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探底论文范文

2024-05-08

国际经济探底论文范文第1篇

【内容提要】对外援助是法国对外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广法国文化是法国对外援助的核心目标,但不重视对外援助的经济利益。法国重视对特定地区的援助,并制定了“优先团结地区”政策。法国对外援助属于中央集权式管理,外交部、财政部和移民部是法国对外援助管理体系的主要构成部分,法国开发署负责执行双边援助。对中国对外援助管理体系改革的启示在于设立独立的对外援助管理机构,并完善对外援助协调机制。

【关键词】对外援助 管理体系 协调机制

【作者简介】胡建梅,河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讲师,博士;黄梅波,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图分类法】D856.52

2011年4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了《中国的对外援助》白皮书,这是中国第一次将中国对外援助的相关内容以政府文件的形式公之于众,显示中国政府对援外事务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中国对外援助的决策权集中于中央政府,自1950年以来,随着对外关系和对外援助工作的开展,中国已建立起各级对外援助管理机构,管理力度不断增强。但从目前情况看,中国对外援助管理体系建设仍不能满足援外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学习并借鉴其他国家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对外援助管理的经验可以更好地促进中国对外援助事业的发展。2005年《巴黎援助有效性宣言》和2008年《阿克拉行动议程》都强调了面向结果的管理和建设功能良好的对外援助管理体系,要求援助方应根本改变现有的对外援助管理模式,以符合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要求。法国向来重视面向结果的管理,积极履行发展援助领域的国际规则,因此,研究法国对外援助管理体系可使我们更好地借鉴援助管理的国际经验。另一方面,非洲法语国家一直是法国对外援助的重点地区,对法国对外援助管理体系的研究可以为中国对非援助提供借鉴。

一、法国对外援助动机与理念

援助国的对外援助理念是塑造对外援助管理体系的内核。法国对外援助强调从人道主义出发援助贫困地区,提高自身的国际地位,追求国家利益,为维护世界和平做贡献。法国比其他许多发达国家都重视发展援助,这不仅有现实利益的考虑,也有人道主义及历史传统的影响。

1. 对外援助是法国外交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法国明确表示对外援助是其外交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球稳定环境下外交政策和国家利益的主要内容。法国对外援助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维护本国利益,对外援助是法国维持与众多原殖民地特殊联系的重要手段。为巩固法国在非洲法语地区的地位,法国政府实施了以援助促稳定的政策。法国将在国际发展援助领域所处的地位视为重要的国际形象和政治资本,为此,法国不断扩大援助对象的范围,但遗憾的是对外援助的资金规模却没有相应增加。

2. 法国对外援助重视推广法国文化

推广法国文化尤其是扩大法语的使用范围是法国对外援助的核心目标,文化民族主义及支持法语区发展的政策决定了法国将较大部分的援助给予了前殖民地国家、法国的保护国以及其他将法语作为官方语言的国家,如非洲中部国家接受了大部分法国援助,而大部分中非国家都是前法国殖民地。对20世纪80年代法国对非洲双边援助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结论,即法国对外援助的核心目的是推广法国文化,获得较多法国援助的非洲国家都是原法国殖民地或附属国,20世纪80年代82%的法国对外援助流向了非洲法语国家。 法国总统与非洲法语国家总统每年举行的峰会进一步加强了法—非文化联系,使得双方原本就十分亲密的私人关系更加紧密。 此外,受援国对于法国的战略意义,也促进了法国对这些国家的文化传播。

3. 法国对外援助不重视经济利益

除上述两个因素外,传统观点认为经济利益也是法国对外援助所追求的目标之一,至少在法国早期的援外实践中,维护法国作为宗主国在海外领地和殖民地的利益是法国对外援助的主要驱动力。 同时,对外援助也是促进法国文化传播的途径,因为可以通过经济联系尤其是贸易联系维持和加强法国与全球法语区的文化联系。 但是经济利益是否是法国对外援助政策的目标呢?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利益在法国对非援助政策中未起到任何作用,且法国对非援助规模与贸易规模和受援国人均GNP负相关。对法国对非援助重视经济利益的分析常常来源于1947年法国重建了包括13个前法国殖民地国家和赤道几内亚在内的超国家金融体系——法郎区(Franc Zone), 但实际上,这一超国家金融体系的建立更多是出于文化上的考虑,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虽然法郎区成员与非洲法语区的经济和贸易联系不断恶化,但法国政府仍源源不断为这一区域提供援助的原因。

二、法国对外援助的优先区域政策

法国对外援助的一大特色就是重视对特定地区的援助。1998年以前,法国将其受援国分为两类,即“阵营国家(ambit countries)”和“阵营外国家(non-ambit countries)”。其中,“阵营国家”包括37个原法国殖民地国家和后来逐渐加入的非洲国家;“阵营外国家”是指除“阵营国家”外其他接受法国援助的国家。1998年法国调整了对外援助地区政策,改变了原来对受援国的二元划分法,转而实行“优先团结地区(La Zone de Solidarité Prioritaire,ZSP)”政策。“优先团结地区”不仅包括低收入且不能从国际资本市场融资的最不发达法语国家,同时也向非法语国家开放,以确保更好地协调法国对外援助的地区行动。“优先团结地区”政策的目的在于巩固这些国家的法制和民主,支持这些国家实现更平衡、更多元化和更稳定的可持续经济增长,满足受援国主要的社会需求,更加合理地管理法国对外援助的地区与资源,促进环境保护,促进法国与这些国家更好地开展合作与文化交流,促进地区稳定与协调发展。根据规定,列为“优先团结地区”的国家可获得比其他受援国更为广泛的合作手段和更优惠的援助资金。

1998年2月,法国国际合作与发展部际委员会(Comité Interministériel de la Coopération Internationale et du Développement,CICID)首次确定的“优先团结地区”包括61个国家, 除37个原“阵营国家”外,又增加了很多撒哈拉以南的其他非洲国家,主要是中部非洲和南部非洲英语国家。 2001年,53%的法国双边援助用于对“优先团结地区”国家的援助。这一名单每年由法国国际合作与发展部际委员根据“优先团结地区”相关政策的基本标准和经济政治标准确定。2002年法国“优先团结地区”包括全球七个地区的54个国家(见表1)。

法国不仅对“优先团结地区”给予较多的援助资金,而且在发展合作模式上也给予更高重视,表现在自2000年开始,法国政府对属于“优先团结地区”的国家定期制定多年度发展合作战略,用于指导双边发展合作进展。而对非“优先团结地区”国家,则采取一个项目一签的办法,只签署针对项目的发展援助协议,而不制定多年度发展合作战略。2004年法国开始制定伙伴关系框架文件,以五年为基础滚动制定法国对主要援助国的援助战略,这一举措进一步强化了法国对外援助中的地区战略。

三、法国对外援助管理体系

对外援助管理体系的设置与一国政治体系的机构设置存在较密切关系,同时也体现了援助国对外援助理念的差异。一般而言,重视对外援助的国家通常设置了较高级别的对外援助管理机构,并设立完备的管理体系。当然对外援助管理体系设置也与一国对外援助管理实践不无关系。

1. 决策机制

法国对外援助属于中央集权式管理,对外援助决策由一个高于部委的机构负责。目前法国对外援助的决策机构是法国国际合作与发展部际委员会和法国海外属地部际委员会,它们负责每年制定法国发展援助总体规划,决定法国的援助方向,监督法国发展援助各机构的活动与优先政策的一致性,其中前者负责法国对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国家的对外援助事务,后者负责法国海外属地的发展援助事务。

为促进对外援助各部门间的协调,1998年法国成立了国际合作与发展部际委员会,由法国总理担任主席,成员包括外交和欧洲事务部长、经济财政和就业部长、移民融合民族认同和合作发展部长以及其他与发展合作有关的共12名部长,其中外交部和经济财政就业部组成联合秘书处,在法国对外援助决策中的作用较大。

为支持海外属地的经济发展,法国政府成立了海外属地部际委员会,由总统主持,负责确定法国开发署在法国海外属地的战略方向。2009年11月6日,该委员会召开了第一次会议,确定了法国开发署对海外属地的两个关键支持领域,即加强法国海外属地建设、增加对私人企业及工业的援助。

2. 管理结构

除决策机制外,法国对外援助管理体系还包括以下三个层次(见图1):第一个层次是外交和欧洲事务部(简称外交部)、经济财政就业部(简称财政部)和移民融合民族认同与合作发展部(简称移民部),负责制定对外援助的具体内容,管理、监督援外活动的开展。其中外交部是法国对外援助的主管部门,其下属的国际合作与发展司全权负责法国的对外援助事务。第二个层次是法国开发署,负责执行双边援助。第三个层次是法国国际合作高级理事会,负责协调对外援助领域的公私关系。此外,法国还设立了对外援助辅助机构,为援外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技术支持。

图1:法国发展援助管理机制

资料来源:OECD , “Peer Review: France ”, www.oecd.org/dac/peerreviews, 2008.

注:2009年,法国成立由总统主持的法国海外属地部际委员会,负责制定AFD在法国海外属地的战略方向。法国海外属地部际委员会与法国国际合作与发展部际委员会在法国对外援助管理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是一样的。

EGIDE即艾基德中心,也即法国国际交流接待中心;FCI即法国国际合作公司;

ADETEF为法国经济财政合作署。

不同机构在法国对外援助管理体系中的作用各不相同:外交部国际合作与发展司与财政部财政和经济政策司一起,负责指导法国政府的整体对外援助政策,这两部门与法国开发署共同负责执行法国的双边援助。2008年,移民部加入到法国对外援助管理体系。法国开发署是法国双边援助的主要执行机构,也是法国双边援助执行领域的专家库与经验中心,法国开发署强调知识产出,尤其重视战略规划和部门建设研究。在多边援助上,外交部负责联合国系统和健康领域的援助,财政部财政和经济政策司负责多边开发银行和特定领域的援助。

法国对外援助管理体系中多方参与、多样化的援助工具和援助程序体现了法国对外援助的多重目标,使得法国对外援助管理体系十分复杂。法国对外援助管理体系的特征之一是,虽有多个参与方,但是没有任何机构是纯粹的援外机构,这些机构在管理对外援助尤其是双边援助的过程中,仍承担其他领域的职责。如外交部国际合作与发展司负责管理全球所有国家的事务,其中很多国家都不具备接受法国对外援助的资格,也即并非法国的受援国,且其很多职责都与官方发展援助无关。财政部财政和经济政策司负责法国的多边和双边经济、金融事务和国际事务,这其中的很多职责也超出了官方发展援助的范围。法国开发署是法国双边援助的主要执行机构,其职能范围覆盖三个政策领域,即通过对法国海外属地的援助增强内部团结,通过对“优先团结地区”的援助增强国际合作,以及通过提供全球公共物品实施全球治理,但法国开发署在法国海外属地的活动和提供非优惠贷款的行为并不属于对外援助的组成部分。移民部主要负责执行移民和庇护政策、执行移民在法国国内的政策以及管理移民取得法国国籍,但这些活动都与对外援助无关,只有与移民来源国的合作才属于法国对外援助的管理职能。除上述主要援外机构外,其他法国部委也提供对外援助,如国民教育部通过培训项目提供发展援助,但只占其职责的很小部分。如此复杂的管理机构设置,不仅不利于法国对外援助的统一管理,也不利于受援国及其他援助机构与法国开展对外援助领域的合作。为此,2008年经合组织对法国的同行评议(Peer Review)就提出法国应制定统一的发展援助管理战略,并建立能够确保各参与方更加紧密的联系机制,使其对外援助管理体系更加系统化、合理化。

四、对中国对外援助管理体系改革的启示

我国的对外援助理念与法国有很多相似之处。自新中国开始实施对外援助以来,对外援助就是我国对外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在传播文化方面,早期中国的对外援助很少关注这一点,不过,随着孔子学院和海外汉语班的开办以及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援助事业的发展,对外援助在推广中国文化方面将起到积极作用。但与法国不同的是,当前中国的对外援助重视经济利益,尤其是1995年援外方式改革推出中国政府对外优惠贷款援外方式以来,中国援外道路的选择是在考虑了中国和受援国国情的情况下做出的,并且优惠贷款等援助方式有效促进了受援国和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了远好于发达国家的援助效果。但是,虽然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对外援助管理體系也在不断的调整过程中,但仍存在较多问题。现阶段,应将对外援助纳入国家的发展总体战略规划:对外应为外交政策服务,坚持和平与发展,促进和谐世界建设;对内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坚持科学发展观,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为此,改革中国对外援助管理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

中国对外援助管理体系尚在形成过程中,就目前状况看,中国对外援助管理决策机制较为分散,在所有与对外援助有关的正部级部委中,没有专门从事对外援助工作的部委,且缺少对外援助协调机制,尚未形成对外援助的网络化管理。与改革开放初期由专门的对外经济联络部主管援外工作相比,当前的对外援助管理体系的层级不高,不利于对外援助作用的发挥。中国对外援助管理体系改革应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大力加强制度建设,不断提高援外工作法制化、规范化水平。在考察法国及其他发达国家对外援助管理体系的基础上,我们认为中国对外援助管理体系改革可朝着两个方向发展,其一是设立独立的对外援助管理机构,其二是完善对外援助协调机制。

1. 设立独立的对外援助管理机构

在中国,对外援助的统一管理并不是新鲜事,自1961年到1982年,对外援助主管机构虽几经变迁,但这一阶段的对外援助都是由部级单位管理的。 虽然援外管理体系改革自1995年以来就从未停止过,但实际效果却不容乐观。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对国际事务参与度的不断增强,对外援助规模和范围逐渐扩大,援外管理任务急剧膨胀,因此中国对外援助管理体系改革可采取较为激进的做法,即在国务院下直接设立主管对外援助的正部级机构,全面负责对外援助事务的管理,而将对外援助管理职能从商务部释放出来。设立专门的正部级援外主管机构的做法与1961年设立对外经济联络总局的做法类似,独立的对外援助管理机构拥有较高的自主权,可以更好地为中国的对外战略服务,同时还可以提高对外援助的管理效率,有效促进中国对外援助事业的蓬勃发展。已有学者提出过类似建议,即建立对外援助高层委员会和专门机构可以改善对外援助效果,使有限援助资金发挥更大效用,还可以避免各部门之间的相互牵制或重复援助,形成中国对外援助领域决策、管理、评估一体化的系统机制。

2. 完善对外援助部际协调机制

对外援助既要考虑政治、外交上的战略利益,又包含商业和人道主义方面的考虑,如何将这些目标统一起来是对外援助管理体系改革所面临的最重要问题。此外,对外援助是一个统一系统,涉及援外人员、技术、资金、制度和机制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对外援助管理机制改革应注意体制与目标之间的整体性和一致性,使体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对外援助目标。

在中国当前对外援助管理体系中,为减少对外援助领域的条块分割,商务部专门成立了任务小组,定期召集与对外援助有关的机构磋商援外领域相关问题,但对外援助政策的制定仍全部由商务部负责,并提交国家发改委审批,外交部、财政部等在对外援助政策制定中应有的作用和地位并未体现出来。在中国当前由多个部门分头管理的对外援助的情况下,部门间的协调更加重要。从国际经验看,主要援助国均设立了对外援助协调机制。法国国际合作与发展部际委员会、法国海外属地部际委员会在法国对外援助政策制定与执行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鉴于不同援助方式在中国对外援助体系中地位和作用的不同,中国对外援助协调机制应包括所有与援助有关的政府部门。在国务院领导下,中国最早的对外援助协调机制是商务部、财政部和外交部三部委的对外援助联动机制,随着中国对外援助管理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入,部际协调机制正有序推进。2008年,商务部会同外交部、财政部等24个中央部委和单位,正式成立对外援助部际联系机制。2011年2月,部际联系机制升级为部际协调机制。 对外援助部际协调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将更加有利于中国对外援助的发展。

五 小 结

西方国家包括法国在内的对外援助管理体系并非十分完善,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西方援助国在提供对外援助的同时,并未随之为受援国教育等领域提供援助,且倾向于在受援国政府之外设立援助项目的实施单位并在项目完成后撤销这些机构,从而导致西方援助项目未能实现增强受援国能力建设的目的,反而成为削弱受援国发展能力的推手。为使对外援助获得更好绩效,中國在提供援助尤其是优惠贷款的同时,还帮助受援国实施职业教育、为受援国公民提供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学习等,这些举措加强了受援国的能力建设。同时,在援外项目执行过程中,中国十分重视向受援国人员传授技术,在对外援助早期就制定了清晰的技术转移步骤。 因此,在改革中国对外援助管理体系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中国现有体系的优势,在考虑中国和受援国国情的情况下,采取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国际学术界公认的“和平学之父”约翰·加尔通(Johan Galtung)认为发展理论与实践的第一定义就是多种发展模式。 中国充分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并本着平等、民主的精神推动各种文明相互交流、相互借鉴,以求共同进步。中国对外援助管理效率的提高必将进一步促进中国对外援助事业的发展。

国际经济探底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面临新调整,全球经济治理结构出现新变化,对“十二五”时期我国的国际经济环境将产生深刻影响。研究分析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科学把握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给我国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对于编制“十二五”规划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金融危机;国际经济环境;十二五;挑战;对策

一、金融危机后国际经济环境发展态势

起源于2008年美国华尔街进而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和现行国际经济金融秩序造成严重冲击。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面临深刻调整,复苏历程不会一帆风顺,世界经济格局和全球经济治理结构孕育着许多新变化,我国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将呈现以下发展态势。

(一)世界经济将逐步走出衰退,但复苏历程不会一帆风顺

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将逐步走出衰退,但复苏历程不会一帆风顺,仍将受到诸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影响。一是从金融危机的发展前景看,由于银行金融机构资本金损失、流动性紧缺和偿付能力不足问题依然严重,仍面临巨大的去杠杆化压力,剥离处理大量不良资产和坏账需要注入上万亿美元的资金和耗时数年。二是从世界经济面临的调整压力看,全球经济再平衡调整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世界经济难以重现危机前几年的快速增长,需要在调整中逐步恢复。三是世界经济复苏还会受到其他方面因素的制约。美元贬值和未来流动性过剩,有可能在金融市场和商品市场形成新的价格泡沫,影响经济金融的稳定运行。此外,发达国家失业率持续攀升和发展中国家就业压力增大,以及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和地缘政治等非经济因素也会制约和干扰世界经济复苏。

但也要看到,仍存在诸多有利于推动世界经济复苏的有利因素。一是从应对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政策措施看,各国采取了一系列力度空前的大规模综合性措施,这对恢复当前市场信心、扭转经济下滑、促进经济复苏将发挥积极作用。特别是各国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纷纷加大相关领域的投入,积极培育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这有利于推动世界经济复苏和促进世界经济长期增长。二是经济全球化仍将在曲折中继续深入发展,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还将不断取得新进展,资源配置效率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仍将继续促进世界经济增长。三是从以往世界经济的增长趋势和波动规律看,金融危机虽然会造成经济短期减速甚至衰退,但不会改变世界经济长期增长趋势。此次金融危机虽然导致世界经济大幅下滑,但根据以往规律,世界经济在“十二五”时期还是有可能逐步回升到长期年均增长水平。

我们预计,“十二五”时期,世界经济将逐渐恢复增长,总体呈现前低后高走势。预计2011年世界经济将增长3.5%,2012年将增长3.8%,从2013年起增速将达到不低于4%的正常增长。据此预测,“十二五”时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仍有可能达到3.8%左右。

(二)世界经济增长模式面临调整,全球经济失衡将有所缓解

金融危机的爆发表明,以全球经济失衡为代价的世界经济增长模式是不可持续的。金融危机实质上是对全球经济严重失衡的强制性调整,这种调整虽然有助于缓解全球经济失衡状况,但却是以全球经济衰退为代价的。

从中长期看,要想实现世界经济的平衡可持续增长,避免类似危机的再次爆发,必须对以往难以持续的世界经济增长模式进行主动调整。美国等发达国家必须转变负债消费和超前消费模式,适当提高储蓄率;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需要调整出口导向的经济增长模式,适当降低储蓄率,提高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由于经济全球化继续深入发展,全球产业仍将继续向有成本和市场优势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转移,全球产业分工格局决定了现行的全球贸易失衡格局难以根本消除;加之美元仍是主要的国际结算和储备货币,造成全球经济失衡的金融因素也难以从根本上消除。因此,世界经济增长模式的调整将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当前的全球经济失衡虽会有所缓解,但不会完全消除,实现世界经济的平衡可持续发展任重而道远。

(三)经济全球化将继续深入发展,产业调整转移将出现新变化

金融危机后,特别是在我国“十二五”时期,经济全球化仍将继续深入发展。其一,当前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远高于以往,任何国家都不可能脱离世界经济而独立发展,也不可能单方面采取保护主义措施而不受到其他国家的抵制和报复。当前出现的保护主义倾向不可能无限制地加强,更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经济全球化继续发展的大趋势。其二,虽然经济全球化还会不断受到贸易、投资和金融保护主义等因素的干扰,但资本的逐利性决定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基本动力依然存在,加之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十二五”时期经济全球化仍将在曲折中继续发展。其三,随着金融危机的平复和经济的逐步复苏,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和多边贸易体制建设,以及扩大市场开放和继续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仍将是世界各国实现经济发展和繁荣的必然选择。

金融危机后,在经济全球化继续深入发展的同时,全球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转移也将出现许多新变化。一是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有望引领全球产业转型升级。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纷纷加大在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领域的技术研发投入和推动产业化进程,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的发展,有可能引发全球产业结构新的调整重组,推动新一轮世界经济增长。二是发达国家在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国际分工中仍将处于领先地位。发达国家在大力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和运用低碳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仍将继续发展金融、保险、信息、技术、会计和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更加重视发展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和更新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将在电子信息、生物制药、航空航天,以及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领域奋起直追,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三是国际产业转移将在更广范围、更大规模、更深层次上进行。国际产业转移将呈现出多层次、多梯度和多向性,垂直转移与水平转移相互交织,从而形成更加错综复杂的国际分工和产业发展格局。

(四)国际贸易投资将再趋活跃,但会受到保护主义的干扰

随着世界经济逐步摆脱金融危机影响重新走向复苏,预计“十二五”时期国际贸易和跨国直接投资还将再趋活跃。一是国际产业转移将在更广范围、更大规模和更深层次上进行,推动产品内和产业内贸易扩大,并带动相关服务贸易和投资的进一步增长,从而创造出更多的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机会。二是从发展趋势看,区域经济合作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仍将继续深化,区域内产品、资金、技术、人员等要素流动会更加便捷,区内贸易和投资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三是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的迅速发展,将创造出对绿色产品、节能环保技术和设备等方面大量新的需求,带来更多贸易和投资机会。

但是,“十二五”时期也存在一些制约国际贸易和跨国直接投资发展的不利因素。一是全球经济失衡的再平衡调整,特别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将减少消费和提高储蓄率,降低进口需求,制约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增长,从而抑制国际贸易的增长。二是金融危机后各国就业压力增大,一些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明显增强。三是发达国家对来自新兴发展中大国的投资和收购兼并活动,有可能设置更多的障碍和采取更多的限制。

“十二五”时期,国际贸易和跨国直接投资将再趋活跃,重新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预计国际贸易的年均增速将恢复到5%~7%的正常水平,全球商品和服务贸易占世界生产总值的比重继续维持在25%~30%之间,全球贸易失衡状况有望缓解;跨国直接投资将逐步回升,年均规模有望重新达到1万亿美元以上,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跨国直接投资中的比重将进一步提升,能源资源、基础设施、现代服务业和绿色产业将成为跨国投资的重点领域。

(五)气候变化和能源资源问题更加突出,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制约进一步增大

“十二五”时期,气候变化和能源资源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制约将进一步加大,世界各国都面临着转变发展方式的挑战。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类社会的共同责任。其一,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共识,节能减排和发展绿色经济是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但也不可避免地增大世界经济发展的成本。其二,随着世界经济复苏和重新恢复增长,全球能源资源需求还将进一步增大,而能源资源的供给增长有限,价格仍有可能再度大幅上涨,加之世界各国对能源资源的争夺不断加剧,未来能源资源供求紧张和价格高位波动都会影响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其三,随着气候变化和能源资源对世界经济发展约束的不断加大,世界各国必须对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和工业文明的负面效果进行深刻反思,转变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六)新兴经济体地位进一步提升,全球治理结构发生深刻变化

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力量对比将继续此消彼长,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升,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继续增大,主要新兴经济体在国际经济金融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将显著增强,世界经济格局将发生新的深刻变化。其一,发达国家将继续受到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即使经济复苏也只能维持低速增长;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为应对金融危机冲击,转向立足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仍将推动经济恢复较快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进一步增大,在世界经济总量中的份额也会明显提高。据推算,到2015年,美国、欧元区、日本在世界经济总量中的份额分别为18.9%、13.5%和5.3%,比2008年分别下降1.44、1.39和0.84个百分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将达到52.2%,比2008年上升4.7个百分点。其二,金融危机爆发后,由发达国家和主要发展中国家组成的20国集团已经取代八国集团,成为国际经济政策协调和解决全球性重大问题的主要平台。随着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总量中所占份额的继续增加,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中还会争取到更多的投票权和话语权,从而在国际经济政策协调和解决全球性问题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其三,虽然主要新兴经济体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将不断提升,但美国等发达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和科技等方面领先的优势地位不会发生根本改变,发展中国家在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和维护自身利益方面依然任重道远。

(七)国际货币体系孕育新变化,但美元主导地位难以改变

“十二五”时期,世界经济格局将发生深刻变化,国际货币体系也将面临新的调整和变革,美元作为主要国际货币的地位将受到来自多方面的挑战。一是金融危机重创美国经济和金融体系,世界各国对美国恢复金融体系稳定和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信心受到极大打击,纷纷采取措施降低对美元的依赖,以规避美元贬值带来的风险。美元在国际贸易结算、金融市场交易和各国外汇储备中所占比重有可能因此降低。二是金融危机后,国际社会特别是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强烈要求改革以美元为核心的现行国际货币体系。虽然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在我国“十二五”时期还难以出现根本性改变,但国际货币体系变革将不可避免地朝着弱化美元地位的方向发展。三是随着新兴经济大国在世界经济中地位的不断提升和区域经济金融合作的深入发展,美元的独霸地位不仅继续受到欧元不断成长壮大的制约,而且将受到来自人民币等新兴市场国家货币国际化进程加快的挑战。不断增强的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趋势将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朝着更加均衡和公平的方向发展。

总之,在我国“十二五”时期,美元仍将是最主要的国际货币,但其在国际货币体系的地位将进一步削弱,国际储备货币将不可避免地走向多元化,有可能形成由美、欧、中三大经济体货币共同主导的格局。从长期发展趋势看,未来世界各国有可能效仿欧元区的做法,探索建立世界中央银行和全球统一货币,彻底打破美国利用美元的特殊地位主导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金融运行的不合理格局。

二、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金融危机虽然给我国的国际经济环境带来许多新变化,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经济全球化仍将继续深入发展,科技进步还将推动新兴产业发展,世界经济将在调整中走向复苏,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升。但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和科技等方面领先的优势地位不会发生根本改变,综合国力竞争更加激烈,世界经济发展仍存在诸多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既面临需妥善加以利用的机遇,也存在需妥善应对的挑战。

(一)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给我国带来的主要机遇

1.经济全球化继续深入发展仍是我国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经济全球化是我国发挥劳动力资源比较优势,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分工,充分利用国外市场、资源、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加快经济发展的重大机遇。“十二五”时期,经济全球化还将在曲折中继续深入发展,仍将为我国加快发展提供诸多机遇。一是有利于我国利用国际市场规模扩大和进一步开放稳定出口,带动经济增长和就业增加;二是有利于我国继续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人才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技术进步和产业转型升级;三是有利于我国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能源资源合作开发,拓宽能源资源供应渠道,为小康社会建设提供能源资源供应保障。

2.绿色产业在全球兴起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新契机。当前,主要发达国家争相发展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新兴绿色产业,积极培育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预示着未来全球产业调整发展的方向,这为“十二五”时期推进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的新契机。其一,发展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新兴绿色产业,有利于保护环境、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也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结合点和突破口。其二,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正在全球兴起,但还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这为我国赶上新一轮全球产业调整发展步伐,抢占未来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改变我国在全球分工格局中处于低端的不利地位,提供了重要契机。其三,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市场前景广阔,为我国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市场需求提供了重要机遇,发展这些绿色新兴产业也有利于利用节能环保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带动相关服务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3.美元国际地位削弱为人民币国际化带来机遇。国际金融危机后,美元作为主要国际货币的地位进一步削弱,在长期有可能大幅贬值,这为我国在“十二五”时期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带来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其一,美元国际地位的削弱将刺激国际储备货币进一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为人民币成长为国际货币提供更大的空间。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外汇储备规模庞大,具备加快推进资本项目开放和实现人民币可自由兑换的物质基础,人民币完全有可能最终成长为与美元、欧元等并驾齐驱的国际货币。其二,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面临巨大的改革压力,中国等新兴大国在推动建立更加均衡和公平公正的国际货币体系方面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话语权和影响力不断提高,这将有助于我国加快实施人民币国际化战略。其三,为寻找更加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降低对美元的过度依赖,许多国家和地区更加重视加强区域货币金融合作,为人民币首先实现区域化带来新机遇。我国也适时同更多国家和地区建立双边货币互换机制、开展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和发行境外人民币债券,为推进人民币区域化国际化进程进行了有益尝试。

4.世界经济格局变化将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国际金融危机催生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力量此消彼长,主要新兴经济体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将进一步上升,这为我国在“十二五”时期提升国际影响力带来诸多机遇。一是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地位提升必然要求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进行改革,增加包括我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投票权,这将增加我国在国际组织中的话语权和决策权,扩大我国在国际经济规则制定和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中的影响力。二是由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20国集团正在取代仅由发达国家组成的八国集团,成为全球经济金融事务中最为重要的对话磋商协调机制,全球治理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为我国广泛参与全球经济金融事务提供了更多的国际舞台。三是世界经济格局变化还将推动国际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转变,这有利于我国和发展中国家更好地维护自身利益,实现长远发展目标。

(二)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给我国带来的主要挑战

1.世界经济在调整中复苏加大了我国扩大内需的紧迫性。“十二五”时期,我国增加外贸出口将面临更多外部因素制约,难以继续依靠出口拉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紧迫性加大。一是世界经济在调整中复苏不利于全球需求恢复,外需减弱将制约我国出口快速增长;二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将增加储蓄减少消费,由于这些国家是我国主要出口市场,其进口需求下降将对我国出口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三是一些国家为刺激本国经济复苏和增加就业,有可能加强对国内市场的保护,针对我国出口产品的贸易保护主义限制措施势必增多;四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很可能以应对气候变化和减少碳排放为借口,设置诸如碳关税之类的绿色壁垒,严重影响我国相关产品的出口。

2.应对气候变化对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随着后京都议定书时代的到来,“十二五”时期我国将面临更大的减排压力,不仅国内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硬约束增大,而且发达国家也会从各方面施压,要求我国承担减排责任,这对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确定的基本原则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不应承担强制性定量减排责任。但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我国既要维护自身的发展权益,也要变压力为动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新贡献。

3.国际能源资源争夺加剧继续影响我国能源资源供应安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能源资源供求紧张暂时有所缓解,但供求关系长期偏紧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十二五”时期,我国能源资源供应安全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是受政治、经济、安全等因素影响,国际上围绕能源资源的争夺还会进一步加剧,有可能影响到我国的能源资源供应安全;二是出于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考虑,一些国家对我国企业“走出去”参与海外能源资源合作开发设置种种障碍,有可能影响我国建立稳定的海外能源资源供应基地;三是国际能源资源价格仍有可能继续大幅上涨,能否以合理价格稳定地获取能源资源,始终是确保我国能源资源供应安全和降低工业化成本所必须面对的挑战。

4.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措施可能干扰我国对外经济发展。“十二五”时期,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措施还会继续干扰我国对外经济发展。一是除了反倾销、反补贴等传统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外,诸如碳关税之类新型保护主义措施还会层出不穷,加之我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趋紧密,针对我国出口产品的各种贸易保护主义措施还会增多,并由此引发更加频繁的贸易摩擦;二是我国正在成为对外投资大国,会有更多的企业本着互利共赢原则“走出去”开展跨国经营,但也不可避免地与东道国发生利益纠葛,一些国家出于种种考虑,有可能采取各种形式的投资保护主义措施,防范和限制我国企业在海外的发展;三是我国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正处在快速成长期,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将更多地进入到国际金融市场参与国际竞争,为我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但由于金融行业的敏感性,一些金融业务会受到金融保护主义措施的限制而无法开展。

三、应对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的策略选择

国际金融危机后国际经济环境变化,既给我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会带来新的挑战,机遇总体大于挑战,本世纪头20年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没有改变。我们要奉行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外部条件。

(一)扩内需、稳外需,增强国内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在“十二五”时期,要继续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就必须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增强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同时,也要千方百计稳定外需,继续发挥出口对拉动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的积极作用。

在扩大国内需求方面,重点是着力扩大国内居民消费需求,力争使居民消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目前的38%提高到50%左右。一是较大幅度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要下决心调整宏观分配关系,增加居民收入份额,降低政府收入份额,使人民群众有更多的收入用于扩大消费。同时,在微观分配上,要调整资本要素所得与劳动要素所得的比例关系,逐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二是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较大幅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建立健全城镇居民基本住房保障制度,解除群众扩大消费的后顾之忧。要结合财税体制改革和转变政府职能,增加政府对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投入,减少对居民正常消费的“挤出效应”。三是改善消费环境和调整消费结构。要净化消费环境,加大对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惩治力度;还要大力发展方便群众生活和满足群众文化精神需要的各种服务业,扩大服务性消费;此外,要扩大高效节能产品市场占有率,积极引导消费结构升级。

在稳定外需方面,重点是稳定传统的出口市场,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稳定现有促进出口的政策体系,并不断加以完善。保持出口退税政策和加工贸易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为出口企业创造相对稳定的政策环境。同时,要加大对外贸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为企业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二是继续推动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出口产品结构。要继续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努力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继续严控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改善出口产品结构。同时,鼓励和支持出口量大的传统优势产业开拓建立海外自主营销渠道,在延伸价值链的同时巩固海外市场。三是积极应对贸易摩擦,大力开拓新兴市场。要加强对贸易保护主义新情况新动向的跟踪研究,建立更加完善的贸易摩擦预警、应诉和应对机制,充分利用双边和多边渠道,主动防范、积极应对和努力化解贸易摩擦。通过加强双边经济技术合作、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和推动多边贸易谈判等方式,大力开拓新兴市场,努力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

(二)抓机遇、调结构,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在调整需求结构的同时,也要采取必要措施,对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一是加强自主创新,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要使我国经济发展尽快从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更多地依靠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产品参与国际竞争,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二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顺应全球产业转型升级趋势,大力发展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新兴绿色产业,抢占未来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形成新的国际竞争优势。三是加快发展服务业,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全面提升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三)谋共赢、防风险,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十二五”时期,经济全球化继续深入发展仍是我国面临的重大外部机遇。我们要坚持对外开放,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同时也要趋利避害,更加重视防范和有效化解经济全球化的风险和负面影响,确保国家经济安全。一是加快形成双向开放格局。在优化结构、注重质量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领域,优化利用外资的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在积极“引进来”的同时,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和引导我国企业“走出去”,更好地利用国外市场和资源,提高能源资源的供应保障水平,逐步形成双向开放格局。二是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在充分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基础上,与发达国家建立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经贸关系,与发展中国家尽量错开产业竞争层次,进一步扩大进口,逐步实现进出口基本平衡,与世界各国共同创造更大的市场空间。三是构建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建立健全国际经济风险预警、防范和应对机制,重点保障国家金融安全和能源资源供给安全,构建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建立以产业安全为基础的外商投资准入审查和监测系统,切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四)倡和平、促合作,努力营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十二五”时期,我国要始终不渝地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地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以自身的发展促进地区和世界的发展,扩大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在实现本国发展的同时兼顾对方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正当关切。在经济上与世界各国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与世界各国共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推动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要按照国际通行的经贸规则,扩大我国的市场开放和保护合作者的合法权益,支持完善国际贸易和金融体制,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通过协商合作解决经贸摩擦,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努力营造于我有利的国际经济环境。

责任编辑荀福文

国际经济探底论文范文第3篇

日前,中国民营经济国际合作商会举行“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与模式设计”国际经济合作沙龙,邀请专家为会员企业进行专业培训,讨论跨境电子商务为广大民营企业未来所带来的机遇,让民营企业了解出口跨境电商的运营操作,以及其所能带来的商机。

国际经济探底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国际经济贸易;国际经济战略;发展;谈判

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促使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在经济一体化大背景下业带来我国国际经济的飞速发展,在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大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在全球一体化下制定我国的国际经济战略,优先考虑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坚定不移的重要课题。因此,要结合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一、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趋势

1.新兴经济力量发展迅速

世界经济中三股力量的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3左右,它们分别是美国、日本、欧洲等。但是这三股力量进入21世纪后,其经济的发展一直处于缓慢发展的状态。在缓慢的状态下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国内需求不足、人口老龄化加剧、经济增长无核心化等,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发达国家,也无形中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影响。相对世界上其他的新兴力量,其经济增长也出现了令人惊讶的速度,据不完全统计,在若干年之后两者之间的经济力量会出现相对持平的态势。

2.多边贸易体系谈判进展缓慢

当代世界贸易以更加开放、更加包容的态势发展的时候,出现了新型的贸易保护,至此贸易保护主义换了一种形式更加盛行。在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也为上述的问题组织了多次的贸易谈判,但是由于国家之间的诉求点是不一样的,也没有最终的达成。多方国家在很多问题上不能达到一致,致使贸易谈判一直处于僵局。但是在这种局面下仍未组织贸易自由化、全球化的进程。

3.双边、区域自由贸易相对活跃

实现贸易自由化可以通过双边、区域经济合作等措施来实现。双边区域经济合作主要从科博登条约逐渐开始在国际蔓延的。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转型升级势在必行,近些年,随着多边贸易发展进展缓慢的情况下,各国采取了新的途径来解决上述难题。即双边区域经济合作。这种合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壁垒。

二、国际经济贸易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我们既要认识到它的积极的一面,又要认识到它消极的一面。只有充分考虑到其两面性,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1.有利方面

(1)有利于引进外贸投资。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离不开外贸投资,外贸投资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也促进了我国经济贸易的发展。由于我国的现在国情,还不是发达的国家,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所有提升的空间还很大。外资的引入既能使我国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更加的深入,又能在外资的支持下,促进我国经济发生跨越的发展。

(2)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在国际舞台上,国与国之间同台竞技,一个国家在本区域强大,不代表在世界舞台上强大。因此要想在世界舞台上竞争取胜,就得要重组和优化产业结构,使其更加完整、合理。在分工协作上要更贴合实际,从自身的角度上进一步细化。我国的企业也要及时转型升级,利用好转型升级的节点,将自己做大做强,在世界的舞台上取胜。

(3)有利于我国外贸发展。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在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东风下,使我国的外贸发生了质的飞越。摒弃了以往的低级的,没有附加值的困局,开始转向高级的、高附加值的新阶段。这种模式的转变促使外国资本的引入,使得我国企业间的资本流动速度加快,更有效的与国际市场的衔接,合作变得更加顺畅。

2.不利方面

(1)资金问题。资金是国与国之间进行贸易活动的原动力,随着国际经济贸易总量的增加,在资金方面也给我国企业带来了严重的考验,资金缺口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虽然可以通过外资渠道解决一部分,但这对于我国企业来讲,仍然解决不了实质性的问题。再加上外部环境的影响,如经济危机、金融风暴等,使得整个外部经济发展的走势前景不明朗。我国在这种环境下,其在国际投资市场中的竞争力也有所下滑。但是,在面对风险的同时,也充满了机会。一些新兴的国家和地区大力引进外贸投资,无形中对我国的资金引进也产生了负面影响。所以资金问题时困扰我国对外贸易事业的发展的一大难题。

(2)经济波动带来的冲击。经济波动一直伴随着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自由化,它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这些负面的影响通过国际市场环境传递到我国的经济市场中。由于我国还处于发展中时期,经济制度、经济结构还不能不好的匹配。当国外经济波动传导到国内市场时,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应对措施如果不及时跟进,就会出现难以预想的风险,甚至是经济危机。因此,国际市场经济波动对我国来讲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3)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受阻。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会把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放到一个国际舞台上,阻碍我国经济的发展。在国际经济贸易市场中通用的一种做法就是企业之间拼的产品的科技含量、生产效率等,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一直以来都是诟病。一些发达国家的企业凭借着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全自动化的生产线等在世界竞争的舞台上称王称霸,其竞争力是很多企业不发匹敌的。而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世界市场范围内还是与那些企业有很大差距的。在世界走势来讲,我国要积极寻求信息密集型产业,与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相匹配。

三、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背景下我国国际经济战略的制定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加快,我国的外贸易体制也在逐年调整。根据国际经济贸易发展下,我国要根据现有的国情,制定对外贸易发展战略,促进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1.提高出口贸易结构和方式

国家需要对出口战略做出相应的调整,转变对外贸易方式,将对外贸易从数量取胜转变为质量技术取胜;对技术密集型产品在税收上应制定相关优惠政策,促进其较快发展等。

2.实行战略性贸易政策

国家应该鼓励扶持科研机构、企业以及相关高校对高科技研究力度,同时建立高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大力培养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科技产业。除此之外,还应该合理利用研发补贴政策,注重对研发条件的支持。

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服务贸易是国际贸易的兵家必争之地,很多国家已经将其放到了战略地位。服务贸易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参与竞争的国家的战略布局,更能体现出来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现代化水平。但是,我国的服务贸易水平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竞争力还处于较低水平。因此,我国要把新兴生产型服务业的发展放到战略的地位,为在国际竞争中增加筹码。一是政府要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在提高基础设施的规模基础上,在增加人、财、物的投入,为传统服务业的技术改造创造有利条件。二是通过激励措施来提高其服务管理水平、人力资源的开发标准以及劳动人员素质质量,最终实现改善服务质量,优化服务贸易出口结构。

4.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竞争力

产业发展水平和结构的优化决定了一个国家经济贸易的走向。我国要考虑大的国际背景下根据现有的国情调整相应的产业结构,制定适合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国际化产业结构,以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四、结束语

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化带来了很大的动力,发展中国家应该积极投身国际发展的浪潮,积极练就内功,推进国内产业升级改造,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引进外资,与外资企业深度合作。积极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在政策制定上占有一定的主导权,形成良好的国际贸易循环。

参考文献:

[1]徐万华.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中国的国际竞争力[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5).

[2]邹志强.全球经济治理变革对中国与新兴国家合作的启示[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4(04)

[3]张岸元.国际经济环境及我国的对外经济战略[J].中国经贸导刊, 2012(19)

作者简介:熊麒(1993- ),男,湖北省大悟县人,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

国际经济探底论文范文第5篇

一、国际经济关系政治化的内涵和方法论基础

国际经济关系政治化的内涵是特指冷战结束以后国际权利政治对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日益弱化,而国际经济政治对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日益重要的趋势。在这两种国际政治形式的影响下,国际经济关系中的一些具体经济行为被赋予政治的功能,从而使国际经济关系越来越成为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的国家之间的经济往来关系。

我国政治学专家刘德厚教授在深入研究社会政治的基础上,提出了“广义政治”的概念。“广义政治”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关于人的利益全局关系的协调与控制”,或“社会政治主体的利益全局关系所支配的一种社会公共权力活动”,“广义政治”主要包括“经济形式的政治”(即“经济政治”)和“国家形式的政治”(即“国家政治”)。“经济政治”的概念是以马克思主义历史整体观为基础,通过利益分析的方法而提出来的。一定的社会成员的利益全局关系,既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社会政治活动的始源。国际社会也存在着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它既是国际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同时也决定了国际政治存在的必然性,国际政治可以看作是各国之间对国际社会中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的控制和协调。国际社会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包括国家之间的政治利益关系和国家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各国对国家之间的政治利益关系的控制和协调形成“国际权力政治”。“国际权力政治”以一国的军事实力为基础,谋求对他国意志和行为实行控制的政治权力,进而获得本国政治利益的实现;各国对国家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的控制和协调形成“国际经济政治”。“国际经济政治”以一国的经济实力为基础,谋求本国在国际经济格局、国际经济制度和国际经济秩序中的有利地位,进而获得本国经济利益的实现。自从二十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由原来的二极化向多极化转变,国际经济关系联系越来越紧密,世界各国的相互依存度不断提高,相应地国际权利政治对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日益弱化,而国际经济政治对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显得日益重要。

二、国际经济关系政治化的历史必然性

1.经济生活国际化。二战以后,随着第三次科技技术革命的兴起,国际分工的进一步深化,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向深度和广度的方向发展,大型跨国公司的兴起加速了资本、生产要素、人力资源等在国际间的流动。经济生活国际化意味着由疆界和主权分割开来的个别国家经济,已经不可能再保持原来意义上的独立了,它们的经济状况、经济政策、经济目标和经济活动必然要受其他国家的牵制,同时又对其他国家发生影响,世界经济已形成为一个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相互依存的世界经济体系中,各国作为“自我利益”的执行者,通过制定对外经贸政策、管理涉外经贸活动、开展经济外交,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本国的经济利益。

2.政府干预经济的运行和管理贸易政策的兴起。1929——1933年的“大萧条”导致西方经济学领域“凯恩斯主义”的诞生,“凯恩斯主义”的最重要政策主张就是主张政府干预经济,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控经济。以前经济自由主义的主流派地位便被干预主义所代替,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由此而成为西方经济运行中的一个内生变量。冷战结束后,世界各国政府在加强对国内经济干预的同时纷纷加大了对外经济贸易活动干预的力度,以维护本国的经济利益。

3.在国家权利政治逐渐让位于国家经济政治的过程中,国家政治利益日益和国家经济利益紧密联系起来。在世界经济生活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时代背景下,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逐步朝“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状态转化,在这种状态下各国除了考虑本国利益外,还必须考虑各国的共同利益。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开始具有合作的性质,经济利益的实现越来越成为政治利益以至整个利益实现的基础。

4.经济一体化和区域集团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地区一体化一般分为优惠贸易安排,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和完全经济一体化或者政治同盟。在完全经济一体化阶段,区域各国完全废除商品、资金、劳动力等最优流通的人为障碍,采取共同的经济、金融、贸易、财政政策。最典型的欧盟,目前已经实现人员、资金、商品的无国境流动,采取共同的农业政策,建立欧洲中央银行,统一欧洲各国的货币,发行欧元,执行统一的货币政策。

5.日益突出的全球化问题。全球问题是经济生活国际化引起的世界经济相互依存的过程中所出现的涉及各国利益全局关系的重大问题,它不仅包括多边贸易体制、国际金融体制和国际分工体系等重大经济问题,也包括环境、资源、能源和人口等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还包括全球恐怖主义、贩毒、军火、贫困等诸多政治问题。

三、国际经济关系政治化的体现

1.国际政治关系影响国际经济政策的制定。因为经济政策的制定通常受到压倒一切的政治利益的支配,不仅经济制裁和贸易禁运常常是政治斗争的经济武器,而且贸易政策(自由贸易政策或保护贸易政策)也首先考虑到一国的政治需要,就连对外经济技术援助同样往往是实现一国战略和外交目标的经济手段。

2.管理贸易政策。它实质上是一种贸易干预主义,指的是一个国家运用经济贸易手段对另一个国家的事务进行强制或专断的干预,目的在于对另一国家强加某种行为或结果,它实际上剥夺了被干预国家对有关事项的控制权。

3.经济外交。冷战结束后,单以政治强制和军事高压为手段的强权外交已难以实现其对外战略,世界各国均实行以经济贸易为推行其对外战略的手段的经济外交。经济外交从一国对外经济对本国外交活动的决定性影响,或从一国外交活动必然为本国对外经济服务方面来看,是国际政治关系经济化的表现,但从一国外交活动对本国对外经济的影响或从一国对外经济必然服务于本国外交活动方面来看,又是国际经济关系政治化的表现。

4.国际经济协调。国际经济协调是指两个以上国家的政府,为了解决涉及当事国各方利益的国际经济领域的问题与矛盾,通过某种形式的协调,对国际经济活动采取共同干预行动的政策行为。冷战结束后,各国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国际经济协调。

四、国际经济关系政治化的发展趋势

1.国家干预主义将呈现弱化趋势。在世界经济相互依存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一国的对外经贸政策和具体的对外经贸行为,既要考虑该政策的实际效果有多大,更重要的是要考虑他国对此经贸政策和具体的对外经贸行为的反应。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不顾他国的反对,完全出于本国国内政治和对外战略的需要来制定对外经贸政策,否则很容易造成国家利益摩擦和冲突。

2.国际经贸关系仍然将是国际经济关系政治化的主要领域。对外经贸政策制定、涉外经贸活动管理、贸易干预主义、经济外交、国际经济协调等国际经济关系政治化的具体表现,不仅过去主要指向国际贸易领域,今后仍将主要指向国际贸易领域,使国际贸易政治化成为国际经济关系政治化的主要内容。

3.国际经济协调将充分体现在全球协调和区域协调两个层次。全球性经济衰退、国际债务危机、国际贸易和国际收支失衡等全球性问题,客观上要求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为核心的全球经济协调的作用和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区域经济协调可以弥补了全球经济协调因各国经济目标和经济理论不一致、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不相同的局限;另一方面又迫使全球经济协调在区域经济协调形成区域利益矛盾后不得不寻求新的机制以解决新的问题。而全球经济协调不仅可以为区域经济协调创造良好的国际社会环境,而且可以在新的全球经济协调格局下不断促进区域经济协调。

4.国家经济安全战略将是国际经济关系政治化的一个新趋势。张幼文认为国家经济安全指的是一个国家经济整体处于不受各种因素尤其是外部因素冲击,或即便受到冲击也能保持经济利益不受重大损害的状态;维护这种状态的能力以及这种状态和能力所获取的政治、军事安全。经济安全分三个层次:第一,国家经济安全首先是国家经济体系本身的安全和维护这种安全的能力,这是经济安全的核心层次;第二,是经济因素对军事政治安全的影响,主要是经济力量和经济能力对国家权力和军事力量的支撑;第三,是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经济安全问题,主要是非军事政治因素的威胁。

国际经济探底论文范文第6篇

【主持人语】现实世界只有经过多维度理性阐释,才可能在观念形态、理论结构中再次趋于完整和全面,达到思维具体。法学理论的重要功能包括提供一个相对抽象的逻辑框架,以理解规范和决定法律实践。当代世界正处于社会大转型时代。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动,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调整,堪称社会领域的主流律动。在此社会现实力量的作用下,法律体系,尤其是国际法律体系出现了时代性转型,呈现出法律交融的态势。国际法与国内法的交融/公法与私法的交融,是这种变化的主要方面。在此背景下凸显出的经济全球化与国际法的问题,非恪守单一学科(国际公法、国际经济法与国际私法)传统分类研究所能解决,因而,我们必须打通学术疆界,找到新的对接点,进行跨学科研究,才能实现理论突围。此外,中国的法学家尤其是国际法学家还必须密切跟踪国际社会的变化,究其缘由,探其趋向,以理论释解现实,藉现实发展理论,争取在该领域形成具有中国自主性和原始性创新的理论观点与体系。

为此,本刊刊发的“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法的变革”一组开拓性论文正当其时:或重新建构国际经济法的基本范畴,或为一门新分支学科——国际经济行政法提供理论指引,或提供了国际私法与国际经济法关系的新阐释,或提出了跨国经济公法的新理论,体现了高度的理论自觉和清醒的中国自主法学话语意识。这组论文采用的跨学科研究方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这种新的思维方式符合人类认识的发展规律,即从单义性到多义性、从线性到非线性、从绝对性到相对性、从单面视角到多维视角、从单一方法到系统研究。论文刊发后,相信能给法学界带来一定启示。

上一篇:咨询服务贸易论文范文下一篇:民间借贷现状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