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农业一体化范文

2023-12-13

美国农业一体化范文第1篇

美国农业生产模式

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 ,在私营保险公司经营农作物保险失败和难以独立承担巨大风险的情况下 ,美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农业保险的扶持政策。其农业保险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历程 ,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市场运行模式。美国运用的是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 ,从一开始由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 FCIC) 开展农作物保险 ,并对投保农户实行补贴 ,逐渐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多个险种 ,同时以不断完善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托 ,通过优惠政策逐渐诱导商业性组织介入 ,直到现在政府逐渐退出直接业务经营 ,原保险业务全部由私营公司经营或代理 ,政府对其经营活动提供费用补贴、再保险支持和税赋优惠 ,即“私营 + 政府扶持”制度。

美国政府开展农作物保险的目的是建立农村经济“安全网”,稳定农村经济 ,提高国民整体福利水平 ,因而美国在农业保险上加强一系列制度作保障。首先 ,相关法制健全。美国从设立农作物保险之初 ,就建立了相应的法律法规 ,并在农业保险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法律制度 ,保障了整个市场的规范运行。其次 ,财政支持到位。美国政府提供了大量的经济支持 ,2000 年保费补贴率达 53 % ,其中巨灾保险补贴全部保费 ,还有对私营保险公司提供补贴 ,并鼓励各州政府根据自身情况对农业保险进行补贴 ,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第三 ,政策再保险完备。美国政府对私营保险公司提供再保险支持 ,对农业保险经营实行免税政策 ,提高了保险公司积极性 ,从而有助于整个农业保险市场的有效运行。

日本农业生产模式

日本农业生产分布较分散 ,这点跟我国相似 ,但它却通过有效的农业保险政策稳定了农民收入 ,支持农民的贷款行为 , 并提高了全国的粮食产量。日本农业保险是采用“三级”制村民共济制度 ,同时建立共济基金作保障 ,具体由市、町、村一级的农业共济组合经营农业保险的原保险 ,只要农户经营超过一定规模便要强制性参加投保;由府、县一级的农业共济组合联合会提供一级再保险 ,分担农业共济组合的保险责任;由国家一级的再保险特别会计处对联合会提供二级再保险 ,在联合会所承担的损失超过一定水平时 ,对超额部分进行赔偿。另外 ,农业共济基金由中央政府和联合会出资建成 ,在大灾之年可向联合会提供贷款。

日本是一个由非盈利性互助组织经营农业保险的典型 ,其相关制度保障了农业保险的顺利实行。首先 ,有立法制度保障 ,实行强制性保险和自愿保险相结合 ,立法明确规定了对国计民生有重要意义的粮食作物实行强制保险 ,其他的可自愿投保 ,这样农民容易接受。其次 ,有财政支持保障 ,无论强制保险还是自愿保险 ,农户都享受政府的补贴 ,如水稻补贴 70 % ,小麦最高补贴达 80 % ,补贴比例与费率正相关 ,从而减轻农民负担 ,提高投保积极性。再加上有政府的两级再保险和农业共济基金作保障 ,使日本的农业保险取得了很好的绩效。 完善我国农业生产体系

鉴于我国农业保险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考虑到目前我国农业保险市场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 ,要建立我国的农业保险市场 ,有必要借鉴国际上比较成功的农业保险经营模式 ,尽快找出有效对策 ,发展农业保险市场。

(1) 构建经营主体多元化的农业保险体系。我国可供选择的模式有:政府出资设立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直接经营;商业性保险公司经营原保险 ,政府成立专门农业政策性保险机构经营再保险;政府指导下的相互保险公司 ,在总公司下 ,各省、市和自治区设立分公司和其他分支机构。另外可以利用外资或合资保险公司 ,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以我国目前农业保险的发展状况 ,加强政府的引导、扶持是必不可少的 ,实行非盈利性、强制性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为主 ,同时加以商业性保险公司的辅助作用。

(2) 加强农业保险制度创新。我国可因地制宜地选择多元化农业保险经营模式 ,但从美

国、日本的成功经营经验可看出 ,农业保险制度方面的保障、推动作用是必不可少的。综合美国、日本共同之处 ,结合我国目前现状 ,我们必须在农业保险起步时加强制度上的创新。

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 ,加强立法保障。

第二 ,通过大规模经营分散风险。

第三 ,实行法定保险和自愿保险相结合。

第四 ,通过再保险和风险基金分散风险。

(3) 补充农业保险的资金来源。在一般年份 ,农业保险公司可将上收的保费作为补偿 ,而一旦遭遇巨灾 ,其损失是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所难以承受的 ,会导致保险业务难以维持 ,所以不得不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业巨灾损失基金为依靠 ,而此时的资金来源便是一个关键问题。在保险机构赢利之年 ,可向其提取一定比例资金以备大灾之用 ,政府的财政投入也是必不可少的 ,特别是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有必要参与农业再保险业务的经营 ,提供必要贷款。有银行的参与 ,会进一步加强对农业保险的保障 ,提高保险机构和农民对农业保险的积极性。另外 ,通过债券形式向市场筹集资金等方式也是值得考虑的 ,从而建立多渠道资金来源保障农业保险的顺利进行。

管理科学

40917023

美国农业一体化范文第2篇

农业作为国家传统产业的代表, 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同样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推进社会文明、和谐进程的客观要素。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发展, 顺应信息经济发展趋势, 是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体系, 提高农民经济收入, 改善农村经济环境和农民生活水平的重大举措, 同样也是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战略支点, 为推进社会文明建设、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从客观上来讲, 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 加快农业信息化、水利化、机械化的发展, 提高农业领域信息化程度, 是解决“三农”问题, 加快“三农”发展的必然要求。进一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促进现代农业的发, 使农业的发展不再局限传统的生产方式, 传统的农业产业, 实现产业优化升级和农村经济多元化的发展。

1.1 新农业

1.互联网与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的融合, 改变以往的单一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方式, 推进农业物联网的发展, 为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方面创造良好的条件。2.推进资源要素数据化集成, 实现农村各方面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利用, 因地制宜的发展农村经济, 实现农业发展新格局。3.加强对传统农产业的转型升级。在“互联网+”背景下, 农业资源流通性更强, 生产效率更高, 发展方向和发展动态也更为清晰, 农业的供给链更为开放化、多元化, 有效的推进农业传统行业的在线化改造, 提高农业生产智能化水平。

1.2 新农民

“互联网+”现代农业的推进, 对于农民要求方面也不再是传统的耕田种植, 而是要具有互联网思维、要掌握基本的现代信息技术, 具有一定的信息化素质和层次。一方面, 农民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体, 农民的思想程度和信息化技术程度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了“互联网+”现代农业的推进效率, 发展新农村有效的实现农民从产业链到价值链的转变。另一方面, 改变以往对农业结构、农民固有的认知, 从信息化、现代化的层面, 鼓励大学生、农村青年带头创业, 带动农村经济共同致富, 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1.3 新农村

创新农村经营形式, 以互联网思维构建现代化农村, 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体系的转型升级, 加强对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 加大农村信息化平台的建设, 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 在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基础上, 提高农村经济效益、

2“互联网+”现代农业存在的问题

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是提高打造新农村、新农业、新农民的必要条件, 也是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举措, 对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体系、促进产业分工的专业化、农业的组织化、资源配置的优化、生产经营的低成本等方面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作为一种具有创新性、革命性的产业发展模式, “互联网+”现代农业在市场的推进和政策的引导下, 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有效的刺激农村经济法, 提高农村经济水平。但从总体上来看, 受制于经济因素、环境因素、地理位置等一些主客观方面的影响, 在推行“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中, 依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 总体规划不完善

“互联网+”作为现代化高速发展下的产业, 在农业经济发展中, 利用互联网的客观特征和优势, 以实现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一方面, 有效的改变了传统农业发展信息的滞后性, 产业的单一性, 生产、管理、服务等方面的落后性, 在实现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 增加产业量、提升产业销售、提高农民收入。另一方面, 支持农业发展走出去、引进来, 扩大农业发展产业链、价值链, 实现农村经济体制开放式、多元化的发展。但是,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 “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发展还存在明显的盲目性, 在总体规划上不完善、不科学, 在城乡发展中, 没有结合实际情况, 过渡的开发和开采农业资源, 造成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 个别地方的发展存在片面性、局部性, 既不利于城乡发展一体化整体的推进和协调发展, 又影响社会和谐、文明建设。

2.2 农村信息基础设施薄弱

新农村的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 但农村都属于偏远地区, 本身经济水平就比较落后, 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建设近年来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覆盖面更为广泛, 宽带建设、通讯设施的建设等都进一步的得到发展, 但互联网 (下转第141页) 与农业的结合方面却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一方面, 农民信息化程度不高, 对于互联网利用较为单一, 互联网技术相对匮乏。另一方面, 缺乏相应的农业数据信息化平台, 农业数据利用率低, 难以实现信息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2.3 农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性不高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 农业既是基础产业, 也是根本性产业, 在互联网时代, 强调农业信息化、现代化的发展, 是国家发展的根本要求, 也是国家发展战略目标之一, 但从实际上来看, 我国农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性并不高, 还未形成系统化、信息化的农业结构体系, 还没有全过程、全领域、全方位的参与、渗透到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 还缺乏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案, 在深入推广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盲点、矛盾点和限制因素。

除此之外, “互联网+”现代农业中存在的问题还包括农村电商融资困难, 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 需要在今后的发展中引起广泛关注和重点解决。

3 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措施

“互联网+”现代农业作为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 要加强对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强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 加大对“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政策性支持, 重视对新农民的培养, 打造“互联网+”现代农业产业链, 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产业化、信息化、智能化、多元化的发展。

3.1 制定科学、完善的发展战略规划

树立统筹观念和发展观念, 科学、合理的规划互联网在农业产业发展中的应用, 结合我国基本国情以及农业区域化特征, 制定战略发展规划, 全面贯彻和落实“互联网+”现代农村的构建, 以切实的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缩短城乡贫富差距, 打造独具特色的农业产业链, 扩大产业价值链。

3.2 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互联网+”现代农村的构建, 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 对此, 应加大研发和推广适合农民特征的低成本智能终端, 建立系统的农业资源信息平台, 加强资源共享, 提高对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同时, 建立国家农业大数据研究与应用中心, 提高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发展程度, 全面提高信息覆盖面, 加大农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 充分的调动和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和价值, 实现农业经济智能化、信息化的发展。

3.3 政策支持融合创新

今后要统筹整合利用各类涉农资金, 以项目为载体, 多渠道扶持“互联网+”现代农业。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互联网+”行动。进一步加强农业与互联网融合创新。

除此之外, 在扩大农村信息化建设程度情况下, 夯实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 打造“互联网+”现代农业产业链, 不断的加强对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建设, 以全面提高农村发展的信息化程度, 提高农村经济水平, 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摘要:大力推动“互联网+”现代农业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旨在利用互联网来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 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求。

关键词:“互联网+”,现代化农业,城乡发展,一体化

参考文献

美国农业一体化范文第3篇

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前后的一段时间内,在中国大地上活跃着一批以拯救中华民族于危难之中为主要志向的仁人志士。他们从十月革命的胜利中看到了中国革命未来发展的方向与希望。于是,他们以颂扬与宣传马克思主义为指向,以“走俄国人的路”为目标,以组建俄国列宁式的政党为手段,在当时中国“旧的传统秩序渐趋崩溃,外患内乱迭起相承,政治舞台风云变幻”①的特殊时代背景下,掀起了一场新的思想启蒙与思想解放之潮。由于他们深受十月革命的影响,又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情有独钟,并对中国共产党的最终成立与早期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所以这批仁人志士被称之为“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这些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看来,十月革命不仅开辟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而且也为世界上一切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的解放事业开辟了广阔的可能性和现实性的道路,更为中国人民未来的发展道路指明了奋斗方向。

一、十月革命之于俄国的意义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俄国取得十月革命胜利后,在新生的社会主义苏维埃国家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与生活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此,中共上海早期组织1920年专门印发了《俄国无产阶级的十月革命》的小册子。在这本小册子中,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十月革命进行了热情的讴歌与颂扬。在他们看来,十月革命的成功与社会建设事业的顺利推进对于俄国而言具有非同凡响的意义。

在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方面,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俄国的贵族阶级在十月革命的沉重打击下已被彻底毁弃,而不留丝毫的痕迹。昔日俄国贵族的土地所有权已经随着十月革命的胜利而随之崩坏。现在俄国所有的土地都已经归于劳动者所有;各个银行也都变成为了人民的共有财产,“而银行里的存款,也不是留给资本家作奇特的妄想,也不是为了社会上寄生物生活上的浪费,乃是应人民的需要,谋经济上的发展,推广公共教育和保护劳动者公理的用处”。俄国的许多工厂磨坊,“已经变成社会上的公共财产,而从前工厂磨坊主人的权利,也随之而崩坏。劳工伸张其权力,来管理各工厂磨坊,经由工厂委员监察货物出品及其支配”。在工厂磨坊里面工作的劳动者“不但是对于各厂仅仅节制就完事,并且还要进求管理上的最适当底方法,以使他们自己工业上的发达。不但工厂和磨坊为劳工所有,就是一切矿产铁路航业渔业,都变成劳动界公有的物件”。②

在工价报酬分量的划分和工作时间的规定方面,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俄国劳动者既可以完全自己议定他们的工价报酬分量,也可以完全自己议定他们的工作时间。他们已经建立起来了“一种强有力的工业协社,并且各业为金工皮工织工木工和其他别业都有劳动组合的会议”。至于他们工作上的各种问题都“由各自的同业组合会议决议,而惟器物和工厂没有此事的发言权”。他们知道“工作的紧要,是为着他们自己和国家的需要,而不是代资本家谋利益的”。各大商埠也都仿照工厂的样子,“在归劳农政府管理的时候,以组成工人和农夫消费合作的社会”。这些合作社都是各自经营的支部,“都由各商埠移交过来。使得在困难和不逾期之中,各种的货物之品,都有公正的保证和均平的分配”。③除此之外,在俄国,“劳动八小时制和劳动管理生产场合,现在各处都已确定实行,而劳工保险制,也已制定了。政府设立职业介绍部于各处,帮助劳动者解决职业上的问题,以期免得他们流于饥荒”。至于俄国妇女,“生产期的保险和儿童公育之中的各项问题”,已经“依顺次序也解决得很多”。④

在劳动人民接受教育方面,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十月革命胜利之后的俄国已经在“多办平民学校,以使每个人都能够受到完美的教育。各校学费都已免除,而教育经费纯由国家支出。国家为公众教育所费去的款项很多,为从前所没有的。一切人民在学校所受学问教育就是为他们所必需的处理一己的事物,帮助他们将来改造他们的生活底预备”。现在在俄国的“各大学校都取公开的态度,不但是为了寄生物的子孙而设,并且是为了普及一般平民”。目前,俄国的科学已为俄国国民所享受,并开始变成为工人自身求得解放上的一种强有力的方法,“且学校与教堂也脱离关系”。另外,在俄国,“无论何处都有平民大学、家庭讲习所、农工专门科和别种教育学院。劳动者从前暇时都聚集于茶酒店中,现在都就到学校去听讲或是到俱乐部及教育演讲所去。至于授课都有一定的,足以使得劳动者得以完全享受以前所禁学的科学上底宝藏”。⑤

在国家权力的基本运作秩序方面,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十月革命之后的俄国正在建设一个新的国家,叫做“俄罗斯社会党苏维埃联邦共和国”。在这个联邦共和国里面,“劳农政府完全是由农工苏维埃会议中的分子所组织,这些分子被称为人民苏维埃委员。苏维埃委员是对于全体人民负责任的”。苏维埃委员“关于一切方面的活动,纯取公开态度,而不守秘密。各事的大权,都集中于各苏维埃。苏维埃就是农工红军兵士组织的,有产者和不劳而食者,如果不加入劳动团体则在此绝对没有享受公权的利益”。⑥苏维埃政府“对于农事,也极其注意,村庄中五谷盈余上的供给和其他别种丰富的产品都受同样的注册和分配。在使每人在下次收获以前,粮食上都有满足的供给”。苏维埃政府“也曾注意怎么样能使得土地不会荒芜,所以帮助贫苦的农夫尽其全力,用各种方法来阻止饥荒发生”。不仅如此,而且在俄国各地的农夫“已经在试行合作,耕种其土地,处理其事物和使用其生产物。而劳农政府对彼等,毫没有所扣出,因为要帮助此等自治的团体和模范的田园,必需的器具以及农事家和指导者,即所以要使得此种自治团体,变成一劳动陈述发表意见的场合。假使这种团体能推广到无处没有,那么,许多公共幸福,必能随之而加添,于是战争上所受伤害的元气,乃可以极速恢复,并共享同有的幸福”。⑦

所有这些,就是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十月革命及其之后不久俄国社会生活美好境况的描述。从这些描述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及其之后的建设成就所表现出来的仰慕之情。其实,十月革命后,苏俄、苏联(1922年12月30日建立)经济社会的发展还远远不止这些。以苏联前三个五年计划(1929年5月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計划)实施后的工业发展成就为例,从中即可看出其社会主义工业化任务完成的基本情况:工业化程度大大提高。到第二个五年计划末,俄国工业生产水平较1913年增长了8.2倍,其工业产值已经达到全世界的13.7%,工业生产水平已由1913年的世界第5位和欧洲第4位一跃成为世界的第2位和欧洲的第1位,即建立起来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通过近三个五年计划的建设,已经兴建起一批新型的工业部门,如重型机器制造、汽车和拖拉机制造、大型军事工业与航空工业、机床、仪表等,使之成为当时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生产全部工业产品的国家。对原有的采矿、冶金、化工、交通运输业进行了彻底的技术改造,技术水平有了极大程度上的提高;通过劳动竞赛以及加强对工人的培训,劳动生产率也同样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国家整体经济实力和国力大幅提升。与此同时,俄国的农业集体化运动也基本上完成,集体化耕地已经占到全国耕地面积的99.1%,其农业集体化不仅为工业化积累了大量资金,还节省了大批劳动力,在集体化过程中,有约1/3的农民进城当了工人,成为城市中的建设者。此外,俄国社会建设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到第三个五年计划结束时,苏联已经“把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⑧了!这说明,在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眼里,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及其之后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对于俄国人民来说无疑是一条正确的道路。

二、十月革命之于世界的意义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十月革命虽然发生在俄国,但其影响与意义并不止于俄国,它具有十分重要的世界意义。因为俄国十月革命不仅因城市工人打倒资产阶级而得了自由,而且俄国境内的小民族因打倒俄国沙皇及俄国资产阶级的统治得到了自由,全俄国人民也因挣脱了欧洲帝国主义的羁绊得了自由。在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看来,“前两者是阶级运动,后两者是民族运动,合起来便是整个的世界革命之开端。这两种革命运动,在苏俄同时进行,不但没有妨害,而且正因为工农阶级奋起得了政权,对外拒绝与帝国主义的协约国合作,对内取消前俄帝国主义的政策,即强迫民族同化于大俄罗斯的政策,因此民族运动才得到彻底的解决”。这种阶级运动和民族运动“双管齐下的苏俄十月革命,他自身的成功并影响到世界革命,后者更胜过前者”。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一方面“盖自十月革命后,多年不能解决的俄国境内诸小民族问题,得到了彻底的解决,苏俄更进而援助近东远东诸弱小民族与被压迫的国家,建立了全世界被压迫者共同反抗压迫者——国际帝国主义之大本营”;⑨另一方面由于世界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性冲突日益显著——资本和劳动的冲突,帝国主义国家间的冲突,宗主国和殖民地也即帝国主义和弱小民族的冲突等等,这就决定了“十月革命不仅是俄罗斯无产阶级联合农民革命的成功,而且是世界革命的开始”。⑩在这里,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于1925年11月7日在《向导》周报上发表的《十月革命、列宁主义和弱小民族的解放运动》一文还进一步认为:“十月革命既然是世界革命的开始,则这革命不仅对于无产阶级有很重大的意义,即对于殖民地民族也有很重大的意义”。11的确,后来的历史事实证明:十月革命确实对于20世纪世界范围之内的民族革命运动的发生与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

十月革命之前,就整个世界社会制度的总体状况而言,基本上是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十月革命后的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之内,这一状况就开始发生变化,其主要表现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在全世界范围内似雨后春笋般地迅速扩展,如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阿根廷共产党、芬兰共产党、奥地利共产党、匈牙利共产党、希腊共产党、波兰共产党、荷兰共产党、德国共产党等相继成立;瑞士共产主义小组、罗马尼亚共产主义小组、捷克斯洛伐克共产主义小组、法国共产主义小组、英国共产主义小组、土耳其共产主义小组、美国共产主义小组、加拿大共产主义小组、巴西共产主义小组等也先后建立了起来。1919年3月,共产国际应运而生。从此,又有一批共产党组织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强大影响与共产国际的有力支持之下建立了起来。如印度尼西亚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日本共产党、蒙古共产党、土耳其共产党、印度共产党、南非共产党、埃及共产党等。到20世纪20年代末,世界上约有40个国家建立了共产党。到20世纪30年代末,世界上共产党的数量已经增加到69个,拥有党员420万人。到20世纪40年代末,全世界拥有76个共产党,2000多万党员。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全世界共产党的数量已经增加至180多个,党员人数达到9000多万。可以说,“在整个20世纪,共产党已经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一支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12正因为有了这样一支力量,所以才为开辟人类“从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新时代” 13准备了充分的群众条件、干部条件和组织条件;也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条件,人类社会才开始进入到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的新时代。

与此同时,十月革命也为“世界人民解放事业开辟了广大的可能性和现实的道路”。14这主要表现在以下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民族革命运动的勃兴,另一方面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高涨。在民族革命运动勃兴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亚洲除日本、土耳其之外,都是帝国主义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几乎所有的帝国主义国家在这一地区都有自己的势力范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非洲只有利比里亚、埃塞俄比亚和埃及三个独立国家,其余都是在英、法、比、荷、西、意等国控制之下的殖民地。后来,这些备受帝国主义压迫与剥削的广大亚非拉国家均在十月革命影响之下走上了民族独立运动的道路,这些独立的国家或者民族“共有六亿几千万人口,占人类总数的四分之一”。这说明“民族独立运动已经形成为一种巨大的世界力量。在过去,亚非大多数国家都曾经是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是帝国主义准备和进行战争的后方,但是现在却变成反对殖民主义、反对战争和支持和平共处的力量了”。15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高涨方面:在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充分地显现出来的条件之下、在苏联共产党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强有力的支持之下,南斯拉夫、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越南、朝鲜、蒙古、中国等国先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些“社会主义国家已经拥有占人类总数三分之一的九亿多人口,并且在地理上连成一片,组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友好的大家庭”。16社会主义阵营的建立、巩固、发展和壮大在推动整个世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蓬勃发展的同时,又从根本上改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力量的对比,对整个世界的政治格局变化产生了不可逆转的重大影响。

正是从这样的意义上讲,“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不只是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而且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因为这场革命不仅仅影响到世界的历史进程和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而且也“影响到世界各国内部的变化”。17这正如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于1926年11月15日在《向导》上发表的《十月革命与东方》一文中所写,“从十月革命到现在,已经有整整的九年,在这九年中,苏俄仍旧是继续列宁的十月革命工作:援助全世界的民族解放,推翻全世界的军国主义帝国主义。欧美资本帝国主义者,知道十月革命之世界意义对于他们的危险,始而武力对付,继而用经济封锁政策,这两样都不曾收效,现在遂改用吊膀子政策,甜言密语劝苏俄‘回到西方’。‘回到西方’是什么意义呢?就是说抛弃十月革命之世界的意义,换句话说也就是停止援助东方民族革命运动,回向欧美各资本帝国主义的国家妥协合作”。18对此,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却做出过这样的预言:“二十世纪初叶以后之文明,必将起绝大之变动,其萌芽即茁发于今日俄国革命血潮之中”。19

三、十月革命之于中国的意义

1922年11月7日,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在《晨报副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十月革命与中国人民》的文章。文中指出,正当中国人民“在二重乃至数重压迫之下,忽然听到十月革命喊出的‘颠覆世界的资本主义’‘颠覆世界的帝国主义’的呼声。这种声音在我们的耳鼓里,格外沉痛,格外严重,格外有意义”。那么,在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看来这种意义究竟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首先表现在十月革命促使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认识到建立中国共产党的极端重要性与必要性。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俄国十月革命之所以能够成功,全在于“列宁之以百万党员,建平民革命的空前大业,扫荡反革命党,洗刷上中阶级,有主义(布尔失委克斯姆),有时机(俄国战败),有预备,有真正可靠的党众,一呼而起,下令于流水之原,不崇朝而占全国人数十分之八九的劳农阶级,如应斯响。” 20同样,中国革命要想取得成功,也必须建立自己的政党组织。于是,他们一方面积极投身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之中,另一方面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奔走呼号。正因为如此,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有关如何正确看待十月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间辩证关系的问题时作出过这样的一段述说:“没有一九○三年在俄国出现布尔什维克派,没有布尔什维克在俄国革命中的活动,就没有十月革命。没有十月革命,我们中国会不会有共产党呢?当然中国大批的无产阶级产生了以后,总会产生党的,所以不能说不会产生共产党,但要拖到什么时候才能产生,就不知道了。一九○三年产生了布尔什维克,一九一七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就使得全世界历史改变了方向。一九二一年产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就改变了方向,五千年的中国历史就改变了方向”。21其实,在这些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眼里,“中国共产党就是依照苏联共产党的榜样建立起来和发展起来的一个党”。22

再次表现在十月革命促使中国共产党人学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对于中国国情、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前途等作出了实事求是的分析和判断,并增加了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决心和信心。1921年6月,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汉口出版发行了《共产主义与智识阶级》的长文,认为“从前的俄国和中国是差不多的,彼此都是大农业国,大多数的人民是农民,都是一样的产业不发达。一个是在皇帝暴力专制之下,一个是在军阀官僚暴力专制之下。现在俄国已脱化成了范新的社会革命的祖国,这又可以证明中国是可以实行共产主义的革命的。断没有在两个相似的国内,社会革命在一国行之可以成功,另一国便不可以实行,不过看我们的努力怎样罢了”。23据此,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在中国革命未来发展的过程之中,既要充分汲取从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失败的教训,明确在党的领导之下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前途等这些最基本的问题,又要在十月革命精神的照耀之下,始终坚信“我们苦难的日子是完全能够度过的,什么困难也能克服……中国民族是一个能战斗的民族,俄罗斯人在十月革命以来所创造的战胜帝国主义与国内反动派的伟绩,中国人亦能创造出来”。24因为“一向孤立的中国革命斗争,自从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就不再感觉孤立了”。25

从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提出“走俄国人的路”开始至今,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忘初心”,并不断从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宝库之中汲取营养与智慧,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取得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各项事业的辉煌成就,足以让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引为自豪。越是这样,我们越不能忘记这样的道理:“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26今天,在面向未来和面对挑战的时候,党和人民只有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才能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础之上,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那么,如何在新的历史條件之下做到“四个自信”,或许我们可以从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俄国十月革命的论述、认知与期盼之中得到某些有益的启示。

注释:

①《毛泽东传(1893-1949)》,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年版,第 30页。

②③④⑤⑥⑦23引自吕延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史料长编:1917-1927》,长江出版社2016年版,第502-503、503、505、503-504、504、505、655页。

⑧《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221页。

⑨⑩1118《向导》第135期,1925年11月7日、11月7日、11月7日、1926年11月15日。

12蒲国良:《当代世界社会主义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页。

13《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9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598页。

14《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57页。

1516《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97、96页。

17《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434页。

19《言治》第3册,1918年7月1日。

20《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507-508页。

21《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507-508页。

2225《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5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618、620页。

24《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下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252页。

26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

(作者单位分别系洛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科技大学)

(责编 侯春奇)

美国农业一体化范文第4篇

一、从优化院部人才入手, 打造优质教学团队

优质教学团队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有力保证。学院注重人才发展战略, 通过内招外培, 联合引进等办法, 历经60余年的沉淀, 目前, 在520人的教职工中, 副教授以上教师157人, 双师素质教师303人, 硕士博士学位教师231人, 国家优秀教师团队1个, 省级优秀教师团队2个, 省级以上教师名师22人。承载着全院8000多名学生的教学任务。

二、从重点建设专业入手, 推动示范教育多样化

农经学院系数农业类院校性质。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 就业方向也大多面向农村。学院注重挖掘专业内涵, 老专业精品化, 新专业精细化。多年的打磨, 已打造国家级重点建设专业5个, 省级重点建设专业7个。国家级重点建设专业中,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办学历史悠久, 引领全国。是教育部国家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 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的国家级示范专业, 澳大利亚培训包试点专业, 黑龙江省首批高水平骨干专业。多年来, 与国内国外多方开展合作育人, 培养扎实掌握农业和农村经济基本理论, 农业经济管理和企业经营业务能力过硬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企业管理, 市场营销, 电子商务, 国际贸易, 物流管理, 金融与保险, 会计实务等多个领域内发挥重要作用。

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旨在培养学生熟悉现代作物生产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掌握作物生产, 良种繁育, 植物保护和病虫害防治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适应作物生产管理, 良种繁育, 植保, 种子的处理和分析检验, 化肥和农药, 产品营销, 农业技术推广等岗位需求的知识型, 发展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在北方, 特别是东北农村农业中发挥不可替代作用。

畜牧兽医专业始建于1958年, 国家示范重点专业。本专业拥有饲料分析检测中心, 动物繁育中心, 动物疾病诊疗中心和校内养殖场。多年来, 培养大批国家畜牧业管理人才遍布全国各地。他们绝大多数从事动物疾病防治, 动物检疫检验, 家畜繁育等工作。有的已成为机关事业单位高层管理人员, 在国家畜牧业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

绿色食品生产和检验专业在农经学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专门培养熟练掌握食品生产, 加工的管理, 质量控制和食品安全检测的基本技能, 能从事和食品生产与食品安全的技术管理, 策划, 生产, 设计创新等相关工作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该专业基本都是现场教学, 使学生掌握绿色粮油作物生产技术, 绿色蔬菜生产技术, 食品营养与卫生, 果蔬储运与加工, 质量监控, 绿色食品标准与认证, 绿色食品检测技术, 食品标准与法规, 电子商务等。使大多数学生成了农产品食品检验员, 农业技术员, 农作物植保员, 成了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的中坚力量。

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建于2002年。现为国家示范性重点建设专业, 国家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 省级高水平院校绿色食品专业群支撑专业。主要培养进行食品生产, 质量分析管理, 新产品开发, 营养配餐, 食品企业管理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侧重于让学生掌握乳制品加工与检测技术, 肉制品加工与检测技术, 粮油加工技术, 果蔬加工技术, 烘焙食品加工技术等。使学生成为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审核员, 各类食品加工等行业的职业资格人员, 在食品加工与管理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农经学院在省级7个重点建设专业中, 报关与国际货运、财务管理、食品检测、生物制药、软件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新闻采编与制作从不同领域, 不同层面, 不同研究方向以注重岗位能力为本位, 面向不同层次的就业需求, 强调应用, 注重实践, 教学内容与设置与社会需求具有一定的融合度。为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未来职业发展提供强有力保证。

三、从混合教学模式入手, 推动实训课教学全员化

混合式教学模式其活动内容主要包括课堂面对面讲授、在线学习和讨论交互三种形式。农经学院在借鉴混合式教学模式基础上经过创新发展, 将课堂搬到实训现场进行面对面的语言沟通表达, 尤其注重全员讨论交互。讨论交互贯穿整个教学全过程。老师和学生互动, 学生和学生互动, 学生和网络平台互动, 使学生学习全过程完整清晰再现出来, 学生不仅学习兴趣浓厚, 积极性高, 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同学互相之间主动交流, 自主学习能力明显提高, 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明显, 使所有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应用达到最佳效果。实训课堂成了全体学生最受青睐的学习方式。

四、从创新创业入手, 融创新创业教育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创新无止境, 创业践于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农经学院高度重视教师和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学院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外训, 激发教师潜能, 提升教师创新创业能力, 重在加强管理, 注重服务, 搭建平台, 创造共享的创新创业良好氛围, 融创新创业教育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在这样的环境下, 教师徜徉在知识的海洋, 学生演绎着青春年华。学院通过建立大学生孵化园, 大学生魅力社团, 教师、学生齐上阵, 人人参与, 各个争先, 找到锻炼自我, 提升自我的平台。

五、从保障体系入手, 确保学生实训多元化

学院实训基地建设是个系统工程, 需兼顾国家社会和学院自身多方面支持和协助, 需通过内联外引, 自筹自建等多种方式, 形成现有固定资产3.7亿, 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02亿元, 后勤保障体系涵盖了经济贸易, 财务管理, 农学, 动物科技, 食品药品, 机电工程, 信息工程与人文艺术八大领域, 52个高职专业的实习实训基地。目前, 学院拥有国家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2个, 国家级培训基地3个, 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3个, 企业实训基地307个, 校内实训基地102个, 可使全校学生80%实训课同时开展。保障体系十分完备。

农经学院经过60多年的不懈拼搏, 目前, 已经成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校园;国家职业院校魅力校园;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黑龙江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单位。这些辉煌成就的取得绝非偶然。主要是农经学院做到了四个转变。

(一) 由单一教学模式向混合式教学模式转变

过去教师贪黑起早备课, 课堂上授课, 教师辛辛苦苦的讲。学生兴趣不高, 甚至有的学生左耳听右耳冒, 睁着眼睛在睡觉。学生说老师讲的枯燥乏味, 教师说学生不愿学习。而今, 借鉴混合式教学模式之后, 课堂搬到实训现场。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增强了。教师有劲了, 学生来兴趣了。一切都改变了模样。

(二) 由理论性教学向实践性教学转变

俗话说, 百闻不如一见, 百看不如一探。意思是说, 听不如见, 看不如做。教学亦是如此。过去理论性的东西灌输的多, 实践性的内容做得少, 学生不仅不愿意听, 就是听了也弄不懂, 而且还产生厌烦心理。农经学院强化实践教学后, 教师亲自动手, 学生模仿, 有时甚至是手把手教, 学生有了浓厚兴趣, 一切都变得豁然开朗。学生自主性增强了, 教师教学水平也提高了。

(三) 由传统教学观念向现代教学观念转变

传统教学是让学生死记硬背理论知识, 学生会背不会用。现代教学强调实际操作能力, 更注重举一反三, 拓展思维。大学生已步入成年, 面对千姿百态的大学生活, 每天都要面对社会, 课堂上学的知识显然不能满足学生现实生活的需要。因此, 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视野增强现代意识。

(四) 由内涵式实训教育向外延式实训教育转变

内涵式实训教育往往注重专业本身, 而专业本身常有局限性。而外延式实训教育往往突破专业范围。比如, 农学系养殖专业学生内涵式实训课。对养鱼课的实训, 强调的重点是水和饲料。农经系学生经济效益评价外延式实训课同样是养鱼, 强调的是在稻田地里养鱼, 更注重田埂上种植农作物, 即强调养殖、栽植、种植于一体。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立体农业。因此, 外延式实训教育更有助于拓宽专业领域, 更有助于拓宽学生学习思路。

显然, 农经学院教学模式的转变, 不仅增强了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而且, 使农经学院学生立足实训为本, 专业知识迅速转化为社会生产力, 成为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

摘要: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推行五位一体融合教育发展模式, 是以实训基地教学为主体, 使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创新创业课、社会课融合在实训教学中, 从“五个方面”入手, 做到“四个转变”使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立足实训为本, 打造一流双高院校为农村农业经济发展蓄力。

关键词:五位一体,教育发展模式,双高院校,农村农业经济

参考文献

上一篇:毛笔书法说课稿范文下一篇:论证会流程安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