Cronbachs Alpha系数作为衡量调查问卷的信度指标,将主要变量进行可靠性分析,所统计的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812,大于可以接受的0.7的标准,表明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

对“文化消费”的9个题项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KMO值为0.755,巴特利球体检验结果显著,说明适合进行因子分析。采用主成份提取法,共提取了三个公共因子,累计解释方差为53.91%。通过旋转因子负荷后,三个因子可分别命名为“教育发展型”、“交友型”、“休闲娱乐型”。解释方差为70.15%对“文化资本”14个题项进行因子分析发现,“经常去网吧”、“订阅报刊”和“有学科竞赛获奖证书”三个题项在所有因子的负荷量都小于0.5,故删除此三项,再对余下的11个题项进一步进行因子分析,因子分析KMO值为0.701,巴特利球体检验结果显著,说明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共提取4个公共因子,累计解释方差为51.87%。

通过对题项的进一步分析,可以把因子2和因子4合并为一个因子,主要考察人际交往技巧、语言和与文化消费相关的生活方式等,符合前面体化资本界定的外延。因子1和因子3保持不变,分别代表机构资本和物化资本。

将“社会资本”的两个题目中的9个题项进行因子分析发现,因子分析KMO值为0.771,巴特利球体检验结果显著,累计解释方差为52.68%。共提炼出两个公共因子,且没有一个题项需要删除,与之前对社会资本中概念化定义中的维度完全一致,即一个公共因子很好地解释了青少年自身所得到的来自学校老师和同学间的社会支持,另一个是来自亲戚等社会的支持。

对“消费认同”进行因子分析,可知KMO值为0.755,累计方差为53.91%。采用主成份提取法,共提取了两个公共因子。通过旋转因子载荷后,两个因子可分别命名为“群体所属感”和“自我感”。

以上主要潜变量因子分析结果与设计思路相吻合,显示测量具有较佳的建构效度。

(二)数据统计分析

为了探寻影响青少年文化消费的重要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对因变量的贡献程度,本文将文化资本、社会资本、经济资本、消费认同等作为自变量,将性别、人口数等人口统计变量作为控制变量同时纳入模型,其中,在定义年级时,将初一、初二归为初中组,赋值“0”,高一、高二归为高中组,赋值为“1”,将文化消费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通过逐步回归分析所得结果见表1。

在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时,要进行共线性诊断,共线性诊断是判断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高度线性关系的一个统计概念。如果自变量之间存在共线性,则说明自变量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似的,这几个自变量就不能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回归模型中。如果自变量之间的共线性很小,则说明自变量是不同的指标,这几个自变量就可以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回归模型中。回归方程整体显著,但各个自变量都不显著,说明自变量之间存在高度线性相关。由表1可知,整体模型显著,且自变量也显著,再结合容许度(越接近1共线性越小)和方差膨胀因子(越接近1共线性越小)等结果可知该多元回归模型共线性诊断情况很好,该模型整体上是可以接受的。

1.模型解释力。以文化消费为因变量的模型中,用上述变量来预测青少年的文化消费,可以解释21.4%的原因。表明在本研究中,“消费认同”、“年级”和“文化资本”是可以用来预测青少年的文化消费行为的,尽管还需要挖掘其它变量来解释剩下的原因,但该模型仍具有一定的解释力。

2.假设检验。由表1可知,对青少年文化消费有显著性影响的变量按照标准化回归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 不同年级(0.280)、消费认同(0.278)、文化资本(0.117)。这些结果表明:不同年级会对文化消费产生显著影响,高年级组显得比低年级组更易进行文化消费;青少年消费认同度越高,越易进行文化消费;青少年拥有的文化资本越多,越易进行文化消费。而“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变量和人口统计变量中的“性别”和“人口数”等对文化消费影响不显著。H1“青少年拥有的文化资本越大,越易进行文化消费活动”与H4“青少年消费认同度越高,越易进行文化消费活动”成立;而H2“青少年所拥有的经济资本越大,越易进行文化消费活动”和H3“青少年所拥有的社会资本越大,越易进行文化消费活动”不成立。

为了进一步了解青少年的文化消费情况,将文化消费中的“教育發展型”、“交友型”和“休闲娱乐型”分别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如表2。

表2显示,该模型更适用于对休闲娱乐型文化消费的解释(R2=0.264),对于解释教育发展型文化消费不太理想(R2=0.052)。其中,“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是教育发展型文化消费的微弱影响因素,而“文化资本”、“消费认同”和“不同年级”则影响青少年的交友型文化消费;“社会资本”、“消费认同”和“不同级别”影响青少年休闲娱乐型文化消费。

五、结 论

本文在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的相关理论基础之上,实证研究了影响青少年文化消费的若干影响因素。以往对青少年文化消费的研究大多是根据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和消费情况进行的主观推理分析,显得主观色彩过强,而本研究则将关注的焦点转移到对这些因素的实证调查研究上,以期使研究结论更具可靠性和说服力。

通过多元回归统计分析方法,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青少年的消费认同是其进行文化消费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对交友型和休闲娱乐型文化消费会产生显著影响。

本研究发现,消费认同对青少年文化消费的解释力仅略次于不同年级的解释力,且在交友型文化消费中,其标准化回归系数在所有自变量中最高。证明青少年的消费认同显著影响其文化消费行为。

消费是人们建立、维持和沟通社会身份的主要手段,人们通过消费来表达自己与他人或社会群体之间的同一性和差异性,将自己归属于社会群体,从而对自己进行社会定位和归类。青少年处于社会化过程的重要阶段,在此阶段中逐渐构建自身个体身份认同和群体身份认同。而文化消费则是其认同的一种表达方式,因而其心理上产生的消费认同则自然影响到其文化消费行为。在本研究中,实证研究结果支撑了这一观点。

青少年试图构建的群体差异和自我感决定了其在交友和休闲娱乐方式上的差异。为了结识更多的朋友或是为了和同学有更多的共同话题,将自己归属于某一群体中,此心理导致其更多地进行文化消费,并且更多地选择休闲娱樂型的文化消费。

第二,青少年的文化资本导致更多的文化消费。我们的研究发现,青少年所拥有的文化资本也是青少年进行文化消费的影响因素之一。青少年已有的文化资本越丰富,越会积极地进行文化消费。文化资本表现在三个方面,即体化资本、物化资本和机构资本。青少年通过文化消费获得更好的人际交往技巧以及其它语言等能力,也较多地获得一些机构资本如各种奖励等,这些资本会进一步促使青少年进行更多的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的消费。文化资本因素尤其是对青少年的教育扩展型和交友型文化消费起作用。

第三,青少年的文化消费并不必然受其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影响。

陈雷,张莹的研究发现[19],居民可支配收入的高低对文化消费有一定的影响。而在我们的研究中,经济资本对青少年的文化消费并没产生直接的显著影响,且无论是教育发展型消费还是交友型或是休闲娱乐型都不受其影响。一方面,青少年是特殊群体,尚不具有独立提升经济资本的能力;另一方面,在一个家庭中,孩子的教育消费以及其它形式的文化消费已成为一项必要开支,不会因为其经济收入的多少而受到影响。在问卷形成前期的访谈中,也有一些经济条件并非很好的孩子在说到文化产品和服务方面的消费时,家庭会想方设法满足他们这方面的消费。

第四,初、高中生教育发展型文化消费并无差异,而高中生较初中生更多地进行交友和休闲娱乐文化消费。

在本研究的控制变量中,唯一作用显著的是“年级”这一因素。从分组来看,初、高中生在教育发展型文化消费方面没有区别,而在交友型文化消费,尤其是休闲娱乐文化消费方面,高中生都要比初中生更加积极。这与高中生社会化过程中交友和休闲娱乐需要的增加是相一致的,社会应提供有益的休闲娱乐方面的文化消费产品和服务。

[参考文献]

[1]罗沛霖.文化消费产业革命与信息高速公路[J].新闻与传播研究,1994(12):2.

[2]王 斌.中国城市文化消费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3]王 艳.论文化消费的内涵、构成和意义[J].党史文苑,2009(11):5860.

[4]高中建.文化消费对青少年德育的价值探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2):1.

[5]崔海英.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的传承与发展[J]. 前沿,2011(2):143.

[6]宋振文.文化消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重要途径[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3):90.

[7]凡勃伦.有闲阶级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8]杨晓光.关于文化消费的理论探讨[J].山东社会科学,2006(3):156.

[9]刘录护.消费的阶层特征:解读布迪厄的阶层消费理论[J].广西社会科学,2008(8):202.

[10]杨 晨,刘计峰.国外阶层文化消费品位研究:从单一化到多元化[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2):44.

[11]司金銮.我国文化消费与消费文化研究之概观[J].兰州大学学报,2001(6):153156.

[12]徐淳厚.关于文化消费的几个问题[J].北京商学院学报, 1997(4):4548.

[13]孟 华.上海80后文化消费现状研究[J]. 统计与决策, 2011(3):109111.

[14]施 涛.文化消费的特点和规律探析[J]. 消费经济, 1994(2):9598.

[15]王熙涵,王筱芸.北京青少年文化接受模式调查研究[J]. 科技创新导报,2010(33): 246.

[16]朱伟珏,姚 瑶.阶级、阶层与文化消费:布迪厄文化消费理论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2(4):52.

[17]王 宁.消费与认同:对消费社会学的一个分析框架的探索[J].社会学研究,2001(1):4.

[18]朱 伟.大学生文化消费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2(17):11.

[19]陈 雷,张 莹.城镇文化消费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3(1):5.

(责任编辑 文 格)

上一篇:临床医生毕业论文范文下一篇:花卉出口贸易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