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社会与文化论文范文

2023-09-16

美国社会与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

旅游影响研究是旅游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旅游的经济影响和物质环境影响得到人们普遍关注的同时,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特别是旅游对目的地的社会文化影响也逐步成为一个热点问题。

关键词: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对策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进步,旅游日益走入平常百姓的日常生活,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基本需求和消费领域,旅游业也以其鲜明的行业特色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旅游影响研究是旅游学研究中一個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旅游经济影响及旅游的物质环境影响得到人们普遍关注的同时,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特别是旅游对目的地的社会文化影响也逐步成为一个热点问题。

一、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的影响

(一)旅游对目的地居民思想的影响

旅游者以其自身的意识和生活方式介入旅游地社会中,引起旅游地居民的思想变化,产生各种影响,这种作用称为示范效应。示范效应对提高老少边穷地区人口素质有积极作用。偏远落后地区的居民通过模仿和学习,其行为举止、卫生习惯、经商意识都得到改善和提高,从而使以交换而生产,以及由此而来的生活方式的变革已成为可能。不过,旅游者在目的地的行为也是一种失真的高消费,这是当地居民所未料到的[1],由此也引起了寻求较高生活质量的旅游地居民的迁徙甚至违规行为,这给当地的社会、经济以及家庭都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二)旅游对目的地社会生活的影响

旅游对目的地社会生活方面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旅游业的发展不仅改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而且还改变着当地社会的结构。旅游业为妇女走出家庭、提供就业创造了机会,改变了她们原有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这种角色的转化又引起了家庭婚姻状况及人际关系的变化[2]。旅游使目的地居民的经济观念越来越强烈,经济上的计算成为人们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标尺。同时,旅游活动的开展使旅游目的地的社会组织基础发生改变,社会分层扩大。许多人的社会地位产生巨大变动,由此产生了一个新兴的社会阶层:中产阶级,他们逐渐成为与传统地方精英相制衡的社会控制力量[3]。

(三)旅游对目的地道德水准的影响

一些专家认为,旅游业的发展致使旅游目的地人民的道德水准下降,甚至将卖淫、犯罪率上升和赌博成风视为旅游业带来的灾难。有研究表明:自然风景的险、幽、野、旷以及旅游者的流动和彼此的陌生,都为罪犯掩盖罪行提供了天然的屏障。自然风景区内的犯罪类型,除了卖淫和赌博外,主要是偷盗、抢劫、贪污、受贿和黑市交易。受旅游者思想文化的冲击,以及旅游发展带来的经济利益驱使,旅游目的地的价值标准和道德确实发生了变化,引起社会道德标准的下降,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

(四)旅游对目的地民俗风情的影响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民俗风情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目前学术界就旅游对民俗风情所造成的影响,大多数人倾向于将其定位在消极影响方面,即认为在旅游发展过程中,经过商业包装的民俗风情丧失了原有的文化内涵,真实性的流失将不利其发展。

旅游地为了适合旅游者的情趣而生产的所谓民族工艺品,有的已失去了民族风格,改变了这些工艺美术品原来的意义,显得不伦不类,特别是那些粗制滥造、已不能表现民族风格和制作技巧,但仍以民族工艺为表现形式的旅游纪念品充斥旅游市场,这会严重损害和贬低当地工艺品的形象、声誉和价值。

二、对策研究

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的影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影响是持续的、长久的,只要旅游业存在,就势必形成对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的影响。总的来说,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的影响犹如一把双刃剑,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需要我们全面地认识,客观地评价。通过分析我们发现,造成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的重要原因在于经济的差异性、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影响、主客接触中的特点,针对此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控制和消解。

1、提高旅游目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努力提高旅游目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尽量使主客双方在接触时缩小彼此之间的差距,减小强势文化对于弱势文化的影响,从而减少旅游目的地居民心理上的落差感。

2、加强对主客双方的宣传与教育。一方面,充分利用当地的村规村约以及一些民族自身的习惯法等,正确引导当地居民的消费意识和行为,加强当地居民自身的抵制能力;同时,不断地向当地居民传达其所拥有的文化的价值和魅力,让他们充分认识自身文化的重要性,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从而积极主动地保护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另一方面,对于旅游者开展关于当地社会和文化的教育,向其介绍当地的风俗习惯、社会行为规范、宗教场所的行为规范及其他与当地社会习俗和价值观有关的内容,向游客宣传要尊重当地人的生活和传统;同时,也应该加强对游客自身素质的提高,避免他们将一些不良的行为带入旅游目的地,破坏旅游目的地的传统文化。

3、控制游客数量,提高游客自身素质。通过选择市场营销手段,控制旅游吸引物和旅游设施类型,控制游客数量,吸引高素质的游客。

4、重视旅游地文化内涵的挖掘,避免“民俗庸俗化、肤浅化”现象的出现。一些人本身的文化底蕴欠缺,对当地文化的理解不深,认识不够等问题,从而导致了民俗庸俗化和肤浅化现象的产生。

5、维护旅游发展的环境,加强生态保护。

游客的涌入,必然会对旅游目的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压力,而文化的存在必须以一定的生态空间为根本。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一系列有损于生态环境的问题会相伴而来。如景观破坏,交通拥挤以及交通工具产生噪声和空气污染;旅游带来的大量人流,会引起当地一些资源的短缺;旅客食宿产生的大量垃圾,会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等。因此,在旅游发展中,一定要以生态保护为主,把生态放在首位,维护与民族文化相协调的旅游目的地环境。

三、结语

旅游所带来的社会文化影响,直接关系到旅游目的地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转和旅游事业健康持续的发展,为此,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应重视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理论体系建设,加强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的衡量指标研究。

【参考文献】

[1]李经龙、郑淑婧、周秉根.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06):80-84

[2]郑本法.旅游业的社会弊端及其治理[J].甘肃社会科,1999(5):48-50

[3]马英.旅游开发对社区的社会文化影响研究—以丘北普者黑仙人洞村为例[D].云南:云南师范大学,2005:1-45

【作者单位:永城职业学院】

美国社会与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随着社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不断增加,企业文化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本文通过案例研究方法分析了企业文化的两种类型——宗族型和灵活型对企业社会责任四个维度的影响。研究得出,宗族型企业文化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各维度均存在正相关关系,而灵活型企业文化对企业社会责任的三个维度存在正相关关系,但对企业对债权人、股东和管理者责任的维度不存在正相关关系。本文研究对如何塑造企业文化从而更好地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具有一定的实践启示。

关键词:宗族型文化 灵活型文化 企业社会责任

自20世纪30年代,随着社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不断关注,学者们开始系统、深入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尽管以往学者已经注意到文化或价值观对企业社会责任存在着一定的影响,并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探讨和尝试性实践分析,但是研究的焦点大多是企业家文化背景差异对企业社会责任定位的影响(Orpan,1987;Burton et al.,2000)。Barney(1986)、Husted(2003)曾指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并非只是企业家个人的行为,这个是企业家社会责任,而非企业社会责任。只有当整个企业从价值观和文化角度接受并认可社会责任,企业才能够在日常的管理中表现出持久的企业责任行为,企业才算真正树立了社会责任观。相关研究对企业文化如何作用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仍不够,此外,企业组织差异性在企业文化影响企业社会责任过程中的作用仍不甚明了。因此,有必要从理论和实践角度分析企业文化在企业社会责任中起到的作用,并通过分析企业文化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机理,总结企业社会责任构建模式。本文主要从企业文化的四种类型着手,采用案例研究法来分析企业文化与社会责任的关系,并得出相应的结论。本文将企业文化划分为宗族型的企业文化与灵活型的企业文化,并将企业社会责任划分为企业对雇员的责任、企业对外部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企业对社会的责任、企业对管理者和股东的责任。

1 宗族型企业文化与企业社会责任关系

杭州DY科技有限公司是较为典型的宗族型企业文化类型,其创业者J先生早年曾留学日本,并在日本知名企业工作五年,回国后与亲朋共同成立了DY科技有限公司,在企业内部,与J先生有血缘关系或有较好的朋友关系的员工占到了60%,大部分其它员工也是通过员工之间的介绍加入该公司任职。公司内部有着较为统一的价值观,并认同公司的发展目标,人与人之间较为友好团结,组织中互助的氛围较为浓厚。

在整个企业里,总经理十分强调的是团队精神、员工的参与感以及组织对员工的关怀,奖励的形式也主要为对团队的奖励,而非对个人的奖励,处罚也是对整个团队进行处罚,而非对个人的处罚,因此团队内部形成了较强的凝聚力和责任感。一个团队就类似于一个小型的家庭组织,在组织内部,领导者充当的是长辈、导师、家长的角色,不是以制度和规范去约束员工,而是像培养孩子一般的关注员工的长期发展和自我提升,给员工提供人性化的工作环境,并赋予员工较大的自主权,强调员工的参与、贡献和对组织的忠诚。

这与该企业的创业者早期留学日本并长期就职于日企有一定的关系,因为较为典型的宗族型文化便是20世纪70年代日本的公司。此外,由于企业内部大都是具有裙带关系的员工,在这样的环境下形成的文化,往往十分强调团队的合作和员工的自我管理,组织成员能够将自身的价值观与企业的价值观深度的结合在一起,并影响着企业的行为。Zammuto和Krakpwer(1991)的研究指出宗族型文化往往与分权、信任、高涨的士气、对领导的高度满意、组织成员的平等等因素结合在一起。

命题1a:宗族型文化企业与企业的员工社会责任存在正相关关系

杭州DY公司对员工的管理模式也被其供应商和顾客津津乐道,同时DY公司也对员工提出了对产品生产以及供应商关系处理的严格的要求,在公司内部久而久之就成为了所有员工待人处事的原则。

如在一次供货过程中,公司一基层检查出货产品质量的员工在检验一箱产品时发现其中有一个产品的质量存在问题,尽管这并不能证明整箱产品的质量均存在异样,但这位员工在当时无法及时联系到上级领导的情况下,毅然越权将这箱本该出货的产品扣了下来,给公司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损失。事后,当总经理知道这个事情后,虽然出于员工的越权行为对员工进行了组织上的处罚,但是总经理个人却奖励了该员工一笔不少的奖金,并指出这是一个企业该有的责任,也是一个企业欣赏的员工。

从该案例中可以看到,企业文化的价值观以及企业最高管理者所塑造的理念会直接影响到员工,并通过员工的行为反应到企业对顾客、供应商以及其它外部利益相关者上,同时,这些反应还会通过一定的途径在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传递。所以可以看出,员工是介于企业和顾客、供应商以及其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重要信息表达载体。在宗族型企业文化的影响下,员工能够自觉地将从企业文化中学到的企业价值观及经营哲学运用于各种不同的情形和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也就是说,在宗族型企业文化的企业里,企业文化能够鼓励并强化组织成员做出有助于改善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的行为,从而满足顾客、供应商等利益相关者各方面的需求。

命题1b:宗族型文化企业与企业对消费者、供应商等外部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存在正相关的关系

在宗族型企业文化的企业里,员工所表现出来的对伦理和慈善的关注也较为明显,员工会自愿参与环境保护、社会捐赠、社区及城市建设等方面上来。杭州DY科技有限公司在2008年5月发生的汶川地震中企业捐款200万元,企业内部员工自发捐款总额达到50万元,作为小企业来说数额已经十分巨大。

命题1c:宗族型文化企业与企业对社会、社区的责任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从DY公司成立至今,企业的盈利和绩效一直呈直线上涨的趋势,管理者、股东、债权人对企业的发展也十分看好,且对企业的满意度也十分高。可以发现,企业拥有该类型的文化可以有效的促进员工形成强大的利润创造力,这种利润创造率反过来又进一步刺激企业生产率和组织员工士气的提高,从而改善企业的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企业对员工承担应有的责任,关注员工的发展,员工在企业文化的影响下积极处理企业与供应商、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同时,企业与企业员工对于慈善责任有着相一致的观点,愿意一起为改善企业的社会责任绩效努力,从而帮助企业赢得较好的社会形象和大众声誉,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合作和发展的机会。这些元素会形成一个循环,从而不断提升企业的利润,而对于管理者、债权人、投资人来说,最大的保障莫过于企业利润的提升,因此,可以发现,宗族型文化与企业对管理者、债权人、股东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命题1d:宗族型文化企业与企业对管理者、债权人、股东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结论1:宗族型文化企业与企业社会责任存在正相关关系。

2 灵活型企业文化与企业社会责任关系

杭州DS科技有限公司的创业者早期一直在一家大型上市公司合作,并拥有自己的研发团队,2010年,Z先生怀揣着自己的梦想带着这个研发团队集体离职,创办了杭州HW科技有限公司。信息时代里科技的快速发展使IT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DS科技有限公司正是抓到了这一点,凭借着强大的研发团队和管理者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在杭州IT领域占得了一席之地。Z总经理指出,“追求变化,追求创新,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并以此为我公司运营和发展的准则”,可以发现杭州HW科技有限公司是一个较为典型的灵活型企业文化的企业。

在灵活型文化的企业内部,十分强调的是把握外部市场的机会和竞争,因此员工所面临的压力也会随之增大,因为员工需要时刻关注竞争企业以及企业生存环境的变化,并及时将这些变化汇总成相应的信息供管理者进行决策,但是灵活型文化的往往也深知这一点,绝大多数的企业都以此设计了符合员工发展需求的激励方案。杭州HW科技有限公司Z总经理指出,像我们这一类型的企业,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还是产品,而IT产品的灵魂在于研发者,所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便是人才,所以我们十分关注员工的培养和发展,并设计与岗位相匹配的具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和激励机制。企业内部也十分重视在新产品研发过程中员工之间的充分交流和资源的分享,为员工创造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此外,对研发人员和市场人员进行合理的待遇设计以及在新产品成功推向市场后予以必要的奖励,都是灵活型文化的企业所擅长的。

杭州DS科技有限公司还设立了一套培训学习机制,对于有意愿的员工,由公司承担学费进行再深造,HR经理表示,平均每年会有五十名左右的员工自愿进行再深造,公司现在的硕士及以上人员的比例近乎达到了40%,这个措施实施后,员工的满意度提高了,公司的竞争力也相应提升了。

命题2a:灵活型文化企业与企业对员工的社会责任存在正相关关系

在IT领域,消费者十分关注新产品的研发,因为信息技术更新的十分快,而且变革者往往很快就能占领市场,所以能够研发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的企业往往能够走在市场的前列。所以对于灵活型文化组织来说,组织的变革使组织产生了持续的创新力和适应性,这种创新力和适应性主要就体现在新产品的开发和服务上,这种类型的组织认为是创新带来了企业的持续竞争力和利润源,组织的重点便应该是突破陈旧,打造一种适应于市场的灵活的运营机制。其实对于企业持续保持创新以及研发新产品是否属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行为,学者们一直保有争议,国外的学者普遍认为这种行为属于企业正常的市场行为,是企业处于自身的盈利并开展的一种企业活动。但是在国内来说,笔者觉得这种行为可以而且应该视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行为的一种。在最新的浙江省经信委颁发的《关于促进浙江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行为的相关建议》文件中,明确指出应将企业提升创新能力作为接下来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鼓励企业研发新产品、申请专利、满足市场的新需求。在现阶段我省经济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型的过程中,传统的制造业企业和信息技术企业在企业内部推行研发为主、制造为辅的管理制度,应该可以视为该企业在贯彻落实浙江省省委省政府关于推动产业发展、企业创新相关政策及精神,是符合我省产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的,而且这些企业在推行这一行为时,可能会面临利润减少、企业风险增大等问题,因此本研究认为,企业的研发行为、企业的新产品开发行为,属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是企业在履行社会创新发展的责任的一种表现。

命题2b:灵活型文化企业与企业对社会、社区、政府的责任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而对于供应商、顾客、销售商来说,在快速变化的市场中,特别是IT市场,顾客的需求往往在不断的变化。一些知名的IT企业管理者说,是消费者的需求促进了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真正履行顾客责任的企业便是那种能够时刻关注顾客需求并根据顾客需求不断研发新产品的企业,灵活型文化的企业便是这样一种类型的企业。

杭州DS科技有限公司在内部设立了一个专门的客户部,这个客户部主要承担两个职能,一个是市场调研,另一个是上下游维护。整个团队一共有24人,其中市场调研有8人,这八个员工几乎整天奔波于各个数码城和博览会之间,观察市场的新走向和顾客的新需求,还有16个人主要负责维护供应商和销售商的关系,并处理好产品销售的后续维护。客户部总监L女士指出,“企业研发新产品必须依赖供应商和销售商,你需要靠供应商保证你产品原材料的供给,你需要靠销售商把新产品在市场上加以推广,所以公司一直也十分注重这一块内容。灵活的企业文化让我们具备了持续的创新力,但这种创新力也需要立足于良好的供应商和销售商关系基础”。

命题2c:灵活型文化企业与企业对消费者、供应商和销售商责任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对于灵活型文化的企业来说,债权人和股东往往态度并不十分明确,这与债权人和股东的风险偏好性有关。杭州DS公司Z总经理指出,“我们之前一直也在寻找投资者,并不是十分顺利,因为我们这样跟着市场走的企业往往前景很难说,可能你因为研发出来一个新的适合市场的产品,你的企业一下子就起来;但是,你也有可能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有什么好的研发产品,然后大量的研发投入可能会把你企业拖垮”。对于灵活型文化的企业来说,它们往往无法满足大部分投资者、股东和债权人的要求,因为绝大多数的资者、股东和债权人希望企业能有个比较稳定的发展,他们较为排斥企业因为研发一个全新的产品而投入过多的人力、物力,这样对他们来说也会是个未知数。

命题2d:灵活型文化企业与企业对债权人、股东和管理者不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

结论2:宗族型文化企业与企业社会责任部分(除对债权人、股东和管理者外)存在正相关关系。

3 结论

从案例研究的结果来看,本文的研究结论得出宗族型企业文化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各维度均存在正相关关系,而灵活型企业文化对企业社会责任的三个维度存在正相关关系,但对企业对债权人、股东和管理者责任的维度不存在正相关关系。当然这些命题的提出还有待于实证研究的进一步检验,此外,这些结论是否可以适用到所有类型的组织,也有待于学者通过对更多类型企业样本的研究加以证实。无论如何,本文的研究结论对深入理解企业文化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启示,对管理者更好地构建企业文化从而来最优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战略也有着重要的实践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民营企业文化建设[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5):66-71.

[2]王兴.论企业文化与社会责任[J].企业技术开发,2009(10).

[3]企业高管价值观、组织文化与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基于高阶理论的分析[D].浙江:浙江大学,2011.

[4]Husted,B.W.Governance Choices for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to Contribute,Collaborate or Internalize?[J].Long Rang Planning,2003(36):95-122.

[5]Carroll,A.B.A Three-Dimensional Conceptual Model of Corporate Performanc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 979,4(4):500-517.

美国社会与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随着当前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因此人们对于精神世界也有了更高的追求。当前我国也在积极推动精神文化建设,希望能够满足民众对于精神文化方面的相关需求,而传统文化的传承就是我国当前精神文化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中中国传统音乐作为精神文化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形式,也得到了广泛的重视。但是要真正的使中国传统音乐能够传承发展下去,要积极的为传统音乐的表演艺术实践创造有利条件。目前我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使得中国传统音乐的表演受众依然相对较少,不利于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本文我们就将针对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事件進行深入探究,希望可以为当前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发展以及表演形式的创新等提供有效参考,真正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发扬光大。

关键词:中国传统音乐  表演艺术  实践  研究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音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表现形式,累积了不同年代人们的乐理知识以及相应的情感表达,其表演形式和内容表达是极其丰富的,这也使得中国传统音乐在当前的音乐市场中仍然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中国传统音乐在当前音乐市场的发展过程中,也受到了外国音乐表达等相关影响,使得中国传统音乐的表演艺术实践受到了冲击,这对于中国传统音乐在当前社会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接下来我们就来具体探讨了解一下。

一、中国传统音乐概述

中国传统音乐通常是指由中国古代传承发展下来的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相应音乐表达形式。中国传统音乐表演所包含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民间歌唱、戏曲、曲艺、器乐,以及乐人奏唱技巧等都是中国传统音乐表演中的重要内容。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流派、形成以及不同区域的地域特色和作品诠释技法等,都对中国传统音乐的表演产生了影响,使得其表达形式更加多样化,也逐步使得中国传统音乐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并产生了极具深度和广度的相关音乐作品,有很多非常优秀的中国传统音乐在当前的音乐受众也是相对较多的。比如,《梁祝》就是中国传统音乐中极具代表性的音乐作品,经常被作为演奏内容进行日常表演。

二、中国传统音乐传承发展的意义

中国传统音乐内容丰富且形式多样化,代表了中国的相应历史文化和艺术特色,因此中国传统音乐传承发展对于我国当前的精神文明建设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当前仍然有很多人对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发展了解不足,使得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阻碍,接下来我们就来具体探讨了解一下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意义,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人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音乐传承发展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其中,更好的加强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发展。

(一)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增强民众的民族自信

随着当前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中国的经济建设在世界来说也属于先进水平,但是经济建设的发展在改变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使人们对于社会进步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通过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更好的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需求,以此推动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外来文化对于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也使得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程度的变化,而长期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会使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越来越少,这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另一方面长期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也会使民众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不足,而缺乏一定的民族自信,这对于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来说是非常不利的。而中国传统音乐所表达的相应音乐内容本身就是历史文化的真实写照,富含着非常丰富的历史内容以及中国本地文化的表达。因此通过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使得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当前社会发展背景下,也能够得到进一步的传承,通过增强民众对于中国历史传统文化的认知逐步建立民族自信,更好的投身于当前的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中来,真正推动中国当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二)扩大中国文化影响力,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

随着当前全球化经济的实现,各国之间的经济交流增加,文化输出使得文化交融成为当前世界各国交往之间的一种常态。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发展,可以帮助民众更好地认识到中国的历史文化,并使其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代表进行文化输出,逐步扩大中国文化影响力,使外国人能够通过中国传统音乐以及其他的艺术表现形式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真正使中国文化影响力逐步扩大,影响世界。与此同时也要通过中国文化的传承发展逐步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使国外民众也能够对中国的优秀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实现合作共赢。

(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民众的艺术审美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到目前为止传承发展下来的相应音乐艺术作品都极具代表性。中国传统音乐的艺术特色是非常浓烈且极具代表性的,通过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不仅能够帮助当代民众更好地了解认识相应的历史文化背景,也能够使民众对于优秀艺术表达形式有更加深刻的了解认识,从而提升自身的艺术审美。当前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是我国当前精神文明建设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必须得到有效的重视和支持。而且如果能够将相应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推广发展出去,能够使更多的普通民众接触到相应的艺术文化,也能够使整体的艺术审美得到有效提升,更好地融合当前现代艺术创作,真正的推动中国当代艺术文化与古代文化的交融,实现艺术创作的创新发展。

三、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实践中的问题

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实践是当前更好推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但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也需要提供相关的支持,才能更好推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我国当前精神文化建设过程中对于中国传统音乐表演方面所给予的相应支持措施是相对较少的,因此也使得中国传统音乐的表演艺术过程中面临着各式各样的问题,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接下来我们就来具体探讨了解一下当前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相关问题。

(一)中国传统音乐表演缺乏舞台

中国传统音乐表演实践过程中,必须要有一定的舞台才能真正的进行表演,从而实现对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但是我国当前音乐市场受到了欧美以及韩流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音乐的表演受众相对较少,因此也缺乏相应的舞台支持,很多时候人们愿意利用当代的流行音乐文化更好的吸引观众,从而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这虽然对于我国当前音乐市场的发展来说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中国传统音乐表演的发展,也使得从事于中国传统音乐表演的人群越来越少。因为中国传统音乐表演无法有效地吸引观众更好地创造相应的经济效益,而长期缺乏舞台也会使中国传统音乐表演的质量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因为音乐作品的表达需要通过有效的时间更好地丰沛感情,并优化相应的音乐表达。

(二)中国传统音乐表演的教育推广匮乏

中国传统音乐表演的实践过程中,需要各类型专业乐理人才的支持,更好的优化相应的作曲、作词以及现场表演。也就是说,只有更多的人从事于相应的中国传统音乐表达,才能更好的提升中国传统音乐一线的表演质量,真正的使中国传统音乐能够影响更多的人,从而实现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而通过日常的音乐教学中渗透相应的中国传统音乐表演,更好的扩大中国传统音乐的表演受众,以及培养中国传统音乐人才是至关重要的。因为音乐教学中长期应用中国传统音乐表演作为相应的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以及表演形式都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并产生相应的热爱之情,从而投身于中国传统音乐表演的学习,更好地推动中国传统音乐的建设与发展。但是我国当前中国传统音乐表演的教育推广是相对比较匮乏的,这使得在实际的音乐教学过程中很难有效地利用丰富的中国传统音乐表演教学资源更好地影响相应的音乐教育,提升學生对于中国传统音乐表演的了解和认识,极大的影响了中国传统音乐表演的推广,真正使中国传统音乐在当前的社会发展背景下重新焕发活力,增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影响力。

(三)中国传统音乐的表演宣传力度小

中国传统音乐的表演缺乏相应的机会,这与其日常的宣传推广也有很大的影响,因为只有通过宣传推广才能真正的使更多人了解到中国传统音乐,并在长期的了解和认识过程中逐步产生热爱情绪,从而更好地投入到中国传统音乐的创作和学习中。但是我国当前的中国传统音乐宣传过程中,大多是借助主流媒体来进行的,而主流媒体为了更好的引导当前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会更加重视对于法律以及民生事件的报道,这使得中国传统音乐表演的宣传内容相对比较匮乏,无法真正实现对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有效推广。而随着当前自媒体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自媒体也成为了当前音乐推广宣传的一种重要形式,但是中国传统音乐表演的宣传力度相较于流行音乐来说仍然是相对较小的,因此在很多时候非常容易受到流行音乐的影响,无法真正实现对于中国传统音乐表演的传承与发展。

(四)中国传统音乐表演实践的门槛高

中国传统音乐表演凝聚了很多古人的智慧,其艺术审美是相对较高的,因此对于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表演,人才的要求也是相对较高的,必须能够熟练掌握对于中国传统乐器等的使用,以及能够充分的了解中国传统音乐背后的相应历史文化故事,才能真正的将中国传统音乐艺术更加灵活的表现出来,从而提升相应的艺术创作水准。但是我国当前中国传统音乐表演实践过程中所设置的门槛是相对较高的,一流化的专业人才在进行相应的中国传统音乐表演,为了赢得一定的经济效应,其在日常表演过程中所设置的社会门槛也是相对较高的,只有具有一定消费能力的人员才能真正欣赏到相对比较正宗的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这使得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阻碍,无法实现对于广大民众的有效推广,无法真正使优秀的历史文化得到传承,扩大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影响力。而真正接近民众的相应中国传统音乐表演是相对较少的,因此很难实现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广泛推广来帮助更多的人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并参与到相应的创作和欣赏中。

(五)中国传统音乐艺术表演与流行音乐文化融合创作有待创新

中国传统的音乐艺术表演的历史文化特色是相对比较明显的,而当代人的思想特征与古代历史文化思想是存在很大的差异性的,因此对于中国传统音乐艺术表演内容的欣赏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无法真正对相应的艺术文化进行有效的传承。而要更好的保证当前中国传统音乐艺术表演受众的增加,通过中国传统音乐艺术表演与流行音乐文化的融合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可以使中国传统音乐艺术表演以一种全新的形式表现出来,更好的扩大受众,增加中国传统音乐艺术表演的社会影响力。但是在中国传统音乐艺术表演与流行音乐文化进行融合的过程中,相应的文化融合必须要深入了解,才能真正使融合作品更具有艺术魅力。但是我国当前中国传统音乐艺术表演与流行文化的融合创作过程中,大多的音乐融合更多时候是在与音乐内容和形式上的融合,音乐文化融合的创新度不够,因此无法有效吸引音乐受众,无法增强对于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欣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甚至出现了部分中国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融合的快餐作品,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当前音乐市场出现了混乱,无法真正扩大中国传统音乐的社会影响力,无法实现对于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四、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实践策略

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实践要达到相对比较理想的效果,必须要为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发展创造相应的有利条件,从而使其拥有更多的受众,真正加强对于中国传统音乐以及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接下来我们就具体探讨了解一下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实践策略,希望可以为当前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提供有效参考。

(一)为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实践创造舞蹈

舞台表演对于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当前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实践过程中,要尽可能的为其创造并提供相应的舞台,使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能够在舞台上绽放魅力,从而扩大相应的艺术影响力,真正使更多人了解中国传统音乐表演,并投身于相应的中国传统音乐学习和创作中。比如,我国当前很多主流媒体的晚会举办过程中,就可以专门设置相应的传统音乐表演舞台,更好的为中国传统音乐表演创造机会,扩大其艺术影响力,真正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相应的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创作和学习中,实现对于中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春晚中的京剧表演就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新一代的青年对于中国传统的京剧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也吸引了很多的人参与到相应的京剧文化传承和学习中来,更好的实现了对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

(二)加强音乐教育中的中国传统音乐资源的利用和渗透

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要真正的扩大其社会影响力,在日常的教育中就要加强对于相应教学资源的利用和渗透。因为这样在音乐教育中就可以潜移默化的使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识,逐步产生相应的热爱情绪,更好的参与到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表演或创新活动中来,加强对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比如,当前中小学的音乐教学中就会非常频繁的穿插相应的优秀传统音乐资源进行相应的音乐鉴赏,从而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使其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而且相应的音乐教育资源库的建设过程中也非常注重增加对于中国传统音乐资源的分析研究,从而更好的保证资源库的充沛,为学生学习中国传统音乐提供机会。

(三)加强对于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宣传推广

当前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受众是相对较少的,要更好的增加其音乐受众,加强对于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宣传推广是非常必要的。因为本身中国民众对于更好的鼓励和发展中国传统音乐是表示支持的,因此也要利用这一特点更好的加强对于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宣传。首先,主流媒体的受众是相对较广的,因此在主流媒体中也要加强对于优秀中国传统音乐等的宣传推广,使更多的人了解認识到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并在相应的日常音乐节目创作以及宣传工作中加强对于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引入推广,更好的扩大企业音乐影响力,从而使中国传统音乐作品也成为一种新的音乐创作热潮,更好的推动优秀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

(四)破除对于中国传统音乐表演的门槛设置

中国传统音乐表演只有真正的实现民众化才能真正的将其有效的推广发展出去,因此在中国传统音乐表演实践过程中,要尽可能解除传统的门槛设置,使普通民众也能接触到相应的中国传统音乐表演。我国当前很多戏剧表演过程中就充分的考虑到相应的民众特色,会设置公益表演,更好的加强对于优秀传统音乐的宣传推广。

(五)有效引导中国传统音乐艺术表演与流行音乐文化融合创新

中国传统音乐的艺术表演形式虽然是非常多样化的,但是与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艺术表演形式也是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的,因此很难扩大其音乐受众,如果中国传统音乐艺术表演能够与流行音乐文化进行创新融合,就可以有效的扩大其社会影响力。因此在当前中国传统音乐的表演实践过程中,也要尽可能实现与流行音乐文化等的创新发展。比如,梁祝本来是管弦乐的优秀传统音乐作品,而当前通过钢琴等其他西方乐器的演奏也能呈现出非常优美的音乐表达。

五、结语

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实践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在具体的表演实践过程中也面临着各类型的问题,上文中我们已经对此进行了深入探究,也提出了有效的完善策略,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相应策略的实施,中国传统音乐表演实践一定能够更好的发展,真正的扩大中国的文化影响力,使中国的艺术文化发展得到很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张靓.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美学思想[J].艺术大观,2020(36):7-8.

[2]李亚,萧梅.丝弦清音忆江南——通晓历史的表演实践[J].音乐研究,2020(05):67-75+145.

[3]古芳.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与音乐形态关系分析[J].艺术大观,2020(22):10-11.

[4]刘娴苇.中国传统音乐表演形式衍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20年.

[5]萧梅.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与音乐形态关系研究[J].中国音乐,2020(03):20-29.

[6]杨石磊,宋钰琦.气盛而化神——“气”在中国传统音乐表演理论及实践中的具体表现[J].人民音乐,2019(12):60-63.

[7]萧梅,沈兴.音乐学叙事的动力——中国传统音乐“乐语”辞典编撰报告[J].音乐研究,2018(04):9-21.

[8]杨和平.简论中国传统音乐表演美学理论话语体系构建[J].人民音乐,2018(02):66-69.

[9]郭蕊.中国传统美学“中和”思想在音乐表演中的体现[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7年.

[10]萧梅.中国传统音乐研究30年 声音生态学[J].音乐研究,2011(04):5.

[11]黄昌海.中国传统音乐表演艺术的美学思想[J].艺苑,2011(03):30-32.

[12]王佳.古琴、钢琴之“双琴记”——中国古典音乐表演美学思想的现代阐释[J].内蒙古艺术,2006(02):124-126.

美国社会与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一、引言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在学校里把社会科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设的国家,作为社会科的诞生地,也是关于社会科教育理论最为繁杂且较为成熟的国家。在美国早期,历史、地理和公民就是中小学最重要的课程。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中小学的历史教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历史课程也相应得到加强。到了20世纪80年代,课程设计者普遍认为,历史是社会科学中最具有价值的课程,它有益于公民素质的提高,有益于美国社会的进步,有益于公民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在克林顿和布什担任总统期间,历史课程又被确认为全国性的核心课程,并出台了国家历史学科标准。与此同时,大多数州修订了相关的社会课程标准,社会科课程中历史教育的理念、内容和结构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本文试从美国社会科中历史教学的组织原则以及授课模式入手,对美国社会科中的历史教学加以分析,并从中总结出对我国小学社会科中历史教学的启示。

二、美国历史课的组织原则、授课模式及教学特点

1.美国社会科中历史教学的组织原则

美国社会科中的历史教学有两个基本组织原则:第一,历史课程的编制应该做到点面结合。如果不从整个历史的角度来研究和看待某一地域的历史与其他历史的关系,它本身不仅会丧失研究的价值,而且也会影响学生的理解和接受。第二,要努力使历史与人们的现实生活发生联系。“儿童非常乐意学习历史,但是,教师必须以适应儿童能力及其先前经验的方式来讲授历史。”[1]历史必须最大程度地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兴趣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够生动地再现历史的发展过程,使学生深刻地体会人在历史活动中的能动性及所受历史条件的局限性,也有利于学生看到自身与历史的联系。

美国的《历史国家标准》提出了两个组织范畴:历史理解和历史思维。美国的历史课一般是按照专题来组织的,上述两个范畴都渗透在这些专题的教学中。

历史理解的标准围绕人类行为的五个领域来组织,具体如下表所示:

历史思维扩展了历史的定义和作用,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历史,而并非单纯地记住日期和名字。“历史思维的标准重点强调历史是一门充满活力的学科,要求学生在阅读历史文献和历史故事时能够置身其中,体验人物的感受,思考故事的背景。”[2]历史思维包括五种类型的能力,具体如下表所示:

2.美国历史课的授课模式

依据美国历史标准,在美国小学社会科中的历史教育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

(1)“这儿—那儿—那时”模式。这种方式首先让各年级的孩子了解此时此地的现实,然后逐年扩展空间,回溯时间,以加强孩子对遥远而久远的地理、历史纬度的理解能力。

(2)社会科“环境扩展”模式的变形。这种方式是逐年丰富与一年级家庭研究、二年级邻里研究、三年级社区研究、四年级州研究相关的历史学习与文学作品学习,但这些研究要比传统上强调“这儿与那儿”的研究更深、更广。这种改动后的模式把今天的家庭、社区和州与很久以前的家庭生活进行比较,与他们社区和州的早期历史进行比较,并与文化中的那些历史经历和传统进行比较。

(3)“以文学作品为中心”的模式。这种方式关注从多个历史时期精选的、切合孩子实际的文学作品选段,然后进一步深入研究这些作品产生的历史时期。“文学给读者提供了到达另一个世界的机会,使他们成为历史故事人物的一部分。”[3]

在初等学校社会课程的实际授课过程中,教师还会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历史,增加历史体验。如为学生提供接触历史实物的机会。历史实物主要是指历史遗物,如一份奴隶合同的摹本、一本赞美诗集、一本家庭《圣经》、一张照片和一件保留过去商标的物品等。

美国教师还经常把课程安排在社区博物馆,那里的历史展品不仅丰富、真实,而且还可以作为学校历史教育的永久性资料库。美国的一些博物馆还会把复制品、图片和其他有趣的东西组合成为一个“工具箱”,学校可以租用这些材料。

为学生提供接触社区老人的机会。学生对听老一辈人讲社区的历史故事有浓厚的兴趣,比如某位老人曾经为社区服务,独特的经历会引发学生不同的情感体验。这类的体验可以使真实的人物走出历史背景,使他们离开神话和不现实的王国。

利用历史影像资料。影像资料的内容相当广泛,许多描写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电影和录音带,都有助于把学生带到历史情境中。通过这类媒体,学生至少在当时能够受到强烈感染,以至于能和历史人物分享焦虑、恐惧、欢乐和沮丧。

阅读材料。有许多写得很好的历史类书籍,也会帮助学生去认识和感受历史的魅力。还有很多有趣的学习方案,诸如搜集并展览表明社区历史的老照片;为校刊或地方报纸写一些有关地方历史的文章;调查一些社区内重要建筑物的历史;举办讲述地方、州或国家历史某方面故事的盛会;搜集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歌曲;把历史作为背景,创作戏剧活动;让学生参加国家历史日竞赛等。

3.美国社会科历史教学的特点

通过上述内容,我们可以总结出美国社会课程中的历史教育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历史教育处于社会课程中的核心位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对概念内涵的主体建构。“教科书上几乎不会出现任何诸如‘应该……’、‘必须要……’等说教的大道理”[4],学生在教科书中所看到的只是相关的材料、故事或者情境。学生通过对其辨别、思考和讨论,得出自己的结论,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

(2)社会科中的历史教学试图为学生展示一个丰富多彩的人类生活史。其内容不只是讲一些政治的发展轨迹,而是包括人们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诸如人类发展中的艺术、科学、文学以及其他与人类文化有关的方面。这种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欣赏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历史教育不是单纯的学科教育,而是通过彰显学科的教育功能以达到公民教育的目的。“在社会科课程中的历史学习,不把成就卓著的人放在学习内容的中心位置,它关注的焦点是普通人的生活和情感。”[5]社会科中的历史学习与传统历史学科的学习最大的差异在于,它把研究对象或兴趣放在普通人的普通生活上,关心的是怎样帮助学生迎接日常的挑战、寻求生活中的快乐、克服沮丧的情绪,思考的重点在于教会他们怎样过好平常的日子。

三、美国社会科中的历史教学给我们的启示

美国在意识形态领域与我国有着很大的差别,但是美国社会科中的历史教学在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有一些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根据前面的描述与分析,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尤其值得我们借鉴。

第一,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克服旧的知识观。在关注学科基础知识的同时,尊重社会科中的历史知识多样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强调知识与现实生活、学生经验之间的联系,强调学习的过程性和参与性。重视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突出本课历史教育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教育,让学生在情感的体验中学习知识、完善人格。

第二,社会科中的历史应该做到点面结合。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构建一个宏观的历史框架,这对于了解地方历史与世界历史之间的相互联系是非常必要的。把握了整个历史的结构之后再研究它的部分,对学生而言会更加有意义,更加容易理解。为了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在概述之后,应根据课程的内容和重点,对历史上比较有影响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做更加深入的研究。

第三,探索社会科中历史教学的多种有效模式和教学策略。教师应该有一定的自主选取教材的权利,摒弃对教材内容的绝对依赖,改变把教材内容当作教学内容的做法,充分发挥本课一定程度上具备的地方特色优势,以多源头的教学资源和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化地学习。

第四,注重师资培养。我国的“思想与品德”课教师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原来思想品德课的教师,二是原来社会课的教师(有的学校让语文老师兼任社会科老师)。他们都缺乏历史知识的专门培训,知识结构不够完整,所以我国应该尽快在“思想与品德”教师的师资培养方面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培养机制。

注释:

[1][美]David A. Welton著,吴玉军译:《中小学社会科教学策略》,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第47页

[2][美]Tom V. Sabage, Dabid G. Armstrong著,廖珊、罗静译:《小学社会科的有效教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第33页

[3][美]Pamela J. Farris著,张宜、王克译:《中小学社会科教学实践》,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第44页

[4]沈晓敏:《美国社会科教科书给我们的启示》,《全球教育展望》2002年第6期

[5] 沈晓敏:《社会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31页

美国社会与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姓氏文化陶艺教学《百家姓》

一、缘起

陶艺,是陶瓷艺术的简称,是中国传统古老文化与现代艺术结合的艺术形式。作为一门综合艺术,陶艺经历了一个复杂而漫长的文化积淀历程,它与绘画、书法、雕塑、设计等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儿童陶艺教学是对儿童进行的陶艺教育,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的启蒙教育和艺术思维的启发式教育。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从生理机能上来说,可以锻炼儿童的手指活动能力、手脑的协调能力;另一方面,从作品的形式来说,儿童创作的陶艺作品具有一种原始的活力和自然的艺术感染力,顺应儿童的天性,开启儿童的思维。在《美术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提出教师需尝试用泥材等材料,通过揉、搓、压等方法丰富造型活动。

二、教学思路

在孩子的眼里,世上万物只分为好玩与不好玩,而陶艺无疑属于好玩的行列。陶艺又是一种具有深厚内涵又易于掌握、便于普及的艺术形式。喜欢玩泥是孩子的天性。本课教学重视让学生在实践中自主尝试、探究和体验中掌握制作要领,把握“泥巴极具可塑性、可重复制作”的优势。孩子们通过用力敲打泥巴、捏塑泥块等,体会玩陶的乐趣,获得身心的愉悦感、自我创造的成功感。

《百家姓》,是一篇关于姓氏的文章,成文于北宋初,共收集姓氏五百余个。对于中国姓氏文化的传承、中国文字的认识等方面都起了巨大的作用。明代理学家吕坤曾说过:“初入社学八岁以下者,先读《三字经》以习见闻,读《百家姓》以便日用,读《千字文》以明义理。”《百家姓》是中国古代幼儿的启蒙读物,与《三字经》《千字文》并称“三百千”,是中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本课程将中国传统文化《百家姓》融入到儿童陶艺教学中,让孩子在玩泥巴的过程中,对中国的姓氏文化有一定程度的认知,同时真正感受到中华姓氏的源远流长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三、教学对象

本课程的授课对象为活动中心调色板少儿书画社的学员,书画社的孩子具有一定的绘画和书写基础。学生年龄为7至8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有着一颗好奇心,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都比较强。

四、教学目标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我们都是百家姓的传承人。课程的设计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自己的姓氏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了解姓氏的重要性,对中国汉字的结构更加了解,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姓氏文化。转变传统的陶艺教学观念,以中国传统姓氏文化《百家姓》为依托,让孩子们在课程中体验玩泥巴的乐趣,同时又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

五、重点难点

1.陶艺与文字的结合。泥条组成汉字的结构,学会运用拍泥板、搓泥条、捏花、借助陶艺工具按压等不同的立体造型方法来完成作品。将姓氏文字合理组织构图,掌握陶艺的基本制作方法。

2.陶艺与绘画、书法相融合。掌握“看一看、画一画、写一写、做一做”的基本要求。

六、教学过程

《陶艺百家姓》课程共计四课时,具体的教学过程分为四个步骤:了解姓氏文化、画一画和写一写、创作陶艺百家姓、讲述中华姓氏树。

1.了解姓氏文化

中国人的姓,大多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据文献记载和现存的共有五千多个。其特点是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姓氏的起源可追溯到距今大约五千多年的伏羲氏时期。姓氏的来源分为13类,即来源于图腾、部落、居住地、官职、皇帝所赐、避难改姓和少数民族改姓,等等。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王大有创作的《中华姓氏图腾》,依据的是古老的甲骨文、金文和《鸟虫书》以及刻在出土文物上的族徽,还有就是口口相传的神化传说。从姓氏图腾中,我们可以看到姓氏汉字的演变,是由“图画”经过一个简化过程,取事物的主要特征,开始了“文字”的演变过程。

陶艺《百家姓》造型特征的灵感来源于汉代瓦当。瓦当,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筒瓦的组成部分,属于中国特有的文化艺术遗产。尤其汉代瓦当图案优美、质朴浑厚,孩子们在制作陶艺的时候可以从中借鉴其艺术造型特征。

2.画一画,写一写

孩子们对姓氏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接着让孩子们画一画自己的姓氏。孩子们的画笔下呈现出一幅幅充满童趣、丰富多彩的姓氏作品。然后,写一写自己的姓氏,调色板少儿书画社的学员具有一定的书写基础,一笔一划下呈现出自己的姓氏。

3.创作陶艺百家姓

(1)揉泥球,拍泥板。将泥巴揉搓成圆球状,用泥拍拍打,用力均匀,拍打成型,制作出一块厚薄适中的泥板。

(2)写汉字,刻姓氏。先在白纸上写下自己的姓氏,以免用泥条塑造文字的时候遗漏笔画,再将自己的姓氏用竹签刻画在泥板上。

(3)搓泥条,塑文字。取适量的泥块,双手搓泥条,要求粗细均匀,不断开,用泥条来拼贴出自己的姓氏汉字。

(4)压花纹,添装饰。将泥板的外围和空缺处进行装饰,借助陶艺工具按压出一些花纹。这样一件《我的姓氏》陶艺作品就完成啦!孩子们的作品文字匀称,图案优美,朴素稚拙。一件件姓氏作品呈现出汉代瓦当般的质朴浑厚,古朴之中蕴含着孩童的艺术气息,散发出一种生动、自然的艺术感染力。

4.讲述中华姓氏树

最后,一起观看《姓氏树》图片。姓氏树,我们的姓氏从哪儿来,祖先是谁,根在哪儿,它都能给你提供一定的线索,树上有很多的叶子,每一片叶子上都有一个姓氏,有你的,有我的,有大姓,也有小姓,所有的叶子依附在一根根的枝条上,枝条又依附在树干上,树干的根就是我们所有人的根,所以说中华民族万姓同根。希望通过陶艺《百家姓》这节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明白中华万姓一家,同根同源的道理。

七、教学反思

将《百家姓》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儿童陶艺课程中,对于学生来说,既锻炼了动手创作的能力,又对自己的姓氏文化有了更多的认识,赋予了自己姓名更多的文化色彩。同时,这样的陶艺活动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又能充分体现艺术教育的本质,是一种生动的美育。所以,我认为运用得当,不仅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开发,更有助于学生动手能力、创造能力、艺术修养的提高。

陶艺是一门融合雕塑、审美、设计于一体的艺术,在教学中可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技艺与能力。陶艺涉及的素材很多,与历史、科学、文化、艺术等都有联系。如何在陶艺教学的过程中,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依托,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是值得教师去思考的问题。我会一直在探索中学习,力求把陶艺课做成一门有特色的课程,让孩子们在泥土的朴素和原始中寻找快乐。

八、结语

我們是中国人,我们每个人都在传承家族姓氏,它既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代号,也是我们家族血缘关系的符号。姓氏是构成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内容。人是文化的人,继承了一个姓,也就成为了民族的传人,成为了悠久历史文化的载体。走进姓氏文化,了解姓氏文化,有助于我们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美国社会与文化论文范文第6篇

一、“无为而治”而又卓有成效的法律制度设计

美国政府长期遵循所谓的“无为而治”(non-activity,non- regulation)的文化管理政策,至今没有设立专门管理文化事务的机构。但是,却为文化产业发展制定了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实行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有力的文化扶持政策和宽松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即税收减免政策),为美国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环境。

首先,通过立法,实行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美国是第一个进行文化立法的国家,也是较早实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国家之一。1790年美国颁布实施了第一部《版权法》,后又制定了《1976年版权法》。1982年通过了《反盗版和假冒修正法案》。为适应数字化时代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又先后通过了《反电子盗版法》(1997年)、《跨世纪数字版权法》(1998年)和《家庭娱乐和版权法》(2005年),以加强数字化知识产权保护。除了加强国内立法,美国还大力推动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化进程。1988年美国通过了《伯尔尼公约实施法》,对《伯尔尼公约》的成员国提供高水平的版权保护。从1986年开始,利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的机会,全力推动建立与国际贸易相关的国际版权保护体制和机制。

其次,设立国家艺术与人文基金会,对文化艺术事业进行资助和管理。196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第一部支持文化艺术事业的法规,并由总统签署成为法律,即《国家艺术及人文事业基金法》。此外,设立了联邦艺术人文委员会,由联邦政府中工作性质与文化发展有关的部门的首脑组成。联邦政府对艺术人文事业的资助采取“杠杆方式”,以“资金匹配”来要求和鼓励各州、各地方及企业拿出更多的资金来补助和支持文化艺术事业。

第三,通过税收减免政策,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1917年,美国《联邦税法》明文规定,对非营利性文化团体、机构、公共电视台和广播电台免征所得税,并减免资助者的税额,对非营利的、以促进文化、教育、科学、宗教、慈善事业为目的的团体免予征税,个人和企业对上述非营利团体的捐赠可享受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从而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

二、基于自由市场经济的商业化运作

美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发达、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资本主义国家,崇尚自由市场经济,其文化产业正是在这种市场经济的环境中走向产业化之路的。

一是美国文化产品的生产、销售已形成了一套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成熟的市场运作模式。如美国的影视业、图书出版业、音乐唱片业等已在全球建立了庞大而稳定的销售网络,控制着许多国家的销售和众多的电影院、出版机构及连锁店。依靠这种全球销售网络,美国的文化产业在全世界享有很高的市场份额。

二是美国文化产业的资金来源多样化,其对外传播主要基于跨国公司的运作。在资金来源方面,美国联邦政府鼓励多元投资机制和多种经营方式,吸引非文化企业和境外资金投资于美国文化产业。美国文化产业的商业神话,依靠的不仅是国内资金的投入,更有赖于外来投资的激活和推动。资金的充盈使美国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吸引更多的有利资源,使美国的文化产业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因此,可以说,基于自由市场经济的商业化运作,使美国的文化产业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这种良性循环助推美国成为超级文化大国。

三、盘踞全球文化制高点的开放战略

美国文化战略的实施,是建立在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发展、强大的基础上的。

首先,美国是世界文化产品出口大国。从全球新闻广播来看,美国和西方的通讯社垄断了世界大部分地区80%~90%的新闻,在世界舆论中有较大的影响力。美国的杂志如《读者文摘》、《人物》周刊和《时代》杂志对全球政界、专业人士和普通读者都具有相当程度的影响。美国的音乐产品对全球的青少年受众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全球互联网服务器的内存中,美国提供的一般性网上消息占80%,服务信息占到94%。

其次,美国倡导一种全球范围内的文化产业开放战略。自二战以来,美国就不遗余力地推行贸易自由主义,采用这种策略推动美式主导的全球化,以此不断推动美国物质文化的全球化。在推行文化产业开放战略的过程中,美国历届政府均竭力向他国施加压力,要求其他国家开放文化消费市场,包括出版物市场、视听产品市场、版权市场和相关服务市场。1970~2000年,美国对外贸易在GDP中所占的比例不断上升,其中包括文化产业和服务在内的版权贸易获得了持续增长,超过了作为硬件的文化娱乐器具的出口。

美国在文化产业领域所倡导的开放战略,是居于主导地位和强势文化位置的国家所奉行的一种战略理念,其目的是为了扩大美国的文化影响力,为美国价值观念和政治理念的传播开辟道路。这种伴随着政治和经济施压的开放战略,使其他处于弱势地位的国家,在文化领域更加难以抵挡美国咄咄逼人的攻势,凸显了美国文化战略的进攻性特质。

四、融合了价值观输出的文化外交战略

二战后,美国的文化外交战略逐渐成型,美国的政治领袖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输出,并把它们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视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冷战期间,美国政府意识到,“冷战是争夺头脑的斗争”,“若要在这场冷战中赢得胜利,除了武器和金钱外,还需要思想输出”,需要“美国的文化外交”。冷战后,美国政府更自觉地把文化视为影响和引导世界未来发展方向的一种手段。此后,无论是布什政府的“超越遏制战略”,克林顿政府的“参与与扩展战略”,还是小布什政府的“先发制人战略”,文化外交和价值观输出的理念都更加强化了。

美国文化外交战略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确保美国的全球霸权地位。从历史上看,美国往往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文化权利作为实现国家利益的一种特殊工具加以利用,并通过制定和实施文化战略来实现美国的战略目标。克林顿政府就宣称“在世界上保卫自由和促进民主并不仅仅是我们最深刻的价值观的反映,这些都对我们的国家利益至关重要”。维护美国的全球霸权地位是美国全球战略的根本目标,而“文化统治是美国全球性力量的一个没有受到足够重视的方面”,“当对美国方式的模仿逐渐遍及全世界时,它为美国发挥行使间接的和似乎是经双方同意的霸权创造了一个更加适宜的环境”。显然,文化外交战略是更好地维护美国霸权地位的一种手段。

意在维护世界霸权并对全世界进行价值观输出的美国文化外交战略,已成为美国国家整体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与其对外政治战略相互结合,最终目的是向全球推广、普及美国“自由、民主、人权”等所谓的“普世价值观”,以及相应的(国际)社会制度安排,在他国接受和追随这些价值观念和制度安排的过程中,实现美国自身的全球霸权利益。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

(责编/彭澜)

上一篇:晋商文化论文范文下一篇:大学学前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