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学毕业论文范文

2023-05-21

审计学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毕业设计;质量;教学研

本科生毕业论文是工科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最后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是获得学士学位的必修学分,毕业论文本应由学生独立完成。但是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研究生教育“本科化”,本科生教育“职业化”。再加上当前大学生的就业考研压力大等原因[1],很多学生的毕业论文敷衍了事,甚至捏造数据,由此还曾数度引发毕业论文的存废之争[2],以及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质疑。在当前大环境下,我院学生与教师在本科生毕业设计环节上都或多或少地出现了一些问题:老师“教”的环节仍不足,学生“学”的气氛不够浓烈,师生“研”的水平还不够高。因此,为了保证本科生培养质量,本文将以常州大学材料专业为例,从教师、学生和专业实际情况谈谈对毕业设计改革过程的一些感悟。

一、结合专业特点、师资结构和科研水平,确定总体改革思路

在毕业论文出现问题时,首被问责的是监管部门。故很多高校教务处建立了自己的毕业设计管理系统,对毕业设计过程进行统一监管;建立从选题、开题到论文撰写的统一规范;加强论文的审核制度,控制查重率,从省级校级各层面开展不定期的抽检。但是,只监管不改革只会让形式化蔓延,无助于论文质量的提高,各个学院还应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毕业设计改革。

常州大学材料学院是学校的品牌专业,历经三十多年的建设,建有数十个省级重点、省级、市级、校级实验室、测试中心、教学示范中心等,有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有博硕士学位授予权;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近90%;先后承担和完成包括国家863、973、国家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省部级科研项目近200项[3]。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材料专业的本科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更要有研究改进材料性能、开发新材料的能力;材料学院的专业实验室和设备可以支持本科生进行大量的研究性实验与初步探索;材料学院的师资结构决定了教师们有能力在毕业论文过程中指导其选择较新的课题,进行初步的科学探索,进一步提高本科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学院对本科生培养的目标应是研究型人才和工程型人才并重,而非只是就业型人才,毕业设计的改革思路应是提升其专业内涵,具备一定的创新性。

二、以“教”促“学”,让毕业设计所需的基本技能贯穿于专业课学习的始终

本科毕业设计本应是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全面总结、应用和提升的过程。目前国内各高校普遍的做法是:在第八学期指导老师给出具体课题题目,学生通过查找文献制定实验方案,开展实验工作并对实验结果进行整理,最后撰写毕业论文。这一过程变成了一个独立的教学过程,与前期的专业课教学鲜有联系。

实际上,如果大部分学生此前并未接受过相应的科研训练,一个学期的时间做毕业设计非常短。学生甚至根本不理解题目内涵,就盲目选题,简单阅读几篇文献,对现有研究成果一知半解,实验方案不具体甚至不正确,实验结果欠分析,最后是草草完稿。整个毕业过程中,面对从未接触过的课题,学生经常感觉无从下手;面对一脸盲然需要从查文献教起的学生,教师也时常感觉颇多无奈。如果学生一开始接触专业课开始就了解最后一学期的毕业设计安排,就会明确平时应在哪些方面下功夫。我院教师大都接触到各自学科的前沿,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可积极介绍最新的研究成果,培养学生科研兴趣,使学生在后期选题时,不会无的放矢。这样,现有的自主选题与分配题目相结合的政策才有实际意义。改革课程教学过程,多进行分组讨论,并在课后安排一些小课题。特别是在基础知识的应用环节,鼓励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独立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分析解决问题。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更是不能忽视教师“教”的作用,要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教会学生整理分析实验数据。毕业论文不是一朝之功,期望在最后一个学期一蹴而就,是不现实的。所需的技能应在平时的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贯穿进去,才能为毕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以“学”促“研”,“学”有所思,让学生对毕业设计的思考成为常态

本科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本来就是对学生在大学期间学习成果、创新能力和自身素质的综合检验。毕业设计的质量的提高,只靠教师的“教”是不可能完成的,还需要学生用心去“学”。让学生对毕业设计的思考成为常态,在他们的整个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会经常地思考该专业课与毕业设计的关系,在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能培养哪些技能,哪些问题还未解决,涉及哪些技术前沿,还会用到什么方面的知识等等。所有这些思考,不是强制的,是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顺其自然进行的。

学生在前几个学期的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已经掌握了毕业设计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如文献检索和实验分析等,并且培养了独立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随着专业课程学习的深入,他们对问题的思考会越来越深入,加上平时课堂教学过程中对相关的最新研究方向、研究成果的介绍,以及每学期学院组织的各类科研讲座,这些都会引导学生在某个方向上的兴趣,学生对将来自己的毕业设计的目标也会越来越明确。进而,教师也可以选择一些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提前参加到自己的科学研究当中来,实践证明,这会致使毕业设计成为一项轻松的、可兼顾完成的工作任务。

四、“教、学、研”结合,让毕业设计选题更有针对性、可行性

毕业论文成败的关键是选题[4]。通过前几个学期的学习和训练,加上合理的毕业设计安排,顺利地选题开题会是水到渠成的事。学生的能力水平、兴趣爱好是因人而异的,不能期望每个学生的毕业设计都能达到高标准,所有论文都具有创见性。归根到底,毕业设计还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应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这个过程中受益并有所提高。因此,毕业设计题目应兼顾各种程度的学生,应保证各类学生都能选到合适的题目。选题原则是:自主选题和分配题目相结合,鼓励学生自主选题。

针对今后仍从事科研的学生,应以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为目标,重点强调选题的科学性,题目设计应兼顾教师的研究方向和学生的研究兴趣。比如,指导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已有研究课题给定一个题目的大方向,学生在老师给定的大方向内自主选题,由老师把握题目的难易度、工作量和可行性,避免学生选的题目过宽过泛或不切实际,既关注了学生兴趣,又保证了教师可以进行有效指导。针对今后从事技术工作的学生,应以培养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为主,强调选题的实用性5]。选题尽可能同其将来工作内容相联系,侧重选择和企业实际课题相关的题目。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能让学生的工作能力获得较大提升,尽快地学以致用,帮助学生实现从学校到实际工作的顺利过渡。

五、“教、学、研”相互促进,提升毕业设计质量

对学生来讲,经过前期的训练,有了合适的选题,学生有基础、有能力、有兴趣认真完成毕业设计。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把毕业设计真正当成对自己有益的工作来做,不会对其敷衍了事,甚至捏造数据,同时也会认真地撰写自己的毕业论文,以求更好地展示自己的工作成果。对教师来讲,毕业设计和与自己的科研方向结合,合二为一,使老师有时间、有精力、有动力指导毕业设计。目前高校均面临软硬件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依托教师的科研项目指导本科生的毕业设计,可以缓解这一问题,并且可以避免虚拟题目、遗传题目等问题,还可以减轻指导教师的教学压力,进而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

“教、学、研”相互结合,有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有了教师的认真指导,辅以学校对毕业设计过程的规范监管,毕业设计的质量将会得到持续提升。不仅如此,“教、学、研”还会相互促进,通过毕业设计与科研课题的结合,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了毕业设计的含金量。反过来,学生的参与也会促进教师的科研工作。科研课题中的一些基础性和重复性工作由学生去做,教师就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同时学生在毕业设计中也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和思路给教师带来新的启发。

总之,要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只是靠加强监管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想办法让毕业设计的主体都能积极地参与进来,并在参与的过程中受益。同时,还应对学生、教师、用人单位强调毕业设计的重要性,让毕业设计真正起到全面总结所学知识,提升学生能力的作用,让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成为用人单位遴选人才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刘波粒,刘泽军.浅析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滑坡的原因及其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7,(7):89-90.

[2]杨卓娟,杨晓东.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存废之辨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9):160-162.

[3]彭秀英.立题和过程管理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保证[J].中国大学教学,2012,(3):75-76.

[4]曾永卫,蔡毅.工程应用型本科产学研合作的分析和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11,(Z2):70-71.

审计学毕业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固体物理;教学问题;独立学习;教学反思

一、引言

固体物理中的相关理论已在磁学半导体、超导和激光等现代科学研究领域获得了重大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已经迅速转变为实际生产力,并带动了相关信息科学技术群的高速发展。在20世纪50年代末,“固体物理”被采纳为我国物理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固体物理通过研究和学习固体的结构及组成固体的粒子之间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来阐明其性能和用途,涉及内容包括固体中的原子结构、晶体结合规律、固体电子运动方程及能带结构、金属导体的导电机制、半导体的基本原理和超导性的基本规律等,因此,“固体物理”已成为物理学科和材料学科的专业主干课之一。

本文从合肥学院化工与材料工程系目前的固体物理本科教学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殊需求,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查,优化整合课堂教学内容,并结合现代多媒体技术对教学内容、考评方式和方法提出合理改革措施,旨在为进一步改善教学和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指导和借鉴。

二、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体会

首先,学生普遍反映固体物理这门课程的难度比较大,即使在课堂上认真听课和做笔记,仍然有多数学生反映还存在对许多概念模糊不清和不能理解的现状,无法对本课有一个更系统的认识和理解。

其次,多数学生认为固体物理这门课与材料科学基础、无机材料科学基础和无机材料物理性能等前修课有一些相似之处,这在一定程度上既为一些学生学习《固体物理导论》带来了便利,又带来了干扰。学生认为,很多知识点已经学过,在学习固体物理时遇到,再次学习时又有了更深一层次的认识,掌握的更牢固;而有些概念曾经遇到过,或现在开始学,总觉得有些专业术语就是艰涩难懂,故而产生畏惧的心态。

最后,固体物理学习通常是在看不见、摸不着的动量空间(或波矢空间)中来理解一些问题,在真实的空间里反而不好理解,这一点对于许多学生来说,难度确实有点大。

三、教学内容、方法及考评改革

(一)精选内容原则

固体物理是研究固体的微观结构以及这种微观结构和内部运动同固体的宏观性质的关系的科学。该课程理论性强,内容庞大,其内容主要包括晶体结构、晶格振动和晶体的热学性质、固体电导理论、固体介电性质、固体的磁性以及固体的光学性质等。对我校无机非专业本科教学而言,由于课时相对有限(40学时),必须坚持有所教和有所不教之原则,而对学生的要求也必须坚持有所学和有所不学之原则。依据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要求,无机非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侧重于功能材料及其应用等方面,所以,在讲授固体物理这门课程时,由于受到学时和实际培养目标要求的限制,我们精选了两个方面的内容来进行讲授,即以晶格振动和能带理论为重点讲述内容。而传统固体物理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晶体的结构、晶格动力学和能带理论、固体光学和电磁学等,要完全讲授完这些内容不符合我校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要求。此外,固体物理这门课程里有些内容已经在其他课程里学过,因此,我们必须遵循有所讲授和所有不讲授的原则,对该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精选和优化处理,即重点将固体中的声子和电子的运动和行为对固体宏观性能的影响机制讲授清楚,让学生能从微观角度去理解固体一些宏观性质的缘由和根因。目前,我们把这两部分内容作为两个模块来进行讲授,同时,再结合一些实际固体的宏观性质和现象来进行讨论和分析,做到微观和宏观相结合以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为无机非专业功能材料及应用方向人才培养奠定一定的物理基础。

(二)讲授方式和考评原则

传统的固体物理教学内容充满了艰涩难懂的专业术语、眼花缭乱的空间图形变换、復杂烦琐的数学演算,对固体物理前沿的新动态、新成果、新概念介绍的力度不够,教学方法单一,造成教师难教、学生畏学的教学局面,学生以应付考试、挣取学分的态度去学《固体物理学》课程。因此,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效益甚微。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以应用为导向,即先提出一些实际的应用案例,让学生去思考和讨论这些固体之所以有这些应用,其原理和机制是什么,以案例教学方式为主,让学生主动去参与和思考。例如,讲授晶格振动这一模块内容时,我们先提出,有些固体是热的良导体,而有些则不能,两者区别在哪里?又如,一些固体为何受热后体积会发生变化?让学生针对这些问题去查阅相关资料,然后提出一些可能的答案,并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将学生变成主动参与者,而不是先灌输他们这样或那样一些的结果或缘由。实际教学表明,这种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寻找答案的教学方式得到的最终教学效果是很有效的,它培养了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和主动学习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的沟通和表达能力。在这门课的考核和评价方面,我们采用了过程考核和课程考试一体化考评方式,即过程考核和课程考试各占50%。过程考核主要包括:课堂讨论、课外作业、课程总结和读书笔记等方面,这一项占该课程最终成绩的50%。课程考试既为本课程最后的考试,成绩占50%。这样就可以把学生从单纯的考试中解脱出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从事课外自主学习。

四、教学手段多样化

(一)采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

采用多媒体授课方式具有直观性、新颖性和高效性,可提高学生的课堂兴趣,但“固体物理”课程理论性很强,如果课堂教学完全依赖多媒体课件会导致学生忽略课程内容学习,而把注意力转移到课件本身上去。多媒体课件可节省课堂板书时间,增加课堂内容的信息量,但同时导致课堂进度紧凑,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思维紧张,没有充分的时间对知识点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吸收。因此,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课堂“板书教学+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如在讲解晶体结构时,笔者通过板书提示类型,但具体结构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对于晶体热容的模型、能带理论等内容,通过多媒体课件给出主要推导步骤,但具体推导过程利用板书进行,从而增加学生的理解时间。

适当引入现代研究手段教学,使固体物理教学与时俱迸。教学中引入MS和CRYSTA等程序,使学生能理解现代理论物理的一些研究手段,并通过这些程序演示晶体结构、晶体的热力学性质计算、晶体能带的计算等内容,使学生更为系统地掌握固体物理的研究方法。让学生自己通过软件为晶体建立空间结构,通过三维图形清晰地展示晶体空间结构,这样使抽象的物理图像变得具体而生动,从而很好地解决晶体空间结构教学“呆板”的问题。总之,合理地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可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使得教与学都充满乐趣。

(二)增加科学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科学史经常被作为普及科学知识的一个重要的手段。事实证明,历史故事可以提高理科学习的趣味性,对某一学科、某一理论发展过程和历史背景的追述,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门学科和这个理论。在固体物理学中,每一个发现或者理论的提出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动因。正是基于这个事实,在讲解理论之前,可以先讲述整个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这样做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整个理论的意义及要解决的问题。

(三)教与学互动,安排学生上讲台

大家都明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引导和启发学生积极、独立的思考。在大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鼓励学生发挥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地学习。在固体物理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一些相关的研究性课题或针对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提出一二个小重点,让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并做成PPT课件,然后在课堂上讲解。这样不但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还提高了課堂教学的质量。同时,通过这种让学生上讲台的教学方式,还能够锻炼学生的胆量,尤其对于不敢当众讲话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锻炼机会。

五、结束语

固体物理课程对材料专业本科生来说的确是一门比较难学的课程,然而,只要坚持有所学和有所不学,在本科阶段初步掌握其核心内容(能带理论)也不是不可能的。教会学生从微观领域去寻找固体的一些宏观现象,即让学生懂得固体应用的基础是基于固体的不同电子结构,也就是固体的能带理论基础。通过多年教学实践和研究,在我校的《固体物理导论》课程教学内容中实现了“2个知识模块+2个考评制度”的教学模式,对“固体物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及新的学习模式进行了一些有意义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香莲,张建芳,何颖卓.《固体物理学》教学改革浅析[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2,18(5):156-157.

[2]齐卫宏,李业军,汪明朴.材料学科的固体物理课程教学[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4):209-210.

[3]苏兴华.材料学科专业的固体物理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2,21(7):187-188.

[4]惠群,程南璞,陈志谦.材料学专业固体物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6(6):167-171.

[5]郭云东.固体物理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24(12):93-95.

审计学毕业论文范文第3篇

为推进学前教育科学发展,有效落实《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教育部在全国开展了幼儿园优秀游戏案例征集活动,最终遴选出的130个优秀游戏案例,反映了多年来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实践探索的优秀成果。

这些优秀游戏案例虽不尽完美,但其反映的教师贯彻游戏精神的有益实践经验仍然值得学习。我们宜将其作为落实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火种,推动自己的游戏实践探索,共同营造以游戏促进幼儿主动学习与发展的良好氛圍。

那么,我们应向优秀游戏案例学什么?又应怎样学呢?

一、向优秀游戏案例学什么

向优秀游戏案例学习,要学其形,更要学其神。

(一)学游戏精神:幼儿是怎样真正成为游戏和学习的主人的

向优秀游戏案例学习,关键在学其精髓,即渗透在优秀游戏活动中的游戏精神。对于“游戏精神”的理解会因角度不同而不同,从儿童在游戏中的地位和作用来看,“游戏精神”是指在游戏这一幼儿园的基本活动中实现“儿童中心”“儿童为本”“儿童主导”。简言之,即让幼儿真正成为游戏和学习的主人。

怎样才能有效贯彻游戏精神?优秀游戏案例大致有两种做法:一是由教师提供蕴含教育目标、内容的游戏环境和玩具材料,幼儿基于兴趣自主开展游戏活动;二是由教师组织开展游戏活动,但活动过程体现了幼儿的主动、高质量探究。可见,不论这些游戏活动由谁发起,本质上都是幼儿的自主游戏,而非教师主导的教学游戏。

不少幼儿园希望能有一些具体的步骤来指引自主游戏的开展。事实上,游戏类型多种多样,地区差异也客观存在,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操作步骤可供参考。该怎么办?优秀游戏案例告诉我们,只要准确领会了游戏精神,也就找到了判断和指引自主游戏实践的关键标准:幼儿是不是被放在了游戏的中心位置?幼儿在游戏中是不是扮演着主导力量、发挥着主导作用?幼儿是不是教师设计、实施和反思课程的起点?

(二)学彻底放权:游戏的主导权是怎样交还给幼儿的

让幼儿成为游戏和学习的主人,并不意味着教师不需要发挥作用。但相比教师主导的活动,教师在自主游戏中发挥作用的时机、方式都有所不同。按此,在领会、贯彻游戏精神的基础上学习优秀游戏案例,我们还应抓住其有益于实践的两条关键经验:放权与支持。其中,放权是第一位的,是前提和基础。

自主游戏之所以能有效促进幼儿的主动学习和发展,正是因为其主导权在幼儿手中。但长期以来,这一主导权始终牢牢掌控在教师手里,因此这里特别强调要将游戏的主导权交还给幼儿。那么,优秀游戏案例中的教师是怎么做的呢?

1.放弃“游戏幼儿”,思考如何为“幼儿的游戏”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机会

认真梳理优秀游戏案例,不难发现教师们在放权的做法上有一些共同点:放弃教师主导意识下的“游戏幼儿”,在不了解幼儿自主游戏带来的学习与发展可能性之前,控制自己导演游戏、指导游戏的欲望和惯性;主动放权,为幼儿的自主游戏提供充分的时间、空间、心理等支持条件。

2.创设“有准备的环境”,将教育目标和内容隐含其中,支持幼儿自主游戏

放权不等于完全放手。倡导开展自主游戏,要避免从“高控的游戏”走向“放羊的游戏”。在对幼儿游戏放权的过程中,教师仍然要精心创设“有准备的环境”。这里的“有准备的环境”,是指教师在对教育目标、幼儿兴趣需要和已有经验进行专业思考与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创设的学习环境。它应能引发、支持、拓展幼儿主动发起的游戏,促进其全面发展。很多优秀游戏案例正是体现了这一思想。

可见,支持幼儿开展自主游戏并非不追求教育目标的达成,而是要求教师把自己对幼儿全面学习与发展的思考、对教育目标的追求物化在环境和材料之中。此时,教育目标主要通过幼儿与环境、材料的互动间接达成,而非通过教师的直接指导来实现。正是借助于“有准备的环境”,教师支持幼儿自主发起、终止游戏,也引导、拓展幼儿的游戏,最终实现以游戏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目的。

(三)学智慧支持:如何发挥教育实践智慧以支持幼儿在游戏中主动学习

在将游戏的主导权交还给幼儿后,就不需要教师发挥作用了吗?如果需要,教师的作用应如何发挥?倡导幼儿主导游戏,倡导他们在游戏中主动探究,并不意味着教师完全退出,反而更强调教师要智慧地为幼儿提供支持:创设适宜的环境,在适宜的时间以适宜的方式支持、引导、促进幼儿主动、深入地探究。要做到这三个“适宜”,离不开教师的教育智慧——尤其是实践智慧——的充分发挥。

1.客观、真实、全面地观察记录幼儿的游戏过程

有智慧的教师都将“观察”而非“指导”当作自己的首要职责。在优秀游戏案例中,教师的观察记录都是比较客观的,能够比较真实和全面地反映幼儿在游戏中完整的探究过程。作为教师支持幼儿自主游戏的第一步,这一点非常关键。

而在未能获选的一些游戏案例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凭空”解读幼儿游戏行为表现的现象。也就是说,教师的分析解读在对幼儿游戏行为的观察记录中找不到依据。因此,在尝试“放权”之后,教师在游戏中客观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并真实、全面地加以记录,是为幼儿自主游戏提供智慧支持的关键前提。

2.基于观察记录科学解读幼儿在游戏中获得的学习与发展

在通过观察积累充分的证据后,教师还要用好自己的专业知识,尤其是用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尽可能科学地分析和解读:幼儿在游戏中获得了哪些学习和发展?学习和发展水平如何?他们获得这些学习和发展的过程、方式是怎样的?展现了哪些可贵的学习品质以及水平如何?其中,是否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直接制约着教师能否对游戏中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做出科学解读。这里强调的专业知识,既包括《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强调的幼儿发展知识、幼儿保育与教育知识、通识性知识,也包括这三类知识在不同类型游戏中的具体体现。例如,“幼儿发展知识”中强调教师要了解关于幼儿年龄特征的知识,但在建构游戏、沙水游戏、角色游戏中,幼儿的年龄特征因游戏类型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仅了解一般的年龄特征知识不足以支持教师对幼儿在各类游戏中的表现做出有关发展水平、特点的判断。

3.以敬畏、审慎的态度全面观察、解读幼儿的游戏行为

儿童不容易被读懂,成人的观察和解读只是在不断理解他们的路上。因此,在观察、解读幼儿的游戏行为时,要放下成人的“自以为是”,尤其要避免单凭一次观察就给幼儿贴标签、下定论,做出所谓的发展水平判定。如此“断章取义”极有可能误读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与发展。面对潜能巨大又渴望学习的幼儿,我们应抱着敬畏和审慎的态度进行观察和解读。具体该怎么做呢?就是要对幼儿的游戏实施全面的观察,尽可能全方位、全过程地了解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与发展。这里的“全面观察”,从横向看,是指对幼儿游戏行为的观察应覆盖他们在各类游戏中的表现,为了解其各领域发展水平、特点和需要提供证据;从纵向看,是指对幼儿游戏行为的观察应覆盖其游戏探究的全过程,因为能够体现幼儿高质量学习的深度探究通常都表现在持续的系列游戏活动中。只有做到了全面观察,教师的“自以为是”和“断章取义”才能不断得到修正,教师也才有可能越来越准确地了解和理解游戏中的幼儿。

4.借助观察、解读结果反思对幼儿游戏支持的适宜性并持续改进

不难发现,优秀游戏案例中的教师有一个共同特质,那就是善于反思,通过反思发现游戏环境和自身教育行为是否适宜、有效,并借助反思持续改进自己的行为。

那么,教师反思应以什么为依据?在什么时间进行?对此,优秀游戏案例提供的经验是,反思要基于对游戏中幼儿行为的观察和解读来进行:我这个时候介入是不是合适?这种介入方式是不是适宜?如果不适宜,我应该怎么做?这样的反思体现了对“幼儿是游戏和学习的主人”的充分尊重;反思可以是在游戏活动结束后进行的系统反思与改进,也可以是在游戏过程中的即时反思与回应:对幼儿游戏行为的即时观察、对教育价值的即时判断、对幼儿游戏的即时回应与支持上。

二、怎样向优秀游戏案例学习

向优秀游戏案例学习,不能全盘复制案例中的做法,更不能脱离真实的游戏活动去打造案例,而是要学习案例中的教师如何支持幼儿在自主游戏中主动地学习与发展。如何落实“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关键还是要在循环往复中知行合一,落实好“游戏精神”。

(一)反思自身的教育观念

观念指引着我们的行动。我们头脑中对游戏、儿童、幼儿园教育的认识和看法,从根本上决定了我们会以什么样的实际行动去对待游戏、儿童和幼儿园教育。因此,要开展自主游戏实践,落實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我们先要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要通过反思发现:我们头脑中的游戏观、儿童观、教育观与优秀游戏案例反映出来的是否一样?哪里一样?哪里不一样?

观念隐含在我们“所说的”和“所做的”之中。要了解自己的游戏观、儿童观和教育观,先要看看自己是怎么说的:跟同事讨论游戏、讨论幼儿、讨论教育的作用时,你是怎么说的?跟家长沟通时,你又是怎么说的?此外,观念隐藏在我们的行为之中。我们不妨问自己两个问题:首先,你相信不相信游戏能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如果相信,你就会想尽办法为幼儿自主游戏提供时间、场地、材料等方面的支持和保障;如果不相信,你就会有各种无法开展自主游戏的理由。其次,你相信不相信儿童有能力主动学习?如果相信,你就会放权;如果不相信,你就总会想着要指导、要教学。

对自身观念的反思必须基于行为来进行。这里的“行为”包含了两类,一类是幼儿的行为,另一类是教师的行为。教师基于幼儿行为的反思,就是要以游戏中幼儿的行为表现为依据来反思自身的游戏观、儿童观和教育观;教师基于自身行为的反思,就是要结合幼儿的游戏行为表现来反思教师发挥作用的时机、方式、效果等是否适宜。例如,针对优秀游戏案例中的教师提问,我们可以思考以下问题:这个时候教师该不该问?如果不问,游戏就进行不下去了吗?怎样问才不会妨碍幼儿在游戏中的主动学习,才不会替代幼儿的独立思考?

(二)积极探索正确的实践

仅仅反思观念是不够的,还必须做到正确实践。因为优秀的游戏案例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实实在在“做”出来的。正确的实践是什么?那就是积极推进幼儿自主游戏的开展,支持幼儿在游戏中主动地学习与发展,真正落实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教师要做到这一点,离不开坚定的专业自信。优秀游戏案例中的教师都坚定地相信游戏、相信儿童、相信自己。可以说,如果教师没有在游戏中放权,没有为理解和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而潜心实践,没有在长期实践中树立并不断坚定的专业自信,是不可能“生产”出优秀游戏案例的。

然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理念倡导了多年,不少园长和教师对游戏的教育价值仍将信将疑。怎么解决这一问题?还是要回到自己的游戏实践中去,在持续的实践和反思中坚定对游戏的专业自信,真正把游戏作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作为促进幼儿主动学习和发展的有效途径。“积极的实践反思”与“坚定的专业自信”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1.在实践、反思中坚定地相信游戏

相信游戏,是指相信游戏可以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游戏之所以成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首先,游戏是教师走进儿童真实世界的最有效方式。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在游戏中幼儿最自由、最放松,因而最能展现真实的自己。

其次,游戏是幼儿主动发起的,游戏中幼儿具有自发的学习动机和不竭的探究动力,因此游戏也是教师支持、引导和促进幼儿主动学习与发展的最佳途径。

再次,游戏是撬动幼儿园保教质量整体提升的重要支点。那些实践着“优秀游戏”的教师为什么能“一通百通”、不停地“制造”精彩?正是因为他们在实践中已将游戏精神融会贯通。自主游戏活动开展得越好,教师对幼儿的理解越深刻,对幼儿主动学习的支持越游刃有余,就越相信游戏,越会自觉地将游戏精神迁移到生活活动和集体教学活动中去,真正将幼儿园一日生活作为促进幼儿主动学习与发展的有效途径,从而实现幼儿园保教质量的整体提升。

但在实践中,仍有不少学前教育工作者对游戏的教育价值心存疑虑。

●疑虑1:游戏能覆盖幼儿的部分学习和发展,但它能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吗?

这个问题非常关键,思考方向也是正确的,因为幼儿园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能”与“不能”,不仅与教师观察幼儿游戏的方法有关,也与教师对幼儿在游戏中获得发展的解读能力有关。首先,一次游戏活动是无法达到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目的的,但只要教师支持幼儿在游戏中持续、深入地探究下去,就会看到他们在自然地、协调地获得各方面的发展。这是优秀游戏案例给出的答案。因此,要先相信游戏,再对幼儿游戏进行全面的观察。教师在游戏中越能看到幼儿的学习和发展,就越坚信游戏,并愿意主动去开展游戏,进而看到更多的幼儿学习和发展。这一过程恰恰体现了“积极的实践反思”和“坚定的专业自信”之间循环往复、相互促进的过程。所以,当你还不相信时,你别犹豫不前,先去实践。其次,要判断游戏能不能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需要教师头脑中有一张“完整儿童”的地图,清楚地知道幼儿的全面发展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进而判断游戏促进幼儿发展的情况:在游戏中看到了幼儿的哪些发展?还没有看到哪些发展?没有看到的那些发展,是因为提供的环境和材料不适宜、幼儿没机会展现,还是幼儿在这些方面的发展相对来说确实比较欠缺?不仅如此,教师还要带着敬畏和审慎的态度持续多次观察,全面把握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与发展情况,在此基础上再做判断。

●疑虑2:游戏真的能替代集体教学活动对幼儿学习和发展的促进作用吗?

这其实涉及如何看待游戏和教学的关系问题。事实上,游戏活动和集体教学活动不是相互替代的关系,它们各有独特的教育功能。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有效梳理和提升幼儿经验,达到促进幼儿向更高发展水平迈进的目的。在落实“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积极开展幼儿自主游戏的背景下,我们应考虑换种思路:是不是还有其他活动既能更充分促进幼儿主动学习又能实现集体教学活动的功能?答案是肯定的。例如,在“安吉游戏”的“游戏分享”环节,教师利用游戏观察时拍摄的视频或照片,引导、支持幼儿回顾自己的游戏探究过程,并抓住有助于促进幼儿学习和发展的“课程生长点”,引导幼儿进行充分的讨论和交流,这一过程不就是教师帮助幼儿梳理和提升经验的过程吗?它实际上已经达成原来集体教学活动想要达成的目的。当然,还有没有其他活动也能实现集体教学活动的功能,这需要通过大量深入的实踐探究来给出答案。

必须指出的是,因对游戏的教育价值心存疑虑而以“替代思维”思考游戏活动和集体教学活动的关系,这反映了疑虑者们将集体教学活动看作达成幼儿园教育目的的主要手段(甚至可能是唯一手段)的固有观念。对这一固有观念进行反思,恰恰印证了前面提倡教师先反思自身教育观念的必要性。

●疑虑3:开展自主游戏,原来的园本课程怎么办?

对此,我们要思考的是:原来开展的园本课程是为了什么,现在要开展的自主游戏又是为了什么,不都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吗?如果大家能认识到这个共同的目的,自会找到怎样处理两者关系的答案。

2.在实践、反思中坚定地相信儿童

众多心理学、儿童学、医学研究成果早已证实,儿童生而具有巨大的学习潜能,是渴望学习的、有能力的主动学习者;每个儿童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理解这个世界,对于他们而言,这就是最有意义的学习和发展。但在长期忽视幼儿自主游戏的教育实践中,这样的儿童常常“不被看见”。

为什么大家会觉得新西兰“学习故事”评价方法中的“哇时刻”一说形象又准确?正是因为教师在放权以后看见了不曾见过的儿童:原来他这么棒,他竟有如此巨大的学习潜能!因此,“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每个儿童都是独一无二的,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发现每个儿童的独特之处,用符合其个性的适宜方式去点燃那把火。

然而,即便认识到儿童与生俱来的学习潜能,一些学前教育工作者对儿童的能力仍然半信半疑。

●疑虑1:有能力、称得上“精彩”的,都是“别人家幼儿园(班)的孩子”,我们幼儿园(班)的孩子也称得上“精彩”吗?

能不能发现自己幼儿园(班)幼儿的“精彩”,首先和教师头脑中对“精彩”的理解有关。如果认为“精彩”一定是闪亮的,那么幼儿“无所事事”地闲逛一定会让教师感到沮丧。但是,“无所事事”地闲逛就一定不“精彩”吗?很有可能幼儿在考察什么样的活动区能够引发他的兴趣点,什么样的材料符合他接下来游戏活动的要求……在我们以为的“无所事事”里,很有可能正在发生着对这个个体最有意义的学习和发展。

除了反思对“精彩”的理解,我们还要进一步反思:我们的游戏活动不够优秀、看不到“精彩”,是什么原因?是幼儿不行(“太笨”“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还是我们提供的环境、材料未能有效引发和支持他们的主动探究?我们需要先进行这样的反思,而不是直接“归罪于”幼儿,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我们对游戏精神的准确把握。

●疑虑2:个别孩子的“精彩”容易捕捉,每个孩子的“精彩”太难找了。

优秀游戏案例展现了精彩的游戏和精彩的儿童。这些“精彩”让我们惊叹。但是,面对自己幼儿园(班)的幼儿,我们还愿不愿意不带任何偏见地发现每个幼儿的“精彩”?相信实践过“学习故事”的教师都深有体会:通常能被写进故事里的幼儿,都是那些能力强、易被捕捉到“哇时刻”的幼儿,可见“个别的精彩”是很容易捕捉的。但仅仅关注个别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与发展,与学前教育公平的原则相违背。怎样面向全体幼儿?怎样真正平等地关注每一个幼儿的发展?怎样既关注幼儿的“精彩”,也关注幼儿的悲伤、愤怒、捣乱等看似“不精彩”的一面,接纳幼儿就是一个完整的人?要做到这些,需要我们鼓足勇气去改变自己头脑中固有而不自知的“教师主导”观念。虽然这一观念根深蒂固,不会轻易被撼动和改变,但只要相信儿童的独一无二,就能在游戏中发现每个幼儿的“精彩”。

3.在实践、反思中坚定地相信自己

优秀游戏案例之所以优秀,是因为自主游戏让我们看见了有能力的儿童,也看见了有能力的教师。这些教师相信游戏,认同游戏的价值;他们相信儿童,愿意“以儿童为师”;他们相信自己,努力做“有准备的教师”。他们因此变得更有专业力量。

有专业力量的教师,更愿意看见游戏中的幼儿。“愿意看见”是因为教师坚信儿童生而具有巨大的学习潜能,也相信游戏能为儿童展现自己的潜能提供适宜的土壤。在游戏过程中,教师之所以能够控制住指导的冲动,是因为他们在相信的基础上能够尊重和接纳每一个幼儿,尤其是那些“看起来慢的”和“看起来不精彩”的幼儿,相信这些幼儿也有自己的“精彩”——不一样的“精彩”。正因为相信,他们愿意在游戏中等得更久,退得更后。

有专业力量的教师,更能够看见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和发展。“能够看见”是因为教师对游戏的教育价值和“完整儿童”了然于胸,在等待和后退的过程中能够放下“自以为是”,一边跟随幼儿探究的“脚步”,一边对照游戏和“发展地图”解读幼儿游戏中的学习和发展。

有专业力量的教师,更能够有效促进幼儿在游戏中学习与发展。“能够有效促进”是因为教师坚信儿童,尊重和接纳儿童的独一无二,心甘情愿地将观察而不是指导作為自己的首要职责。教师通过全面、客观地观察,虚心向幼儿学习,在游戏中和幼儿共同思考,共同探究,走在共同成长的道路上。

有专业力量的教师,是“有准备的教师”。教师精心创设隐含教育目标的“有准备的环境”,通过环境引发、支持和拓展幼儿的自主游戏;他们随时准备迎接“意外”,精心观察、敏锐识别幼儿的“意外”表现中蕴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教育契机,生成新的课程;他们准备接纳每一个幼儿,尤其是看起来“不精彩”的幼儿,并积极反思自身的教育行为和提供的学习环境,做出适宜的改进。

然而,人人都可以成为如此有专业力量的教师吗?学前教育行政管理者、园长对此忧心忡忡,教师自己也信心不足。

●疑虑1:我们幼儿园没有优秀游戏案例展现的游戏环境和游戏材料,我做不了。

没有了“优秀的”游戏环境和材料,“优秀的”游戏活动就无法开展了吗?显然不是。正如前面提到的,向优秀游戏案例学习的关键是要学游戏精神——如何让幼儿真正成为游戏和学习的主人。游戏精神的贯彻是与环境和材料蕴含目标的方式、开放程度、使用要求等密切相关的。换言之,只要能让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一切环境和材料都可为游戏所用。

●疑虑2:优秀游戏案例展现了教师把握教育契机、做出适宜回应的能力,这对我的挑战太大了,我做不了。

能不能准确把握游戏中的教育契机,给予幼儿适宜的回应,实质上是对教师课程生成能力的巨大挑战。这一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长期的专业实践和有效的专业反思。有些幼儿园期待能有现成的教师培训策略来帮助教师学习落实“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但真正有助于提升教师观察、解读幼儿游戏并生成课程这一系列关键专业能力的,绝不是技术层面的、纸上谈兵的培训,只能由教师自己通过观察、支持幼儿游戏发展的反复实践和有效反思来实现。借助于这样的实践和反思,教师发展的专业自觉才能不断增强,专业自信也才能随之提升。

●疑虑3:优秀游戏案例中的教师太厉害了,我成不了他们。

在促进幼儿在游戏中主动学习和发展的道路上,每一位教师都不需要成为别人。只要把握了游戏精神,只要愿意相信游戏、相信儿童、相信自己,能彻底将游戏的主导权交还给幼儿,能智慧地创设“有准备的环境”、支持幼儿在游戏中主动学习和发展,每一位教师都能成长为更专业的自己。

我们必须认识到,反思教育观念、探索正确实践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需要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探索和反思。众多在遴选中脱颖而出的优秀游戏案例都是教师多年潜心实践的结果。站在这些先行者的肩膀上,我们可以先从模仿做起,但更应努力探索出一条契合游戏精神、能促进本园(班)幼儿主动学习与发展的实践之路。

学习优秀游戏案例的目的,是希望找到落实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有效路径。但又不止于此,我们还要超越优秀游戏案例,看到游戏和游戏精神对促进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为此,一方面,不要只盯着优秀游戏案例,更要关注它们体现的游戏精神与价值导向;另一方面,不要只盯着游戏,更要关注构成幼儿园课程的一日生活,思考如何按照游戏精神的指引实现“殊途同归”:从不同的起点(游戏活动、生活活动、集体教学活动)走向学前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这才是学前教育工作者的初心。

(本文照片由浙江安吉县幼儿教育研究中心提供)

审计学毕业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特色专业建设点的目标就是要把一个专业建设成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的专业。本文结合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建设审计学国家级特色专业的实践,全面介绍了审计学特色专业建设方案的优化及实践过程,包括总体目标的确定、建设思路的凝练与实践、培养方案的优化、教学计划的调整完善、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实践教学改革等一系列实践措施。

关键词:审计学 特色专业 质量工程 教学计划 课程设置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质量工程”)是国家在“十一五”期间推出的一项旨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专项工作。具体项目包括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国家级教学团队、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等9个项目。其中,特色专业建设点是指高校在一定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和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某一专业,在教育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和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办学水平和鲜明的办学特色,已产生较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影响,是一种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的专业,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则表明该高校的此专业在国内具有特色,在全国具有优越性。

一、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审计学特色专业建设概况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审计学专业于1986年设置并开始招生,后因国家专业目录调整与会计学专业合并按照会计学专业招生,从2003年开始又恢复独立招生,是全国第二家恢复开设审计学专业的高校(第一家为南京审计学院)。同时,也是河南省恢复设置审计学专业并且招生最早的高校,已经为国家培养了1 200多名审计优秀人才,目前在校生400人左右。

我校审计学专业于2009年7月被批准成为校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和河南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10年7月又被批准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这是河南省内唯一的省级及国家级审计学特色专业建设点。

二、审计学特色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

基于我校的办学历史及学校背景,将审计学特色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确定为:依托学校“管、工、经结合”的办学特色,构建审计学专业的“管理和生产并行”的知识体系,完善并强化“六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实施精品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利用和挖掘教学资源,将审计学专业建设成为省内特色鲜明、国内有重大影响的国家级特色专业,成为河南省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和航空工业发展的审计学应用人才培养基地,进入全国高校审计学专业教学与人才培养先进行列。

三、审计学特色专业的建设思路与实践

为了实现审计学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依据审计学专业发展趋势以及社会需求现状,以科学发展观及人的全面综合发展为主导思想,我校审计学特色专业建设的总体思路为:围绕一个中心,彰显两大特色,协调发展三个专业方向,重点培养四种能力的“1234”发展模式及建设思路。

(一)围绕一个中心

“围绕一个中心”是指围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与教学有关的其他活动都应该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通过对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材、培养方式、社会实践实训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改善办学条件等措施来促进审计学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二)彰显两大特色

“彰显两大特色”是指构建审计学专业“管理和生产并行”的知识体系和强化“六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其中,审计学专业“管理和生产并行”的知识体系,包括面向企业的管理过程以财务审计、绩效审计、内部审计为主体的知识体系,以及面向企业生产过程以生产审计、基本建设项目审计、风险管理审计为主体的知识体系。审计学专业“六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利用校内实验平台和校外实习基地,有步骤分阶段开展审计专业的金工实习、会计综合业务实习、审计业务手工及信息化实习、参与审计项目作业、参观生产与基建现场流程、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

(三)协调发展三个专业领域

“协调发展三个专业领域”是指在审计学专业建设过程中要协调处理好政府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内部审计三个专业领域。审计学专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政府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和内部审计三个专业领域,而在培养目标确定及实施过程中,受到学制及教学计划等多方面的限制,不可能完全兼顾,面面俱到,而只能统筹协调,有所偏重,结合专业发展趋势及社会需求的现状,我校审计学专业建设着重以注册会计师审计和内部审计两个专业领域为发展重点。

(四)重点培养四种能力

“重点培养四种能力”是指按照“四种能力”建设的需要,调整和修订专业培养方案,以科技活动为载体,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的专业知识扎实、知识结构合理、思想素质过硬,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能力、较强的交流沟通和表达能力、较高的开拓创新和创造能力、较好的适应社会和工作岗位的实践能力。

四、审计学特色专业建设的实践措施

(一)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与教育模式

本着“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兼顾学校“管、工、经结合”的办学特色,围绕审计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的“1234”发展模式及建设思路,不断创新完善教育模式与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审计学专业原有的培养目标,因此,我校将审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具有管理学、工学、经济学、审计学等知识与能力,文化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掌握现代审计理论和业务技能的工商管理学科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在各类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及社会审计组织中从事审计实务及相关管理工作。

该专业基本学制为4年,并实行3—7年的弹性学制。学生在规定的学制时间内至少应修166+8.5(第二课堂)学分才可以毕业。其中各类课程应修的最低学分下限如表1所示。

(二)健全师资培养及使用机制

我校一直非常重视师资队伍的培养,定期选送骨干教师到国内外重点高校作访问学者,选送青年教师到国内重点高校进修学习,寒暑假选送教师到企业学习交流,到会计师事务所开展审计实践。还以重点培养学术技术带头人为核心,依托与中航工业企业的渊源关系及科技创新优势,加大人才交流力度,提高师资队伍和学术梯队的建设水平。继续执行和完善青年教师导师制及专业主干课程导师制,发挥传、帮、带的作用。不断改善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知识结构,使师资队伍形成合理梯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格局。

(三)科学规划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由于会计准则、审计准则、内部控制规范的完善与修订步伐较快,该校确定了教学计划每4年大调整、每2年小调整的要求,因此,该校也与时俱进地调整审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基于这些考虑,将审计学专业的基本课程体系设置为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选修课程、拓展选修和公共选修课程及实践教学环节课程等6大部分。

1.公共基础课程。按照教育部关于本科教学的相关要求,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各校差异并不大,并且全部为必修课,此处不再赘述。依据该校审计学专业培养方案,学生需要完成55个学分。

2.学科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设置的主要依据是教育部对于管理学科相关课程开设的统一规定,并结合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的更高要求并做了细微调整,如表2所示。调整内容为基础会计学课程增加了16个课时的课程实验,即会计基础实验,提高学生对会计基础知识的感性认识。该类课程全部为必修课,学生需要完成21个学分。

3.专业主干课程。基于审计学专业与会计学专业的密切关系、专业发展领域以及专业培养方案确定的总学时容量,专业主干课程体系如表3所示。经过2—3年的实践,为了进一步突出内部审计的重点发展方向,后来又对这个体系做了微调,将内部审计和绩效审计两门课程的开设学期进行了对调。该类课程全部为必修课,学生需要完成18.5个学分。

4.专业选修课。以前的专业选修课不进行分组,根据先导和后导关系分学期依次开设,这样设置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学生选课急功近利,到第6学期末基本上修完了专业选修课所要求的学分,多数学生第7学期没有学习任务或者仅剩下1—2门必修课程,给日常管理带来很多困难。另外,学生选修课程主要以获取学分为主要目的,选课较为随意。为了克服这些缺陷,将专业选修课进行了分组,如下页表4所示。第Ⅰ组为限定选修课,学生至少应修满20.5个学分。第Ⅱ组为任意选修课,学生根据自己学分累积情况及毕业要求的最低学分数自行选择,即至少选修14个学分即可达到毕业要求。

5.拓展选修与公共选修课程。此类课程的设置是为了着重体现该校“管、工、经结合”的办学特色,以及航空工业管理背景,同时,拓展学生知识视野。拓展选修课中学校特色课程包括机械制造工程、航空概论及机械制图,必须修满4个学分;艺术类课程包括美术欣赏及音乐欣赏,必须修满2个学分。公共选修课程门类较多,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完成6个学分即可。

6.实践教学环节课程。按照“六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及“四种能力”培养的要求,共计开设了8个实践教学环节,如下页表5所示。表中的总学时表示实践教学周数,共计25周,总计25个学分,全部为必修。其中,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在校外实习及实训基地进行,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其他实践教学环节全部在校内实验教学中心集中进行。

另外,第二课堂教学的8.5个学分虽然不计入总学分,但也是达到毕业条件的要求之一。其中,四大讲座全部为必修,总学分7.5个,包括形势与政策、国防教育、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及河南省省情农情专题。创新学分1个,通过社会调查和公益劳动获得,由学生所在的会计学院随机组织实施。

(四)深入改革实践教学和实验体系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尝试,审计学专业逐渐形成了“金工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的实践教学模式及实践教学内容,涉及8个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学生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环节时间总量已经达到25周。目前,结合学生规模扩张以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我校还在不断地进行实践教学内容的优化以及实践教学管理模式的改进。

(五)积极开展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

截至目前,我校已经建成基础会计学、财务会计学、会计信息系统3门省级精品课程,审计学原理、财务审计学、高级财务会计学、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学等6门校级精品课程。与清华大学出版社合作出版了会计学系列精品教材共计21部,同时,与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合作出版了审计精品教材《审计学原理》《财务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等,这些成果都为审计学特色专业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六)继续强化审计教育教学及学术研究

我校审计学科研创新团队最早于1986年已经组建,经过不断调整和优化,目前团队骨干力量雄厚,研究方向稳定,团队科研优势明显。已获得国家社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20多项,这些项目的研究不仅提升了科研层次和水平,也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我校设立了科研奖励制度和学术交流资助办法,极大地促进了教师开展科研和学术交流的积极性。还将继续鼓励教师参与科研、以科研促教学的发展模式,不断提升学术水平,扩大专业建设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

(七)不断改进教学管理和服务体系

我校建有图书资料借阅管理系统、学术期刊检索系统、教师科研管理系统等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经过资源整合和升级优化,又开发了OA自动化办公系统,集信息检索、成果登记、任务管理、制度查询、信息共享等功能为一体,提高了教学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为审计学专业的全面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今后还将利用数字化手段完善综合信息管理、网络服务等支撑服务体系,为审计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提供充足的软硬件支持。X

作者简介:

姚爱科,男,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审计、税务。

审计学毕业论文范文第5篇

党的十八大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十八大将对我国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十八大报告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灵魂,表明科学发展观已成为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审计作为国家经济运行安全的免疫系统,贯穿国家经济发展的每一个环节,更应该坚持科学发展观。审计工作必须服务于科学发展的大局,要把科学发展的理念贯穿于一切审计工作之中。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强化审计监督力度

(一)突出审计重点,整合审计资源。一是审计工作要紧紧围绕国家经济发展形势,以突出服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重点。既要坚持全面审计,保证审计监督能够覆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方面,又要突出重点,分清轻重缓急,抓住主要环节。要把那些基础性、全局性、长远性的政策作为审计的重中之重。根据政策对象和目标,把具有明确调控指标、明确目标对象和具体执行标准的政策措施作为审计监督的重点;二是要加强审计管理,整合审计资源,改革审计项目计划管理,这是审计业务服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要求。通过调整项目计划内容,促使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项目资源的科学设计、技术资源的得力支持和信息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二)强化审计监督力度,努力发挥审计的整体效能。就是要着重从财政审计、投资审计、社会保障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方面入手,强化审计监督力度,提高审计质量,努力发挥审计的整体效能。一是在财政审计方面,要进一步加快审计转型,从财政收支真实合法性审计向绩效审计转变。在财政收支真实合法性审计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财政绩效审计的力度,完善财政资金绩效评价体系,力求做到“真实、合法、绩效”三位一体;二是在投资审计方面,要以真实合规审计为基础,以查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为突破口,以评价项目综合效益为成果,以推动投资体制改革、实现科学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为最终目标。对重大投资效益,在审计过程中,除了关注项目本身效益之外,还要关注其社会效益、决策效益和管理效益;三是在社会保障审计方面,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为重点,全面监督社会保障资金的征缴、管理和使用,对乱支乱用、贪污和跑、冒、滴、漏等问题进行查处,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为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保障全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四是在经济责任审计方面,要关注人民群众所反映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以及群体事件发生原因,把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作为审计关注的重点,强化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促进党风廉政建设。

二、依法审计,树立审计干部新形象

依法治国是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党的十八大报告又进一步明确指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审计机关依法行政的核心是依法审计。作为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审计法》和审计准则,摒除个人好恶和主观臆断,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树立审计干部新形象。一是做到依法审计。严格依据法律、法规来行使检查、评价、处理和处罚,依法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二是做到文明审计。审计人员进行审计前,认真向被审计单位说明审计事项、内容、程序、时限、要求及审计人员纪律规范;审计中加强同被审计单位联系,搞好沟通协调,及时征求意见,争取被审计单位领导理解;处理问题做到证据充分,结论妥当,处理依据准确;三是做到廉洁从审。十八大报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作为审计干部要做到廉洁从审,就必须以党风、行风、软环境建设等各项规定为标准,以国家审计署廉洁审计“八不准”纪律规范要求为尺度,时时牢记审计荣辱观,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确保审计结果客观公正。

三、发挥审计服务作用,为改善民生多做工作

十八大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审计的终极目标是为了服务和改善民生。审计工作只有着力于民生,才能使审计工作得到长效发展,真正实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作为审计机关要紧紧围绕“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对关系民生的社保、住房、科教、卫生、资源环保等领域,找准项目,连年安排,持续推进,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为改善民生、提升政府的公信力,保障群众的合法权益,建设和谐社会有所作为。

四、紧跟改革大局,促进领导干部的党风廉政建设

十八大指出“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在经济责任审计实践中,不能单纯审核经济指标,要在审计经济指标的基础上注意分析经济指标的变化对社会指标和环境指标的影响,关注经济活动的结果对社会事业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一是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每年定期召集纪检、监察、人事、财政、审计等单位参加的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二是进一步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的领导和协调机制。坚持审计计划立项为主,任中审计为主、任期内“轮审”、党政一把手“同步审”、与各专业审计“一并审”等机制,强化对领导干部权力行使的监督;三是建立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暂行办法,就领导干部所承担的决策责任、发展责任、管理责任、法律责任、廉政责任,是负直接责任还是负领导责任要作明确界定和划分,规定审计、组织、人事、纪检、财政等部门运用审计结果的程序,职责和纪律责任,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及结果运用提供依据;四是做到“四查四看”。①查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看经济责任履行好坏。②查财务收支是否真实合法,看领导干部遵守财经纪律和廉洁情况。③查内控制度是否健全,看内部管理监控是否到位。④查财政财务收支状况,看国有资产是否保质增值;五是适度公示,扩大审计影响。在被审单位张榜公告被审计对象的姓名、职务、审计内容以及审计人员名单及举报电话等,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充分搜集审计线索,全面掌握被审计对象所在单位的经济运行和个人财经纪律执行情况,寻找审计突破口,力求审深审透;坚持审计结果公示制度,除涉密及其他不宜披露的内容外,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六是充分运用审计成果,强化审计效力,要将审计成果作为干部奖惩的依据。

五、加强审计文化建设,推动审计事业科学发展

十八大指出“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现阶段,审计文化对审计工作的深入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审计文化建设要以机关党的建设为基础,以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审计机关为平台,以提高领导干部和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为核心,以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精神文明建设为抓手,以全面履行法定职责、完善国家治理为目标,以舆论宣传和先进典型为导向,营造专业、文明、廉洁、和谐、严格、奉献、奋进和包容的文化氛围。当前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推进审计文化建设。一是坚持以思想政治建设为导向,强调以理想信念教育为基础,以牢固树立科学审计理念为统领,以“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审计价值理念来引领审计干部行动,塑造审计机关的良好形象;二是坚持以能力建设为重点,尤其要注重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领导能力,领导干部要有对形势的科学判断和决策能力,审计人员要争当查核问题的能手、分析研究的高手、计算机应用的强手和内部管理的行家里手;三是坚持以作风建设为基础,落实“实”、“高”、“新”、“严”、“细”的审计作风,切实做到严格、扎实、严把质量关;四是坚持以职业道德建设为灵魂,强化审计职业道德建设。在履行职责中,不断丰富审计文化的内涵。

(作者单位:陕西煤炭建设公司)

上一篇:财政审计论文下一篇:计算机审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