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法学教育特征分析

2023-03-07

第一篇:美国法学教育特征分析

日本基础教育改革现状及特征分析

摘要:日本政府为建立面向21世纪的教育新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新《学习指导要领》,中小学教育内容及课程改革等都是其重要内容。日本《学习指导要领》重视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和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及生存能力。日本中小学课程主要特征;课程目标兼顾总括性和具体性;课程结构合理化;课程设置灵活,富于弹性,趋于科学;重视道德教育;重视体验,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日本;基础教育; 改革现状;特征分析

一、面向21世纪的日本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历程及现状

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就开始设想第三次教育大改革。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从1971年起接受文部省的委托,提出了一系列咨询报告,以供文部省等决策机构参考。1983年11月,中央教育审议会教育内容等分委员会的《审议经过报告》,充分关注了初等、中等教育的现状,并从长期展望的角度把学校教育改革的方向明确为面向21世纪。强调“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重视基础、基本教育,尊重个人特点,尊重本国及各国文化和传统,强调国际理解。1985年6月至1987午8月期间,直接为内阁总理大臣负责的临时教育审议会先后出台了《关于教育改革》的4次咨询报告。该咨询报告是为响应内阁总理大臣题为“为使教育适应我国社会变化和文化发展而进行的各项改革的基本方针”的指示而提出的。此次报告仍强调个性化的原则,打破封闭性、划一性,要求改革教科书制度,以便以个性化、多样化的教科书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同时,要增加教育选择机会,建立富有弹性的、分权的教育行政和制度,放宽有关的规章制度,给学生以发展创造力的空间,适应国际化、信息化社会,强调国际交流与理解,强调信息科学技术的运用。该报告昭示出,此次改革的目的在于使学校教育充满现代气息,富有人性,以便日本迈人新的国际化时代。

为了应答内阁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决定,日本课程审议会于同年12月出台了《关于改善幼儿园、小学、初中及高中教育课程标准问题》的咨询报告。该报告指出,这次改善课程的标准是:“从培养独立思考、判断、行动能力、谋求教育的质的飞跃这一基本观点出发,面向21世纪,培养生存于国际社会的日本人,重视国民所必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充实个性教育,使学生有主动学习的欲望,主动适应社会的变化。培养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坚忍不拔的人。”可见,这次报告,作为70年代初开始的人本主义教育运动的延续,仍强调双基教育,强调人本化、国际化和创造性。

此后,直到1998年,日本又出台了新的课程计划,对课程构成和授课时数作了新的调整,既使课程更实用、灵活、富于弹性,同时又为适应五天工作制及减轻学生负担之需要,平均每周减少了两课时。

二、新《学习指导要纲》的正式实施

2002年,修订后的日本基础教育课程标准——新《学习指导要领》结束了为期三年的过渡期,进入正式实施阶段。日本的基础教育改革终于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新的《学习指导要领》能否造成学生学习能力下降,尤其是实行每周5天授课制和削减1/3教学内容的新规定,在家长和关心教育的社会各界之间引起了强烈的争议。人们关注和担心的焦点是新《学习指导要领》强调实施“宽松教育”和培养“生存能力”而大幅度削减了教学内容,同时实行每

周5天授课制,减少了课时总数,是否或者已经削弱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造成了学生基础知识学习能力的大幅度下降。日本十几年来一直推行“宽松教育”,通过给学生以宽松的自由想象的空间以期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生存能力,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这一改革的思路完全符合社会的发展趋势和日本的具体国情,所以有关基础教育课程标准改革的相关法案,早在三年前就顺利通过了日本国会的审议而正式出台了。而在新《学习指导要领》即将全面实施的今天,人们又强烈呼吁文部科学省和各中小学校制定出具体的对策,以确保学生对最基础的知识内容的掌握和基本学习能力不受影响。在否定意见日渐强烈的情况下,日本文部科学省一边强调新《学习指导要领》不会造成基础学力的下降、而同时又相继制定了一系列紧急对策以保证基础学力不受影响。

三、日本中小学课程主要特征分析

(一)课程目标兼顾总括性和具体性

课程目标的考察可以用两个纬度作为视点,—个是横向纬度(总目标),一个是纵向纬度(具体目标)。日本课程总目标从20世纪70年代起开始,就一贯强调面向21世纪,面向国际化社会,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创造性),发展学生的生存能力等。这个目标具有总括性,是各级各类教育都要遵循的。

(二)课程结构合理化

从90年代初建立起的课程框架看,日本中小学课程主要由三大板块构成,即各学科教育、道德教育、特殊活动(初中也有选修课)。但从文部省有关的课程部门于1997年发布的《日本教育课程基本方向(阶段总结概要)》报告中和1998年中小学新修改的课程计划中可发现,日本课程框架即将发生大的变化,要在原有板块基础上,新设置“综合学习时间”板块。“在新设置的„综合学习时间‟中,可以根据各地区、各学校的实际情况,对国际理解及外语会话、信息、环境、福利等教学内容进行横向的综合学习”。无论开设多少新的、时代性的课程,都不能超过一定课时,这样就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

(三)课程设置灵活,富于弹性,趋于科学

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日本不断调整课程设置,及时增、减有关课程、课时。例如,鉴于日本作为一个自然资源贫乏的小国,无论从资源、能源、产业、教育、文化等哪一方面来看,都不可能脱离国际社会而独立存在,因此,日本开始大力加强外国语教育,强调国际理解与合作,积极面向世界,积极迈向国际化时代。

(四)重视道德教育

首先,体现在阶段目标上,确定各年级段的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特征的具体目标,小学低年级在适应学校生活和养成基本的生活习惯方面下功夫,中年级培养具有一定的主动性的生活态度,高年级培养作为集和社会中一员应有的自觉性和责任心。其次,体现在道德教育的实现方式上,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强调体验性活动,积极采取实际观察及调查、接触实物、志愿者活动、演剧等方式积极利用学校生活的具体事例,进行可内化的、有实效的道德教育。同时,高中重在理性升华与反思。

(五)重视体验,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日本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我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有相通之处,比如应试教育、重视智育、重理论教育等。这些问题已引起日本教育界的重视,并且,提出了许多有关解决措施,而文部省极力推崇的体验性教育可谓切中要害,对症下药。要求无论是道德教育、职业教育、特别活动还是各学科教育,都要重视学生亲身体验,获得感性认识。比如,由年级活动(课外活动为主)、学生会活动、俱乐部活动及学校校会等构成的特别活动,更是以实践活动为主,要求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从中体验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人类整体的各类关系,学会相处,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融洽人与自然的关系。

日本的教育改革有许多可以借鉴之处。其中“综合学习”在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的综合运用等方面对我国都具有借鉴意义。

第二篇:远程教育学习者特征分析的论文

前言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以师生准永久性分离,利用多种媒体进行交互为显著特征。其学习者具有与传统教育学习者不同的特征,由刺激的被动接 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对远程开放教育学习者特征的研究,有助于构建培养和提高远程开放教 育学员自主学习能力的学习模式, 帮助受教育者了解和认识自主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最终达到改善远程教育质量的目的。

但目前对远程开放教育学习者具体特征的研究还不多,其研究主要处于人口学的分析层次上,如研究学生的年龄分布情况,成人和青年学生的比例、就业和待业、下岗的比例,学历分布、学习动机等等。当然也有对学习者的学习方法、学习条件的调查分析。但对于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心理、行为、学习效果及其相互关系等深层 次的研究还不多。本文拟通过实践过程中的调查分析,研究基于网络环境下远程开放教育学习者的特征,以加深对网络环境中学习者的认识,从而为开展有的放矢的网络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目录】

前言----------2

1、对远程开放教育学习者特征的概念界定--- 4

2、网络环境下远程开放教育学习者的特征--- 4

2.1、心理特征--------------------- 4

2.1.1、认知风格--------------- 4

2.1.2、情感---------------------- 4

2.1.3、意志---------------------- 4

2.2、生理特征--------------------- 5

2.2.1、性别---------------------- 5

2.2.2、年龄---------------------- 5

2.2.3、健康状况---------------- 5

2.3、学习需求特征--------------- 5

2.4、学习动机特征--------------- 6

2.4.1、动机---------------------- 6

2.4.2、自我效能感------------ 6

2.4.3、归因---------------------- 6

3、【参考文献】---------- 7

一、对远程开放教育学习者特征的概念界定

特征是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特别显著的征象和标志。远程开放教育学习者是网络学习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学习者特征是指影响远程学习者学习过程有效性的来自外部环境和学习者生理与内部心理的各个方面即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时的各种特征征象的总和。主要包括心理特征、生理特征、学习需求特征、学习动机特征等多个方面。

二、网络环境下远程开放教育学习者的特征

2.1、心理特征

人的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过程各自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构成人的行为基础。教与学相分离的远程教育的本质属性以及以学生为主体 , 以自学为主要形式的远程教育的主要特点对远程学习者的心理特征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远程学习者具有的认知风格、情感与意志等与传统院校学生相比有着很大的不同, 使得他们具有不同于传统学校学生的与学习直接相关的特征。

2.1.1、认知风格

认知风格是学习风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它反映了学习者对外界信息刺激的感知、思维、记忆和理解问题的方式与倾向。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学习伙伴除了通过会话 ,还可以利用表情和肢体语言来传递信息, 学习者是用视觉、听觉以及触角获取信息。而远程学习者则通过电话、网络、MSN 、QQ 或 BBS、留言版、E40岁之间,目前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 年龄大于传统大学的在校本科生。年轻成人学习多追求学历、文凭, 为未来的工作建立基础, 影响其学习的因素 多是费用、时间与课程问题。中年成人学习多追求职务的晋升及家庭的维持 , 影响其学习的因素多是费用、能力、兴趣与健康问题。

2.2.3、健康状况

远程开放教育学习主体一般是具有一定职业经历和经验、社会化程度比较高、年龄和文化程度差异比较大的社会群体。其中不乏有生理上不健康而被挡在传统教育大门外的弱势群体 , 也许他们只好选择远程教育。因此我们需要了解远程学习者的身体健康状况 , 为他们提供相应的支持。

2.3、学习需求特征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人类需要层次理论 , 人的需要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 即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社交需要 →尊重需 要 →自我实现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来说 ,教育目的属于人类高层次的需要。远程教育学习者学习目标比较明确 , 长远目标是 通过学习提升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 , 近期目标是获得学位或证书。在学习方式上 , 表现为希望增加助学的质量和力量 , 并增强人文因素的需求。电大是以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信息传播的开放大学。学员在享受现代技术的同时, 也在一定程度 上体验到现代教育技术“人文”因素不足造成的 疏离感 ,这和现阶段我们对科学———人文教育目的观的重视不够仍嫌不足有关。具体在对待教学活动的认知、技能、情感三个重要因素中, 未能充分

注意学员的心理交流的需要、情感的需要 ,使得学员心理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归属感。关于教育的基本目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报告中是这样表述的“教育就是综:

合发展人的体力、智力、情感、伦理等方面因素 , 使之成为一个完善的人。”电大开放教育学员希望能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等需求 , 正体现了教育终极目的上关注 “人”本身, 正体现了学员对团体认同, 对丰满自己的心灵、性格 , 对自身真正的成长的高层次追求。这需要引起我们远程开放教育的高度重视。在今后的课件制作 , 直播课堂, 网上讨论等教学活动中, 更多注意加入人文因素。

2.4、学习动机特征

学习动机具有激发、维持、强化学习行为以及学习定向的重要作用 , 是推动成人学习的原动力。从某种意义上说 , 个性心理中动机因素、自我效能感和归因对远程学习者学习非常重要。

2.4.1、动机

动机是在自我调节的作用下, 个体使自身的内在需求如本能、需要和驱力等与行为的外在诱因目标、奖惩等相协调 , 从而形成激发、维持行为的动力因素。奥苏贝尔将学习动机划分为三个方面 , 即认知内驱力 ( 内部 动机 、自我提高的驱动力和附属驱动力外部 动机)三个方面。远程学习者学习动机一般比较明确 , 正如 Kaye (1981) 曾指出,远程学习者是 一个自我选择的群体 , 他们经过深思熟虑后自愿选择远程教育, 因此他们会认真对待自己的学习。远程学习者参与学习或 是基于自身求职的欲望和兴趣 , 希望不断更新知识充实自己, 这属于认知驱动力; 或是基于个人职业进展的考虑 , 希望因自己的胜任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 , 这属于自我提高驱动力; 或是为了顺从或满足外界 (单位领导、师长、配偶、朋友或其他有重要影响的人士)的要求或期望 , 这属于附属驱动力。远程教育工作者应根据学习者的实际情况 , 有效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 促使其以积极的态度自主学习,进而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保证远程开放教育的质量。

2.4.2、自我效能感

班杜拉认为, 人的动机受自我效能感影响。远程学习者的自我效能感主要表现在对自己完成远程学习的确信程度。对远程学习者来讲 , 在远程学习过程中, 对自己的计算机、网络的操作技能, 自己以前的学历、专业需 要、工作经历对目前学习的影响程度以及自己的自我学习能否成功的主观判断和自信心将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笔者在实践中发现 , 当学生进入远程课程学习时, 如果他们学习基础差、对学习难度预期不够或对完成远程学习所使用的技术知之不多以致影响了正常的学习, 那么必然会挫伤其学习的积极性 , 进而影响他们对远程教育的态度。愉快的学习氛围、良好的学习环境会使动机匮乏的成人学生由对远程学习的不适应到适应、甚至喜欢 , 进而端正起学习态度 , 激发能够对学习产生维持和定向作用的学习动机的产生。因此远程教育工作者应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愉快的学习感受。

2.4.3、归因

正确归因是激发学习动机的有效手段。远程学习者的归因方式涉及的方面比较多, 既有像学习环境、学习场所、学习条件等外部因素 , 又有个人努力、个人能力、知识基础和个人品质等内部因素。笔者通过调查分析发现 ,远程学习者对学习的总体归因有不显著的倾向 性 , 依次为努力、能力、背景和运气 , 努力和能力是内部归因, 背景和运气是外部归因。远程学习者认为学习成败的主要因素首先是个体可控的内部因素———努力 , 然后才是个体不可控的内部 因素———能力。从成败归因方面看 , 远程学习者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于个体不可控的外部因素———背景 , 而把失败归因于个体可控的外部因素——— 努力。基于此, 远程教育工作者要符合学习者的心理活动特征 , 对学习者提供更多的个性化学习 条件 ,以便提高各种水平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在网络环境中, 学生特征分析

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教学设计活动的前提 , 是教学成功的关键。远程开放教育中学习者的学习和发展是远程教育质量保证的关键 , 为满足所有学习者的学习需要 , 必须围绕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这一主题。对学习者特征的分析研究 , 必将加深我们对远程开放教育环境中学习者的认识 , 从而为开展有效的网络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钱玲. 我国当代网络环境下学习者的研究述评[J ] . 远程教育杂志,2006 , (1) .

[2 ]衷克定,赵海玲.远程学习者的成败归因方式研究[J ] .开放教育研究,2006 , 3 .

[3]牛丽娜. 成人学习动机理论在网络远程教育中的应用初探[J ] . 中国电化教育,2004 , 9 .

[4 ]韩树杰. 我国成人学习障碍研究述评[J ] .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6 ,3 .

[5]牛健. 谁是远程高等教育的学习者[J ] . 现代远距离教育,2003 ,4 .

[6]杨卫兵 ,揭爱明. 远程教育必须重视对学习者的研究 [J ] .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4 ,3 .

[7 ]冯秀琪 ,张冬玉. 远程教育学习群体分析[J ] . 开放教育研究,2003 ,5 .

[8]宋有. 远程开放教育的心理特征[J ] . 现代远距离教育,2004 , (1) .

[9]邓晖. 论网络环境下的学生特征分析系统设计[J ] . 开 放教育研究,2003 , (1) .

[10 ]王陆,刘维民,杨卉. 影响网络化学习的学习者特征因素[J ] . 教育技术通讯[ EB ] .

[11]林阳. 网络环境中学习者的新特征[J ] . 中国电化教 育,2001 , (1) .

[ 12 ]张德明.我的远程教育观[J ].开放教育研究,2005 ,1.

第三篇:中国民办教育模式特征及形成原因的分析

中国民办教育模式特征及形成原因的分析 上海教科院民办教育研究中心杨雄

本文依据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实际存在的经济发展梯度差异,对目前中国民办教育的模式作了实证描述与比较分析。我们认为,只有通过认真研究各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差异,才能为不同地区、类型的民办教育提供分类指导的依据。

一、民办教育的四种模式

目前,民办教育呈现出纷繁多姿的发展势头,有代表性的模式,归纳起来有以下四种模式:

(一)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东部沿海地区“民办公助”模式

主要特点是:办学条件一般,但办学质量、社会声誉较好,面向工薪阶层,生源素质较高,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与生命力。

“民办公助”模式主要有公助民办和国有民办两种形式。

公助民办的学校,是由个人或团体出面承办,部分经费、条件由教育等有关部门予以资助。这类学校一般具有两方面的积极性:办学者大都是长期从事教育,关心、热爱教育事业的老教育工作者,具有丰富的办学经验,并有办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为了探索教育改革的路子,也给予积极的鼓励与支持。如上海市、区教育局,把举办民办中、小学校纳入当地教育发展与改革计划中,从筹备到招生,从教学到管理,从校舍到教学设施,从选拔校长到调配教师等都给予了扶助与支持,保证了全市民办中、小学校纳入正常的运行轨道。

国有民办的学校,是近几年来一些省市开始试点的另一种类型。其中“转制”的学校是学校的土地、校舍、设备仍属国有,国家投资与招生数量几年内保持不变,学校则实行民办教育的管理体制,享受最大限度的办学自主权。若干年后,国家停止或基本停止拨款,学校经费主要依靠学校自筹。上海的“开元模式”就是“转制”的典型模式。还有一种是“一校两制”:即在同一学校中,校产国有,一部分按现行体制,另一部分则改为民办体制,经费自筹,招生不纳入计划,由市场需求调节或由用人部门委托。其收费标准、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招生数量等自定。

国有民办学校的主要特征:教育资产仍属于国家所有;教育投资是学校自筹为主,政府适当补贴;人事制度由学校自主聘任;分配制度比较灵活;在教育管理上,政府承担宏指导的职能,学校的经营管理权归学校董事会和校长。

(二)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教育储备金”模式

主要特点是:投入高、硬件好、面向高收入家庭,具有较高的风险。

“教育储备金”,是教育收费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教育与产业结合的一种探索。家长送子女入学时,将一笔钱存入学校基金,作为“本钱”;办学者(或单位)按银行的中期储蓄利率,向学校基金贷款,用于学校建设和运作。学校基金将利息收入全额拨给学校作为办学经费,用于支付学生在校的全部学习费用(包括教育费、科研费、管理费、学杂费、伙食费、服务费、住宿费、生活用品费、交通费、医疗费等)。学生毕业(或中途离校)时,学校基金将家长的这笔储备金如数退还给家长,不再支付利息。

教育储备金的收费办法具有以下的特点:

1、有效收集和利用分散在一部分人手中的闲散资金,增加教育投入,加快学校建设;并由于资金滚动产生的效益,使学校具有“造血”功能,能够自身发展。

2、作为对子女教育的一次性投资,免除了家长对学费涨价的顾虑。

3、这种收费方式解决了办学的前期投资。

4、学校和企业紧密结合,相互依存,优势互补。学校的办学质量高,生源充足,则筹集到的闲散资金就越多,企业的发展就越快,社会形象就越好。企业发展得快,效益好,反过来对学校的支持就更大,办学条件和教师待遇就越好,学校的办学质量就可能更上一层楼,从而产生良性循环。反之,则可能产生办学危机。

从广东目前的情况看,教育储备金的运作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

1、办学企业向学校基金贷款,用于学校的基建与设备的投入,同时以储备金总额12%的年利率拨给学校,用于学校的日常开支。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学校产权属企业所有,学校物业可以不断增殖,例如企业可用物业抵押贷款,从而获得更多的运作资金,产生的利润全部投入教育,对学校的发展十分有利。然而在国家尚未制定相应的法规来规范教育储备金的运作的情况下,家长对储备金的运作风险比较担心,而政府对企业利用储备金牟取利润也有异议。

2、教育储备金全部由学校管理,一部分用于学校建设,一部分由学校企业(或委托办校企业)经营,利润交学校用来支付学校日常开支。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学校产权归学校所有,物业增值部分也归学校,利润也归学校,这种运作方式比较保险,政府、社会、教师、家长都比较放心。但不利的一面是:不能用大笔的物业作抵押进行贷款,运作资金少,一般情况下产生的利润也相对减少。

(三)个体经济发展较快的浙江省“温州模式”

“温州模式”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按需办学,“大家办学”,面广量大,实用为主,以短取胜、产教结合;起步早、发展快、重心低;多门类、多层次、多形式。

在对外开放和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后,温州市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民间举办非学历教育和学历教育的学校蓬勃发展,形成公办与民办双轨并存。据1994年9月统计,全市现有民办普通高中18所,在校生4245人,占普高在校生总数的14%;职业高中26所,在校生7000余人,加上社会力量办班在校生,约有12000人,占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总数的60%。幼儿教育社会力量办园2314所,在园幼儿131900余人,约占入园幼儿总数的92%。

“温州模式”具《有面向实际,灵活多样,拾遗补缺与适应性强等优点:既有全日制学校,也有夜校;既有长期学习,也有短期培训;既有个别指导,也有班级教学。有的成人职业培训还随到随学、包教包学。温州民办教育还实行经济人、社会人、文化人三者结合的形式,既有专业户聘请教育家办学、知识青年办学、干部办学、退休教师办学,经济家、企业家聘请教育家办学,还有社会团体和经济实体办学,如民主党派办学,工会办学,协会、学会办学,国营、私营、股份企业办学和乡村、街道办学等等,形成了多门类、多渠道、多形式的新的办学模式。

(四)经济欠发达的老、少、边地区“扶贫教育”模式

教育经费匮乏,教学条件简陋,教师待遇低下,教育对象素质不高,是贫困地区教育的主要环境。因此,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帮助失学青少年复学,弥补农村义务教育之不足,则成为“扶贫教育”模式基本特征。

统计资料表明,因家境贫困缴不起学杂费而失学的,约占辍学总数的30%。这就是说,在5000万失学生中,有1500万是因为经济原因放下书包的。我国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7%。有3%没有入学。由此推算,全国有300万左右适龄儿童未背上书包,他们全是农村儿童。特别是在边远、穷、老革命地区,学校校舍大多是在祠堂、庙宇、会馆、破屋、泥洞里。在左右江革命老区,有所学校修在山坡顶上,全校才26名学生,分一二三个年级,挤在一个破教室里,只有一位教师上课。这间屋子白天做教室,晚上则做老师的宿舍,老师喝水、烧柴、照明等都很成问题。据了解,有些山区,山高路险,交通不便,方圆几十里才能见到一所学校。这些地区的教育质量是很低的,以致及格率只占20%多一点。目前,由中央政府倡导与发动的“希望工程”,就是教育事业上的扶贫。

二、形成民办教育类型差异的社会、经济原因分析

(一)一般分析

从上述四种民办学校模式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每一种模式、类型的出现,都与当地特定的历史条件、经济因素以及文化背景紧密相关(诸如经济发展水平、办学质量、教育资源差异、领导观念的开放度、社会文化需求等等)。但其中经济因素起着最重要和决定性的作用。

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性是每个国家客观存在的现象。但从理论上作了明确划分,则是在80年代前期关于经济发展战略讨论的热潮中提出的。这种理论把我国从地理上分成东部、中部、西部。东部大部分是沿海省市,中部为次发达地区,西部为内陆贫困地区。改革开放以来,从沿海到内地的层次推进格局,使得东部的经济发展大大高于全国的平均速度,所以东部、中部和西部三者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从1978年到1989年,西部与东部之间乡村居民的收入差距由1:1.63扩大到1:2.25。同时,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扩大,也导致不同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环境水平的差距在扩大。

1994年,有关方面依据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环境指标,曾对全国30个省(区、市)进行过综合聚类分析,结果如下:

A类地区:北京、上海、天津三个直辖市;

B类地区:辽宁、江苏、浙江、广东;

C类地区:吉林、山东、黑龙江、福建、海南;

D类地区:山西、安徽、江西、湖北、湖南、河北、河南、四川、陕西、内蒙古、新疆、广西;

E类地区:宁夏、甘肃、云南、贵州、青海、西藏。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A、B类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与E类地区的差异是5.6:2.9:1.0,人均教育费用的差异则达3.2:1.9:1.0,差异十分显著。而D类地区与E类地区的差异并不明显,义务教育投入水平几乎没有差异,反映了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投入水平普遍不高。

历史资料告诉我们,1988年A、B类地区小学生人均教育经费与E类地区的差异比是2.8:1.5:1.0,1994年达到3.0:2.0:1.0,义务教育投入水平差异在逐步扩大。差异扩大的重要原因,一是经济发展差异导致教育投资差异扩大,在财政实行层层包干的体制下更加严重;二是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近一半依赖预算外筹集,富裕地区发达的乡镇企业有能力提供较多的教育资金,而欠发达地区这方面缺乏资助能力;三是中央财政调控能力减弱,导致对欠发达地区教育补助经费投入强度不足。

从以上描述中我们能清楚地看到,经济发展水平会对当地教育、人们的观念起着十分明显的影响、制约作用。这就是形成东、中、西几种截然不同的民办教育模式的根本原因。

(二)个别分析

1、“民办公助”模式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1)从国内来看,推行“民办公助”模式往往多出现在经济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因为在上述地区,社会与经济发展比较均衡,社会人口和教育素质相对较高,但由于教育经费的原因,造成公立学校之间的办学质量存在一定差异。于是,教育质量与公办重点学校相仿(或者稍低)的“民办公助”学校,对大多数工薪阶层家庭就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就上海来说,特别是市区,在财政拨款的基础教育阶段,“生均定额”(人员经费+生均公用经费)是到位的,好于国内其它地方,但据预算,这些财政拨款与维持学校正常需求之间尚有一段距离。要大幅度提高,可能性不大。这种情况与公众对教育的期望值之间无疑存在着矛盾。所以,校际之间存在的差异,经济收入的差异以及现行的考试制度,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公众对上述这类学校的需求。

(2)上述地区存在较多可资利用的教育资源。象上海等地原有的教育基础就比较好,有一批退离休骨干教师可以也愿意发挥余热;一些部门或企业拥有一定的闲置教育资源,如校舍、教师等;另外,居民家庭教育消费的提高也有较大的潜力(据统计,上海居民消费结构中,用于教育支出的比例只有2.95%,远低于全国水平的4.5%)等等。

2、广东珠江三角洲作为中国经济最富裕地区之一,“教育储备金”模式的出现,有以下三个原因:

(1)经济迅猛发展的刺激。92年冬和93年春,在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精神鼓舞下,全国上下群情振奋,各省市政府纷纷修订发展规划,以加速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广东教育界和企业界在省委和省政府追赶“四小龙”、争取十五年实现现代化的远景规划鼓舞下,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和探索如何加快人才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对人才数量和素质的迫切需求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这种加速人才培养的大气候对民办教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催化作用。

(2)领导思想开放。93年2月,中央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旗帜鲜明地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广东省委领导也多次发表讲话,支持民间办学,鼓励企业、个人和其他社会力量开动脑筋,拓宽渠道,增加对教育的投入。中央和地方政府对社会力量办学的积极态度,使教育界和企业界深受鼓舞,跃跃欲试。

(3)广东人生活富裕带来价值观念的更新。随着广东经济的飞跃发展,家庭经济收入发生变化的人们,对子女的教育问题愈加重视,“望子成龙”的欲望愈加迫切。特别是市场经济大潮中的激烈竞争,使部分家无法也无暇顾及子女教育,让孩子接受较好的全寄宿教育,已经成为这部分长的强烈愿望。而政府的财力有限,在满足失学儿童教育经费的需求上都有困难,更不可能新建许多耗资较大的有寄宿条件的现代化学校,来满足社会上这部分较高收入家庭对教育的需求。这种教育供求关系的不平衡,客观上形成了一个新的教育市场,为民办教育提供了发展的契机。

这几年广东各地纷纷建立教育基金会,为筹集教育基金所开展的空前规模的宣传活动(如“教育基金百万行”一类的活动),大大增强了全民的教育意识,逐渐形成了捐资办学的风气,这些都对于个人投资教育起到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英豪学校创办者率先提出“家长存钱、企业运作、以商养学”的办学思路,并且迅速得到社会各届的强烈反响和大力支持,求学者和求职者纷至沓来。

3、“温州模式”的出现则有它特殊的社会、经济原因:

温州是一个市场经济推行比较早的地区,在某种程度上,温州民办教育模式是温洲市场经济模式孕化而成的。

(1)改革、开放十五年来,温洲的社会经济已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一是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多种经营方式并存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据1993年统计,全市已有企业集团、股份合作企业3.6万多家,产值达190亿元,成为温州经济的重要支柱。二是产业结构的变化。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

二、第三产业上升,目前三个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20%、30%、35%,特别是从事第三产业的劳力由过去的9.99%上升到35%。在经济运行机制方面已由过去单一的、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转为国家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全市城乡综合性、专业性市场达500余处,出现了走向全国、面向世界的十大专业市场。

(2)小型、分散、多元的经济成分,对社会各种不同的实用人才有着广泛的市场需求。长期以来,温州教育一直与经济发展严重不相适应:劳动者素质低下,学校数量不足,教育设施差(危房、旧房达100万平方米),师资缺(民、代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5%),中等教育结构单一,初等教育得不到普及、小学毕业升初中的比例只有35%,初中毕业生升高中的只有25%。(主要原因是多生了100万人,经费奇缺,国家包揽教育过多,不能从死胡同中走出来)而今温州经济的发展已经对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温州地区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当地农民收入急剧增加,涌现出一大批先富起来的农民。他们率先起来打破国家包揽教育的局面,出现了“自费就读”的现象。这种现象一年比一年增多。据95年统计,仅高中阶段自费就读的高一新生就达万余人,捐助费达3000万元。教育、经济两个方面的因素,也使温州政府部门下决心采取借用民间的财力,借鉴自费办集镇、办机场等经验,依靠专业户和有识之士,走多形式、多渠道办学的路子,大力发展民办教育。

4、“扶贫教育”作为一种比较特殊的民办教育模式,它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以下两大原因:

(1)全社会普遍关注“希望工程”,是“扶贫教育”成为一种特殊教育“模式”的政治原因。面对如此严峻的农村失学现象,1989年10月30日,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宣布建立“希望工程”,旨在集社会之力,捐资助学,使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的孩子重返校园。1990年6月1日,共青团四川省委、四川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率先行动;1990年9月5日,邓小平同志题辞:“希望工程”。1991年11月2日,江泽民总书记题辞“支持‘希望工程’,关心孩子成长。”1992年3月22日,李鹏总理题辞:“‘希望工程’,救助贫困,兴学利民,造福后代。”海内外华人也纷纷踊跃捐资。截止1992年8月底,据《光明日报》报道,“希望工程”已收到捐资共4000万元。这是一个令人欣喜的数字,它溶入了全国人民对失学孩子的一片爱心。当然,现实又提醒我们4000万元对5000万流失生和每年以400万的速度递增的失学生来说,无疑于杯水车薪。并且,贫困乡村学校办学条件的恶化,也影响了学生学习成效。据悉,四川、青海、贵州3省9县10个乡的30余所小学,班级或年级平均成绩低于及格线的比例相当高,在校超龄生比例超过15%,使当地教育资源供给更加不足。因此“扶贫教育”任务还相当艰巨。

(2)受地区发展差异扩大的制约和影响,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义务教育普及水平的差异是形成“扶贫教育”模式的重要经济原因。由于贫困地区教育资源严重缺乏,合格师资流失,学校办学条件恶化,不少贫困乡村学校为了适应小学规模发展需求,只能新增民办教师或代课教师任教,以缓解财政经费难以录用公办教师的矛盾。据青海省1994年调查统计,该全省中小学骨干教师流失人数几乎占骨干教师数的三分之一。其重要诱导因素是地区经济和教育投入水平差异的扩大,有的骨干教师调到广东、海南后,工资水平高出原来的数倍,进一步影响其他骨干教师的稳定。宁夏固原县1994年秋季新分配到中小学任教的百余名大中专师范毕业生,由于县财政经费难以按时支付工资,致使绝大部分离开中小学岗位。欠发达地区经济落后的实际状况,致使“扶贫教育”,目前还只能是因地制宜,因陋就简。

三、建议与对策

(一)实行分类指导管理

综合上面分析,我们认为国家对民办教育,应该实行分层递进、分类指导的原则。由于各地经济发展很不平衡,教育水平和教育资源差异大、加上社会文化观念、人们渴望接受教育的愿望程度都不一样,因而不可能用一种思想或模式来规范各地的民办教育。政府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政策、法规来进行调控。而在总体上,则应该建立起一种宏观、整体的政府调控与微观、具体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管理体制与机制。

社会办学不同于国家办学,目前各地民办学校,校与校之间的差异很大,其办学宗旨、办学条件、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差别甚大。对这种特色纷呈的社会办学,政府不可采用整齐划一的管理方式,应根据不同情况、分类管理、区别对待。对于举办学历教育的民办学校,要严格审批和管理,既要审查办学者的能力和师资水平,又要审查其办学条件。对证书教育,则应“放开搞活”。具体来说,应允许非盈利性和盈利性两类学校并存,前者应严格财务监督与审计,后者应照章纳税,但均不能以营利为目的。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将民办学校的学业证书与学历文凭分开,允许出现多种规格的毕业证书。

根据不同层次、规格的民办学校,采取不同的指导与管理,这也是许多国家通行的办法。比如,德国的教育法把私立学校分成“替补学校”和“辅助学校”两大类。替补学校是指那些不由国家承办,但其教育和教学目标与国家承办的公立学校的目标相符,并因此可以替换和补充公立学校教育的私立学校便属于这一类。因其在完成义务教育等方面可以替代公立煨=逃???叶哉饫嘌?5纳枇⒐娑?搜细竦奶跫?6?ㄖ??4蠖嗍翘峁┎瓜靶灾耙导俺扇私逃?纬痰幕?埂U攵陨鲜鎏氐悖??叶愿ㄖ??5纳枇??幌蠖蕴娌寡?D趋嵫细瘢?嗍?葜灰?笃浔赴福?云浣萄?附谠虿挥韪缮妗?

(二)建立一套适合不同层次经济收入阶层需要的教育收费制度。

民办学校的主要特点是学校经费自筹,一般来讲,收取学费是其经费的主要来源。所以应允许民办学校的学费标准适当高于公立学校。同时,民办学校应坚持公益性原则,合理收取学费。因此,建议建立一套适合不同层次经济收入阶层需要的教育收费制度。

具体目标是:经济富裕的家庭及其子女,如果愿意出较多的钱进“高价学校”,那也无可非言,他们可以按市场价格,选择收取高额“教育储备金”的学校:如食宿、生活条件较好的私立学校。经济状况一般的家庭及其子女,除了主要接受收费合理、但教育、教学质量又必须予以保证的公立学校教育之外,对教育可以有一定的自由选择权,如选择“民办公助”一类的学校。而对经济状况较差或特别差的家庭及其子女,主要接受国家、地方、集体和私人创办的免费或半免费学校教育,如国内外人士创办的具有慈善性质的学校,国家、地方、集体的“希望工程”创办的“希望小学”等。建立这样的适合不同层次经济收入需要的教育收费制度,既可保证义务教育的普及,又符合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方向。

(三)设立政府公助民校基金

扶植民办公助学校这是世界各国办学的一条经验。比如象荷兰,政府是通过“教育折价券”的形式对私立学校进行资助。所谓“教育折价券”实质上是政府教育拨款的分解。政府为每位儿童提供“折价券”一张,家长可凭券为子女在不同的公私立学校进行选择。公私立学校一律通过收取“折价券”向政府部门折价兑换,从而获求拨款。美国、加拿大、日本的私立学校也大多得到政府部门的资助。因此,我们认为,“民办公助”类型学校的发展,在我国可能有比较广泛的市场。

目前大多数民办学校办学经费多比较紧张,大多是采取以学养学,依靠艰苦创业,勤俭办学,底子较薄。所以国家应根据不同的情况,区别对待,给予适当的扶植。公助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而在当前,建立民办教育发展基金可能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既可由国家拨部分教育经费,其它社会融资,以贷款或资助方式帮助民办学校改善办学条件;也可以从各级政府的教育事业费中抽取一定的比例,用于支持办得好、且有财政困难的民办学校。国家对民办学校的经费资助可以采用如下办法:收费高的少资助,收费低的多资助,以鼓励民办学校降低收费,提高办学质量。

(四)建立民办学校的社会保障体系

当前,各地民办教育发展迅速,到1993年底,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民办中小学已经有5177多所。因此,建立民办学校的社会保障体系,应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从目前情况来看,有两个问题急需解决:一是民办学校的风险回避问题,一是民办学校的教师后顾之忧问题。尤其象高成本、高收费的“教育储备金”学校,潜在的风险是不容回避的。只要学校一出现大的问题,在家长中就会引起联锁反应,后果是不堪设想的。上述学校的投资者和办学者也是承认这一点的。而在这方面,我们的法规保障体系的建立是滞后的。建议政府要完善“教育储备金”的管理制度对高成本、高收费民办学校的办学资格审查要严格。目前,除了要办好现有收取“教育储备金”的民办学校外,对新开设此类学校要加以限制。为了避免风险,学校收取的一部分“教育储备金”应由国家保管,以防不测。另外,这类学校在招生时,不仅要给学生进行投保,而且学校自身也应该主动向保险公司投保。

至于民办学校的教师后顾之忧问题,民办学校自由聘任教师、管理工作人员,不负责安排其住房、医疗费及退休金,较之于公办学校原本是一种优势。但是,长期不解决此类社会保障及福利问题,大学毕业生、青年教师就不愿意到民办中小学应聘任教。常此以往,势必会影响到民办学校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发展。建议允许国家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到民办学校任教,并落实其组织关系、政治待遇和工资福利待遇。另外,为了解决老、少、边、穷地区教师不足的矛盾,建议扩大这些地区的基础教育教师的定向招聘、培养比例。并对上述地区的民办教师在生活、物质和政策上予以关心。

(五)完善政府立法、审批和社会监督机制

世界其它国家在管理私立学校方面,一般都重视立法工作。例如,日本、英国、泰国等都有比较完备的《私立学校法》。立法不仅是以法律形式规定了私立学校存在的合法地位,而且可使政府对私立学校的课程设置、师资聘用资格、学费标准等依法进行宏观调控,这样便可将私立学校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在处理私立学办学自主权与政府调控的关系上,一些国家的做法是,以资助换得调控权。例如,在加拿大,私立学校只有满足各省政府的两项条件(即师资聘用资格和课程设置)并定期或不定期地接受评估,方可获得相当于公立学校10~70%的政府拨款,否则不在资助之列。在荷兰,情况就更为特殊,政府实施的是一种教育凭单计划,学生就读于公、私学校可获得政府同样数额的凭单。学生如果选择私立学校,便将凭单交给学校,学校汇总后送交政府部门进行兑换,从而获得资助。

关于审批,政府部门首先应对申请办学人、办学目的、办学条件等进行认真地审查。制定必要的可量化的办学条件指标体系;制定民办中小学校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督导办法;建立定期的督导与评估制度。此外,通过社会监督来影响学校的绩效。民办学校经费多数来源于学生学费和社会捐赠,因而可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市场调节机制产生监督作用,当家长发现学校教学组织涣散、品德教育不理想时,或者教学质量不高而影响孩子的发展,很自然地就会提出不满,甚至提出转学以求摆脱该校,而学校就会因此而影响声誉,在这种情况下,学校要麽加强整顿,改变现状及其形象,要麽只得关门。这就如同经济活力一样,消费者没有必要了解产品的生产过程,只注重产品质量。若产品低劣,消费者便可通过市场反映其意向,从而起到影响生产厂家的功效。

第四篇:对美国残疾人教育的保护分析

中 国 政 法 大 学 本 科 生 学 年 论 文

从美国的残疾人教育法看美国对残疾人权利的保

姓名:罗敏丽 院系班级:法学院1204班

学号:2012101190

中 国 政 法 大 学 本 科 生 学 年 论 文

中 国 政 法 大 学 本 科 生 学 年 论 文

从美国的残疾人教育法看美国对残疾人权利的保护

【摘要】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表现,教育公平的基础应该是人的平等,社会对人的基本权利的尊重,对所有儿童受教育权利的尊重和保护,所有儿童包括任何民族和种族,任何地域,任何家庭背景,任何身体状况等等的所有儿童。美国的宪法是基于《人权宣言》而制定的,而以宪法为基础,美国的《残疾人教育法案》也体现了以人为本,保护个人的权利,尤其是受教育的对象方面,注重对所有儿童的受教育的权利保障。从美国的案例出发,探求作为案例的法律基础《残疾人教育法案》所体现的宪法精神及其价值。

【关键词】 残疾人教育法 美国宪法 残疾人权利 人权

1 中 国 政 法 大 学 本 科 生 学 年 论 文

the Protection of the disabled people’s right in America

[Abstract] The educational equality,which should be based on the equality among people,is the performance of social equality.The society should show respect to human beings,all human beings,for their basic rights.Here,all human beings include people of any nation,any place,any family background,any situation and so on as long as he is living in the society.The American Constitution is bases on Declaration of the Rights of Man and of the Citizen.And based on the American Constitution,the Individuals with Disabilities Education Act takes people as the foremost,protects the individual rights,especially the one who needs education and the group of disabled children’s educational rights protection.In view of American cases,the paper is going to talk about the rights protection of the disabled is how to be set up in America from the legal protection for the disabled children’s education.To make it further,the paper is also going to search the constitutional spirit and value which is shown in the Individuals with Disabilities Education Act.

[Key word] the American Constitution IDEA(the Individuals with Disabilities Education Act) human rights rights of the disabled

2 中 国 政 法 大 学 本 科 生 学 年 论 文

一、美国残疾人教育权保护在美国残疾人权益保护中的历史价值 ....................... 4

(一) 残疾人权利保护历史的概说 ................................................................... 4

(二) 残疾人教育权利的发展演变 ................................................................... 5

二、《残疾人教育法》:残疾人权利保护司法判决的法律基础 ............................... 7

(一) 《残疾人教育法》的简单介绍 ............................................................... 7

(二) 杰佛逊县教育委员会诉菲利普夫妇案的分析 ....................................... 7

(三) 其他相关案例中《残疾人教育法》的体现 ........................................... 9

三、《残疾人教育法》所体现的宪法精神 ............................................................... 10

(一)《残疾人教育法》对宪法的体现 ............................................................. 10

(二)《残疾人教育法》对残疾人保护方面的缺陷 ......................................... 13

四、结语 ..................................................................................................................... 14

3 中 国 政 法 大 学 本 科 生 学 年 论 文

一、美国残疾人教育权保护在美国残疾人权益保护中的历史价值

(一) 残疾人权利保护历史的概说

“人生而平等。”这一宣言作为近代世界最重要的话之一,昭示了每个人天生拥有的自由与平等的权利。可是在近代历史开始以前呢?奴隶社会、阶级社会、等级制„„这一系列决定了人与人之间不公平的制度也同样存在了相当漫长的一段时间。当一个社会存在不公平的时候,残疾人作为弱势群体又遭到了怎样的对待呢?在美国,对残疾的最早法律定义源于美国南北战争时期。战争导致出现一大批伤残退伍军人1。但并非所有的残疾人都能得到保护,一如旧中国,相当大的一部分残疾人是遭受整个社会的嫌弃与歧视的。

随着美国独立战争与南北战争的完成,人权的呼声开始越来越大,人权主义者也开始将目光投放在当时社会较大的弱势群体——残疾人群体身上。残疾人应当获得更多的平等与自由权利开始提上法制日程。从1990年颁布了《美国残疾人法》后,残疾人的权利开始有了法律保障,残疾人的生活与工作权利可以正常行使了以后,人们开始关注残疾儿童的教育问题。关于残疾人教育的建设,我们并不能发现历史上对其重视的程度有多高,直到残疾人的基本权利被确立了以后,残疾人的教育建设才逐步开始。本文将从美国的《残疾人教育法案》来分析美国对于残疾人教育权利的保护,并从这些对残疾儿童的教育保护当中分析美国对于残疾人保护的宪法精神。

1 彼得·布兰克:《美国社会和法律保护残疾人权利》,在这里作者提到根据南北战争时的养恤金法,北方军的伤残退伍军人基于“无法从事体力劳动”而得到养恤金。这一模式将残疾定为无法同等参与社会和独立谋生的病状。然而,不是所有的残疾都得到一视同仁;一些受歧视的疾病、神经疾病和传染病等有时不被认为值得帮助,患有这类残疾的人受到歧视。

4 中 国 政 法 大 学 本 科 生 学 年 论 文

(二) 残疾人教育权利的发展演变

首先来看看世界上对于残疾人教育的发展历史。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总是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残疾人教育也不例外。中世纪时期,残疾人教育处在盲目无序的发展状态,主要原因是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观念的双重制约,社会上连基本的人人平等的观念都尚未能接受,又何以去重视发展残疾人教育?直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得到发展,在启蒙思想运动宣扬“自由、平等、博爱”后,残疾人才开始被社会接纳和关注。自《权利法案》、《人权宣言》等一系列带有“人人生而平等”等宪法精神的文件诞生后,更多的人道主义者从人性的角度呼吁,残疾人的人格尊严和价值应该得到全社会尊重和承认,从而奠定了残疾人平等接受教育的思想基础。18世纪开始,出现了人道主义者为残疾人举办的特殊教育学校,残疾人教育开始进人有序的发展状态。进人20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水平的提高和义务教育的普及,特别是二战后教育民主化运动的高涨,特殊人群的平等权利再次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国家更多地承担了残疾人教育办学主体的角色,残疾人教育有了迅猛的发展。2

由此可见,残疾人的教育事业发展离不开社会上对人的平等主体地位的重视。也正是因为如此,无论是哪一个国家,在世界经济发展蒸蒸日上、普遍公民政治素养不断提高、人的主体意识不断加强的同时,宪法的建设也正在探索之时,残疾人的教育事业必须要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提出残疾人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同时,本文更要关注在美国宪法中教育权是如何得到体现,残疾人教育的发展又将为宪法精神提供一些什么值得思考的地方。

2 杨柳(西南大学):《美国残疾人教育法探析》

5 中 国 政 法 大 学 本 科 生 学 年 论 文

本文将从美国的残疾人教育的相关案例出发,谈谈美国的残疾人教育所体现的宪法精神。在引入案件之前我们来看看美国的残疾人教育的发展。美国的义务教育发展比较早,1840年,罗得岛州通过了义务教育法,至1918年,义务教育法开始在美国所有的州实行。义务教育法规定,凡达到义务教育入学年龄的儿童必须强制入学。可是,残疾儿童还是经常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被排斥在公立学校外,这一状况直到1954年布朗诉托皮卡教育委员会案才得以发生根本转变。在布朗案的裁决中,美国最高法院认定学校将黑人与白人相隔离教学时违背了美国宪法第十四条修正案中人人都有平等地获得法律保护的权利,反对种族隔离。虽然法院的判决原意是对种族隔离的反对与否定,但是残障儿童的家长却从中嗅出了残障儿童也应接受平等教育的气息,于是开始了一系列质疑与对学校的起诉。基于“人人生而平等”的宪法精神,1975年《所有残疾儿童教育法》正式通过,为残疾儿童的教育事业奠定下了一个大概的结构;1986年对该法案进行一次较大的修正,修正中进一步保障了残疾婴幼儿的学前教育,拓宽了残障儿童的保护面;1990年美国国会再次对《所有残疾儿童教育法》进行修订,将名字正式修改为《残疾人教育法》(IDEA),主要是将适用对象的称谓进行了更改,将“儿童”改为“公民个人”,将“障碍”改为“有缺陷”,开始从更人性的角度看待残疾人,更加鲜明地体现了宪法上“公民”与“平等”的精神;后来1997年又进行了一次修正,2004年出台《残疾人教育促进法》,这些都是对残疾人教育事业的法律保障的进一步完善。至今为止,美国法律上关于残疾人的教育权保护相对于世界各国而言已经迈进了一大步。而这些法律在现实中是如何被适用,以及其与宪法的关系又是什么呢?下面首先是对具体相关案例的分析。

6 中 国 政 法 大 学 本 科 生 学 年 论 文

二、《残疾人教育法》:残疾人权利保护司法判决的法律基础

(一) 《残疾人教育法》的简单介绍

有关残疾人的教育权利的保护的主要法律即是《残疾人教育法》,这是一部联邦法律,其最基本的规定就是所有残障儿童必须接受免费的恰当的公共教育。免费的、恰当的公共教育的要求是针对所有残障儿童的,既包括其父母的决定选择权(包括其父母打算自己在家进行教育的残障儿童)。《残疾人教育法》是一部关于儿童教育的基本权利的法律,它主要确立了六个基本要求,对于与本案有关的要求会在下文分析时做具体阐述,在这里就只简单罗列六项要求分别是什么:(1)必须无条件接受,即遭拒绝率为零;(2)为残疾儿童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估并保护评估结果;(3)儿童必须获得利益,即为其提供免费的恰当的公立教育;(4)环境对其限制必须是最小的;(5)必须保证家长的参与;(6)法定程序权利,即必须遵照正当的程序3。

(二) 杰佛逊县教育委员会诉菲利普夫妇案的分析

第一个案例是“杰佛逊县教育委员会诉菲利普夫妇一案”,基本案情是菲利普夫妇的孩子A.C.是患有孤僻症与理解迟缓的残障儿童,在2005年至2006年被杰佛逊县的幼儿园录取入学。在入学前杰佛逊县教育委员会对A.C.进行了一次个人能力独立教育评估(IEE)。在评估结束后菲利普夫妇不满意该委员会所做的评估的结果,认为A.C.具有比评估结果更高的能力水平。于是夫妇俩带着孩子去另一个专门评估机构做了重新评估,得出结果果然比学校做的评估结果 3 此处的六个基本要求是综合网上数据库资料自己整理而得,有可能会欠缺准确。

7 中 国 政 法 大 学 本 科 生 学 年 论 文

要高。而第二次评估共花费1007美元左右,一部分属于保险内容已得到补偿,剩下部分夫妇俩申请得到杰佛逊县教育委员会的补偿。杰佛逊县教育委员会不满意,诉称菲利普夫妇在私自去做非官方评估之前并没有告知校方对评估结果不满意,拒不赔偿。于是他们一起要求举行了听证会。听证会上得出的结果是根据《残疾人教育法》(IDEA),菲利普夫妇有权获得杰佛逊县教育委员会的补偿,对残障儿童做出正确恰当的评估并保证其得到免费的恰当的教育是政府应当承担的责任。此后,菲利普夫妇则向法院提起要求委员会执行该听证结果;委员会反诉称该听证会的教育部长无权作出裁定,因此主张应无效。 地区法院对相关事实作出裁定,否决委员会反诉对方裁定无效的主张,认定A.C.的父母有权获得由杰佛逊县教育委员会对于评估余款的赔偿。这一个案例主要涉及的是残疾儿童教育的经济保护问题。基于美国的现有国情而言,国会对于残疾人教育方面的资金资助虽已较以前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对于残疾人教育的所需仍是无法完全满足。根据先例原则,在过往的案例中所形成了一条由《残疾人教育法》衍生的不成文规则为“当残疾儿童家长对学校所做评估的结果产生异议时,他们可以进行公费的独立评估”。这就意味着法官的判决其实完全是根据惯例与《残疾人教育法》而做出的。对于法官这样的判决我认为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就是针对目前美国的学校及州县教育委员会不重视残疾教育的现状的一种提醒,当法律并不能完全规制残疾人教育的各个方面时,法官便可利用他的判决来引起相关机构的重视。这是法院提醒杰佛逊县教育委员会,对于残疾儿童的独立能力教育评估必须是严格的公正的,而不能为了省钱而将其简单化随意化。

8 中 国 政 法 大 学 本 科 生 学 年 论 文

(三) 其他相关案例中《残疾人教育法》的体现

第一,1989年的梯穆斯.W诉罗切斯特教学区案和1988年的哈尼格诉多恩案,这两个案件都表明了《伤残人士教育法案》颁布法令明确规定所有适格的伤残学生,不管其伤残情况严重与否,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且学校不能单方决定将伤残学生排除在外。而且,校方非但不可以擅自拒收残疾学生,而且必须根据《残疾人教育法》的第二项要求进行合理而公正的评估。学校必须对每一个有可能符合《残疾人教育法》中规定的残障类型的儿童做一项全面的个人评估。这项评估的设计必须能现实儿童身心发展的各方面潜力及其缺陷,还必须是“使用有科学依据和多重步骤的方法去评估所有尚有悬疑的残疾症状”4。一个有重大缺陷的评估极有可能影响该残障儿童的一生,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美国法官对于人的未来发展的重视。

第二,1985年的伯灵顿学校委员会诉麻省教育委员会案中的家长单方决定将他们残疾的子女送入私立学校学习,如果法庭认定该校适用不适宜的个性化教育计划,家长有权获得学费和在校所有生活费用的退赔。还有1999年的塞达.佛斯诉盖瑞特.F案,这样的判例不仅保护了残疾人的受教育权,同时还保护了他们的教育选择权以及尊重了家长与孩子的决定,这是一种对人权的极大的保护。这两个案例强调了家长在孩子教育权上的一种主导权。法律明文规定残障儿童的父母有权利让自己的孩子去做出一个独立能力教育评估,这表明了家长在孩子的教育选择上面是占据了一定的主导权,尤其基于残疾儿童的行为能力有所限制的情况下。另一方面,法官对于家长选择权的尊重同时还是《残疾人教育法》的第五项的体现。第五项要求是家长参与。据此,要求学校允许 4 [美]迈克尔·英伯:《 《残疾人教育法》和《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评析》

9 中 国 政 法 大 学 本 科 生 学 年 论 文

残障儿童的父母参与到孩子接受教育的每一步进程中,包括对孩子做出的独立能力教育评估和孩子个人教育计划的发展。在美国法官的判决来看,在对伤残孩子制定特殊教育决定时,其家长的介入必然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三,1984年的伊文宁独立教学区诉塔托案则明确了可获得相关的教育服务的学生必须是有权接受《伤残人士教育法案》所提供服务的适格主体。另外,这些相关教育服务必须对于帮助学生从特殊教育中获利有必要性,以及这些服务必须由非医护人员提供。

第四,1975年的教育委员会诉柔蕾案和1989年的丹尼尔.R.R诉艾派索案再一次通过《伤残人士教育法案》要求各州为学生们提供指导和足量的支持性服务,以便使其得到意义重大的收获(但并不要求挖掘潜能使其达到最大化)的条文表明了美国历史上对于残疾人的教育的要求是合适受教育者,而非简单地保护其教育权。

三、《残疾人教育法》所体现的宪法精神

(一)《残疾人教育法》对宪法的体现

无论在中国还是美国,教育并不是(联邦)政府的首要职能。联邦政府并不会直接设置和管理学校,我们甚至可以发现“教育”和“学校”这两个词并未出现在美国宪法中。但是,通说一般认为宪法中没有专门赋予联邦政府的权利,都只保留给了有需要的各个州。这就意味着教育事业的建设基本是由各个州自己去完成,各个州拥有对教育的规划的权利,这也就意味着教育事业的组

10 中 国 政 法 大 学 本 科 生 学 年 论 文

织、维持、规范制定和资金供给都保留给了50个州,每个州都有各自的教育体系。在最开始时这也是导致残疾儿童的教育权不能得到公平公正的对待的原因。

与此同时,美国具有最高权威的法律——联邦宪法也强调了各个州的法律、法规、政策及其执行都不能违反宪法,也不能与宪法相抵触。这说明联邦宪法和联邦政府所制定的所有的法律对州政府的作为都是起限制作用的,包括他们管理学校的方式。同时还有联邦法律的位阶也是要高于一般的各个州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等的。例如,不允许政府利用各级学校鼓励宗教信仰,因为宪法禁止州政府在任何程度上进行与鼓励宗教信仰有关的活动。美国宪法的其他许多条款和规范公立学校的法律规定要保障所有学生,享受平等的教育,不分种族、肤色、宗教信仰或国籍,而这些条款和规范多半是基于宪法精神的考量而保障了所有学生的教育权,在这其中尤以“平等公正”精神为主。

基于“平等”精神而言,我认为本案所体现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宪法精神便是针对残疾儿童的评估标准的公平问题。正如民法上对个人主体要做出行为能力的划分一样,为残疾儿童提供的免费的、恰当的教育的标准应是针对残疾儿童的有缺陷的那方面做出考量后定出来的方为恰当的。只有为残疾儿童订立了科学的独立能力教育的评估制度,方可使其实现与其他健全儿童平等的公平权利。一如杰佛逊县教育委员会诉菲利普夫妇一案中的A.C.,若其父母未能如愿得到公费的独立评估的补偿,则杰佛逊县教育委员会做出的不科学的评估结果就极有可能会为A.C.提供一种与其潜能与发展不相适应的公费教育。这显然是导致A.C.未能得到与其他学生相同的机会来发展其全部潜能,也显然不能达到宪法所确立的“人人平等”的价值体现。

11 中 国 政 法 大 学 本 科 生 学 年 论 文

此外,《残疾人教育法》作为一个联邦法律,是美国联邦宪法的体现。2004年美国国会对《残疾人教育法》做了一次修正,增加了国家对残疾人教育的资金投入,意味着为残疾儿童提供的公费应当是更充足的。即使在联邦宪法中没有关于教育的任何条款,但是宪法中的其他条款允许联邦政府把税收的钱用于国民基本福利。我们把这种条款称作“全民福利”条款——“赋予联邦政府支配金钱的权利,即所谓的“钱袋权力”,联邦政府用“钱袋权力”来规范州政府如何管理公立学校。”5而联邦政府正是通过拨付资金给州政府,用作对公立学校的资助,借此来实现联邦政府对州政府的一种合理的调整与限制手段。而且,《残疾人教育法》规定,其为各个州提供的联邦资金,允许用于给所在州的残障儿童设计和补充教育项目的额外开支。国会刚刚通过《残疾人教育法》时,原打算资助的费用达到残障儿童所需教育费用的40%,但至今为止,根据网上资料显示,国会实际上提供的资助并没有达到40%。尽管如此,全美50个州都接受了由《残疾人教育法》提供的资金,并且应当履行遵守该法规定的义务。这也是法院作出如此判决的一个理由之一。

残疾人教育事业是一项极其耗费金钱与时间的系统工程,由于人们受宪法中平等的精神的熏陶,联邦政府同时受制于联邦宪法的宪政精神,都必须一步一步地来为残疾人教育事业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但这显然并非联邦政府所能独立完成,因此联邦政府需要调动起各州政府对于残疾人教育的积极性,提供资金便是其中一项鼓励措施。而最高法院在近年来对于残疾儿童教育方面的判例大多数是倾向于保护残障儿童的合理权利的,这一方面也体现了美国的宪法价值体系中对于弱势群体的保护性。从本案中我们也可以说《残疾人教育法》 5 [美]迈克尔·英伯:《 《残疾人教育法》和《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评析》

12 中 国 政 法 大 学 本 科 生 学 年 论 文

作为美国联邦宪法在特殊教育领域的一个突出表现,为残疾人教育公平制定了一个带有宪法价值的制度基础与法律标准;也将公平对待残疾人的意识和公平实施残疾人教育的意识法律化,具有可操作性;关于残疾人教育公平的制度、标准、程序、方式和内容的规定也较之前而言更全面,用法律保障残疾人平等地享有与普通人同样的教育权利。

(二)《残疾人教育法》对残疾人保护方面的缺陷

另一方面,我们在看到《残疾人教育法》所体现的“以人为本”的宪法价值与其为残疾人教育带来的好处以外,我们还必须要看到这部法律当中尚未能完全实现宪法标准和未能满足当前残疾人教育的方面。

首先,《残疾人教育法》中并未对个别重要的词汇进行必要的阐释,如上文我们提及的“免费的、恰当的公立教育”和“最小的环境限制”到底在实际中是指向什么具体内容,法律条文并没有对此作出足够清晰的解释。甚至在本案提及的“独立能力教育评估”也涉及到理解的问题,到底这项评估是应该由官方机构做出,并且家长可以要求无偿重测还是可以由家长在外单独为孩子寻求科学的评估机构并且公费补偿?这些模糊不清的条文都是自从残疾人教育得到社会关注重视后出现的多起诉讼的原因之一。

其次,残疾人的经费问题同样是《残疾人教育法》中不能完全解决的问题之一。残疾人的教育除了评估费用和教学费用的需要以外,还需要很多的特殊设备的辅助,这些特殊设备也只能依靠当地政府的收入与联邦政府对残疾人教育的资金补助来承担。另外,更高级的残疾人教育还会涉及到心理咨询、公共卫生和社会服务等一系列相关服务的支出,这些费用又是否能够完全由联邦政

13 中 国 政 法 大 学 本 科 生 学 年 论 文

府和州政府来解决?近年来的多起诉讼,尤其本案可以得出结论,不能。这些问题看似都符合了宪法中所规定的国会与州政府之间的关系条文,但实际上如果学校缺乏特殊教育所必需的资金,那么《残疾人教育法》中的许多规定将只能成为一纸空文,其所体现的宪法精神,也只能作为精神而存在,不能在实际生活中为残疾人做出更多的贡献,其宪法精神也必然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

四、结语

在美国宪法中,最具特色的一点莫过于其宪法条文没有一字一句是关于教育权的设置的,但其宪法价值却可以在其他联邦法律和最高院判决中得到体现,这应该与其联邦制的国家体制密切相关。美国是一个拥有200年以上自由与法治历史的国家,它的建立之初就是基于一部《独立宣言》,这样的历史开端决定了其法律制度可以遥遥领先世界各国。美国宪法的条文并不多,可由其产生了一系列判例足以显示其作为宪法的至上性与权威性。都说发展要从小孩抓起,要从教育抓起,可是从美国对残疾人的权利保护而言,法律上是先从对残疾人这一个大的群体进行了权利与义务的保障以后,再来确立教育方面的权利保护。也就是说先确保了残疾人的基本权利,再去完善残疾人的权利保障网,这体现了美国精神中对于人人平等的宣言的实践。残疾人是社会上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弱势群体,在社会飞速前进的同时,决不可落下了弱势一方的残疾人,否则,一个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就无从谈起,再高速发展的社会也绝不会是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了。

14 中 国 政 法 大 学 本 科 生 学 年 论 文

参考文献:

1、彼得·布兰克:《美国社会和法律保护残疾人权利》

2、杨柳(西南大学):《美国残疾人教育法探析》

3、[美]迈克尔·英伯:《 《残疾人教育法》和《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评析》

4、王石磊:《美国教育法律发展25年回顾》

5、高杭:《美国《残疾人教育法案》:法理、实践及其公平意义》

第五篇:谈从动画电影看美国的文化特征

[ 10-03-22 09:03:00 ]

作者:孙英丽

编辑:studa090420

【论文关键词】动画

电影

文化

特征

【论文摘要】美国是一个由移民组成的新国家,没有长期的发展历史,却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美国式文化体系、特征鲜明,主要包括文化的包容性、幽默性、实用主义、个人英雄主义等。文章从动画电影的独特视角分析了隐藏于其背后的文化特征,运用了比较分析的方式.结合我国动画电影的发展现状 .进一步阐明了美国文化的核心.借以指导我们反思我国文化传统的优劣,更好地为我国的文化建设服务。

美国是个由移民和他们的后裔,加上本土印第安人建设并发展起来的新国家,没有长期的发展历史,同时又没有所谓单一的民族传统 ,但是具有资本主义世界各国当中最快的经济发展速度,是目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超级经济强国,拥有巨大的国内市场,它的经济实力又使它具有相当巨大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因此,形成了美国文化与欧洲其他国家发展所不同的特点,有着自己特有的美国式文化体系。美国文化具有多种特征,包括幽默性 、包容性 、实用性 、个人英雄主义等等。这些特征可以从火热的美国动画电影中窥见~斑。美国动画电影是世界电影当中的一个非常具有影响力、但是又非常独特的组成部分,正越来越强地影响着全球文化的发展。研究美国文化特性有利于指导我们更好地发展我国的文化建设。

一、 美国文化的包容性

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其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便是包容性、多元化、开放性。从欧洲 、非洲、亚洲、拉丁美洲来的大批移民,带着各自梦想来到美国这个梦幻般的国度,他们把本土的传统思想。宗教习俗、习惯等文化带到美国,成为美国多元化发展的基础。任何国家的文化在美国这里都能够找到影子,正是因为美国没有自己的传统文化,才能融合各国的文化,从而创造出了让世人瞩目的“新文化”。

同时美国文化随着时代发展,其文化的包容性 不断地被显示出来。一方面美国具有比较开明的思想和生活方式 ,另一方面有能够包容不同国家的文化与习俗。如在影视娱乐业方面,美国动画电影已垄断了世界动画影视业的大半天下,他们的题材来 自世界各国。如动画电影 《埃及王子 》是来 自埃及文化,《小美人鱼》取材于丹麦童话,《花木兰》 《功夫熊猫 》取材于中国等。这些影片无不大获成功。究其原因,其高明之处就在于他们对这些国家以及文化内涵的处理上。美国是一个生机勃勃、富有创新精神的国家。以《功夫熊猫 》为例,影片中处处展现着中国元素,“中国乐曲”“中国功夫”“国宝熊猫”,中国特色的食物如饺子、包子、馒头和阿宝家传的“秘制汤面”等无一不体现着华夏风味,能将中国元素及中国文化这样潜移默化地具体地应用于影片中,把这样传统的中国文化和中国武术直观、幽默地展示给世界,捷足先登,做到了中国的艺术家们想做而未能做到的事情。这种包容、开放的精神实在是令人佩服。但另一面又显现出美国文化的侵略性的一面 ,美国正是通过对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资源进行“美国化”,贴上美国的标签之后,再重新推广到世界各地,并为其刨造出巨额利润。不过,我们更应该反思的是中国电影文化业的现状,过于狭窄,缺乏敏锐的洞察力、创造力、想象力,在本质上缺乏对本国文化的深层次理解。从迪斯尼拍摄《花木兰》到派拉蒙拍摄《功夫熊猫》,10年过去了,我们不能只是“愤怒”地抵制,捶胸顿足,我们更期待中国电影艺术的崛起。

二、美国文化的幽默性

幽默、自由特色是美国文化的另一重要特征,这是 由美国人的活泼、天真 、好动 、非权威化的性格所决定的。 比如动画片 《猫和老鼠》就酣畅淋漓地表现了美国文化的幽默感 。在人们心目中过街喊打的老鼠,是一个恶心反胃的动物,在影片中却几乎成为人们同情怜悯的对象,没有一点令人讨厌的感觉 ,只有无尽的幽默。影片中可爱的小老鼠在老猫的残暴下游刃有余地被变成各种形状; Jerry把T0m提着脚摔来摔去的场景描写;Tom把Jerry舞台的一块锯掉,掉到底下的竟然是周围的舞台时等,深深被这种美国式的夸张幽默所折服;美国式的幽默在《汽车总动员》这部片子里也表现得淋漓尽致:比如Guido和Luigi在赛道上仅仅用一瞬间就帮马奎恩换好了四个轮胎,让先前还嘲笑他们的小鸡团队的人吃惊地把自己的挡泥板都掉下来了。该片在细节方面有很多幽默性的表现,非常独到,耐人寻味。

除了动画电影,美国广告设计 的幽默也是世界闻名的 ,他们天性乐观 ,这种性格 自然从各种设计上表现出来,成为他们设计的一个特征 。美国人常常说 :如果都可以达到功能 目的,为什么要那么严肃?这种民族心态 ,是他们设计风格形成的一个重要基础。而我国动画电影则相对严肃的多,无论早期 《骄傲的将军》《小蝌蚪找妈妈》《三个和尚》,还是后来的《宝莲灯》,无不体现强烈的“寓教于乐”的精神,处处透着中国文化的严肃感,说教色彩太浓,可看性不强 ,很少有令人过 目难忘的人物 ,最终人们脑海里记住的也只有原来的神话及故事,而非各种鲜活的人物形象。而美国动画电影中的猫和老鼠、史努比及 《小鸡快跑》中的小鸡等等众多的幽默形象,经久不衰地赢得了世界各国观众,受到不同年龄层次读者的喜爱,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并成为美国通俗文化的一部分,创造动画史上少有的奇迹。

三、美国文化的实用主义

实用主义一词最早是从希腊文可而来的,含有行动的意思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产生深受欧洲大陆文化影响,黑格尔、笛卡儿等思想对美国实用主义哲学有深刻影响,实用主义存美国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中,它的表现和作用是不同的作为民族精神,在第一时期主要体现为敢于冒险和开拓,重行动、重实效。第二时期主要体现讲求效益.注重实用。第三时期主要体现为对各种矛盾和利益冲突寻求妥协协调及解决、法,实用主义在美国仍然存在并发展。今天,在 美国人眼里仍然是有用就是真理,成功豪虻是真理实用主义极大地影响了美国人的思想和行动,它造就了美气质,时影响了整个世界。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民航机场工程预算定额下一篇:缅怀先烈弘扬爱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