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组织论文范文

2023-09-22

社会组织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高等学校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本文主要就内蒙古地区高校社会实践和志愿者工作现状分析,提出改进对策,倡导加强内蒙古地区社会实践和志愿者工作辅导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内蒙古地区社会实践和志愿者工作辅导员队伍的作用。成立社会实践和志愿者工作“成长小组”探索内蒙古地区社会实践和志愿者工作机制创新。激发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途径;方法

社会实践是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课堂,同时也是大学生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一个有效平台。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与社会隔离,教学与实践脱节的传统的封闭式教育,其弊端已充分暴露,它将为开放型教育所取代。然而,要实施开放型教育,就必须把学生从课堂引向广阔社会,把书本知识的学习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使他们了解社会,开阔视野,学以致用。因此,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是高等学校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高校教育工作者了解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形式、组织程序和原则是其发挥有效指导作用的前提。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等学校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是高校学生深入社会、参与具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了解社会、增长知识技能、养成正确的社会意识和人生观的主要形式。它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共同完成高校人才培养任务,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一、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高校持续扩招和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现状,使越来越多的在校大学生较早地感受到巨大的心理压力、就业压力。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人数达610万,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630万,比十年前增加10倍,整个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社会实践和志愿者工作是大学生应用知识于社会、用实践检验知识的良好时机,是提高素质、教育自身和就业所必不可少的一课。在复杂的就业趋势和各种社会因素影响下,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广泛,意义深远。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者工作的目的是通过实际锻炼,促进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发挥特长,增长才干。但是,目前的部分学校社会实践还存在着脱离实际的现象,更有甚者,根本就没有参加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东抄西凑。其原因之一就是一些高校为了完成上级的要求而布置任务,大学生参不参加社会实践只凭一份单位的证明就可以,使活动流于形式。

社会实践和志愿者工作缺乏创新,少有突破。表现为形式单一、陈旧,内容单调、苍白,过程匆忙走过场,效果不明显、无进展等,不能给学生足够的个性发展空间。

社会实践和志愿者工作的参与面不够广,主要表现在参加社会实践的人数不够多。目前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各高校主要采取“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的方式。即由学校在放假前发文确定社会实践的主题及意义,要求全校同学按照就近就便的原则参加的社会实践。这样一来最突出的问题就是,重点轻面,只把实践机会集中在一部分骨干学生身上,使本应是群众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成为少数学生骨干参加的活动,忽视了广大普通同学的实践要求,忽视了普通学生的成才需要。

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者工作的作用和效果得不到充分展现,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评价方法的单一老套,缺乏激励性。有些学生只是在表面上肤浅地参与了社会实践活动,只因写出一篇漂亮的报告或论文而受到奖励,这对那些深入参与社会实践的同学是不公平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形成了错误的导向。使得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存在造假、抄袭论文等现象。

二、内蒙古地区社会实践和志愿者工作机制创新研究

(一)探索加大内蒙古地区社会实践和志愿者工作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途径

通过几种途径扩大高校辅导员队伍,如设立免试研究生社会实践和志愿者工作辅导员,年级社会实践和志愿者工作辅导员等。在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者工作中,我们探索在研究生中选拔品学兼优的辅导员攻读免试研究生,在品学兼优的高年级学生中选拔社会实践和志愿者工作辅导员等等,加大了社会实践和志愿者工作辅导员队伍建设,为社会实践和志愿者工作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新的思路。

(二)探索在大学生中成立社会实践和志愿者工作“成长小组”

在大学生中成立社会实践和志愿者工作“成长小组”,通过实践活动计划的制定,实践活动的组织,总结验收。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者工作激励机制、考核机制、能动机制,评估机制。成长小组作为社会工作三大方法之一小组工作的重要形式,已在许多领域和机构得到运用,并且取得较好效果。克莱提出小组工作具有八个方面的功能和目标:康复、能力建立、矫正、社会化、预防、社会运动、问题解决和社会价值。大学生群体是一个生理和心理急剧发展变化、是人的一生中最不稳定的群体,其充满了各种不可知因素的可能,也有着对未来最乐观的憧憬。将成长小组的优势与大学生群体自身特点结合起来,借助成长小组同伴群体力量,促进大学生心理—社会问题的改变,这是现阶段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者工作的一个新领域和新手段。这能为高等学校实施和改革内蒙古地区社会实践和志愿者工作机制创新研究提供决策依据和实践参考。

三、具体做法

(一)通力协作,齐抓共管

各部门通力协作,齐抓共管是搞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条件保证,社会实践,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部门的事,而是高校各级领导、各部门和广大教职工大家的事,大家要通力合作,齐抓共管,在统一思想的基础上,学校各部门特别是学校的领导应当高度重视,通过适当的组织形式把各主要职能部门负责人组织起来,组成学生社会实践领导小组,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和综合协调工作,明确各部门在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必须履行的职责。为了使学生有效地进行调查研究,写出质量较高的调查报告或科研论文,各系和教研究室还应安排专业课教师帮助学生确定调查专题,指导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学生处、团委则担负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全部实施工作,以及主办社会实践成果报告会、展览会和优秀调研报告与论文的辑出、推荐等工作。

(二)抓住特点,分类指导

根据年级特征,分类指导是搞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关键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心理需求、思维方式、知识水平、实践能力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时,必须根据学生的年级特点,分类指导。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大体上有如下几种类型。

(三)加强考核、奖惩并用

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是搞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制度保证为了激发广大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走出校园,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应该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和制度,这样可以促使更多的学生去参加,也能把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向纵深发展,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质量。例如,有些学校规定,把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纳入教学环节,每年寒暑假两周時间为固定的社会实践活动时间,要求各系或专业制订出活动计划、纲要和考核标准等一整套的管理办法,使社会实践活动成为每个大学生一项必不可少的学习任务,同时规定,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成为每个大学生一项必不可少的学习任务,同时规定,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成绩要计入学分,要作为评选优秀团员、三好学生、先进班集体和获取专项奖学金的重要条件。另外,有些学校还建立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和科研成果档案”,这些措施适应了大学生毕业分配制度的改革,推出自己的社会实践业务档案,大大激发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主动参与、发挥能动

成立社会实践成长小组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全新的思维方式,许多大学生由于意识觉悟能力受限,不能正确对待其所面对的纷繁社会环境,因此容易走向歧途;通过社会实践成长小组成立,大学生可以学到焕然一新的思维方式,可以激发大学生个体成功的欲望和动机,也可进一步增加其实现自身目标的行动力。由此,这种成长小组活动,是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成长小组活动,不仅可以改变自身困境,帮助周围人群走出窘境,而且可以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创造条件,以把自己塑造成为新时期社会所需的新型人才。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更好的发挥。

总之,使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使大学生了解国情、民情,加深对改革的认识,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开阔视野、丰富知识,而且能锻炼提高他们独立工作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如何更好地组织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值得广泛观注和深入探究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刘梦.小组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C.Tumer,J.Sepherd.A method in search of a theory:peer education and health promotion[J].Health Education Research,1999,14(2):235-246.

[3]黄梅.社会工作专业新生成长小组的实践模式分析[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20-22.

本课题受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研究项目资助(NJ09062)。

作者简介:董俊斌(1975-),女,蒙古族,内蒙古农业大学学生处助理研究员。

社会组织论文范文第2篇

一、充分理解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内涵,认识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二中全会上强调,要发挥社会力量在管理社会事务中的作用,同时也要加强对各类社会组织的规范和引导。全会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明确了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改革的安排,提出要坚持积极引导发展,严格依法管理的原则,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李克强总理在新一届国务院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强调,要把不该管的微观事项坚决放给市场、交给社会。上海市委书记韩正指出,要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凡是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可以作为的,就依靠其发挥作用。同时,上海将支持社会组织建设的工作列入2013年市委常委会工作要点。上海市市长杨雄指出,政府要主动顺应形势要求,要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让行业协会更多地参与政策制定、市场监管工作。从摸着石头过河,到逐渐放开规制,提出加强对社会组织的监管和培育,再到明确提出建立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如今又通过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确定了改革时间表,这既反映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已逐渐上升为顶层设计,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一种来自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倒逼”力量。

现代政治学认为,一个成熟的社会,应是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三种力量基本均衡的社会,三者共同构成稳定社会的“铁三角”。社会组织是多元社会的建设和治理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政府优势是集中精力办大事,但不善于提供个性化的、多样化的、多变的微观服务,社会组织恰恰是善于提供个性化、多样化、多变的微观服务。社会管理体制中的“社会协同”就包括了社会组织协同政府的互联、互补、互动作用,“公众参与”就包括了群众通过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参与社会建设。在充分理解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及社会组织内涵的基础上,我们要认识到社会组织在社会建设和管理中具有参与提供公共服务,反映利益诉求、扩大公众参与、增强社会活力和居民凝聚力,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要认识到推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建立政府与社会平等合作伙伴关系,提高社会自治与服务社会的能力,已成为深化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趋势;要认识到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大力培育社会组织,不断激发社会活力,从“依靠群众打天下”向“依靠群众治天下”、从党委政府“撑船”向党委政府“掌舵”转变,努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多种主体共同参与的社会建设和管理新格局。

二、上海近年来培育社会组织的基本情况

1.出台社会组织扶持发展政策。在鼓励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建设方面,上海先后出台《推进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的意见》、《关于完善社区服务促进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鼓励本市公益性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民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组织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措施,鼓励和扶持社会组织不断拓展民生服务的领域和项目。同时,也出台了《关于在本市培育发展专业社会工作机构的通知》,加大对社工师事务所、社工服务社等专业社工机构的培育发展力度。目前,上海注册登记的社会组织10647家,其中社区公益性社会组织2260多家,在社会福利、社会事业、就业救助、社区卫生、社区事务和社区生活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2.加强社会组织的能力建设。一是探索建立社会组织孵化基地。2009年12月,上海首个社会组织孵化基地——浦东公益服务园正式开园,扶持初创阶段的公益组织逐渐成长,入驻和孵化“出壳”的社会组织已达30多家。随后,静安、杨浦、黄浦等区也相继成立了孵化基地。2010年,上海市社会创新园正式开园,促进社会组织的能力建设和创业人才的成长。目前,上海已有17个社会组织孵化基地。二是鼓励和扶持公益组织。2009年,上海开展社区公益创投大赛,由市福利彩票公益金出资1000万元,鼓励社会组织发展社区需求、创新服务项目。今年3月,我市社会工作党委系统建桥集团等5家公司以及资产评估行业协会下属部分资产评估公司与静安区柏万青志愿者工作室及黄浦区项全雄志愿者工作室签订了定向捐赠协议,共向“伙伴同成长”项目、“老娘舅困难群体资助”项目等慈善公益项目捐助55万元,架起了非公企业与社会组织慈善项目之间的连接桥梁。三是建立公益招投标制度。2009年,由市级层面出资4000万元开展全市公益招投标活动,69个中标的社会组织获得金额总计约2000多万元。同时,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力度不断加大,浦东、静安、闵行等区每区每年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资金约1亿元左右。虹口、闵行等区设立1000万元专项资金,培育发展社会组织。

3.规范引导社会组织的发展。一是加强分类指导。对经济类社会组织,坚持政社分开原则,增强其服务企业、规范行业、发展产业的能力;对公共服务类社会组织,秉承公益服务宗旨,加强自律诚信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的服务需求;对慈善事业类社会组织,规范慈善募捐活动,探索提升慈善品牌创新和项目运作水平;对学术类社会组织,紧跟时代步伐,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提高组织协调、学术立会、咨询服务、宣传普及能力;对社区群众活动团队,通过备案管理加强引导,发挥其团结社区群众,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区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二是推进政社分离。已完成以企业或经济类社团为主要会员的社会组织与党政机关人员、机构、财务、资产的“四分开”工作,全市有分离改革任务的524家社会组织(市级108家、区县416家)实现政社分开。三是探索政府购买服务机制。通过政府主导、定向委托、合同管理、评估兑现的运作机制,采取费随事转、项目发包、公开招标等方式,将一大批事务性、服务性工作交由社会组织承担。市、区两级政府部门用于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资金达数亿元。

4.推动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一是进入化解社会矛盾。近年来,上海指导区县聘请律师、引入心理咨询师、专业社工等专业人士参与化解矛盾,有了初步的探索和实践。比如,上海公益社工师事务所专注于家庭专业社工服务,在外来人口服务管理、单亲妈妈家庭服务、浦东国际机场动拆迁遗留问题化解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上海虹口区的“梁慧英调解工作室”将人民调解工作建立在社会组织这一载体上,参与中心城区旧区改造矛盾纠纷化解;上海闵行区九星综合市场消费者投诉调解管理站发挥“老娘舅”作用,化解专业市场内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矛盾,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等等,这些政府与社会组织互动参与化解矛盾的实践经验,得到了国家信访局的高度肯定。二是进入城市建设管理。上海去年制定出台了《上海市建筑玻璃幕墙管理办法》,为更好地保障城市公共安全,办法规定本市玻璃幕墙工程要定期检查、保养和维护。上海既有的玻璃幕墙建筑数不胜数,据调查,仅在浦东新区就超过5400栋。现有玻璃幕墙的建筑资料并不完备,而且对数千幢甚至上万幢建筑实施普查,进而管理、维护,仅凭政府主管部门的有限人力操作难度很大。2012年,上海市建交委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把全市玻璃幕墙建筑的信息库建设任务交给了上海市装饰装修行业协会,并委托其开展了全市玻璃幕墙建筑巡查。每幢建筑的检查、维修情况,都录入联网的“大数据”计算机信息库,主管部门可通过平台发出警示,实现动态管理、监控。该协会成立已15年,拥有2000多企业和3000名个人会员,仅幕墙施工企业近百家。协会在承担参与城市管理的任务时,充分展现了其专业优势及雄厚的“企业圈”、“专家库”背景,也为企业对接市场、找寻商机提供了便利。更值得关注的是,在服务企业同时,协会专门建立了专业的管理团队和施工队伍,举办管理人员和维修工的培训班,还将开展幕墙材料的诚信评价、企业的诚信管理等,有效提升了社会组织自身的能力建设。

经过几年的实践,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越来越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正得以有效发挥。但总体上讲,上海社会组织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与现代城市发展和社会建设的要求还不适应,发展方向还需要明确,自身建设和发展环境还不完善,要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面临一些急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四难”:一是登记注册难,现行的社会组织“双重管理”审批登记制度,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产生政府职能部门不愿意担任社会组织的业务主管单位,而社会组织又难以找到业务主管单位的“两难”局面,这使许多社会组织难以获得合法身份,也使社会组织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二是生存发展难,主要表现在缺乏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常态化机制,一方面政府部门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意识和社会组织主动争取购买服务的意识都比较薄弱,另一方面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缺乏相关法规,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制度性安排相对缺失或滞后;三是人才吸引难,主要表现在人事政策尚不够健全和完善,比如民办非企业单位(包括民间社团组织)的工作人员在专业技术职务评定、工资待遇、人事档案、社会保险等方面都不能与公办事业单位职工享受同等待遇,这已经成为阻碍民办学校、民办福利机构等社会组织快速健康发展的政策障碍;四是监督管理难,现在我们对社会组织的监管,主要集中在登记与审批这道关口。社会组织登记审批一旦获批,政府的监管力度就显得不够,尤其缺乏多样化、常态化、制度化的监管手段,例如对社会组织的评估检查、社会监督等仍做得不够。

三、进一步培育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社会治理的思考

根据国务院对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结合近年来的探索和实践,上海应紧紧围绕更好发挥社会力量管理社会事务作用的目标,逐步推行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重点培育、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同时还要坚持一手抓积极引导发展、一手抓严格依法管理,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1.以开展“加快培育发展社会组织”专项调研为切入口,积极推动社会组织发展。今年,上海将“加快培育发展社会组织”作为市委2013年6项重点调研课题之一,由市委副书记殷一璀等领导牵头,市社建委办公室负责,市民政局、市工商局、市财政局、市综治办等参与,将在6月底形成调研报告。市委高度重视该调研课题,并期望在充分调研基础上,提出培育发展社会组织的基本思路、重点领域,以及在社会组织注册、登记、分类管理、购买政府公共服务和相关政策方面的措施建议,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具体要达到以下六个目标:优化公共服务,增进社会福祉;协同社会管理,激发社会活力;组织公益活动,弘扬志愿精神;发展社会组织,完善社会功能;推动公众参与,推动社区自治;规范运行秩序,健全法治保障。同时,要在社会公众中树立加快培育社会组织的理念。在社会管理领域,社会管理多元化是发达国家的共同做法和成功经验,也是现代社会管理的主流趋势。“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把社会组织推向社会管理的前台,并非政府责任的转移,而是政府供给公共服务具体方式和机制的转变,是政府为了向公民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公共服务而将其具体生产过程让渡给社会组织。要让共治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从而为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和充分发挥作用营造良好的氛围,奠定坚实的基础。

2.要探索建立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机制。一要以强化财政的公共职能为切入,搭建政府购买服务的平台和渠道。要在服务性政策绩效评估上有所突破,充分发挥公共财政解决公共问题和服务公共目的的职能,强化财政的公共职能,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系,先在点上突破,对现有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项目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二要以落实财政部文件精神为契机,研究完善社会政策。要以落实民政部、财政部《关于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指导意见》为契机,对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机制加以全面深入的研究,制定相应的社会政策,构建比较健全的社会制度体系。三要以试行招投标为中心,建立完善工作机制。政府部门通过社会招标方式,实现择优采购;社会组织通过竞标,展开公平竞争,获得政府部门购买服务项目。取项目的契约式管理或者“一揽子”购买合同,明确服务对象、服务方法、服务数量和质量以及服务的监控和评估方法等。四要以建立评估机制为抓手,提高购买服务质量。建立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综合评估考核机制,设立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绩效。对购买服务的项目委托有资质的市场中介机构进行评估,完善社会第三方评估机制,保证评估机构的客观公正,确保购买服务的高质量。五要以公益性服务为重点,探索购买服务新途径。要尽快出台一些政策,积极尝试公益性、福利性设施“公办转民办”、“公办民营”和“民办公助”等运作模式,逐步形成“政府、社会、市场”三位一体的互动体系。

3.进一步发挥社会组织在参与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一是发挥社会组织在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努力造就一批在全国知名、具有国际影响的品牌行业协会;重点扶持促进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行业协会的发展;推动成立长三角区域性行业协会,支持浦东新区开展综合配套改革,吸引全国性行业协会落户浦东。继续培育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二是发挥社会组织在民生服务和社会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大力培育养老助残、社区服务、教育培训、医疗卫生、文化科技、法律援助等有利于改善民生、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公益性社会组织。鼓励基金会加大对民生服务领域项目资助力度。三是发挥社会组织在参与化解社会矛盾中的积极作用。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的格局中,继续完善社会力量参与突出矛盾化解机制,鼓励律师、引入心理咨询师、专业社工及其他社会组织专业人士参与化解社会矛盾,推动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齐抓共管的社会矛盾化解体系。四是发挥社会组织人才在参政议政中的积极作用。积极落实市级层面在党代会、人代会中扩大社会组织的代表比例,在政协中增加社会组织委员的数量。继续推进将社会组织及其专职工作人员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和人民团体的评先表彰范围,提升社会组织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在参政议政中发挥作用。

4.进一步加强促进社会组织发展的法制建设。2002年以来,上海市政府相继制定了《上海市行业协会管理暂行办法》、《关于进一步推进本市民间组织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的意见》、《关于鼓励本市公益性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民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社会组织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政府规章和政策性文件。下一步,要进一步加强理论政策研究,关注社会组织领域重点立法议题,适时推动促进社会组织发展的地方立法。一是培育和鼓励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制定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重点培育、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等社会组织。支持和引导社会组织合法、有序参与社会建设和管理,使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法律化、制度化。二是加强和改进监督管理。建立统一登记、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分级负责、依法监管的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推进建立社会组织信息公开和评估制度,健全、整合退出机制,保障社会组织规范活动,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三是促进社会组织自身建设。按照法人地位明确、治理结构完善、管理运行规范的要求,制定完善加强社会组织内部治理的政策规章,引导社会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提升公信力和服务能力。还可制定人才引进、资格认定、职称评定、福利保障等政策,促进社会组织人才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

社会组织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近年来,福建省三明市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与文化建设不断加强,并取得较好的成绩。同时,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难以回避的问题,需要各级政府、社会和农民群众共同努力来解决。

关键词:文明; 和谐; 新农村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历史任务,加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和文化建设是这一重大历史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到农村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2006年7月,福建师范大学调研小组深入各县(市)区农村采取实地察看、听取汇报、座谈讨论等方式,对三明市新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与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 近年来三明市新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与文化建设取得的主要成绩

近几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下,三明市新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与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农村公共文化设施不断加强,社会事业发展较好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广大农民对公共产品和文化娱乐活动的需求日益强烈,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也不断加大。据统计,在调研的13个农村中,平均每村年村财收入可达20多万元,其中60—80%的村财收入都用于农村公共社会事业和文化设施的建设、维护和管理。现近有50%的农村已建有老人活动中心或文化中心大楼或文化站,所有的行政村都设有卫生医疗所(室),配有专门的医务人员。农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即采取自愿形式,集中村民交纳的部分资金,解决农村看病难的问题)占总人口的85%以上。6%的贫困或生活不能自理的村民能够享受获得政府救济或享受最低社会保障或享受村级养老补助或计划生育养老补助,农村适龄在校生的辍学率为零。每个农村都十分注重抓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积极开展“三清六改”(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路、改水、改厕、改圈、改厨)。农村基本实现了“路路通”,部分农村已铺设水泥路、柏油路。农村公共电网覆盖率高达95%以下,有线电视、电话普及率高达90%以上,移动、联通、小灵通信号覆盖大部分农村。80%以上的农民群众都饮用自来水公司的安全饮用水。现已有部分农村积极打造自然和文化品牌,整合旅游资源,形成特色休闲观光旅游业,促进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2006年1月13日,胡锦涛总书记亲临永安市小陶镇八一村视察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工作,进一步带动了八一村生态和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一年来平均每月有上千人到达本村考察、观光。

(二) 农村民俗活动得到了进一步弘扬

根据不同的地区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充实村民业余生活,提高村民各方面素养,使其远离“六合彩”等赌博恶习,部分农村积极开展健康有益的民俗活动。如端午节的赛龙舟活动,正月十五的祭拜“神仙”、搭台唱木偶戏活动,开展龙灯花会活动。八一村的朱氏九节龙、汉剧等表演富有地方特色,是福建省民间艺术团成员单位、永安市民俗特色村,多次被市、镇两级评为精神文明、计划生育、综治工作等先进单位。一些县乡党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通过政府主办、部门协办、社会赞助等方式,在农村组织举办了歌舞、音乐、歌咏、民俗、美朮、书法、摄影、剪纸等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打破了长期以来文化部门独家办文化的格局。

(三) 科技下乡工作进展顺利

为提高广大农民的素质,提高他们的科技意识,80%的农村能够按照县、镇、村三级联办方式,创办科技夜校,组织邀请科技工作者到农村作报告,指导他们农业生产,为农民讲座实用技术和专业技能知识,培育壮大新型农民队伍。同时,还举办各种形式的免费培训班和就业技能培训,进一步提高农民的工作技能,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第三产业。据统计,95%以上的村民表示能够自觉参加农民培训。沙县每年为各个农村的村民免费组织2期的小吃培训班,传授小吃秘方,鼓励农民外出经营小吃,每年外出经营沙县小吃的不断增加,并已形成公司化运作。10年来,在沙县高砂镇樟墩村就有17%的农户外出经营小吃,平均每年的个人农户收入达10万元左右。

(四) 农村社会化组织逐渐形成

随着社会化程度的不断加强,农村自发组织或地方政府牵头组织的农村社会化组织逐渐形成,这些组织大部分是服务性组织。在沙县在农村中就有沙县小吃工会,统一策划和管理全国各式的小吃队伍,组织农民剩余劳动力参加小吃培训、技能大赛、研讨交流经验等。现各农村都成立了新农村建设工作理事会或家园共建理事会,成员由老干部、老党员、经济能人、在群众中有威望且热心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人士组成,并且制定了理事会章程,同时还组建村容村貌督察员队伍,开展日常巡察劝导工作,对农村中存在的黄、赌、毒等现象进行监督、劝导,对农村基层矛盾进行排查调处,全国维护农村社会稳定。蒋坑村成立了车辆运输协会,指导本村运输业的发展;成立栌柑、茶叶协会,经常组织交流种植、销售等方面的经验。此外部分农村还成立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理事会、村规民约执法队,倡导村民学文重教、崇尚科学、喜事新办、丧事简办、遵纪守法、移风易俗。

(五) 农村义务教育状况良好

近年来,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发展和农民重教意识的加强,农村加大了对校舍建设的投入,对部分小学进行对拆并校改造,或进一步美化校园,完善学校基础设施。据统计,平均每村每年至少投入10万元用于校舍、校园的建设、维护和学校的其他开支。15%的农村设有幼儿园、小学和中学,大部分农村只有小学。农村小孩能够按照义务教育要求享受各种教育福利。同时,实行奖教奖学,从村财中支出部分资金奖励农村优秀教师和优秀学生,给予考上高中、中专和大学的学生一次性奖励500—1000元。

二、 三明市新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与文化建设的困难和问题

(一) 对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和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手软、一手硬”的问题在一些地方没有得到真正解决

在三明市部分地方领导对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与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着“上热下冷”现象,认为经济和工农业是硬任务、硬指标,文化建设是软任务、软指标,因而对福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的宣传、贯彻、落实不够,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与文化建设提不到议事日程,必要的农村文化机构、设施和人、财、物等问题得不到切实解决。部分地方领导不搞调研研究,实行“一刀切”,“撒糊椒面”,或者是给农村的是任务多于补助,检查多于落实,农民得不到根本的实惠,从而导致部分农民的主动参与农村社会事业和文化建设的意识不强,热情不高。

(二) 投入少,社会事业发展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资金缺口大,许多工作难以开展

文化事业单位在县一级主要有文化馆和图书馆,以及博物馆、纪念馆等。但直到现在全市尚未实现“县县有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的目标,尤其是在农村基本未建设独立的文化站、图书馆,更不用说建博物馆、电影院了,即使部分农村设有图书阅览室,根本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不是几张报纸,就是一些破旧的书刊,很少农民光顾它们。社会事业发展和文化建设经费普遍短缺,靠村财收入投入社会事业发展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也是杯水车薪,而且农村公共产品的管理费用较大,基础设施的折旧、公路的维养、卫生和医务人员的工资、自来水、电网等的改造、维修和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而造成的损失等所需的资金严重缺乏。农村现有的一些公共产品存在重形式、重建设,轻活动、轻管理的现象等。一些乡镇领导对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和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或因工作繁杂、或因经费紧张、或因缺乏人手,而很难开拓思路,也拿不出有效的办法解决这些问题。

(三) 农村民俗活动缺乏正确引导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农村社会上还存在一些封建迷信、愚昧庸俗的落后文化,甚至还存在一些腐蚀人们精神世界、危害农村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腐朽思想与行为。部分县中村和镇中村存在“三陪”、“色情”服务等丑恶的行为,有些农村出现了请财神、设祠堂、修庙宇、塑菩萨、占卜算命、捉鬼拿妖等封建迷信活动。农闲季节,特别是春节前后,有些人轮流聚欢,酗酒哄闹,甚至暗点播放黄色录像。此外,极少数农民还染上赌博、吸毒的恶习,导致倾家荡产。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从而使有的地方出现这些文化糟粕乘虚而入,对本土故有的民族传统文化产生较大冲击,使一些非常宝贵、具有传承价值的民风、民俗受到不良影响,败坏了农村社会风气,严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四)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滞后

三明市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正在进行初步建设,各乡村的社会保障的对象、数量也不固定、不定量,尤其是对农村社会的特殊群体、弱势农户的社会公共保障的力度不够,救济金的数量有限。其他的社会保险体系在各乡村还没有建立,普通村民没有加入各种社会保险系统。国家现有的粮食资补政策,农民得到实惠并不多。农民的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导致村民之间一些矛盾,甚至导致懒惰等不良风气。对农村的特困户、贫困户和老人或生活不能自理的残疾人的生活补助金额和数量也十分有限。现有的农村只是存在合作医疗现象,还未形成有效的制度化管理,“看病难”,农民难以支付重病的高额医疗费在农村仍十分突出。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还不完善,投入的资金也不充足。

三、 加强三明市新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与文化建设的措施建议

(一)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们党的一贯战略思想。我们充分认识新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努力加强新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和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三明市农村长期以来发展十分不平衡,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素质如何,直接关系着三明市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和21世纪的持续发展。农村的发展取决于农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新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实现“20字方针”,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建议各级党委、政府着眼于三明的长远发展,把加强新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和文化建设当作一项长远的战略任务来抓,纳入各级人民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各级党政领导任期工作目标责任制、纳入年度工作计划、纳入各级财政预算、纳入整体改革方案。

(二) 因地制宜,制订新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和文化建设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由于历史的原因,大部分农村存在着建设资金不足,村财收入难以支撑农民社会事业发展和文化建设所需要的资金,部分农村还负债相当严重,高达600多万元。因此,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和文化建设还离不开政府财力的扶持。据了解三明市政府今年拟投入资金,并与各县(市)政府的资金配套,先在各个试点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因此,建议各级政府在组织力量对全市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和文化建设现状进行全面摸底的基础上,制订加快全市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规划,并采取有力措施加以实施。市政府在今后若干年内,每年挤出一定数量的资金与各级地方财政配套使用,同时,通过地方企业、当地先富人员或海外人员募捐等形式,多方筹措资金,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因地制宜的投入到农村的社会事业发展和文化建设中去,切忌搞“一刀切”和“撒糊椒面”。据调查,社会和经济发展条件较差的农村,对农村主要公共产品供给优先是农村公路、农田水利等农业生产设施、农村电网、义务教育;社会和经济发展条件一般的农村,对农村主要公共产品供给优先是职业教育、信息服务、村庄规划(新村建设)、环境整治;社会和经济发展条件较好的农村,对农村主要公共产品供给优先是医疗保健、社会保障、科技推广、文化娱乐。

(三) 移风易俗,积极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农村移风易俗,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农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积极性,通过开展各项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形成文明和谐的社会风气。通过农村移风易俗,改变红白喜事大操大办,不尚节俭,黄财毒泛滥,封建迷信等思想和行为。地方各级政府和农村社会组织要充分利用春节、端午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组织民间各种有益的民俗活动,充分利用农民闲暇开展各种文化娱乐体育活动,如棋赛、拔河赛等竞赛活动,开展农民喜闻乐见的民间灯会、花会、艺术节等活动,不断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同时,要为农民提供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产品,建议从解决三明市农村普遍存在的“看书难、看电影难、看演出难”“三难”问题着手,以县(市)文化馆、图书馆、电影队为龙头,以乡(镇)文化站(中心)为基础,以民间文艺队伍、个体办的文化实体为补充,逐步形成农村文化网络,加快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

近几年,三明市农村在开展了“十星级”文明村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被评上的村庄,社会事业发展和文化建设都走上全市农村前头,成立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先进典型。今后,应在此基础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推广试点经验,宣传先进典型,让不同条件的地方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对照典型学、比着典型班干,最大限度地把群众吸引到创建工作中来,同时,要继续开展“十星级”文明村和户、“五好家庭”、“诚信村”、“生态文明村”、“平安示范村”、“敬老模范村”等系列创建活动,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广泛深入到千家万户,进一步繁荣农村文化和社会事业。

(四) 建立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与文化建设专业化队伍

首先,县和乡镇一级地方政府要组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与文化建设专业化人员,从编制、人员、财力上保证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与文化建设的发展,同时在村一级要努力发展一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与文化建设协管员队伍。要通过组织、培训等方式,建立健全农村文化队伍。政府要安排专项经费抓好农村文化专职干部的培训工作,逐步形成一支“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乡村文艺创作、演出队伍,创造条件使文化不仅能下乡,而且能住乡,用健康向上的文化艺术占领农村阵地,促进农村文化的发展与提高。专业化管理人员要经常组织市、县属专业文艺团体开展文化下乡活动,扶持民间职业剧团的发展,切实解决农民文化生活贫乏和看戏难的问题。

(五) 努力实现“双结合”

一是与旅游业发展相结合。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原汁原味的乡村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灵魂。目前我市各级政府都在开发旅游资源,建设和发展旅游事业,但是没有文化品位的旅游业缺乏纵深发展的依托,是不能持久的。三明市部分农村的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发展旅游业应在充分显示山美水美的基础上,大力挖掘地方文化艺术特色,注入较高的文化内涵、文化个性,下大力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提高我市旅游业的文化品位和档次。建议旅游部门与文化部门互相配合,共同研究,采取措施,在开发建设我市旅游事业过程中,充分重视地方文化艺术的建设和发展。建议各级政府拨出专款,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民族民间文化,打造民族民间文化品牌。二是与城镇化建设相结合。城市是现代经济发展的火车头,是现代文化的载体。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和文化建设要作为小城镇建设的中心,统一规划,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小城镇社会文化事业中心的导向和示范作用,进而辐射和拉动周边农村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中,要认真解决农民工的福利制度安排问题,改革和完善征用农村土地的补偿制度,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责任编辑 王友海

社会组织论文范文第4篇

教育社会学认为,班级是一种拟态社会,是社会生活的缩影。作为社会领域中的特殊单元,唯物辩证法的普遍原理在其管理实践中同样适用。美国教育家泰勒说过:“那些不用哲学去思考问题的教育工作者,必然是肤浅的。一个肤浅的教育工作者,可能是好的教育工作者,也可能是坏的教育工作者。但是,好也好得有限,而坏则每况愈下。”(泰勒《教育哲学导论》)因此,在日常教育工作中,为避免千篇一律或顾此失彼,班主任应善于分析学情和班情,准确把握和处理班级管理中诸要素的辩证关系。

一、身心并重

当前,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许多少年儿童滋生了挑食、娇气、懒惰等不良习惯,致使他们体质下降,严重影响学习效果和可持续发展。没有很好的生理机能作保障,就难以支撑复杂的脑力劳动,此即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所以,班主任在引导学生形成高尚道德水准和良好心理品质(情感、意志、性格等)的同时,应更加关心孩子们,特别是留守儿童强健体魄的形成,注重对学生进行加强营养、热爱劳动、合理运动的教育,要认真落实教育部“每天锻炼一小时”“阳光体育”的号召,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宽严相济

严格要求学生与给学生宽松自由是对立统一的,“严”不是冷面铁心,“宽”也不是迁就纵容。“宽”指的是班主任要有宽广的胸怀和开阔的视野,允许学生犯错并给学生认错改错的机会,从多角度多层面看待分析事物和灵活多样地处理事务。“严”字当头,是班主任工作的基本要求,指的是班主任在学生行为养成、班级组织管理方面要严格按照制度规约指导班级工作,讲究原则,以“法”治班,体现公平正义。只有做到严而有情,严而有方,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三、赏罚分明

赏罚是激发、调动学生内在动机的一种有效手段。对班中涌现出的好人好事,要适时利用典型案例表扬鼓励,侧重精神奖励,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相应的,发现违纪违规、扰乱秩序的行为,也应及时采取惩戒措施,不能姑息迁就,例如,通过学生行为量化评估的实施,用硬性指标或写检讨书刺激学生认识并改正错误。当然,赏罚还要适度,有针对性,不能程式化,要以点带面。总之,无论是“精彩极了”还是“糟糕透了”,赏罚的前提是爱心教育,切忌浮夸或过激,避免学生自负和自卑心理的产生。

四、动静结合

一套切实可行的班级计划、制度和规约,是学生言行的“指南针”,它使班级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能够稳定持久地规范和约束学生的行为,使全体学生有明确的发展方向。由于学生自控能力较弱,意志不坚定,可能会受到周围事物的误导,言行偏离轨道在所难免,所以,班主任应不定期地对班级制度落实、规约履行、计划实施等情况进行督查,实行动态管理,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是很有必要的。

五、培扶互补

学困生和留守儿童的转化教育始终是班级管理中的老大难问题,这些个体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班级的发展,为避免“拖后腿”,班主任在他们的帮扶上费尽心机,无形中却忽视了榜样的力量。打造班级精神,塑造集体形象,需要先进人物、典型事迹的感染和带动,因此,班主任应当积极培养品学兼优的“三好学生”、特长之星、优秀少先队员和班干部,鼓励全班学楷模、当标兵,开展“比学赶超”,引入竞争机制,实现培优与扶困的互补。

六、统放有度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主导作用的发挥,有赖于对班级全局工作的统揽。全面关心并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是班主任的使命和职责。所以,班级管理涉及面广,如,学生的言谈举止、思想动态、班级制度的落实、计划的实施等,都需要班主任的指导。但是,统管并不等于包办。班主任事必躬亲,就会陷于事务主义,容易造成学生依赖性增强,缺乏自我教育与管理的能力,也抑制了班主任抓班级发展大事的精力。只有管大放小,管主放次,授权负责,分层管理,才有利于班级班风的建设、学生个性的完善和能力的提高,才能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参与民主管理。如,制定班级发展计划和规章制度、建立班委会、协调科任教师与家长、学生思想工作等应当由班主任亲自参与,而诸如组建兴趣小组、安排值日等可放手让班干部或小组长尝试锻炼,班主任只做督导即可。

七、发展眼光

事物在不断运动变化,新旧更替,班级中的人和事也不例外。晕轮效应和投射效应启示我们,不能用老眼光和主观性看人,尤其要善待有缺点和犯过错误的学生。培养学生不能模式化,搞“一刀切”,要摸清学生身心特征,因材施教,防止以偏概全。班主任要用发展的眼光审视班级管理中的出现的新问题和新现象,着眼于学生和班集体的长远发展,高瞻远瞩,仔细分析新情况存在的合理性和产生的根源,因势利导,使班级管理趋于科学化。

八、齐抓共管

班级管理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就教育者来讲,必须厘清千丝万缕的联系,建构全方位、多渠道的班级管理模式,积极协调科任教师,密切沟通学生家长,有效调动学生参与管理的热情,努力形成自我约束、互相监督、齐抓共管的班级管理网络,合力打造一流团队。

管理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新课程实施中随着教育目标的调整和教学方式的转变,学校教育教学中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给班级管理带来了挑战。这就需要班主任正确把握诸种矛盾情况的特殊性,运用辩证法进行班级管理,为课改的深入发展增加动力。

(作者单位:浙江丽水市青田县城东小学)

社会组织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社区社会组织具有舆情汇集、舆情传输、通过服务疏导舆情等多方面的舆情疏导功能,因此能在居委会舆情疏导机制中发挥独特的作用,协助居委会做好社区真情疏导工作。衡量社区社会组织在居委会舆情疏导机制中的功能定位,就需要界定社区社会组织与居委会之间的关系,把握党和政府对社区社会组织和社区整体的态度和发展定位。在未来的社区舆情疏导体系中,社区社会组织将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有利于居民利益的实现和基层舆情的顺畅,从而使社区更好地成为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

关键词:社区社会组织;舆情疏导;功能定位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社区建设的推进,社区社会组织开始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并且越来越多地在社区中发挥作用。社区社会组织是指由社区组织或居民个人,为满足社区居民的不同需求自愿自发举办的,以本社区居民为成员。本社区地域为主要活动场所,向社区居民提供服务的非营利中介组织。由于社区社会组织具有非政府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志愿性等特点,使其在居委会舆情疏导机制中能发挥独特的功能,能协助居委会做好社区舆情疏导工作。

一、居委会舆情疏导机制与社区社会组织的舆情疏导功能

舆情疏导是指对人们存在的各种思想认识、观点态度和行为倾向方面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给予梳理分散、表达通畅和启发引导。使人们形成良好的社会心态和积极健康的社会政治态度,从而心情舒畅、精神振奋、满怀信心地投入到生活和工作中去的一个转化、改变的过程。居委会舆情疏导机制是指社区居委会及其工作人员通过制度规范、法律安排以及灵活多样的工作方式方法,通过引导、梳理、沟通等常态的和应急的程序和方法,促使社区居民的各种情绪、意见和态度能够得到顺畅、合理和有序表达的工作过程。

社区社会组织具有舆情汇集、舆情传输、通过服务疏导舆情等多方面的舆情疏导功能。首先,社区社会组织作为一个社区居民的利益共同体,主要职能是代表和满足其成员或特定社会群体的共同需要。它们能深入社会基层,通过走街串户、组织活动等方式,了解不同居民“原汁原味”的社会舆情信息,反映不同群体的观点意见和“心里话”。其次,社区社会组织产生于社会基层,又同政府、社区居委会保持着一定的联系,它们可以把分散的个人组织起来,通过秩序化的组织渠道表达个人的利益诉求,使民众意见表达的效果明显、效率提高。正所谓“有组织的理性在利益的表达上比非组织的理性更有效”。再次,社区社会组织能够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类无偿或抵偿的社区服务,方便了居民的日常生活,解决了居民们在养老托幼等方面的后顾之忧,它们还能帮助政府解决社会管理中的一些薄弱环节,援助城市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社会弱势群体。社区居民的利益得到满足,居民的心情舒畅了,才能呈现积极健康的舆情状态。

社区社会组织具有较为全面的舆情疏导功能,因此在居委会舆情疏导机制中能够占有一席之地。而衡量社区社会组织在居委会舆情疏导机制中的功能定位。就需要界定社区社会组织与居委会之间的关系。同时,认识社区社会组织在舆情疏导机制中的前景,还需要把握党和政府对社区社会组织和社区整体的发展定位。

二、从与居委会的关系看社区社会组织的地位

1 社区社会组织和居委会的法律地位和法律关系

1989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对城市居委会(即现在的社区居委会)的性质定位非常明确:“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现有的政府相关文件对新近出现的社区社会组织的性质定位也是居民自治组织。从法律地位上来看,社区居委会和社区社会组织都属于一定区域内的居民自治组织,相互之间应该是平等协商、合作共事的关系。

但随着社区社会组织的迅速兴起,近几年来,国家为规范对社区社会组织的管理,制定出台了一些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其中对社区居委会与社区社会组织关系也做出了原则性规定。2003年颁布实施的《物业管理条例》第二十条就明确规定:“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应当配合公安机关,与居民委员会相互协作,共同做好维护物业管理区域内的社会治安等相关工作。在物业管理区域内,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应当积极配合相关居民委员会依法履行自治管理职责,支持居民委员会开展工作,并接受其指导和监督。住宅小区的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做出的决定,应当告知相关的居民委员会,并认真听取居民委员会的建议。”2004年民政部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修订稿))第六条也明确规定:“居民委员会应当……支持社区社会组织、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机构等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服务。社区社会组织、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机构等组织在开展活动中,应当积极配合相关居民委员会依法履行自治管理职能,支持居民委员会开展工作,并接受其指导和监督。”2006年4月《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也明确规定:“积极支持民间组织开展社区服务活动,加强引导和管理。使其在政府和社区居委会的指导、监督下有序开展服务。”从这些规章制度的规定中不难看出,社区居委会与社区社会组织之间虽有协作共事关系,但主要是指导与被指导、管理与被管理、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2 实践中的社区社会组织和居委会关系

在现实中,由于社区社会组织具有多种类型,包括娱乐活动型、志愿帮困型、维护权益型和便民低偿型。“由此造成社区社会组织与居委会的关系也呈现出不同形态。按照两者关系的远近与亲疏程度,可以把两者关系分为三种类型:从属型、指导型、平等型。

在从属型关系中的这类社区社会组织是社区居委会为响应政府的号召或出于方便工作的考虑而直接建立的。这类社会组织的活动经费、场地等资源由居委会提供,负责人由居委会指定,活动内容也大多由居委会确定。目前社区中大多数志愿类和便民服务类、维权型中的部分议事类和个别娱乐活动型社区社会组织与居委会之间属于从属关系。

指导型关系是指社区居民自发成立的社区社会组织与社区居委会的工作内容发生了一定程度的重叠。如在社区物业事务上。居委会与业主委员会就存在业务重叠的现象。这时。由于居委会虽然是自治组织。但在实践中却具有较强烈的行政色彩,因此,在这些事务上,居委会就要对社区社会组织发挥制度规定的指导、监督和管理职能。大多数维权型社区社会组织都与社区居委会保持指导型关系。

平等型关系是指社区居民自发成立的社会组织所进行的活动与居委会管理社区事务的工作没有直接关系,而且这些社区社会组织的活动还有利于居委会社区工作目标的实现。大多数娱乐活动型的社区社会组织和居委会之间是平等型关系。

由此可见,从社区工作的角度来看,居委会与社区社会组织形成从属型和平等型关系。有利于推动居委会工作。这些类型的社区社会组织是居委会更愿意接纳的,它们在居委会舆情疏导机制中的作用能得以更好的发挥。但和居委会形成指导型关系的社区社会组织则存在不确定性。如果居委会能和这些社区社会组织达成共识,划分好各自的职能范围和服务领域,则有利于社区事务的管理,从而促进舆情疏导工作;如果居委会和这些社区社会组织之间没有形成一定的规则,则不仅不能管理好社区事务。而且还会造成更多的社会矛盾。因此,协调好居委会与社区社会组织的关系对社区舆情疏导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3 社区社会组织应积极配合居委会的舆情疏导工作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社区居委会应在社区工作中居于主导地位,社区社会组织要按照相关制度积极配合居委会的各项工作,包括居委会舆情疏导机制的建立。这是在考虑了社区居委会和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现状而得出的结论。

由于历史的原因,社区居委会一直具有“双重代理人”身份,它既代表政府向居民传递国家意志,又代表居民向政府表达意见,而且在实际中更多地扮演了政府代理人角色,成了准政府组织。正是因为这一特殊地位,使得政府对居委会一直是非常信任的,因此在大力开展社区建设的新形式下,居委会的地位不会动摇反而会进一步提高,它会得到政府更多的赋权,将会有更大的活动空间。居委会将是最现实的承载各种民意诉求的社会组织。

相对于居委会而言。政府对社区社会组织虽然没有过多干预,但也不是很信任,政府总是希望有一个自己能够控制的组织对社区社会组织进行管理和监督,而这个组织就是居委会。而且,社区社会组织是新生事物,由于我国的社会发展水平、民众各方面的观念和素质等因素使得它自身的能力还比较弱,它的发展处于探索初创阶段,因此社区社会组织大多也希望能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例如,一位在业主委员会工作了4年的工作人员就认为,业主委员会的工作需要得到居委会的指导和扶持。由于业主大会的各种决议的制定和贯彻都离不开广大业主和居民的支持与配合,而居委会在城市社会结构中长期形成的社会地位以及与生俱来的和政府的良好关系,这种“政治优势”可以帮助业主委员会更好地开展工作,为业主服务。为此,2004年底这个社区在小区所在街道办事处的指导下,建立了业委会和居委会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的制度。这名工作人员认为。今后仍需共同探讨一套切实可行的“指导与监督”的具体办法,如上海市的社区居委会和业委会都在一处办公,这样就把杜区里的组织比较有机地“捏”在了一起,有事情就好协调,而只有居委会和业委会携起手来才能为社区居民做更多的事。

三、从党和政府对社区社会组织的定位看社区社会组织的主要功能

在我国,社区社会组织还是一种新兴的社会组织。党和政府对社区社会组织的态度和定位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它们今后的走向,进而决定社区社会组织在居委会舆情疏导机制中的位置。

据统计,目前全国城市社区已有7.7万个,管理服务城镇人口超过5亿,流动人口14亿。社区居民的户数一般都在1000-3000户之间,多的还有4000多户,这么多居民,只靠居委会的几位工作人员是无论如何都难以满足他们各方面需求的。因此,大力培育社区社会组织成为党中央和各级政府的一个基本共识。

2006年《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推进社区建设,完善基层服务和管理网络。……完善居(村)民自治,支持居(村)民委员会协助政府做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工作,发挥驻区单位、社区社会组织、物业管理机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实现政府行政管理和社区自我管理有效衔接、政府依法行政和居民依法自治良性互动。……完善社区公共服务,开展社区群众性自助和互助服务。发展社区服务业。”

2006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大力培育社区生活服务类民间组织。支持和鼓励社区居民成立形式多样的慈善组织、群众性文体组织、科普组织和为老年人、残疾人、困难群众提供生活服务的组织,使社区居民在参与各种活动中,实现自我服务、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积极支持民间组织开展社区服务活动。加强引导和管理,使其在政府和社区居委会的指导、监督下有序开展服务。积极组织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培育社区志愿服务意识,弘扬社区志愿服务精神,推行志愿者注册制度。”

2006年民政部颁布了“和谐社区标准”,标准包括:“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其中在“管理有序”的标准中提出:“社区内党组织、居民自治组织、民间组织健全,职责明确,制度健全,能有效地开展工作和活动;民主协商机制、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共建机制、民情民意反映机制健全;社区社会组织搭建沟通人际关系的平台,较好地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在“服务完善”标准中提出:“有社区服务站点等服务设施,有为社区不同群体服务的项目和服务组织,志愿服务、网络服务、上门服务等服务内容和措施齐全,有扶贫帮困载体和促进慈善、公益事业机制,能够为社区居民需要提供满意服务。”∞

通过这些指导性的意见和要求可以看出。党和政府把社区社会组织的功能主要定位于在社区建设中为社区居民提供公共服务,从而更好地把社区内部的问题解决在社区。民政部官员的话也可以证实政府的态度,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的王时浩认为:“社区建设就是要不断强化社区的功能,提高社区自己解决社区自家困难和问题的能力。这是一个过程,既需要社区外部来自社会的各个方面的参与,更需要社区内部居民个人、组织、单位的积极参与。”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社区社会组织的功能将以向居民提供各种服务为主,尽可能把居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在社区内解决,因此,在舆情疏导方面。社区社会组织的功能也主要是通过提供服务来体现。这些服务主要包括,为社区居民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为下岗职工再就业提供帮助,提供养老服务,发挥助残解困作用,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救助等。这并不是说,社区社会组织的舆情汇集、传输和构建和谐舆论氛围的功能将不重要,不需要加以培育和鼓励,而是社区社会组织这些功能的实现都是为了更好地为居民服务,解决居民困难。

四、理想的社区舆情疏导体系中社区社会组织的合理位置

为居民提供服务不仅是社区社会组织的主要任务,也是整个社区建设的主攻方向,因此。把社区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是很必要的。从舆情疏导的角度来看,需要构建一个社区舆情疏导体系,实现社区舆情疏导的系统整合,并在这个体系中摆正社区社会组织的位置,从而实现社区社会组织的价值。

在比较理想的社区舆情疏导体系中,社区居委会是代表居民的议事决策机构,是舆情疏导主体,主要承担舆情汇集和传输工作及舆论引导工作,是居民和政府的沟通中介;社区工作站代表基层政府,处理一些与居民相关的社会事务;社区服务站在社区居委会的指导下。承担具体的服务职能,在服务中实现舆情疏导。其他的社区社会组织也可以在某一方面参与社区治理和舆情疏导。

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的调整、政府职能的转变以及社区居民参与意识和能力的增强,未来我国社区的治理模式将会更多地采取居民自治型模式,社区舆情疏导体系也将以议事型社区社会组织为决策者,以服务型社区社会组织为执行者,真正实现社区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这样的社区舆情疏导体系将更益于居民利益的实现和基层舆情的顺畅,从而使社区更好地成为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

上一篇:民主社会主义下一篇:奴隶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