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经济学理论论文范文

2023-10-12

国际贸易经济学理论论文范文第1篇

本资料由“金济考研”整理,金济考研专注金融和经济学考研,更极致的服务让你考研更轻松。金济考研公开资料包含:真题(部分开放解析)、院校分析、笔记重点、习题答案、思维导图、金济系列考研视频等。

热点三:中美贸易战

一、背景信息

(一)缘起

北京时间7月6日凌晨,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向多位记者确认,将对价值34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25%的额外关税。另外针对价值160亿美元中国商品的征税将在两周内生效。征税项目总共涵盖1102项,以半导体,工业机器人,汽车和通信等高科技领域为中心,其旨在减少大约1000亿对中国的贸易逆差。

此前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布公告,决定对原产于美国的659项约500亿美元进口商品加征25%的关税,其中对农产品、汽车、水产品等545项约340亿美元商品自2018年7月6日起实施加征关税,另外价值160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的实施时间另行公布。这意味着地球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之间的“贸易战”已经开始,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所面对的最大的一次国际贸易争端。

(二)中美贸易争端历史背景

中美贸易关系自从两国建立贸易关系以来就在摩擦和曲折中发展。一年一度的最惠国待遇审议,与贸易有关或者无关的人权问题,正是中国“入世”前中美贸易关系特点的真实写照。中国“入世”随着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贸易摩擦出现的频率反倒有所增加,美国成为了与中国发生贸易摩擦最多、最激烈的国家。美国公司对海外竞争对手提出的倾销指控中,有20%以上涉及中国。尽管庞大的美国市场和迅速崛起的中国市场,以及日益密切的经贸往来,使得这两个国家相互之间存在巨大的经济利益,但是如此激烈的贸易摩擦,不禁让人担心中美经贸关系的前景。美国贸易不是单纯的经济决策,而是经济利益和政治现实的平衡。

专注金融和经济学考研

微信公众号:金济考研

中美贸易争端,又称中美贸易战,中美贸易摩擦,是中美经济关系中的重要问题。贸易争端主要发生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出口领域;二是中国没有优势的进口和技术知识领域。前者基本上是竞争性的,而后者是市场不完全起作用的,它们对两国经济福利和长期发展的影响是不同的。

二、产生的原因

(一)中美贸易战的原因分析

1、美国有贸易保护主义和经济民族主义的传统。美国建国后,通过的第一个法案是美国国徽,第二个法案便是贸易保护法案,即1789年通过的《美国关税法》。美国人骨子里流满着贸易保护的血液,认为通过贸易保护可以保证本国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这和美国曾经作为英国殖民地的历史有着一定的关联,未独立前的美国不得已与英国进行贸易往来,而这种贸易大多是一种不公平交易,所以美国人会在骨子里认同通过对外来产品的高额关税,来对本国贸易进行保护。

2、美国国民经济去虚向实的需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资本管制放松,金融资本主义引发的“去工业化”,导致美国老工业区面临破产,失业率倍增,形成了规模巨大的“铁锈带”,美国制造业就业人数比例已连续65年呈下降趋势,从1953年的32%降至2017年的8.5%。目前,美国最富有的1%人群占有全国财富的38%,最贫穷的40%人群则仅占有全国财富的1%,整个国家中产阶级下层化等社会问题持续得不到解决,美国社会已接近“掠食者国家”。在许多美国民众看来,美国力推的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非但没有使美国经济状况更好,反而出现了贸易赤字增加,制造业流失、失业率上升等一系列问题,因此美国的中下层民众(特别是白人)普遍反感经济全球化进程,渴望重新借助贸易保护主义实行自强,实现美国国民经济的“再工业化”。

3、遏制中国制造发展的需要。2014年,中国开始提出《中国制造2025计划》,明确了在十个领域加大投入研发力度,涵盖信息技术、数控和机器人、航天航空制造、海洋工程装备、断材料、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和高性能医疗器械、先进轨道装备等,从中美贸易征收关税的名单来看,前期主要涵盖的是这十大领域的产品,以此来遇制中国相关产品的出口,进而遏制相关产业的发展。

4、扰乱其它经济体,配合美元加息,加速美元回流。美联前退出QE量化宽松政策,且有进一步加息的计划,随着加息的推进,美元有回流趋势,加之贸易战,可以强化企业对2

专注金融和经济学考研

微信公众号:金济考研 美国经济的信心。

5、迎合美国国内民粹情绪,兑现竟选时许诺。2016年特朗普上台前,其竟选的口号中有两句很有典型性,一句话是:美国第一,即所谓的美国优先原则。另一句话是把制造业带回来。通过贸易战,发展国内工业体系,真正实现美国利益至上的信条,把旧有的美国工业体系再度振兴起来。

6、贸易战的运用得心应手。从近现代史来看,无论是前苏联和二战后的日本都曾经遭遇过美国的贸易战,且都是在经济体量达到美国体量2/3左右时发起的。对前苏联的贸易战是通过打压国际油价,使得当时国际油价一度跌倒9美元一桶,这对资源依赖型的苏联来说打击巨大。对日本则是通过301调查,即所谓知识产权调查的保护,逼迫日本签署《广场协议》,最终导致了日本货币快速升值,国内泡沫增大,最终导致日本房价削盘,日本经济陷入了20余年的泥沼,长期发展停滞。

(二)中美贸易战的专家观点

税改、贸易保护是特朗普竞选承诺的重要组成部分。

1、中美贸易严重失衡是特朗普挑起贸易战的直接原因。

2、美国试图重演1980年代美日贸易战以遏制中国复兴。

(三)中美贸易战的影响

如中美贸易战全面升级,对中国高端制造发展及经济增长将产生不利影响,但同时也将势必增加美国民众生活成本,推升美国通胀,制约消费,给全球经济复苏带来阴影。

具体来说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影响包括:

中美贸易战一旦出现,短期内会给中国经济增长和劳动市场稳定带来直接的负面影响。有分析认为,如若中美之间当真爆发贸易战,短期内可能会给中国造成需求侧的巨大冲击。而经济增速放缓、失业增加等或许会迫使政策更加被动,也将增加人民币更大的贬值压力。而更悲观的一种情况是,稳增长压力加大使得政府不得不出台进一步宽松措施,错失结构性改革良机。

1、“中美贸易战”对我国农业的影响

从商务部发布的对美加征关税的商品清单看,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会产生较大影响的产品有大豆、牛肉、烟酒、塑料、化工制品以及塑胶制品等。我国人口众多,粮食需求水平高,在这些商品里,对我国影响最大的非大豆莫属。2017年,我国进口美豆3285万吨,是我国 3

专注金融和经济学考研

微信公众号:金济考研

大豆进口总量的百分之三十几,美国出口总量的百分之六十几。其他产品的话,对消费终端的价格影响可能不大,因为这些商品要么进口对美国市场依赖程度较低,要么是中国贸易依存度较低,国内的生产水品能满足自给。

从贸易依存度看,对美豆加征关税这一举措将使我国的大豆及其下游产品的价格发生变化。因为我国的大豆消费需要不能完全满足自给,进口量占消费总量的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大豆不仅是我国很多禽畜饲料的必需品,还是我国人民必不可少的食粮和食用油来源。我国在大豆供给方面,因为各地区大豆成熟时间的不同使得北美大豆不能被南美大豆完全取代。我国在大豆库存方面,2017年我国库存约占我国大豆消费总量的百分之十九,而来源于美国的大豆占中国总消费量的百分之三十三。所以,我国较高的大豆库存可能会减缓美国大豆带来的压力。如果我国对美国大豆征收关税,将会使国内大豆价格提高,还可能使我国居民价格消费指数升高。

我国目前缺口可能通过以下几种种途径解决:a)从周边国家进口,如俄罗斯;b)国家储备是未知的,但预计可以满足缺口;c)寻找替代大豆的产品,如其他植物油、肉类。近期我国农产品可能会经历几个月的价格动荡阶段,中国及巴西大豆价格或将上调,美国大豆价格可能会降低。

2、“中美贸易战”对我国股市的影响

由于中美贸易战,全球股市暴跌。贸易战消息一发出,A股三大股指大幅低开,上证指数跌破3200点。钢铁、船舶、半导体、有色行业股价大幅下降,黄金、猪肉、农林牧渔则上涨。

自从2月崩盘以来,美国股市的股价呈现出了单日下跌的最大幅度,从纳斯达克指数,道琼斯指数以及标准普尔500指数这三家股价的指数分析来看,其指数的收跌均已超过了百分之二。欧洲的股市同样受到了较大的冲击。亚太股市同样躲不过大幅度下跌,根据日经225的股指数据可以看出其午盘的收跌百分比为3.54%,打破了自上一年十月以来的最低记录,韩国的综合指数下跌了2.25%。香港股市中的恒生指数同样遭到了大幅度下跌,午盘收跌了近百分之三,蓝筹股全部大跌,腾讯控股更是大跌了将近百分之五的幅度。

这场贸易战会是我国股市的一段阵痛期,这是历史上所有贸易战开战后不可避免的结果,是一种普遍现象。但是这种现象依我国国情来看不会持续太长时间。

3、“中美贸易战”对我国房价的影响

4

专注金融和经济学考研

微信公众号:金济考研

中美贸易战会也许对中国的价格影响较大。和美国不同,中国提高关税的产品主要是从美国进口的农产品,比如猪肉、新鲜水果、葡萄酒等。而农产品占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相当高的比重,因此中美贸易大战要是继续下去,中国的物价水平肯定会提高。

我国物价水平一旦上涨,就意味着中国央行要减少货币发行量,控制流动性,稳定和收紧货币。目前部分国内首套房贷利率就已经是基准利率上浮20%至30%。到那时候,不论存贷款基准利率是否上调,银行间货币市场的利率都有一定上升空间。要是中国的物价水平只涨不跌,那么房贷利率也势必会和物价一起上涨。

再者,我国开发商以及居民部门的杠杆率已经是一个很高的状态,上调空间所剩无几。中国目前国情来看,国内生产总值(GDP)稳定在6.5%-6.8%范围内就已经可以解决我国每年新增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了。但是只要我国的房地产风险还没降低,我国的系统性风险隐患始就还是我国的心头大患。

最后,中美贸易战打响,真正会危及到的恐怕是我国三四线小城市房地产行业。一二线城市的经济热潮吸引大量三四线城市的人,并且一二线城市相对管理更加优良。因此危机较小。

(四)中国的应对措施

坚定不移推动新一轮改革开放,以打促和,联合并争取国际力量支持。

1、外部霸权是内部实力的延伸,中类贸易战,我方最好的应对是以更大决心更大勇气推动新一轮改革开放,坚定不移。

2、精准还击美国农产品、汽车、飞机等,汇率贬值,抛售美债,限制美国企业在华投资,以打促和。

3、联合欧盟、亚洲、非洲等其他国家和地区,继续发展”一带一路”,持续扩大中国影响力和争取支持。

4、制定新的立国战略。中国最大的外交关系是中美关系,中美关系的本质是新兴崛起大国与在位霸权国家的关系模式问题。韬晦孤立、竟争对抗、合作追随。

三、实例演练

1、3月2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签署总统备忘录,宣布基于对中国发起的“301贸易调查”对从中国进口的约600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以扭转对华贸易赤字局面一一由此揭开了中美贸易战的序幕,导致在之后产生了持续性的中美贸易之争。

专注金融和经济学考研

微信公众号:金济考研

请结合背景信息与所学,回答下列问题:

(1)请分析本次中美贸易战(贸易争端)的原因; (2)请论述中美贸易战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3)面对此次贸易战,我国应如何应对? 参考答案:

(1)中美贸易关系自从两国建立贸易关系以来就在摩擦和曲折中发展。中美贸易争端的原因,具体来说,主要责任在于美方,大致说来有以下几点:

①美国有贸易保护主义和经济民族主义的传统; ②美国国民经济去虚向实的需要; ③为了遏制中国制造发展的需要;

④为了扰乱其它经济体,配合美元加息,加速美元回流; ⑤特朗普迎合美国国内民粹情绪,兑现竟选时许诺; ⑥美国历史上贸易战的运用得心应手。

(2)如中美贸易战全面升级,对中国高端制造发展及经济增长将产生不利影响,但同时也将势必增加美国民众生活成本,推升美国通胀,制约消费,给全球经济复苏带来阴影。

具体来说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影响包括:

中美贸易战一旦出现,短期内会给中国经济增长和劳动市场稳定带来直接的负面影响。有分析认为,如若中美之间当真爆发贸易战,短期内可能会给中国造成需求侧的巨大冲击。而经济增速放缓、失业增加等或许会迫使政策更加被动,也将增加人民币更大的贬值压力。而更悲观的一种情况是,稳增长压力加大使得政府不得不出台进一步宽松措施,错失结构性改革良机。

中美贸易战将会对我国股市、房地产、农业、制造业都会产生一定的冲击;同时对我国居民的消费也将产生部分影响。

(3)坚定不移推动新一轮改革开放,以打促和,联合并争取国际力量支持。 ①外部霸权是内部实力的延伸,中类贸易战,我方最好的应对是以更大决心更大勇气推动新一轮改革开放,坚定不移。

②精准还击美国农产品、汽车、飞机等,汇率贬值,抛售美债,限制美国企业在华投资,以打促和。

6

专注金融和经济学考研

微信公众号:金济考研

③联合欧盟、亚洲、非洲等其他国家和地区,继续发展”一带一路”,持续扩大中国影响力和争取支持。

④制定新的立国战略。中国最大的外交关系是中美关系,中美关系的本质是新兴崛起大国与在位霸权国家的关系模式问题。韬晦孤立、竟争对抗、合作追随。

国际贸易经济学理论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分工理论的发展可谓同步发展,二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大多数学者的研究中,国际贸易理论的演进及各个理论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很少有把国际分工理论与国际贸易理论进行对比研究,并且从国际分工的角度对国际贸易理论进行解释。本文从分工的视角对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分工理论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 分工视角;国际分工理论;国际贸易理论;相互关系

在开放条件下国际贸易理论大致经历了创立、演进及发展的不同阶段。而国际分工理论也大致经历了这几个阶段。本文首先对国际分工理论的演进进行了一个比较系统的梳理。而后,从四个方面际贸易理论与国际分工理论的内在关系。

一、国际分工理论的演进

对于国际分工理论的演进,本文是根据不同的经济时期及时间的先后顺序,划分为分工理论形成时期、古典经济学时期的分工理论、新古典经济学时期的分工理论、新兴古典经济学时期的分工理论和新国际分工理论五个阶段。并对每个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理论主张进行梳理。

1.分工理论形成时期

该时期研究者认识到了分工必要性,从人的能力出发认为分工满足了多元化的需求。同时把分工同生产率增长、成本降低及国际竞争联系起来。该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用柏拉图、色诺芬、威廉·配第。他们分别在他们的著作中对分工的认识进行了阐述。

2.古典经济学时期的分工理论

主要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斯密在著作《国富论》中,对分工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分工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的影响、分工产生的原因及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的机理探究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进行了详尽的分析,确立了分工在经济学中的重要地位。以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的分工思想逻辑是,分工专业化导致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技术的进步产生报酬递增,分工的发展和深化依赖于市场范围的扩大,市场范围的扩大又促进了分工深化,分工与经济增长也互为因果。因此,分工和专业化应该成为经济研究的重心。

3.新古典经济学时期的分工理论

该时期,人们认识到了分工的重要性。并且认为分工有利于提高生产力,更利于形成产业集群和规模效应。主要的代表人物有马克思、马歇尔、萨伊.穆勒等。

4.新兴古典经济学时期

新兴古典经济学时期,认为分工与生产率的关系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把分工与报酬递增联系到了一起,认为分工的深化有利于报酬递增。并且经过了众多经济学家的不懈努力,成功的以分工的演进为主线来论述经济发展及其各个侧面,并在新的框架下重新组织了现代经济理论,使分工对经济增长的解释能力大大提高。主要代表人物有阿伦·杨格、霍撒克、罗森、贝克尔、杨小凯和黄有光、博兰等。

5.国际分工理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原来在企业内部的许多功能外包给专业化的市场厂商,而专注于自己更擅长的部分,产业组织呈现出垂直解体的趋势。产品内分工理论研究是面对新的分工及贸易现实而产生的理论体系。主要代表人物有狄克西特、格罗斯曼、克鲁格曼、海尔普曼。

二、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分工理论的关系

1.分工理论的逻辑思路在贸易理论中沿用

这个一点我们可以从古典贸易理论中的绝对优势理论的创立过程中看出,绝对优势理论是主要是沿着分工将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规模报酬这两个分析思路展开,而当交易活动超出一国范围时,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就会出现。国际贸易模式是两国各自专业化生产并出口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

2.国际贸易理论与分工理论同步演进

当分工理论刚刚被提出时,古典贸易理论也随之产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原来在企业内部的许多功能外包给专业化的市场厂商,而专注于自己更擅长的部分,产业组织呈现出垂直解体的趋势。一种新的分工方式——产品内分工快速发展,且越来越多的学者对这种分工方式进行了理论和实证方面的探讨,成为分工理论研究的新热点。此时,新贸易理论作为一个研究产业间贸易的理论横空出世。从中我们不难看出额,国际贸易理论的演进与国际分工理论演进有着相同步伐。

3.国际分工理论的提出者也是国际贸易理论的提出者

通过对国际分工理论演进的梳理,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在国际分工理论做出贡献的经济学家大多也在国际贸易理论的演进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比如古典贸易经济学时期的分工理论的提出者亚当·斯密;新贸易理论的提出者保罗·克鲁格曼,同样也在分工理论的发展演进中发表过重要言论,而新贸易理论的另一位主要贡献者海尔普曼,也曾在分工理论中做出巨大贡献。再如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杨小凯。

4.分工理论与国际贸易理论互为因果,相互促进

国际贸易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就是贸易的起因,国际贸易理论中贸易的起因大多是因为两个国家中要素、资源等的不同产生了分工,分工的不断深化,导致不同国家专业化生产一种或几种产品,进而贸易产生。同时,分工的细化还会促进贸易的发展。而反过来,贸易贸易也可是分工的原因,贸易最初的形式是以物易物,及把A地富有的资源卖到B地,而B地必然是在该资源上非常稀缺;同样,把B地富有的资源卖到A地。随着贸易的展开,A地会发展起以其富有资源的产业,B地发展以其富有资源的产业。这样,分工就在A、B两地了。贸易的不断加深,两地的分工也不断加深,发展到极致是两地专业化生产其富有资源的产品。

三、总结

由国际分工理论的演进历程,我们不难看出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分工理论始终处于并行发展过程中,大多数在国际贸易理论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经济学家在分工理论中同样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国际贸易理论中大多蕴含着国际分工理论的思想在其中,或者说国际贸易理论是分工理论在贸易理论的拓展,国际分工理论是在贸易中的应用;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分工理论相互成为其产生的原因,也是促进其发展的动力。

参考文献:

[1]赵明亮.分工理论:从古希腊思想到新国际体系的研究述评[J],产业评论,2010年5月第3期。

[2]张红霞,赵丽娜.国际贸易理论的演进与发展趋势研究[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11月第24卷第6期

[3]陈晓文.国际贸易理论发展思路及新趋向[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

作者简介:

苏万录,(1989—)山东泗水,男,兰州财经大学 硕士,研究方向:国际经济关系。

国际贸易经济学理论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主要介绍了我国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學现状,并对“模块教学”在这门课程中的应用及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以促进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水平的提高。

[关 键 词] 模块教学;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理论教学

國际贸易实务课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重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模块化教学通过把教学内容分成几个模块,并在实训课程中进行专项训练,可以促进学生专业技能和整体职业素质的提高。本文将对“模块教学”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理论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究。

一、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现状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作为一门基础性、实践性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占有核心地位。这一课程主要研究国际贸易中商品流通的环节及相关的政策法规。针对这门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师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当前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仍然采用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授课教师缺乏外贸实践操作经验,课程编排不合理,国际贸易中的具体业务被分割在其他课程中讲解,导致学生对进出口业务缺乏全面的了解。这些问题的存在使教学缺乏针对性,不够全面,学生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学习不够积极主动,学生对国际贸易环境及工作流程难以形成全面的认识,对国际贸易实务的理论知识了解不深,也难以培养实践操作能力。

二、“模块教学”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的应用

“模块教学”是一种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工作能力,加强对岗位具体工作规范的了解,而采用现场教学的方式培训学生的岗位技能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侧重于培养学生职业所需的认知能力、活动能力等职业基础通用能力。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为了培养国际贸易方面的人才,根据教学内容和外贸业务流程把授课内容分成了交易磋商、订立合同、工厂备货、租船订舱、办理保险、报检报关和制单结汇七个模块,在这七个模块中运用现场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相应的岗位技能,让学生掌握国际贸易工作中的基本流程,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把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实现知识的学以致用。

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活动中,通过把教学内容分成七个模块,针对七个模块分别进行教学,提高了学生的相关单项技能。为了让学生能够更深刻地了解商品在国际市场流通的过程,可以让学生课堂讨论外贸公司的经营方案,然后把学生分组,每组学生可以模拟一个外贸公司。每个小组都要确定小组成员在这个模拟外贸公司中的职位和任务,协调合作运营整个公司。因为外贸公司的每个职位都有相应的职责,学生在扮演过程中就会进行相应的专项训练,从而掌握外贸工作中相关的基本流程和技能。让学生轮流扮演职位角色,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所有的专项训练,从而掌握整个国际贸易工作中的环节和技能。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担任引导者、评价者的角色,可以把学生在任务中的表现纳入期末成绩的考核体系中。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且帮助学生把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到了外贸实务中,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

三、“模块教学”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应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担任指导者、评价者的角色。在给学生分配角色和任务时,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个性,做到科学合理的分配。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独立完成任务。让学生轮换角色,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掌握教学内容中的全部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在教学评价时,也应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表现及进步,并将其纳入期末考核体系中,改变以往单一的笔试评价方式。

(二)增加实践训练的教学时间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不仅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更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熟练运用。所以,教师除了在模块化教学中展开实训课程外,还应该给学生提供到外贸公司考察和实习的机会,学生只有在外贸公司中通过具体的工作及与厂商客户的接触,才会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工作实践中,发现自己在理论和工作技能上存在的不足。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改正错误,吸取经验,才能更加熟练地掌握理论知识,提高专业技能。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具有极强的实用性,注重对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因此在理论教学中也应注重对理论知识的运用,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模块教学”通过把教学内容分解为几个模块,设置实训课程进行专项训练,这种教学形式适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要求,我们应该对其应用进行探究,使其能更好地服务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

参考文献:

[1]易晓明.“模块教学”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理论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1(8):39-42.

[2]张巍.模块化教学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应用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8):266.

国际贸易经济学理论论文范文第4篇

发达国家因资本、科技等的成本较高导致了新产品的研发投资大, 新品一旦推出往往被发展中国家山寨, 因前期没有投入较大的投入, 发展中国家在产品的售价上具有优势。关于劳动力的划分,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依据是否需要研发分为两类, 前者是生产和研发, 后者也是传统的生产, 但研发则是类似于学习模仿的研发。从动态模型的均衡状态来看, 以利润都是经过无风险利率进行贴后为前提, 然后再假设发达国家的创新速度是m发展中国家的模仿速度是n。在产品的研发和生产的投入比上假设发达国家是一个固定的常数, 发展中国家也是一个常数。单位消费者的效用函数是被最大化了的, 在选择的最优的路径上, 支出的增长模型是符合欧拉方程的。那么均衡状态下, 这两种类型的国家的消费的增速是一致的, 且支出和生产的增速也是一致的。

二、非均衡状态下的贸易演进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通常体现在劳动力、生产率的增加, 最直观的指标则是GDP的增速。据统计, 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第五个年头, 发达国家的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长1.46%, 发展中国家的数字则接近于发达国家的三倍。经济的增长支撑了技术的进步, 随着这两项的提升,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模式也会发生动态性的变化。

由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发展中国家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速在21世纪开头已经开始超越发达国家, 这种增速的赶超带来的结果是一是山寨发达国家的产品的速度的增加, 生产率的提高自然会带来产品生产成本的下降。同时发达国家也会加紧研发速度, 生产出更高端的产品。二是产品成本的降低导致产品的定价低, 两国人民的购买能力也就会相应提高。提高购买力带来的结果是有剩余的钱没有被消费, 自然就会产生出对于发达国家的更高端的产品的需求, 需求成为了驱使发达国家创新的动力。三是两种类型国家的人民的工资的差距会被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缩小。

以中国举例,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我国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在不断地创造着奇迹, 这种现象会逐步带来贸易产品的升级。然而, 我国依然停留在以数量取胜的阶段, 如何让数量转变为质量是我国当前在贸易问题上面临的重要课题。我国因廉价的劳动力、丰富的资源和优惠的对外引进的政策成为了世界工厂, 然而, 生产能力水平和西方发达国家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此处的生产能力水平除了指劳动生产率之外还有是否环保、产品科技含量是否高等方面。然而提高生产能力水平最重要的途径是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通过这一措施促进贸易产业结构升级。

除了发展中国家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动态性地影响两国的贸易之外, 劳动人口的增加同样对其也会产生动态性的影响。据统计显示, 当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的人口增长率分别为0.53%和1.6%。如前文所述,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收入水平的差距缩小会带来两国消费者购买力的增加, 尤其是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人而言, 这种购买力的提高更为明显, 这也是一种福利水平提升的表现。但该现象的产生还是归因于两国之间的贸易。

三、动态产品生命周期带来的比较利益

动态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也可以运用到国际贸易当中, 该理论主要强调的是出口优势如何将比较利益动态化, 如何在不同国家之前传导。例如以中国为例, 可以利用现实经济中的数据绘制出某个产品在市场上经历的不同的阶段, 然后查看技术的进步给这些产品的在不同阶段所经历的时间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比如因为技术的进步某项产品加快进入了成熟期, 随之而来会带来价格的降低, 从而有利于该项产品的出口, 该国在该项产品的这个阶段就有了比较利益, 之前是没有的。这样也就验证了比较利益的一个动态化的过程。这种研究问题的思路还可以运用到不同省份的产业消费结构与产品出口结构当中, 因不同省份的产业基础和人民收入是不一样的, 因此其具有的比较优势也不同, 观察技术的进步间接传导的贸易结构的变化可以用动态贸易模型来解释。

对于动态的理解是: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的阶段性变化, 影响比较优势的决定因素也在变化, 即使各国仍然拥有原来生产资源的储备比例, 其生产和出口的比较优势也会由于产品要素密集性的变动而转移, 因此, 不同类型的国家能够在不同的阶段上具有比较优势。

结语

本文主要从技术转移和产品生命周期变化这两方面来说明动态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化, 该理论主要是从技术的创新推广来解释国际贸易变化的动态过程, 先进国家利用对新产品的技术控制, 保持领先地位, 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比较利益。随着新技术向国外转移, 其他国家开始模仿生产并不断加以扩大, 创新过得比较优势逐渐丧失。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核心是技术变化是国际贸易的又一个决定因素, 该理论试图解释国际贸易形态的动态变化特征。

摘要:随着技术的创新和资源量的变化, 一个国家的贸易模式也会进行改变, 可能是出口的产品的品种的变化或者数量的变化等。世界经济发展规律显示发达国家总是率先推出新产品, 新产品的推出会带来国与国之间贸易的改变, 本文通过研究这种现象, 利用数学模型来仿拟贸易升级在国家之间的动态的变化规律。

关键词:动态,模型,贸易,升级

参考文献

[1] 李传健.亚当·斯密国际贸易理论的动态分析[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1 (06) :23-24.

[2] 陈雪萍.从动态比较利益理论看技术进步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J].云梦学刊, 2001 (02) :17-19.

[3] 张烨.国际贸易理论中“比较优势”的静态与动态考察[J].世界经济研究, 1992 (04) :22-26.

国际贸易经济学理论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宁波地区外贸及其相关企业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对外贸人才的需求发生变化。宁波地区中职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时除了受到企业需求变化的影响,还要承受外来高校竞争者的压力。本文就提升中职国际贸易毕业生职业竞争力提出若干策略。

关键词:中职学生 需求现状 职业竞争力 提升策略

改革开放以来,宁波依仗拥有地理位置优越的宁波港,逐渐成为了外向型经济发达的港口城市。上海财经大学综合了城市的整体经济优势、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等多重因素,2012年发布了中国城市国际贸易竞争力排名,宁波排名全国第八。宁波在中国城市的国际贸易竞争能力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优势,也为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创造了一片良好的发展空间。

一、金融危机后宁波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现状

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对宁波外贸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影响到了包括国际物流企业、国内物流企业、国际货运代理企业、专业报关企业等在内的所有与外贸相关的企业。其中,一部分规模比较小的外贸企业受到资金、业务等多重因素影响,纷纷选择结束外贸业务,开始将重心从外销转为内销,或者干脆关闭企业。

虽然金融危机对宁波外贸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对外贸人才还存在着一定的需求。根据笔者学校老师对宁波市30家外贸企业的调研显示,金融危机以后外贸及其相关企业对外贸人才的需求普遍集中在以下六个岗位:外贸业务员、外贸跟单员、国际商务单证员、货运代理操作员、货运代理业务员、报关员。在对外贸人才的数量需求方面,2012年~2014年三年内宁波市外贸企业对外贸人才的需求比2009年~2011年三年的人才需求略有下降,但总体需求仍然保持旺盛。

金融危机也改变了外贸企业对外贸人才的需求情况,虽然对外贸人才数量需求仍然保持比较旺盛的情况,但在人才需求的质量上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一是对外贸人才的学历要求有所提高。根据调查,金融危机后宁波外贸企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学历要求比较倾向于本科或者更高的学历,高职及以下学历的作为补充。二是更看重应用型综合型人才。金融危机后,宁波市外贸行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主要以国际贸易的应用型人才为主,尤其是青睐精通国际商务惯例、掌握国际贸易基础理论和国际贸易政策、通晓外贸专业知识、拥有较强英语应用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二、宁波地区中职国际贸易毕业生的职业竞争力分析

宁波不少中职学校都设有国际贸易专业,为宁波市培养了一批外贸人才。针对宁波市外贸人才的需求现状,宁波地区中职国际贸易毕业生职业竞争力还不够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主动学习能力较弱

造成中职国际贸易专业学生主动学习能力较弱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社会对中职教育认知程度和重视程度还不够。目前整个社会对教育的认知情况是:认为大学教育才是正规的教育途径,学生只有进入大学,才会获得受人尊敬的工作和美好的生活,对职业教育却不够重视,特别是对中等职业教育持怀疑态度,甚至是看不起。即使子女知识学习能力欠佳、动手操作能力极强,多数家长也情愿花钱读普高,为子女寻找进入大学的途径。对中职教育认知程度和重视程度如果不能改变,将不利于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是中职学生自身学习素质欠佳。从目前中职学生生源情况来看,中职学生主要分成四类:第一类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很好,来学校的目的只是为了一个中专或者高级工毕业证书;第二类学生是中考考场失利,心理产生学习心理障碍,认为看不到明天,有自暴自弃的倾向;第三类学生长期生活在问题家庭里面,可能存在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第四类学生家庭经济条件一般,学习习惯比较差,学习成绩不太理想。在这四类学生中,第四类学生所占比重最大。这些学生往往有一定的学习意愿,也期望通过学习来具备一技之长,在社会上立足。但是由于从小养成的学习习惯比较差,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习惯于“老师和家长”的管理模式,不愿动脑筋,遇到问题,即束之高阁,更不愿挑战任何困难。

2.学生职业竞争能力欠缺

目前外贸企业认为理想的国际贸易人才是一种外贸综合型专业人才,成为这种综合型人才所应具备的能力包括较强的海外市场开拓能力、商务函电书写能力、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商务谈判能力、外贸合同起草能力和外贸单据制作能力。同时,这种综合型人才还应熟悉生产企业实际运作环节,具备吃苦耐劳和团队合作精神,具有较强的责任感,拥有必要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

而现实情况是,多数中职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只具备了商务单证制作的基本能力,考取公共英语二级的学生为数寥寥,更不必说与大学英语四级同等水平的公共英语三级。学生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函电、合同的书写能力极差,离外贸企业理想人才的要求相距甚远。另外,多数中职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未深入到企业一线,不了解企业的实际运作情况,也不愿意从事辛苦的工作,抗压能力差,小团体思想严重,缺乏责任感和敬业精神。

3.中职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压力大

宁波地理位置优越,外贸经济发达。受此影响,宁波地区一些学校均开设了国际贸易及其相关专业,每年都会有大批的国际贸易及其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每到毕业季,浙江省其他高校以及其他省份高校的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也会聚集到宁波这个外向型的港口城市。另外,还有一部分毕业生虽然不是国际贸易类专业毕业,但是由于自身在学校里积累了十分扎实的英语底子,并取得大学英语六级等英语相关证书,也会加入到宁波国际贸易行业的就业队伍中。

与这些高校毕业生相比,宁波地区本土的中职国际贸易毕业生的职业竞争能力就会显得十分弱。面对这种国际贸易毕业生就业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形,如何提升中职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的职业竞争能力,让学生能够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成为中职国际贸易专业教师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三、中职国际贸易毕业生职业竞争力提升策略

宁波市拥有着良好的外贸环境,需要一大批中职国际贸易毕业生来服务于宁波外贸企业,服务于宁波经济。但同时,政府部门、学校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提升宁波中职国际贸易毕业生的职业竞争力。

1.革新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针对于目前中职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英语能力匮乏、专业基础知识薄弱、操作技能水平低下等现状,为提高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中职学校需要革新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革新中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需要全方位推进。

(1)加强职业素养教学。在教学计划中纳入必要的思想政治课程,还需要融入大量的心理课程,从教学中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在学生管理活动中,开设多样化的职业素养方面的活动和比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2)加强英语教学。需要在招生中招收一些英语中考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在教学管理中,安排专业英语教师进入国际贸易专业学科组,专门教授国际贸易专业的英语课程,如外贸函电、商务英语视听说、公共英语等级等课程。在学籍管理制度中增加对学生公共英语的考证要求,如在第三年学习时必须取得公共英语二级的等级证书,在第四年学习时必须取得公共英语三级的等级证书,通过公共英语四级、五级可以增加学分等。

(3)加强考证教学。中职学校都比较重视专业课考证,但对企业实际的证书需求还缺乏了解。中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可以设置对国际商务单证员证书、跟单员证书、货运代理从业资格证书、报检员资格证书和报关员资格证书等的考证要求,专业课教师需要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考证教学结合,在课堂上完成考证课程的辅导。在学籍管理制度中,要求学生至少取得两种专业资格证书。

(4)加强国际贸易相关软件的模拟实训教学。国际贸易单证制作、国际贸易实务操作、国际货运代理业务操作、商检与报关基本都是围绕着软件操作展开的,学生如果对软件操作不熟练,同样也会影响到企业对毕业生的评价,也会降低学生的职业竞争能力。加强国际贸易相关软件的模拟实训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职业竞争力,同时也可以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

2.加快优质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共享

国际贸易专业开设已经有比较长的一段时间,但地区之间、学校之间对于该专业教学资源的应用存在比较大的差异。通常,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教材、教案、课件及相关软件等。

目前,中职国际贸易专业课教学资源质量是参差不齐的。就教材方面而言,比如国际货运代理实务课程教材,有些教材过于理论化(与实际情况严重脱节),有些则偏向考证要求(与实际业务严重脱节),这些问题使得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都遇到障碍。早在2000年初国家教育部为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化,鼓励各所实力较强的学校建设专业精品课程,建立了国家精品课程网络,将相关教学资源进行信息化共享。宁波中职国际贸易专业首先可以利用长期专业教学经验来开发优质的教学资源,也可以借鉴其他名校的国际贸易专业精品课程的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同时,地方教育部门做好牵头工作,组成行业指导委员会,调研企业实际需求和运作情况,结合宁波地区的实际情况,开发有用的教材和相关精品课程的建设。

3.强化师资队伍企业实践能力

有相当一部分国际贸易专业教师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到中职学校进行教学的,没有相关的外贸类企业工作实践经历,缺乏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这部分教师往往具备较强的理论优势,但缺乏软件操作、单据制作和国际贸易实训能力。还有一部分国际贸易教师并不是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的,由于各种原因转入较为陌生的国际贸易专业任教。上述这些原因都造成了国际贸易专业课教师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欠佳。教育部门和学校应该鼓励国际贸易专业教师 “走出去”,安排部分专业课教师“下企业实习”,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企业需求的技能信息和实践操作的技能,更好地来实现课程教学。

4.加大校企合作力度

国际贸易专业是操作实践要求非常高的专业,用人单位十分注重学生在校学习时的专业职业能力与实践经验。因此,在培养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时,需要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实训基地。学校需要在宁波地区寻找合适的外贸类及其相关企业作为合作伙伴,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签订适合的校企合作协议,或采取专业订单培养模式有针对性地为外贸类相关企业培养人才。加强校企合作,既可以捕捉及时的市场信息,获取企业相关资源,又可以为企业输送“来之即用”的国际贸易人才,达到信息、利益共享的“双赢”模式。

5.突出亲验式教学

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着感性思维强于理性思维的情况,据此可改变传统的理论灌输式教学模式,突出亲验式教学的方式。联系外贸及其相关企业,让学生与企业实现零距离接触,与岗位直接面对面,提高学生对企业的认知度和专业的认可度,加强学生的工作责任意识和职业素养。

6.开展专业分流

培养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可以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兴趣爱好,在临近实习的前一年的在校学习中,进行学生的专业分流。比如,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强且性格外向的学生分流到国际贸易实务班,性格外向但英语能力较弱的学生分流到国际货运代理班,性格内向学习努力的学生分流到商检报关班。通过结合学生自身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流教学,更加有助于学生对就业岗位的认识和了解,真正做到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能力,为他们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通过校企合作、整合教学优质资源、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开展专业分流等多途径来培养符合宁波地区需求的国际贸易专业复合型人才,可以克服中等职业学校国际贸易专业教学过程中的实际困难,提升中等职业学校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职业竞争能力。中等职业学校的国际贸易专业教育教学必须做出改革,这样才能使社会提高对中职生的认可度,才会让毕业生找到体面且受人尊敬的工作,才会让国际贸易中职教师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感,才会换来中职教育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唐宇.浅析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J].科技信息.2010(15).

(作者单位:宁波第二技师学院)

国际贸易经济学理论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视角对中国加工贸易进行论述,分析比较优势战略在中国加工贸易中的不适应性,提出中国加工贸易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的对策,以此促进中国加工贸易的发展。

关键词: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加工贸易

中国加工贸易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中国的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自1996年以来,加工贸易一直在中国的对外贸易中占据半壁江山。目前,加工贸易涉及中国大部分产业,在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加工贸易的进一步发展直接关系到未来中国在世界贸易发展中的地位,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发展的走势。

一、比较优势理论拓展

20世纪90年代初迈克尔·波特在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革命性地提出了竞争优势的概念。在他的竞争优势理论中,波特认为自然资源禀赋差异是潜在的比较优势,表现的是各国在资源禀赋方面的有利地位,而竞争优势才是各国在国际贸易格局中的现实态势,它是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多种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拥有比较优势未必就拥有竞争优势,而只有获得竞争优势才能够最终实现国际分工的利益。波特提出的竞争优势理论为比较优势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波特认为,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就是企业、产业的竞争优势,也就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优势。一国兴衰的根本原因在于能否在国际市场中获得竞争优势,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能否使主导产业具有优势,优势产业的建立有赖于效率的提高,提高效率的源泉在于企业是否具有创新优势。波特也认为,在国际竞争中,比较优势是竞争优势的坚实基础,但是仅有比较优势的国家不一定具有竞争优势。从宏观上来看,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四个基本因素和两个辅助因素。四个基本因素分别是生产要素、国内需求、相关和支撑产业和企业的战略结构与竞争。一方面,当只有两类因素有利时,通常就不能够保持竞争优势; 另一方面,资源的可利用性并不总是一个必要条件。例如,日本就缺乏自然资源,但是日本却很繁荣。两个辅助因素是机遇和政府。波特的这个“国家竞争力”理论能够较成功地解释二战以来的世界贸易格局。

二、比较优势战略在中国加工贸易中的不适应性分析

(一)传统比较优势正在减弱

1.加工贸易仍处在国际产业价值链低端

中国加工贸易发展很快,但加工贸易自身结构性问题逐渐显现。总体而言,加工环节仍主要集中在最终产品的组装和低端零部件的配套生产等领域,劳动密集度较高,技术含量较低,在核心技术、产品设计、软件支持、关键零部件配套、关键设备与模具以及品牌等环节上,多数被跨国公司的母公司所掌控,在全球价值链上处于低端,国内价值链有待进一步的延伸。目前贴牌生产、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的产品是中国加工贸易的主力军,因此,中国的加工贸易仅仅占有整条产业链利润总和的10%左右,充当着“世界的工厂”。这种对外贸易对中国的土地、能源、资源的占用和消耗以及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都是毁灭性的。

2.加工贸易主要由外商投资企业主导

外商投资企业约占来料加工贸易的54%,约占进料加工贸易的92%。来料加工贸易,国内企业只收取加工费,对于品牌、渠道等缺乏控制力。而进料加工的企业相对而言主导权较大,但只有8%的贸易额由内资企业控制。外资企业必须服从其母公司的全球战略,通常,在华企业只是一个加工工厂,其品牌、营销均由其母公司控制,或安排其境外其他子公司承担。虽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将研发机构逐渐向中国转移,但在制造企业内部的研发机构,只是从事简单的适应性研发,独立的研发机构仍由其母公司直接领导。总之,由于中国加工贸易由外商投资企业主导,本土企业在品牌、国际营销渠道等重要方面均无控制权,从而大大限制了中国从加工贸易中获取的利益。

(二)绿色贸易壁垒限制了比较优势的发挥

1.绿色贸易壁垒削弱了中国出口产品的竞争能力

从2004—2006年国家有关部委的统计资料分析,世界范围内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凭借技术上的优势,将环境科学、生态科学的原理和方法运用到产品生产、加工、储藏、运输、使用和报废处理等各个环节,形成一整套无公害、无污染的环境管理与检测评价体系,客观上造成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相关产品很难进入这一市场。由于发达国家通过绿色贸易壁垒手段设置了重重障碍,限制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进入该市场,客观上也直接减少了发展中国家的外贸出口收入,造成了对这类国家的经济制约。据国家有关统计资料表明,2001—2006年间由于发达国家实施绿色贸易壁垒措施的冲击和影响,中国外贸出口收入比正常情况下减少了35%左右。

2.绿色贸易壁垒影响了中国的出口产品市场

就全球贸易而言,目前中国的贸易活动主要集中于北美自由贸易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欧盟以及南美贸易区,其贸易额占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90%左右。其在进口商品的过程中,不仅运用国际环保标准与产品质量要求履行严格的检测过程,而且还制定了国家或地区经济贸易集团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过于苛刻的环境标准,并通过WTO将贸易与环保紧密结合,从而给中国众多的国内企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从2001—2005年底国家有关统计资料分析,短短五年内国内相继有168.39万家企业由于受到绿色贸易壁垒的困扰而使其原有的出口市场减少了30%左右,严重者递减了65%。

(三)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优势难以为继

1.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贸易结构在中国加工贸易中始终处于不利地位

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市场上,面对发达国家资本对劳动的替代,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并不拥有竞争优势。虽然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因其工资低而劳动成本较低,但是发达国家面对国内充分就业的压力,会以各种壁垒阻碍廉价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入。这势必会出现比较优势“陷阱”: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贸易中,以劳动密集型和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要出口产品的国家总是处于不利的地位。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歧视性的贸易政策,使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受到了诸多贸易壁垒的阻碍,在国际市场上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小。这也使得中国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加工贸易在国际分工中始终处于从属和被动的不利地位,极易陷入比较优势“陷阱”。

2.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产业不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

国际贸易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发展的引擎,这一点已经被广泛接受。但是关键是国际贸易在哪一方面起引擎作用,对发展中国家最有利。根据钱纳里的分析,一个国家的加工贸易战略与这个国家产业结构的比较优势相联系,一个国家加工贸易企业战略的调整又与这个国家产业结构的比较优势的改变相联系。这就是说,只有在国际贸易能够起到推动本国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时,这种引擎作用才是最需要的。那么,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导向能否带动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并提高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呢?目前中国出口的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或自然资源密集型的初级产品,进口的产品主要是发达国家生产的工业制成品。这种比较利益结构虽然在一段时间内使中国得到了一些贸易利益,但是它强化了自己的低水平的产业结构,同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也进一步拉大了,由此进入“比较利益陷阱”。

三、中国加工贸易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的对策

(一)积极提升比较优势是创造产业竞争优势的基础因素

从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中国现有的建立在劳动力丰富基础上的比较优势正在逐渐弱化。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出口格局在今后不会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因此,继续发挥比较优势,就要不断提升比较优势,使其真正带动经济的增长,从而成为产业竞争优势形成的必要基础。引进外资、引进先进技术,不断增加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附加值,提高技术含量,实现劳动力价格优势,是提升中国比较优势的很好途径。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附加值较低,已不具备价格竞争优势,不断扩大原有的产业规模,很容易造成出口的“贫困化增长”。通过提升比较优势,既保留了中国原有的比较优势产业,又能够创造出竞争优势产品,还为中国引进先进技术、产业机构升级积累了资金。

(二)积极推进加工贸易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1.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转变,技术创新是主要推动力

要提高加工贸易在华生产的附加价值,一方面要吸引跨国公司将更高技术含量的生产环节向中国转移,另一方面要引导和促进从事加工贸易生产的企业积极开展技术创新,从简单的OEM向ODM升级。为此,要进一步完善促进外商投资企业在华开展研发活动的政策体系,促进在华外商投资企业增强其研发能力,提升研发成果,从适应性研发向创新性研发转变。继续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在华建立独立的研发机构,从事面向全球的原创性研发工作。结合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积极支持从事加工贸易的本国企业加强技术创新。

2.利用技术创新改造传统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形成新的主导产业群

首先,通过技术创新,对传统产业——劳动密集型产品,进行深加工、细加工提升其附加值,形成容易被市场接受的产品差异特性。这时比较优势转化成的竞争优势,就在于同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但是中国加工贸易企业生产的产品更具特色,因而不仅具有价格竞争优势,还具有非价格竞争优势。其次,通过技术创新,将高新技术,包括从国外引进后消化、吸收的先进技术与中国的劳动力相结合,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出口高科技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形成新的主导产业群——高技术产业集群,这时的比较优势转化成的竞争优势,就在于同是高技术产品,但是在中国生产的成本更低,因此具有价格竞争优势。通过推进加工贸易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改造传统产业,调整产业结构,从而确立高技术产业为新的主导产业群并参与国际竞争,为加工贸易企业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转变提供了技术保障。

(三)实施差别化的出口市场战略

推进市场多元化需要企业、行业协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加工贸易企业要加强市场调查,做好市场策划,了解进口地区的贸易法规,加强客户资讯调查与管理。在开拓市场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协调作用,制定能从整体上加强国内企业竞争力的方案;在自愿的基础上组织国内企业的生产、销售、价格和售后服务等方面的联合行动,从而发挥集团军的优势;加强同国外有关行业组织的联系,建立与进口地区政府的关系,为企业争取较好的国际贸易环境。政府对开拓新市场要给予政策上的支持,比如将加工贸易出口纳入进出口银行的出口信贷担保范围;国家的驻外机构要在信息收集、贸易纠纷处理等方面给企业以必要的帮助。

四、结论

中国要真正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更多地参与国际竞争,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就必须实现从比较优势战略向竞争优势战略的转变。而从中国现行的实际来看,中国既存在许多促进这种转变的有利条件,也存在许多阻碍因素。因此,中国不可能直接实现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战略转变,还必须继续发挥中国现行的比较优势,在此基础上,加强制度创新,积极培育中国的竞争优势,逐步实现从比较优势战略向竞争优势战略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迈克尔·波特.国际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2] 杨志龙.浅析中国加工贸易的比较优势[J].管理观察,2009,(4).

[3] 侯增艳.比较优势与加工贸易——基于中国各省市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2008,(11).

[4] 郑宝银.加快中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政策调整[J].国际贸易问题,2006,(10).

[5] 傅钧文.加工贸易发展战略及中国的选择[J].世界经济研究,2008,(7).[责任编辑 吴 迪]

上一篇:工程决算与审计工程论文范文下一篇:新课改初中数学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