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新理念构建新课堂范文

2023-09-23

体验新理念构建新课堂范文第1篇

单位:宁老庄镇中心小学 电话:18712695080 邮箱:1045833683@qq.com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方法

阜阳市颍泉区宁老庄小学 陶金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堂教学要彻底摒弃传统语文教学观念的束缚,要关注学生学习的发展性,尽量呵护学生创新的灵性;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探究性,为其营造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自由探索的空间;关注学生的互动性,提高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率;关注语文学习社会性,把语文学习引向社会和生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宽容地对待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挫折和失败。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程理念;课堂构建

教育必须走进儿童的心灵世界。儿童纯美的心灵在尚未遭到破坏前的卓越表现,应是一切教育和教学的出发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教育实质是对人的培养和塑造,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鲜明个性、完善品格的人。由此可见,如果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发展,去建构新型的课堂,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真正迈向一个崭新的境界!

一、关注学生学习的发展性,尽量呵护学生创新的灵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一代新人。”要实施好这一目标,教师首先必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用心去呵护学生创新的一切灵性。因为,呵护学生创新的灵性是唤起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可是实际的教学中,有许多扼杀学生创新灵性,破坏“宝贵财富”的做法。如:有位教师问学生,冰融化了变成什么?有的学生说变成水,有的学生说变成小河,有的学生回答变成春天。结果回答水和小河的受到表扬,说成春天的被老师斥为“胡说八道”。这个教师的做法令人悲哀——唯一有灵性的孩子被他狠狠打击一番,其结果,或许这个世界上因此少了一位诗人。可与其相反的,一位老师在上完《两只鸟蛋》之后,看到学生仍兴致勃勃,便利用几分钟让大家说说心里想说的话。一位学生要求上台背诵白居易的诗:“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这位教师抓住契机,引导学生进行一番热烈的对话。大家从“不能打枝头鸟”到鸟妈妈怎样照顾小鸟,又说到“我们的好妈妈”。这时,一个学生突然说:“我们的妈妈就像鸟妈妈一样好,因为我们都是鸟蛋。”(全班哄堂大笑)当老师询问“为什么”时,他一本正经地说:“因为我们现在还小,比较容易被坏人带走,如果被坏人带走了,妈妈也会像鸟妈妈一样着急的。”(其他学生赞同了:喔!那我也是鸟蛋„„)我不禁为这位教师关注学生、尊重期待,善于呵护学生的创新灵性的言行而喝彩。

二、关注学习方式的探究性,尽量为学生营造一片自由探索的空间新课程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学生在课程学习方式上由过去的以接受性为主向“自主、探究与合作”的方式上转变如何才能做到让学生自由地去探索,主动去合作,自己获取?我们知道,学贵有思,思贵有疑。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学自己想的,都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能撞击学生智慧火花的地方,教师都应该想办法为其提供机会,那么学生的终身受用的知识就会自然而然地建构起来了。小学阶段,向学生提供了许多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这些内容成为学生探究性学习活动的主要素材,以“问题——探究——新问题——新探究”的基本模式展开。这一过程不仅能使学生学习了知识,重要的是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过程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许多生活必备的经验。例如《穷人》一课的结尾只写“桑娜拉开了帐子”便戛然而止,这给读者留下了一片自由探索的空间也给学生提供了尽显个性的好机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全文,根据渔夫和桑娜的思想变化过程,选择自己的认知情感,推测想象“拉开帐子”后会发生什么事情呢?由于教师善于利用教材留下的自由选择的空间,去开启学生的认知情感,课文体现的夫妻情、邻里情,才尽显其美!在这里,学生学会了自主感悟,学会了合作交流,这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可持续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关注学习主体的互动性,尽量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时仅停留在表面,流于形式,师生之间提问、回答频率很高,并穿插同座之间的讨论,但结果是“问之不切,则其所听之不专;听之不专,则其所取之不同。”这种形式上的交流与主动学习并不能保证所有学生知识的建构。事实上,学习交流,是基于有效的师生、生生之间互动的基础之上的。实现有效的互动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密切相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创设一些具有一定思考性、探究性、思想性、趣味性和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与讨论性练习,才能够实现师生、生生之间有效的互动。其次,交流应是双向的,教师创设有效的问题,学生经过思考或小组讨论,在回答问题后,教师应给以有效的反馈,而不是简单地判断学生回答问题的对与错,或简单地予以更正。教师的介入行为应是:如果学生回答正确、完整,则一定要给予明确、积极的评价。如果学生的回答不周、不足甚至错误,则要引导其找错并加以改正,或指导学生弄清回答的根据和理由,通过再思考先前的回答,或要求学生补充他人的回答。教师这一介入行为,有助于发展学生评价、判断和交流的能力,有助于他们主动获取知识。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相互交流,还应关注学生个体积极主动的求知、充分的言语实践活动,这样“互动”才能落实。要把握这一特点,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率。具体做到:① 参与的时间要充分。要切切实实地把教师的活动时间压下云,教师点拨指导的质量要上去。②参与的形式要多样,要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率,个体学习、小组学习、全班学习应当优化组合。③要参与教学全过程。学生的课堂参与不仅是在教师指导下去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还应当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课堂上参与教学定向、反馈评价、课堂总结。④参与的时机要恰当。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提供最恰当的参与时机。例如,当学生最初接触新教材,发现新知识同他们的认知经验有很大的距离时,就会有困惑,就有参与提问的欲望;当学生学习中有了收获,常常会有表达、参与的冲动;当学生的认识有分歧,与教师的判断有差距时,常常是组织学生课堂参与的极好时机。

四、关注学习材料的储备性,尽量把学生的眼光引向课本外那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有研究者曾讲:“由于已有知识和经验为新的认识活动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因此立足于学生发展的观点上,在从事新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就应十分注意帮助学生获得必要的经验和预备知识。”这种为新知学习服务的必要的经验和预备知识,奥苏伯尔称之为“先行组织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把学生头脑中已储备的与学习新知有关的材料充分地挖掘出来,优化组合,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创新的教学要从封闭走向开放,开放教材,开放课堂,给学生提供“凭借”的机会,实行大语文教学观念,使课堂与课外活动沟通,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各学科教学相互沟通、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课堂教学与火热的社会生活相沟通,扩展外延,丰富内涵。①向课外开放。课前可让学生去感知、去体验,开放学习,让学生事先了解课堂学习内容的背景材料,作好学习的铺垫;课堂学习结束后,可凭借“例子”,尽力拓展,把学生知识的触角引向广阔的知识领域。如语文课学习了《黄继光》后,可让学生去阅读书籍,收集英雄人物的资料,然后为英雄人物建立小档案,内容可以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生活年代、主要事迹、精神品质等等。②向学科开放。如语文课可向自然课开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向数学课开放,可让学生算一算、比一比;向美术课开放,可让学生画一画、涂一涂;向音乐课开放,可让学生听一听、唱一唱等等。另外,体育课中趣味游戏、自然常识中奇妙实验,音乐课中精彩舞蹈,班队课中快乐活动等又成为学生写作的素材。这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整体前进,学生学得有趣、学得生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易于发展。③向社会开放。“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课堂教学应以教材为凭借,让学生投身于五彩缤纷、五光十色、火热的社会生活、大自然中去学习。要利用现代信息媒体,听广播、看电视、看录像、看VCD、上网等,拓展学习渠道,让学生充分利用校外世界的教育资源。教师则适时指点、引导,使学生在广阔的大自然中尽情地学习,享受着开放学习的乐趣。

五、关注学习过程的反思性,尽量宽容对待学生在活动中出现的挫折和失败,新课改倡导“要让学生经历学习的全过程,在自主学习中去体验、感悟学习的乐趣”。要使这一理念落实到位,教师应宽容对待学生创造性活动中出现的挫折和失败,注意发现和肯定学生在已经失败的创造过程中体现的创造热情和进取精神。一位教师在教学《爱迪生》一课时,发生了这样一件“怪”事:他指名学生逐段朗读课文,学生个个读得正确流利,有滋有味,无不令听课教师佩服。当读完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时,学生中仍有一个女生的手高高举着,教师便问:“你有什么问题吗?”“老师,我还想读第四自然段。”真是一语惊四座!那位教师显然也没料到会这样,不由得脸红了。但他很快就镇定下来了,微笑着说:“你想读,那就读吧!”那学生可能真没料到老师能在这种场合满足她的要求,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和紧张,连嗓音也变了,结结巴巴的读完了这一自然段。原以为这位教师就这样草草收场,继续走自己的“路”了。可他并没有请那女生坐下,仍面带笑容地说:“这位女同学可真了不起,敢于在这么多同学和老师面前提要求,可能是因为紧张,读得不太好,但我想她一定能把这段话读好的,你愿意再来读一遍吗?”“愿意!”„„“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获得积极的体验。”假若这位教师面对这位女生高举的双手视而不见或对该生提出的要求不予理睬,只顾走自己的“路”,那学生的学还会积极主动,兴味盎然吗?为了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新评价制度的特色又从何体现?由此可见,教师宽容对待学生的挫折和失败,使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是课改评价制度得以实施的重要环节。新课程旨在构建一个开放的、多元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体系。小学语文教学尤其要重视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面对全体学生,视学生的发展为课程发展的前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学科素养必须成为课堂教学的着力点。

【参考文献】:

[1]李秉德,李定仁.教学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惠中。教师教育新视野——本科学历小学教师培养模式初探。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

体验新理念构建新课堂范文第2篇

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 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 以爱为本, 多一点尊重和信任

“教育不能没有爱,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热爱学生, 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爱心是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教师的爱来源于对学生深刻的认识和了解。知之深, 才能爱之切。学生年龄虽小, 但也有着同成年人一样的情感世界:懂得快乐与痛苦、羞愧与恐惧, 有自尊心和荣誉感。教师对学生应多一点耐心, 少一点急躁;多一些宽容, 少一些指责。尊重和信任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可以说, 尊重是爱的别名。尊重学生, 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 允许学生在思想、感情和行为中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 给他们提供更大的独立的活动空间。把学生作为与自己平等的人来对待, 尊重他们的意愿和情绪, 乐于倾听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和谐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融洽的。当然, 教师的爱决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 一味迁就, 而是爱中有严, 严而有度。严父型也好, 慈母型也好, 良师也好, 益友也好, 都必须以爱为前提。教师的爱是一种责任, 因为爱, 才会有师生情感的共鸣;才会有教和学的同步;才会有师生角色的互换;才会有师生教学的互补。

2 发扬民主, 讲求一点“参与效应”

教育家罗杰斯认为, 教师的态度可以决定教学的成败。在新课程理念下, 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安全、愉悦的学习氛围, 给学生成功、快乐、友爱的享受。教师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 使学生能自由表达、自由参与、充分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人人都有一种参与意识, 都希望自己拥有一定的发言权和自主权, 如果适时让学生们体会“我长大了”的成人感, 重视并满足他们的参与意识, 他们就会以积极合作的态度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其主体的作用。可见, 教学的民主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活力所在。所以我们在跟学生商量事情的时候, 要注意表情和语气, 要有尊重他们的感觉, 而不是敷衍了事。所以我们可以用平常的语气, 就像和一个朋友在说话一样。

3 注重个性, 多一点欣赏眼光

一名成功的教师总是带着欣赏的眼光和积极的心态投身于教学活动。教师真诚的期待不仅能诱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激情, 而且深刻地影响着学生智力和个性的发展。如果师生关系中没有真诚的欣赏, 任何学生都可能失去自信心。所以, 适度的表扬和鼓励, 能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在被欣赏的愉悦体验中奋发、崛起。不容怀疑, 每一个学生都有闪光的东西可以挖掘, 关键是怎样挖掘, 何时挖掘。对学生而言, 被人欣赏特别是被老师欣赏无疑是一种幸福, 是一种被点燃的信任。而教师欣赏学生也是一种境界和美德, 是一种沙里淘金、发现绿洲的快乐。

4 换“位”思考, 让自己真正去理解学生的行为

“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在个别教师中仍然存在, 他们放不下架子, 不能平等对待学生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同时部分教师在管理、沟通上缺乏艺术, 以管代教、以堵代疏, 以批评代替教育的做法挫伤学生的自尊心, 使得他们的行为得不到理解, 拉大了师生间的距离, 并造成学生的封闭心理或逆反心理。很多时候, 老师会觉得学生的行为不可理解, 甚至不可想象。其实, 如果我们换位思考一下问题, 我们就会很好理解他们的行为, 他们的说话态度, 他们的处事方式。因为学生毕竟还是个孩子, 他们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 如他们贪玩, 有时很闹, 自控能力不够, 情绪化, 没有百分之百分辨是非的能力等。如果把孩子想象成跟我们一样做事, 我们就可以理解可以想象了?那样的孩子就不是孩子了。如果是师生之间发生冲突, 我们不妨真正换个位置思考——如果我们是当时的孩子, 孩子是老师, 我们会怎么当这个孩子?这样一想, 我们的“怒气”也许马上就消失了。如果是学生和学生之间发生冲突, 我们不妨把自己当作其中的某一方, 再来考虑如何解决问题。有时甚至可以告诉他们, 如果我碰到这样的事情, 也许会处理得更糟糕。通过这样不同的换位思考, 我们就会心平气和地对待他们, 对他们的错误观点和思想不会要看得太严重。

5 做个“懂很多事”的老师, 让学生崇拜你

在学生的眼里老师是很威风, 很厉害的。他们会做很多东西, 知道很多东西, 可以做很多事情, 极具威信。所以他们很喜欢依靠老师, 信赖老师, 仰慕老师, 模仿老师。这时候我们就应该有老师的样子, 做典范, 做楷模, 要求他们做到的事情, 我们要先做到。而且, 我们要尽量解决他们的问题, 为他们撑起一片天。当学生遇到疑问的时候, 我们要主动关心, 伸出援手, 指导他们去解决困惑。千万不要让我们的威信降低, 所以我们要不停地学习和进步。让自己知道很多很多的事情, 也让自己知道学生世界里很多很多的东西, 在学生心目中老师就是“很棒的”代名词, 所以他们很喜欢老师。

教师和蔼的态度, 亲切有神的目光, 真诚的信任和鼓励, 是学生乐学的动力。在新课程的理念中, 师生之间不仅仅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 领导者与被领导者, 成熟者与未成熟者, 有知者与无知者, 长辈与晚辈等多重角色的关系, 更重要的是师生之间还是朋友关系。这就必然要求教师在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权威性的同时, 还要有让学生认为你是他们能够信任的朋友。即要有渊博的学识和良好的教学艺术, 有对学生始终如一的关怀和爱护、无私和没有偏见的品格, 有庄重的仪表和举止等, 还要有朋友的那种知心知意。只有当你真正成为充满人格魅力的教师, 才会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才会使你担当的教育角色发出耀眼的光彩。

实现师生关系的和谐不仅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需要, 也为教学过程中教与学之间信息的传递与反馈提供了有利条件。新型的师生关系没有固定的模式, 但其重要意义却显而易见。

摘要:和谐, 是古往今来人类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和愿望。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将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同样也给教师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特殊、奇妙的作用。在新课程教学中, 这种作用尤为明显重要。它像一根彩带拉近了师生心灵的距离, 使学生学习动机由单纯的认知需要上升为情感需要, 使教师工作动机由职业需要上升为职责需要。

体验新理念构建新课堂范文第3篇

1不能用理性的分析代替学生的体验

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总喜欢用传统的语言分析法来设计自己的教学活动,理性的分析充斥课堂,取代了学生的体验。 课文的思想感情和语言艺术,都是教师灌输到学生头脑中的。 教师对文本进行“庖丁解牛”式的条分缕析,顶多只能让学生“知道”课文的思想感情、构思方面的特点和语言方面的特色,但作品的丰富内涵及作品的语言之妙、形式之美,学生是不能真正领会的。 课改背景下的阅读教学,教师要想方设法优化策略,引发学生的联想、想象,丰富学生的独特感悟,以增强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效度。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用心思考怎样为学生营造相关的体验情境,进而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感悟并生成富有个性的体验;要用心思考怎样以自己的体验来唤起学生的体验。 如,笔者教学《散步》第二课时,是这样引导学生体验的: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能触动我们的心扉,只要我们拥有一双慧眼,做生活的有心人,哪怕细小的事情也能给我们以启迪。 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跟作家莫怀戚一起去“散步”,去感受作家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 请同学们潜心阅读,读后说说你从课文中你体验到了什么。 学生充分阅读课文之后,笔者请同学们在小组内畅谈各自的感受,说说自己的体验;最后,各小组推荐同学代表发言。 有的学生说自己体验到了亲情的可贵,有的学生说自己体验到了家庭的温馨,还有的学生说自己体验到了责任的重大……学生的体验是丰富多彩的,那么,这种体验究竟是来自文本的哪些句段呢? 笔者让学生再次沉潜于文本之中,去找寻依据。 上述教学环节,笔者非常关注学生的体验,首先用富有情感的导入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分组讨论的目的, 是让学生彼此交流感受,分享思想。 面向全班的汇报,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张扬个性的平台。 整个教学活动,笔者拒绝生硬的灌输,而是把感悟、体验、交流的机会留给了学生。 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也没有重复教辅书上编者的套话,而是富有个性的体验。

2要尊重、珍视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

阅读课堂要加大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和相互交流的力度,以帮助学生生成体验,提升理解层次。 教师尤其要做好体验性的学习指导, 组织学生就文本内容与表达形式进行深入的交流。 面对同一文本,由于学生的阅历、视野、理解能力及价值观的不同,产生的体验也各具特色。 教师要尊重、珍视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并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分享,实现思想观点的碰撞与融合。 比如,一位教师教学议论文《敬业与乐业》,运用课件呈现了梁启超先生和拿破仑将军关于职业和追求的两句名言, 请大家谈谈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有的学生认为职业没有高下之分, 不管是当领导还是当职员, 只要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责尽力, 作出自己最大的贡献就是优秀的, 就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有的学生赞同梁启超先生的看法,认为每个岗位都有它自身存在的价值,每个人都是在自己的岗位上为社会、为国家尽自己应尽的一份责任。 不同的工作只是不同的社会分工而已,每个恪尽职守的人都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有的学生尤其欣赏拿破仑的话,认为社会充满竞争和挑战,“人往高处走”,选择职业固然重要,挑战自我理重要。 只有通过挑战自我,才能获得更优厚的待遇和精神享。 多数学生都觉得梁启超先生和拿破仑将军的话都有道理,前者是说要立足本职,岗位成才;后者是说要积极进取,超越自我,这是两个不同的角度。 最后执教者结合同学发言进行简要总结。

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一个特点, 这一特点决定了学生阅读体验的多样性。 为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应追求这样一种理想的境界:在学生自主阅读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广泛交流和分享, 以实现心灵火花的碰撞和彼此思想观点的接纳。 教师不应抱着教参不放,不能以“权威”自居,尤其不能以传统的讲授式教学理念来设计课堂教学活动, 不能用标准答案来束缚学生的思维, 不能强求学生接受教学用书上规定的结论,进而排斥了学生体验的差异性和丰富性。

3引导学生在亲身参与的阅读实践活动中生成体验

体验式教学要切实组织好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 学生只有亲自参与实实在在的阅读实践活动,在与文本零距离的“亲密接触”的对话中,才能实现自我领悟。 体验式学习强调的是情境创设与亲历过程,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笔者教学《斑羚飞渡》, 在讲述相关段落之后,直接切入到“斑羚飞渡”的段落,在学生充分阅读文本之后,又用多媒体播放斑羚飞渡的FLASH,屏幕上老斑羚像掉了翅膀的鸟儿一样笔直坠落山崖的情景让学生不由得从心底发出惊叹,此时此景借助画面定格在学生心中。 接着, 笔者要求学生潜心默读、声情并茂地朗读;然后组织学生分析相关段落,并启发学生思考:假如你是猎人,看到眼前这一幕,会有怎样的感想? 笔者让学生想象假如自己是猎人,看到眼前这一幕有何感想,该环节的设计有助于深化学生的体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以唤起学生内心的震动。 学生通过阅读实践活动亲身走进文本,感受作者的情感。

摘要:语文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关注、丰富学生的“体验”。体验式教学要切实组织好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只有亲自参与实实在在的阅读实践活动,在与文本零距离的“亲密接触”的对话中,才能实现自我领悟。

体验新理念构建新课堂范文第4篇

一、从战略角度认识“旅游”与“文化”的关系

“旅游”与“文化”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文化”需要通过“旅游”这个重要载体来传承、衍生与流通;而“旅游”本身又是一种文化认知的过程和表现形式。所以说,“文化”与“旅游”的整合是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人民精神和物质生活的内在需求。

当前,“特色小镇旅游”以政府主导、企业助力、社会参与的模式,依靠着风格、风貌与风情的个性,成为越来越多游客关注的目的地。尤其在国家提出“全域旅游”的概念后,很多乡镇投身到“旅游小镇”的规划和建设当中,逐渐升温,形成了一派热闹纷呈的景象。2014年,国务院颁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指出“具有特色资源、区位优势的小城镇,要通过规划引导、市场运作,培育成为文化旅游、商贸物流、资源加工、交通枢纽等专业特色镇”。河北省于2016年8月发布了《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特色小镇的指导意见》,指出“特色小镇是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打造,具有明确产业定位、科技元素、文化内涵、生态特色、旅游业态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呈现产业发展‘特而精’、功能集成‘聚而合’、建设形态‘小而美’、运行机制‘活而新’的鲜明特征。”

2017年,国家住建部先后两批公布了全国特色小镇名录,河北省12个小镇上榜。随后经过遴选,河北省又公布了省内30个特色小镇创建名录,河北省特色小镇建设开始驶入快车道,也为精准扶贫、美丽乡村创建以及新城镇建设注入了活力,为农民的经济收入创收和生活品质提升提供了新的保障。但总体来看,河北省的旅游小镇建设处于参差不齐的状态,很多小镇在经济动力发掘、市场资源配置、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服务功能等方面还显得滞后。小镇在外形外貌、服务设施、娱乐项目方面侧重过多,重复性、仿制性以及盲目嫁接的情况不断出现,对于保持传统的原始风貌和人文民俗上有所轻视,甚至出现了文化遗产被破坏改造,建筑景观与传统风貌不协调等情况,在如何让游客增加文化体验方面也还有很多薄弱环节。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代中国,“旅游”已不仅仅是一种业态的表现,更代表着老百姓幸福指数的提高。在国家新的“文化和旅游部”组建的视域下,未来成功的旅游目的地必将是文化旅游模式的呈现,要从场所中摄取文化因子,带给游客感官、行为、思维和情感上的享受,激发人们更充分的审美情趣。

“特色小镇是共享协同空间治理的新模式,而产业链整合架构、旅游目的地发展架构、新型城镇化发展架构成为了特色小镇发展框架。”一部分旅游小镇的规划者和管理者存有这样的传统认识———即旅游小镇就是服务于游客的娱乐需求和观赏需求,这是片面的。真正的小镇都应通过自身文化内涵的展现、运行和循环,发挥其教育、辐射和互动作用,展示一个健康小镇的生态文化模式。文化是旅游小镇的基本身份符号也是其维持自身社会生态的基本动力;文化是旅游小镇的最大竞争力,具有无限开发的潜能;文化的创意是旅游小镇景观设计和服务功能考虑的必然因素;发展文化的产业是满足旅游小镇居民物质和精神需求的必由之路。而在市场现实中,成功的旅游业者也都会围绕着“文化”做文章。旅游者以追求精神享受为目的,本身就是文化消费,而旅游服务人员的人文素质、旅游目的地的历史传说、风土人情、人文景观、文化活动、手工艺术等也都是文化作用的体现。

二、河北旅游小镇文化体验项目的系统构建

小镇本身是一个大的生态系统,而文化作为系统中的重要脏器。贡献着巨大的能量。文化更多是以一种意识形态的模式出现,即使有一些物质的呈现,但总体上看,文化是软性的,是意识性的,它带给人更多的是心灵的启迪,最小的消耗资源,产生高附加值的“产品”。它又可以高速的流动,随意地附加在各种事物上,形成多种形态,对事物产生影响,变换各种性质。

(一)探寻文化脉络

在河北的旅游小镇规划中,我们首先需要明确小镇的特色和定位,遴选各自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既代表着小镇的传统,又彰显着小镇的气质。它维系着小镇的生命,由历史故事、人物,遗址遗存、民俗风情、传统工艺等部分组成。哪些属于燕赵文化,哪些属于京畿文化,哪些属于码头文化,哪些属于长城文化,哪些属于海洋文化,哪些属于平原文化……这些界定,都很重要。努力挖掘小镇的文化资源,探寻小镇的文化脉络,摸准文化的方向,寻找差异化优势和独特性内涵,明确地域文化内容,就是在为小镇塑造该有的灵魂。

(二)搭建文化骨架

在文化脉络的指引下,搭建小镇的文化骨架,即文化载体,会支撑小镇文化特征的丰满。一般情况下,街道、店铺、宅院、祠堂、戏楼、广场、花园等构成了小镇核心的载体要素,这些要素紧凑有序又合理的布局构成了小镇完整的结构。要遵循灵活性、适度性、和谐性的原则,保证各个要素之间有效的串联,要促进人流、物流的移动。

(三)塑造文化形态

建筑和景观最能体现小镇的风貌,不同的小镇文化,自然应该营造不同的风貌,这是对小镇产生基本印象的必要条件。要“推动传统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乡土风情、田园风光等与城市的现代化相结合,在凸显个性文化的同时,紧随时代脚步,不忘创新”要以小镇的“功能定位”为出发点,以“历史文化”为导向,以“地形地貌”为根据,形成个性化、艺术化、传承化的人文风情。在景观设计时要思考运用什么样的方式表达地域文化,怎么样将地域文化根植到小镇的角角落落。我们要大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旅游小镇传统文化进行复原、重现和再生。要充分需遵循生态原则的基础上,以修为主、以建为辅的要求,最大限度地保存原有的村镇风貌,不搞大拆大建。要保护好居民生活原生态的文化环境,杜绝盲目仿古或是特意的拼插、嫁接。

(四)植入业态信息

商业业态能促发旅游小镇的活力,改善小镇居民的生活,也为旅游者提供基本的服务。要营造政府、企业、小镇民众三方权责的政策保障环境。尊重市场化指向,以大众需求性、参与性、体验性为基础,构建大众化产品服务体系。在旅游小镇规划设计中,要对小镇的商业业态进行科学的评估和设计。让餐饮、住宿、娱乐、休闲、特产商品、文创纪念品等产业有序可控的发展,体现公益、共享、消费三方的理念,既不影响小镇居民的正常生活,又能满足游客的基本需求,保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的平衡。

(五)立足民众生活

旅游小镇本身是一个复合的综合体,要在功能规划中谨慎细致。小镇旅游与民众生活要并重,小镇既是旅游区又是生活区,生活与旅游互补互利,共生共进,推动生产、生活、生态的有机融合。为居民提供就业和服务,给他们搭建创业平台,坚持文化的教育和反哺功能,让小镇居民成为小镇文化最好的代言人和传播者。

(六)发挥外溢功能

以小镇旅游为圆点,最终是要健全公共服务机制,带动乡村生态宜居,相关人才培育以及休闲农业、特色物产加工、商品贸易、会展等产业的协调发展。小镇一端连着农村,一端连着城市,可以把城市中先进的经验带到农村,缩小城乡的差距,也可以让城市体会到更多农村淳朴的生存状态。最终由点带面,可以促进整个地区集群发展、链接发展、递进发展,并吸纳政府部门、高校、研究所等智库力量,提供前瞻性的决策咨询与建议,形成产业、交通、城建、土地等多面向的精准融合。

三、河北旅游小镇文化体验项目的实践

旅游小镇应该在挖掘看点业态的基础上,通过氛围营造、科技互动、文化创意等方式,对其进行休闲化、体验化的包装。要升级互动方式,形成沉浸式体验,通过情景再现、角色扮演、文创植入、科技智能等方式增强大众的参与性,提高吸引力。要让每一处场所都具有体验式的功能,要保持普通民众原汁原味的生活常态,要避免小镇空间的荒废,做到空间功能的最大化。要根据营业时间的不同,设计不同的项目,季节、节日、周末、夜晚等时间点都应有特殊的呈现,制造智慧、文艺、精致的旅游现场感。同时,要通过多元化、主体化的基础要素来增加游客消费的选项,打造品牌,培育重点人群,延伸深度消费。

结束语:

综上所述,旅游特色小镇的开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开发过程中,要从定位体系、文化梳理空间结构、产业基础、经营业态等方面进行高质量的规划引领,最终目的是保护村镇的生态环境,挖掘传统文化,提升文明程度,促进文化交流、培育特色产业。运营管理者是中枢大脑,对小镇的未来担负着责任,既要让小镇富有竞争力,靓丽多彩,又要呵护它、善待它,让它有血有肉,让它的关注度、经济效益和人们的幸福指数成正比。河北是文化大省,也是小村镇居多的省份,在全国文化旅游小镇的建设的大潮中,河北可以充分利用政策环境和战略机遇,争取多结硕果,多出标杆,在城镇化改造进展中力争发挥示范引领的作用。

摘要:当前,“小镇旅游”以政府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共同参与的模式,依靠着独特的风格、风貌和风情,成为越来越多游客关注的焦点。但是目前,河北省的旅游小镇建设处于参差不齐的状态,重复性、仿制性以及盲目嫁接的情况不断出现,旅游小镇在外形外貌、服务设施、娱乐项目方面侧重过多,对于保持传统的原始风貌和人文民俗上有所轻视,尤其在如何让游客增加文化体验方面还有很多要做的工作。在国家新的“文化和旅游部”组建的视域下,未来成功的旅游目的地必将是文化旅游的呈现,要从场所中摄取文化因子,带给游客感官、行为、思维和情感享受,激发人们更充分的审美情趣。

关键词:河北旅游小镇,文化体验模式,文化生态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R].2014.

[2] 冀发〔2016〕30号.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特色小镇的指导意见[R].2016.

[3] 白万纲.特色小镇往何处去[J].企业管理,2017.

体验新理念构建新课堂范文第5篇

化学新课程的显著特点是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构建“自主探究、合作”的新型学习模式,从而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及师生交流方式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国家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标志着化学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崭新时代。《标准》确立了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强化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发展功能,无处不渗透着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以发展为本。当前,摆在广大化学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化学课堂中贯彻《标准》新理念——关注学生的发展,或者说怎样改革化学课堂教学才能落实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为此,笔者结合学习和教学实际谈一些自己的体会。

一、教学设计应以学生为中心

以往的教学设计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这样很容易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整天的处于一种被动的应付、机械的训练、死记硬背、简单的重复之中,对于所学的内容是生吞活剥、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那么,我们怎样能想象和指望他会成为一个高素质的人?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能够具有创新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和美好生活的建设者,就要在教学设计中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确定目标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鼓励学生参与目标设计。结合化学学科特点,为学生提供开放的、面向实际的、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把教材变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以社会、生活中现实问题立意,结合社会热点、焦点、科技及人类密切相关的问题为素材,结合巧妙设计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课时教学设计要体现一节课的全过程,但不需要将各个环节一一罗列,时间分配上要留有余地,应突出重点,突出设计理念及思路。设计时多进行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学生,这一课题的学习中我有哪些问题、想法和作为?大致步骤可分为:

1、教学分析:教材分析,学生分析,相关课程资源,背景资料等。

2、教学目标:①情感态度目标;②知识技能目标;③过程与方法目标。目的的确定要从学生、学校、地区的实际出发。

3、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4、教学用具:实验器材、课件设计、目标反馈练习、教学媒体等。

5、教学活动设计:情景创设、提问设计、学生活动设计、设计说明、估用时间、总结、拓展、板书设计等。

二、在化学教学中关注三维目标的实现

新课程改革已将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列为化学课程目标,在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寻找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化学世界,并结合化学提供的丰富素材,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教学中我们要处理好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的关系,实际教学过程是知、情、意、行交织统一的过程,需要做好整合过程,实现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过去由于过分追求知识与能力目标,忽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课堂上基本上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缺乏师生之间的交往和感情共鸣,课堂单调、古板、导致知识掌握不牢固。在新理念驱动下,教学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水的组成”的探究活动中,教师可设计如下基本思路:①展示水资源的重要性,同时提出“水的组成”,自然地引入本课题的学习;②质疑、猜想,让学生提出有关水的组成的猜想;③学生分组动手实验探究,并记录现象和数据;④数据处理,运用物理、数学的相关知识推算水分子的构成;⑤运用分子、原子、元素等概念解释探究现象;⑥讨论、交流总结形成结论。实践证明这种设计效果非常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注重科学探究的设计和培养,不仅使知识与技能目标得到较好的落实,而且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得到很好的体现,使课堂活泼而有吸引力、生命力。

三、引导学生转变自己的学习方式,教为学服务

传统的学习方式是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构建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的信息,而根据先前认知结构主动地有选择地知觉外在信息,构建当前事物的意义。”那么教育改革就要落实到学生学习行为上,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教和学的全过程。新课程理念强调培养学生全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注重过程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情感,结合化学教学的学科特点,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例如,在“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这一课题的教学设计中,根据当地的情况(丙麻山区)分析,水污染这一内容学生较陌生,但水资源的缺乏学生体会很深刻,为此我设计了自主学习的课题:①丙麻乡水资源的分布及质量调查;②淡水资源短缺与我乡的经济发展;③给乡政府的建议书: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④给全校师生的倡议书:节约每一滴水。而对水污染则用讲座、组织学生观看视频资料等方式进行。在开展这些活动的同时,教给学生方法,而课堂则变为学生讨论、交流的场所,教师及时点评和鼓励,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重在服务。在活动中学生学会了自主、合作的学习方法,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

四、贴近生活,优化化学课程资源 在教学中尽量多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及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并获取有关知识和经验,挖掘素材,优化化学课程资源,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最终上升为理论,再从理论回到生活,加深学生对“科学—技术—社会”观念的理解,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例如:①(序言)收集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并加以比较有什么不同?②(燃烧及缓慢氧化)探究燃烧条件灭火的方法→解释“天火”“鬼火”等自然现象;③(质量守恒定理)探究化学变化前后的质量变化→解释木柴燃烧后剩余的灰烬比木柴的质量少;④(甲烷)农村沼气的使用前景、西气东输、常见化学纤维的简单区分;⑤(铁)现代工业的支柱——金属材料;⑥(酸碱盐)胃酸病人用药调查、自制酸碱指示剂、水垢的成分及除去、化学肥料的合理使用。教学中多开发这样与生产生活贴近的资源,既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又强化了人与自然环境共生共荣的意识。

五、教学中重视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当今社会,人类面临着人口、环境、能源、资源、健康等问题的挑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多学科的协同努力。化学与物理、生物、地理等学科有很多的联系,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有目的的设计一些跨学科的学习课题,使学生在已有各学科的基础上,对问题的认识尽可能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①二氧化碳与光合作用;②溶液与生命运动;③土壤的简单分析;④水资源的分布;⑤赤潮和水华现象;⑥水溶液的导电与金属的导电;⑦新能源的开发使用;⑧食品添加剂的种类、作用及不良影响。这些课题的学习中,学生体会到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使学生从多角度去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决策能力、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体验新理念构建新课堂范文第6篇

一、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就要在教学设计中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确定目标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鼓励学生参与目标设计。结合化学学科特点,为学生提供开放的、面向实际的、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把教材变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以社会、生活中现实问题立意,结合社会热点、焦点、科技及人类密切相关的问题为素材,结合巧妙设计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课时教学设计要体现一节课的全过程,但不需要将各个环节一一罗列,时间分配上要留有余地,应突出重点,突出设计理念及思路。设计时多进行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学生,这一课题的学习中我有哪些问题、想法和作为?大致步骤可分为:

1、教学分析:教材分析,学生分析,相关课程资源,背景资料等。

2、教学目标:①情感态度目标;②知识技能目标;③过程与方法目标。目的的确定要从学生、学校、地区的实际出发。

3、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4、教学用具:实验器材、课件设计、目标反馈练习、教学媒体等。

5、教学活动设计:情景创设、提问设计、学生活动设计、设计说明、估用时间、总结、拓展、板书设计等。

二、 在化学教学中三维目标的实现

本次课程改革,将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列为化学课程目标,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寻找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化学世界,并结合化学提供的丰富素材,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教学中我们要处理好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的关系,实际教学过程是知、情、意、行交织统一的过程,需要做好整合过程,实现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过去由于过分追求知识与能力目标,忽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课堂上基本上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缺乏师生之间的交往和感情共鸣,课堂单调、古板、导致知识掌握不牢固。在新理念驱动下,教学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水的组成”的探究活动中,教师可设计如下基本思路:①展示水资源的重要性,同时提出“水的组成”,自然地引入本课题的学习;②质疑、猜想,让学生提出有关水的组成的猜想;③学生分组动手实验探究,并记录现象和数据;④数据处理,运用物理、数学的相关知识推算水分子的构成;⑤运用分子、原子、元素等概念解释探究现象;⑥讨论、交流总结形成结论。实践证明这种设计效果非常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注重科学探究的设计和培养,不仅使知识与技能目标得到较好的落实,而且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得到很好的体现,使课堂活泼而有吸引力、生命力。

三、 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教为学服务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构建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的信息,而根据先前认知结构主动地有选择地知觉外在信息,构建当前事物的意义。”那么教育改革就落实到学生学习行为上,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教和学的全过程。新课程理念强调培养学生全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注重过程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情感,结合化学教学的学科特点,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例如,在“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这一课题的教学设计中,根据当地的情况(宁南山区)分析,水污染这一内容学生较陌生,但水资源的缺乏学生体会很深刻,为此我设计了自主学习的课题:①西安乡水资源的分布及质量调查;②淡水资源短缺与我乡的经济发展;③给乡政府的建议书: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④给全校师生的倡议书:节约每一滴水。而对水污染则用讲座、科普小电影等进行。在开展这些活动的同时,教给学生方法,而课堂则变为学生讨论、交流的场所,教师及时点评和鼓励,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重在服务。在活动中学生学会了自主、合作的学习方法,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

四、贴近生活,优化化学课程资源

在教学中多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并获取有关知识和经验,挖掘素材,优化化学课程资源,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最终上升为理论,再从理论回到生活,加深学生对“科学—技术—社会”观念的理解,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例如:①(序言)收集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并加以比较有什么不同?②(燃烧及缓慢氧化)探究燃烧条件灭火的方法→解释“天火”“鬼火”等自然现象;③(质量守恒定理)探究化学变化前后的质量变化→解释煤燃烧后剩余的灰烬比煤的质量少;④(甲烷)农村沼气的使用前景、西气东输、常见化学纤维的简单区分;⑤(铁)现代工业的支柱——金属材料;⑥(酸碱盐)胃酸病人用药调查、自制酸碱指示剂、水垢的成分及除去、化学肥料的合理使用。教学中多开发这样与生产生活贴近的资源,既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又强化了人与自然环境共生共荣的意识。

五、重视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当今社会,人类面临着人口、环境、能源、资源、健康等问题的挑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多学科的协同努力。化学与物理、生物、地理等学科有很多的联系,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有目的的设计一些跨学科的学习课题,使学生在已有各学科的基础上,对问题的认识尽可能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例如:①二氧化碳与光合作用;②溶液与生命运动;③土壤的简单分析;④水系的变迁及水资源的分布;⑤赤潮和水华现象;⑥水溶液的导电与金属的导电;⑦新能源的开发使用;⑧食品添加剂的种类、作用及不良影响。这些课题的学习中,学生体会到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使学生从多角度去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决策能力、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当前,新课程已进入了全面推行阶段,我区二期“课堂质量工程”也已启动,这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同时又为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们应不断反思总结,以适应新理念下的化学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上一篇:突发停电停气应急预案范文下一篇:校车安全保障措施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