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崛起对中国的启示范文

2023-09-23

美国崛起对中国的启示范文第1篇

一、美国小班化是什么情况?

小班化教学是欧美发达国家普遍推行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部分州开展了缩小班级规模的实验。1999年,美国政府开始实施缩小班级规模计划,这是1999年教育部拨款法案的一个内容。从已知的研究,如:对田纳西州、威斯康星州和加利福尼亚州相关项目的评估发现,合格教师指导下的小班教学促进了学生学业成就的提高,增强了学生个体关注,减少了课堂干扰。低年级小班教学使学生的基础数学和阅读技能得到了加强。从长期效果来看,学生的留级率低,重新进入大班教学后学业成就仍然逐年进步,学生的大学升学水平也提高了。

二、美国小班化和中国小班化有什么区别?

美国推行小班化的初衷是为了提高教育质量。美国研究证明,小班教学对大部分处境不利的学生产生的影响最大,最贫困的社区需求最强烈。所以,美国小班化项目的经费重点拨给贫困社区,每个州把经费的80%根据每个区内贫困学生人数拨给学区。剩余的20%的经费,可以根据招生人数进行分配。

我国小班化的提出是在适龄入学儿童数量减少背景下对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受计划生育政策影响,适龄入学儿童数量有所减少,教育资源相对充裕,而另一方面,家长对子女接受优质教育提出了更高期望。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大中城市开始了小班化教学的探索。从教育改革本身来说,小班化教学的探索也是从批量生产的大班教学向个性教育、因材施教方面转变。对改进教育观念、优化教育资源等,都提出了很高要求。

三、美国小班化教学引起了哪些争议?

美国一些教育和研究部门对小班教学持不同意见,绝大多数的态度是支持和肯定的。世界最大的独立测试机构“美国教育测验服务中心”的一位研究人员发现,小班教学确实有助于数学学习成绩的提高。一些州的教育决策者,认为低年级学生人数较少的班级学习成效较好。小班教学对那些在高消费地区的贫困学生的益处特别明显。研究还发现小班教学对四年级和八年级学生的影响方式不同。前者主要效果表现在师生比提高,直接刺激学生的学业表现。而后者则是对教学环境改善,减少缺课和学习中断等学习障碍。

规模也带来不少非议和反面意见。批评者的主要理由是:1.实施小班教学的代价太高。若全国平均每班减少10名学生,估计需多支付教师费用85亿美元,这完全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2.合格师资紧缺。一些学区,特别是偏远和市区的贫困学区,本来就已经出现班级超额和经费短缺,许多教师缺乏实际的教学经验,教学质量堪忧,更何况没有多少教师愿意到贫困地方教书;3.教育设施不足。新班级增加,但没有足够的教室供新班级使用,导致学校纷纷设置临时教室,不能满足学生长期稳定的学习需要。

四、美国小班化对我国有哪些启示?

美国崛起对中国的启示范文第2篇

五、六世纪的欧洲,见证了两个超级大国的诞生,它们就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他们通过跨海航行,葡萄牙开辟了从大西洋往南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的新航线,哥伦布从西班牙抵达了美洲,麦哲伦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随着新航线的不断开辟,葡萄牙和西班牙也不断通过一路的殖民掠夺,瓜分着世界,分别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殖民帝国。然而,这两个在十六世纪上半叶发展至鼎盛的超级大国却没能得以长久地繁荣与兴盛,由于他们没有对工商业给予足够的重视,很快走向了落末。由此可见工商业发展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对于我国同样适用,始终不要忽视工商业的重要性。

2、 荷兰:通过设计制造造价低廉的船只进行跨海贸易,并因为有利的地理位置,迅速占据了市场,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联合股份公司——东印度公司,垄断了当时全球一半的贸易,并且建起了世界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创办现代银行,发明了沿用至今的信用体系。成为十七世纪的佼佼者。直至今天,他们开创的商业规则仍然产生着影响。由于我国在国土面积、人口资源等方面的自然条件优于荷兰,如果能再加以对商业的发展,也许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3、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对航海探险与贸易的支持、开明的君主立宪制,为英国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为工业革命做好了准备。颁布了世界上最早的《专利法》鼓励发明创造,牛顿、瓦特的重大发现与发明,亚当·斯密以《国富论》指出了自由竞争的市场规律,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但到后来,繁多的殖民地渐渐成为了英国的负担,自由市场经济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听党指挥,作风优良,我国通过采用适合的政治制度,开明开放,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重大作用。不盲目肆意扩张领土范围,不断调整,选择符合本国国情的市场制度。

4、 法国:由于路易十四对文化艺术的喜爱,使启蒙思想在整个法国得以传播,打破了欧洲中世纪的神学枷锁,开启了理性的大门。随后,法国大革命爆发,《人权与公民权宣言》颁布。拿破仑的出现,使法国走向强大。但由武力取得的大势并不能得以长久地维持。二战后,在戴高乐独立自主发展道路的引导下,再次走向辉煌。我国应重视思想教育,提高国民整体文化素养,贯彻落实扫盲政策,坚持走独立和谐自主发展道路。

5、 德国:由于长期对统一的渴望,经济学家李斯特提出的通过经济统一实现政治统一的方式得以实施,关税同盟的建立使贸易壁垒被打破,德意志经济快速发展。在铁血宰相俾斯麦的带领下,最终以三场对外的战争在1871年完成了德国统一。由于长期对教育与科技的重视,使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站稳了脚跟。二战后,最终和平完成了国家的再次统一。对于我国的启示:保证领土统一与完整这一经济发展重要前提,并时刻将对教育与科技的发展放在首要位置。

6、 日本:随着明治维新运动的开展,日本派出由政府高官组成的岩仓使节团到欧美各国考察,并开始了工业化发展,大久保利通的拿来主义,开办大量官营工厂,并大力扶持民营企业,日本现代企业之父涩泽荣一弃官经商。二战后,在美国的帮扶下,经济得以飞速发展,并在明治维新运动百年之际,成为仅次于美国与苏联的经济强国。我国应以工业发展为基础,开展对经济的发展。应视日本帝国殖民侵略为警钟,不迷信动用军事力量进行侵略占有,始终将互利共赢作为国际合作发展方针。

7、 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引进欧洲的启蒙思想,重视教育,并试图起草法律,使其成为地跨欧亚美的大国,但因农奴制,逐渐落后于完成工业化的英法等国。随着列夫·托尔斯泰等一批俄罗斯知识分子的出现,俄国逐渐发现了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走向了繁荣与辉煌。发现并始终贯彻落实适合自身的发展政策制度,不使其成为禁锢我国经济发展的枷锁。不断改革,不断创新。

8、 苏联:诞生于十月革命,在列宁的引导下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调整为新经济政策,并吸引了外国的投资者。斯大林将国家重心放在工业化上,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使其成为工业强国,并经受住了二战的考验。对于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我们,应在多学习借鉴苏联的发展道路与策略,给予工业发展足够大的重视的同时,充分利用发挥我国自有优势,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9、 美国:最早由一百多名英国清教徒开始自制管理生活,大量移民带来了欧洲最先进的技术成果,使其迅速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为解决奴隶制,林肯总统带领北方赢得了内战的胜利。西进运动之后,在爱迪生的带领下,美国进入电气时代,不断的发明创新使美国不断发展。随着自由竞争,第一家托拉斯集团-洛克菲勒的标准石油公司诞生,使社会两极化严重,西奥多·罗斯福总统通过反垄断和立法保障工人权益等方式,开始了美国历史上第一次政府干预经济的行动。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通过一系列新政措施将美国带出经济危机的困境。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契机,美国逐渐走上世界第一强国的地位。我们应注重发明与创造,并对于社会上产生的问题进行及时地解决。不断通过政府干预的手段,及时调整经济发展进程,发挥政府的作用。

美国崛起对中国的启示范文第3篇

一、硅谷创新创业成功的渐层次分析

硅谷故事一个地理概念, 它不是一个地市区县, 实际上, 硅谷是外界对旧金山湾区的另一种称谓, 过去这个区域有很多半导体公司, 而半导体的主要材料是硅, 硅谷因此得名。硅谷了不起的地方, 不在于给美国提供了多少GDP, 也不在于是美国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而在在于硅谷孕育了很多伟大的公司, 比如仙童、英特尔、基因泰克、思科、谷歌和特斯拉。在信息化产业革命的

(一) 硅谷有宜人的气候

很多人, 包括谷歌的前CEO施密特博士和许多风险投资人, 都把硅谷的成功归功于他独特的气候, 施密特甚至认为气候是, 硅谷成功的原因。硅谷是地中海气候, 他不同于世界的绝大多数城市四季分明, 它仅有旱季和雨季, 全年气温维持在14°到28°, 四季如春, 是世界上最适宜居住的地方。不可否认, 好的天气会让人有好的工作动力, 但是地中海气候的起源地、希腊、意大利等区域的经济却是欧洲地区最差的,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硅谷的气候或许与他的繁荣并没有太大关系。

(二) 硅谷靠近名校

有人认为硅谷之所以能够常盛不衰, 是由于它旁边有斯坦福大学可以源源不断的供给先进的技术和优秀的人才, 甚至直接孕育出新技术浪潮的公司。参观斯坦福的招生讲座可以发现, 他们不会介绍斯坦福有多少诺贝尔奖得主, 不会介绍改变世界的发明, 而是会介绍斯坦福孕育出来的公司。但是, 斯坦福对早起的硅谷或许有帮助, 但是世界上能提供土地的地方比比皆是, 例如波士顿周边区域, 波士顿有哈佛等名校, 但是并未孕育出像硅谷如此多的成功企业

(三) 硅谷成功在于风险投资的成功

风险投资已经成为中国各级政府设置创业基金的理论基础, 很多国内的工业园、科技园或孵化器均把风险投资作为必要的配套服务, 但是硅谷的经过长期的仔细研究发现, 风险投资对是必要的, 对一个地区的长期繁荣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但是从今天的视角去观察, 仅仅提供资金并不能保证新公司在竞争中胜出, 也不能保证该地区有更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

(四) 硅谷的成功在于政府的扶持

二战后, 由美国政府出资, 后面转换为民用产品的重大发明, 包括核能技术、计算机和互联网三项。应该给美国政府加分, 但是美国政府是同时, 把技术开放给全美国, 甚至全世界, 并没有特意帮助硅谷。美国政府将绝大多数资助的科研成功, 直接给社会使用, 它的政府是鼓励科技科产业进步和产业升级, 但是硅谷从兴起到巅峰的整个过程, 美国政府并没有特殊照顾硅谷地区, 因此可以说硅谷的兴起与美国政府没有直接关系

(五) 硅谷的成功源自于知识产权的保护

硅谷真正在专利保护上, 做的远不如美国的平均水平, 在硅谷, 除了乔布斯时代的苹果挑起对安卓的专利官司外, 大部分不会主动充当原告, 很多公司申请专利主要是出于防御的目的。专利其实是一把双刃剑, 它既能保护发明者的权益, 也能阻碍科技的进步。例如在美国就有这样一类律师公司, 他们通过低价收购一批专利, 然后专门纠缠那些产品可能与专利有关的公司, 意图需求高额的专利使用费。还有像美国的微软,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 微软的发展停滞, 它基本上被边缘化, 但是, 微软从别的公司收购了大量的与移动通信相关的专利, 微软的目的不是为了研制更好的产品, 微软通过这些专利至少可以每年活的10亿美元的专利费用, 微软的手机部门几乎没有市场份额, 但是微软买了这么多专利并没有带来任何科技进步, 反而是在阻碍整个手机圈的科技进步。因此, 硅谷的知识产权的保护是美国的特征, 并非硅谷的特质, 也不是让硅谷常盛不衰的决定性因素。

二、对比美国波士顿区域, 分析美国硅谷的特质

美国的波士顿地区, 无论从土地面积、人口数量到GDP都与硅谷相当, 在很多方面都超过硅谷。收钱, 波士顿地区濒临大西洋, 有天然还搞, 是美国最早开发的地区, 波士顿地处传统工业区, 南边有美国最大的城市纽约, 西边有北美五大湖工业区。其次, 教育方面波士顿地区是美国大学和人才最集中的区域, 有著名的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 有40多名诺贝尔奖得主, 波士顿地区人均教育水平均高于硅谷。最后在文化上, 硅谷只能算文化沙漠。波士顿地区更是风险投资的发源地, 美国最少的风险投资公司, 美国研究与开放公司就在波士顿。但是, 从20世纪80年代后, 该区域没有诞生一家美国财富500强企业。

三、美国硅谷在信息时代创新创业成功的深度分析

(一) 叛逆精神和对叛逆的宽容与支持

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 一个人如果拿着原公司的成果去创办公司, 为自己牟利都被看成是违法。在硅谷, 严格意义上, 这样的事情也是不允许的。但是, 事实上, 公司的员工拿着原来公司的成果创办公司的情况是司空见惯的, 而原来的公司似乎也不是很在意这件事情。外界总会以车库危害来概括硅谷创业, 但是, 除了苹果之外, 硅谷很多伟大的公司均不是这样, 他们成功的均是在原公司或者高校孕育出来的新公司。谷歌、思科、英特尔和太阳公司均是这样, 英特尔是从原来的仙童公司派生出来的, 做的业务也是仙童公司的业务。谷歌、思科、太阳和雅虎则均是从斯坦福大学直接走出的公司。至于谷歌公司当年最厉害的PageRank是佩奇和布林在斯坦福大学利用学校的资源发明的, 并且PageRank的专利技术是属于斯坦福大学, 后来斯坦福大学以很小的占股比例让佩奇和布林出来创业。

思科公司的创始人原本就是斯坦福的雇员, 思科的核心技术多网络路由器均是两人在斯坦福的职务发明的, 斯坦福甚至没有占股。太阳公司英文SUN, 本意是Stanford University Networks斯坦福大学校园网的建成。宽容叛逆的做法, 虽然对原大公司很不利, 但是对新公司的壮大, 对整个硅谷地区的成长非常有利。

(二) 多元文化

硅谷地区有大量的新移民涌入, 不同于全美国亚裔人口只占4%, 在硅谷地区亚裔所占的比例超过30%。在苹果的总部, 亚裔更是占到了总人数的60%以上, 从某种意义上硅谷地区是全世界哪些想从信息技术产业中创业的人提供一个居住、工作的场所。多元的文化给硅谷带来了无数的好处, 首先几乎所有优秀的公司都是面向全球市场, 开放的产品是全世界人们使用的产品, 并且汇聚了全球的精英, 靠着这样多元的文化, 硅谷就像一个黑洞, 不断的从全世界吸引优秀的人才。

(三) 拒绝平庸最求卓越

在全球经济日益一体化的今天, IT行业非常容易做到赢家通吃, 一个行业的领头羊要吃掉70%以上的市场份额, 比如PC时代, 微软几乎垄断了桌面操作系统, 英特尔占据了70%以上的份额。

硅谷地区和世界上的很多地区不同, 很多传统的工业中心, 通常是早进驻的公司占据着最好的位置, 新公司只能到稍微偏远的地区, 但是随着产业的变迁, 占据最好位置的公司, 通常并不是发展最快的公司。

从资源的合理配置的角度来看, 他们应该让出来, 但是现实情况通常是, 这类发展很慢的公司通常又赖着不走, 但是硅谷地区不是这样, 它靠市场陪陪资源, 随着硅谷的生活成本和商业成本的不断升高, 只有少数利润够高、发展足够快的公司才能生产, 如果做不到, 只能被淘汰。这种高成本的正向讨人爱, 让硅谷始终属于最高利润公司的聚集地。

四、信息时代对于中国创业园建设的启示

工业时代的科学基础是牛顿力学, 它强调面对未来的确定性和可预测性, 而经典的泰勒科学管理方法就是根据牛顿力学的基础上的方法论。但到了信息时代, 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成了社会商业活动的主流特征。因此工业化时代中, 基于确定性和可预测性的管理方法已经不在适合新时代的要求了。新时代的科学基础是三论, 即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工业时代人们所热衷的顶层设计思路和层次分明的管理结构, 不再适合信息时代的产业发展, 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 自底向上的做法才会更有效,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本质也在于此。对于区域创业园管理者, 支持和宽容叛逆, 倡导兼容并包的躲远文化, 是一个区域能够不断创新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摘要:在全球竞争的环境下, 了解和学习全球的创新创业中心硅谷是如何成功的, 深入分析硅谷的成功原因, 并对比美国波士顿地区与硅谷的创新创业的差别, 最终总结出IT产业的特点, 为IT类创业园的建立提出意见。

关键词:硅谷,创新创业,IT创业园

参考文献

[1] 尚晓燕, 王丽, 李慧巍.硅谷“生态系统”式创新集群:“天然”还是“人造”?[J].经营与管理, 2016 (5) .

美国崛起对中国的启示范文第4篇

( 一) 真实恶意原则美国公众人物享受的隐私权受到限制

公众人物因其特殊属性, 对其隐私权的保护就同公众的知情权, 言论自由权相冲突, 在美国, 言论自由权是直接写在宪法之中受到宪法保护, 而隐私权却未在宪法中明确写明, 而是通过一系列判例来进行规制, 那么涉及到公众人物的隐私权时美国法律是如何对其进行规制的呢? 这就不得不提到下面的一个重要的美国司法原则, 即真实恶意原则。这个原则规范了政府官员, 或是政治人物, 只有在他们举证, 证实新闻媒体具有“真实恶意”的前提下, 才能对新闻媒体的报道提出诽谤诉讼。真实恶意是指, 明知这个资讯是错误不实的 ( knowledge that the information was false) ; 或完全漠视, 不去查证它是不是错误的 ( or with reckless disregard of whether it was false or not) 。根据上面的论述, 我们不难发现, 真实恶意原则其实是对政治人物隐私权的一种限制, 是为了保障媒体的言论自由, 是对相冲突法律利益的一种衡平。这一原则最开始是仅限于公众人物的, 在1964 年美国最高法院审理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时确立。在此案中因政府官员作为原告无法提出被告报道具有真实恶意的证据, 而被判决败诉。此判例出现以后, 对公开公众人物的真实事件, 隐私权的保障程度较低, 公众人物于诽谤罪中很难获胜。真实恶意原则大大减轻了新闻媒体在对公众人物进行报道时候的责任义务乃至风险, 限制了公众人物以诽谤罪来阻止新闻媒体的报道自由, 以防止寒蝉效应。美国法律之所以确立真实恶意原则乃是为了鼓励媒体对政治人物行使言论自由的权利, 以更好地对政治人物进行监督。因此, 美国法律在权衡政治人物隐私权与言论自由之时, 对言论自由进行了倾斜, 以防止寒蝉效应的出现。至此, 美国法律完成了对公共官员隐私权的限定, 但是这种限定也是粗糙的。但真实恶意原则的产生, 打开了对公众人物隐私权进行法律规制的大门, 确立了公共人物原则的雏形、公众事务原则的雏形。

( 二) 从公共官员到公共人物

此后案件中, 美国司法界将公共官员这一概念的边界进行了延伸与扩张, 最终形成了公众人物这一概念, 这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案件是: 1966 年的罗森布拉特诉贝尔案对“公共官员”作出的扩张性解释; 1967 年的柯蒂斯出版公司诉巴茨案与联合公司诉沃克案, 联邦最高法院将纽约时报规则中的“公共官员” ( public official) 概念扩充解释为“公共人物” ( public figure) , 以及1971 年联邦最高法院在罗森布卢姆诉梅特罗美迪亚公司案 ( 1971) 的判决中提出的“公共及普遍利益”这个概念; 1974 年发生的格茨诉韦尔奇公司诽谤案对公共人物的概念作出分类。诽谤私法随着上述规则的确立而诞生, 诽谤公法的边界也得以划分。在此后的一系列案件中, 美国联邦法院进一步明确了公共人物的范围, 并且还为这一概念加上了时间要素。

二、美国公众人物隐私权形成过程给我国的启示

公众人物的隐私权在我国并没有完善的法律规范进行保护, 而且, 因为没有完善的法律规范, 也有可能产生另一种现象, 即公众人物对其隐私权的滥用。因为在没有法律规范的前提下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诉讼产生的结果可能会完全取决于判案法官和公众人物自身的影响力。一项调查显示我国公众人物起诉媒体的胜率确实是远高于美国的。所以, 加快推动隐私权以及公众人物隐私权的相关法律规范的出台是十分有必要的。美国相关法律规范的发展历程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借鉴。但我们也应当明确, 美国对公众人物隐私权的规范是建立在美国发达的司法体制与上百年的法治传统之上的, 完全对美国制度进行模仿, 显然是不可取的, 甚至会画虎不成反类犬, 造成我国对相关权益保护的退步。但是, 美国在确立这些制度中所反映的精神与原则, 以及相关的方法都是值得我们去认真研究与学习借鉴的。比如在言论自由与公众人物隐私权相冲突时, 确立真实恶意原则背后所进行的思考与价值权衡, 这些是值得我们研究的方面。此外, 我们也应当像美国一样, 将公众人物这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界定清楚, 并且对所谓的公众利益作出明确的界定, 以免发生以此为借口肆意践踏公众人物隐私权的情况出现。因此, 完善隐私权立法, 完善对公众人物隐私权的限制与保护, 任重而道远。

摘要:美国法律对公众人物的隐私权的规制制度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阶段, 其确立的真实恶意原则限制了公众人物的隐私权保障了言论自由。美国对这种法律价值的权衡, 其总结出的判决原则, 以及对公众人物边界的界定, 都值得相关法律近乎空白的我国审慎的学习借鉴。

关键词:隐私权,公众人物,真实恶意原则,启示

参考文献

[1] 清华法学.萨维尼与历史法学派研究专号 (第三辑)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

[3] 高杨.公众人物隐私权的法理思考[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7, 22 (3) :115-117.

美国崛起对中国的启示范文第5篇

张斌

(陕西汞锑科技有限公司旬阳分

公司, 陕西安康725000)

摘要: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各项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难以预料和无法控制的因素,使企业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所获取的最终财务成果与预期的经营目标发生偏差,从而形成的使企业蒙受经济损失或更大收益的可能性。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所面临的困境,使企业加深了对财务风险的理解和认识,并寻求应对或降低金融风险对企业危害的方法,预先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财务战略,让企业保持稳定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金融危机;财务风险管理;启示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089(2009)03-0106-0

22008年美国发生由次级贷引发的金融危机,其原因很多,也很复杂。但美国人的超前消费和过度的使用金融杠杆是其两个重要原因。长期以来,美国人不储蓄,光消费,而且借钱消费。这种超前消费拉动了美国经济,但是在目前这种情况下,美国不敢再借钱,也没人愿意借更多的钱给他们。所以美国的消费开始急速下降,原来的国际经济结构就会发生很大改变,导致了美国经济增速下降。美国这次危机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大量的金融衍生品过度的使用了经济杠杆。投资银行为了赚取丰厚的暴利,通常采用20-30倍的高杠杆操作,这种高杠杆在经济好的时候可以为企业赚取暴利,但是当经济出现下降时,它的负作用也会成倍的体现并放大。

随着金融危机不断的扩展和蔓延,这种危害开始席卷全

球,中国经济亦深受影响。大量产品积压,出口受挫,融资困难,资金链断裂,造成大量企业倒闭。经济增长放缓正全方位地考验中国社会、经济的承受能力和发展潜力。面对困境与危机,企业不禁要去反思日常的财务风险管理:是否认真对待并清楚的认识企业的财务风险,是否思考如何将风险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是否思考在风险来临时如何将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虽然预防和应对金融危机不是一个企业和某个人能做到的,他需要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努力。但是作为一个企业,一名财务工作者,如何在工作实践中加强财务风险管理,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必然能从这次金融危机中得到很多启示。

启示

一、必须树立财务风险管理意识。

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经济形势下,很多矛盾被高速发展的经济掩盖,我们对前景充满信心,我们对未来的判断高度乐观,我们追求高速度,期待天天暴利。此次金融危机给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当头一棒,它告诉我们:风险其实无时不在,经济增长也是道路曲折。

从此次金融危机中,我们应当让企业管理人员明白,财务风险无时不在,昨天还风光无限,今天却是一片萧条。企业要居安思危,决策时要更多的考虑风险并做全面的权衡。人们不会忘记雷曼公司的白领,昨天还穿梭于高档办公楼间,今天却要收拾行囊,步入失业的行列。

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任何环节的工作失误都可能会给企业带来损害,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将财务风险防范工作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始终。 做决策时需要考虑财务风险,筹资时需要考虑财务风险,使用资金时需要考虑财务风险,进行投资时需要考虑财务风险。只有控制好各个环节的财务风险,企业才能健康长久的发展。

启示

二、中国企业已置身于世界大环境之中,决策必须放眼世界。

当美国发生次贷危机之初,所多人还在暗自庆幸中国能够一枝独秀,不受影响,然而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不断蔓延,冰岛破产,欧洲唉声四起,亚洲如临大敌,中国出口下降且大量企业倒闭,这一切表明,地球上大大小小的国家都绑在了一起,谁也不能不受影响而独善其身,所以我们大家必须一起携手来应对它。

正是由于置身于世界这一大家庭中,所以企业在做决策时必须放眼世界,研究和分析世界经济的发展规律,跟踪世界经济的发展方向。企业的宏观分析不仅仅是中国这一局部宏观分析,而面对的是世界大环境。世界经济存在着分工,当经济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各国为了保护各自的经济利益,必然就会打破原有的经济结构,建立新的经济秩序。在这一过程中也必然会对危机进行转嫁,只有清醒的认识到这一点,做出正确的防范决策,才能使我们立于不败之地。

启示

三、不要一味的追求暴利,要确定合理的心理预期。 美国的投行,利用房贷而进行的金融衍生品的创新,为他们创造了巨大的财富,然而在他们赚取超额利润的同时,也埋下了危险的祸根,随着美国房价的下跌,这种危机终于暴发出来,并引起全球的金融危机。

从此也让我们看到企业不能一味的追求暴利,对待利润的追求应该保持合理的预期。就如同中国的开发商预期房价一样,在2007年价格涨幅达到极致,大家还在讨论中国房产的钢性需求,城市化进程才刚刚开始,房价还会不断的上涨。可按收入和房价进行比较,中国房价都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但有谁会考虑购房者的承受能力?这种价格与价值严重背离的繁荣肯定不会长久。当初万科降价时,市场一片争议,然而一年后,由于万科的“提前撤退”,其市场占有率提高了50%、现金充裕,万科为新的腾飞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企业不能违背“价格围绕价值波动,价格受市场影响”这

一规律,要用一种平常心去看待价格的变动,不能一味的要求自己的产品处于高价位。只有多研究市场规律,并顺势而为,把握时机,适时的加大销售回收现金,才能够使企业长远的发展。

“高收益、高风险”这是一个颠覆不破的真理,当我们在为赚取高收益而高兴的时候,也要做好承担风险的心理准备。

启示

四、不得盲目扩大规模、扩大投资。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金融机构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会紧缩贷款,造成市场流动性紧缺。这启示我们不能盲目的扩大规模,扩大投资,造成产能过剩和资金链断裂,即使决定了投资,也应该有足够的现金保障,避免短贷长投或将维持正常经营的流动资金用于投资。

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正是由于企业不断寻找和发现新的投资机会,并将其付诸实践。然而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也会出现一些盲目扩大投资的现象,在经济运行正常的时候,企业可以动用流动资金或通过各种渠道筹集到发展所需的资金,但是当出现类似于此次金融危机的时候,企业就会出现资金断流而陷于困境。有些企业认为帐上有一分闲钱即是浪费,都要拿出去做投资,这样的发展,一旦预测失灵、或者形势有变,则立马资金链断裂、难以运转。

曾记得2004年国务院要求45天内清理不合理投资钢铁新项目,许多已经投入大量资金的项目,国家让其强行下马,表面上觉得很可惜,但是看到今天全国钢铁产品滞销,各大钢厂纷纷减产停产,方体会到国家的决策是多么的英明。

启示

五、加强资金回笼,保持充足的现金。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一些存量现金,现金就好比是企业的血液,务必要重视现金流的顺畅。金融危机的暴发,让人们体会到处处缺钱的滋味,企业一定要懂得现金为王。金融风暴虽没给中国的银行体系产生很大影响,但是会改变银行体系的

经营思路,这次由美国开始并蔓延全球的金融危机,已超过了简单的银行业问题,进入到整个经济实体,中国东南沿海不正是有大量的企业因缺少现金而倒闭。

作为一个企业,一定要保有足够的“冬眠”现金,以顺利度过冬天,不要以为世上有救世主。虽然常常可以通过银行借来钱,但不要忘记银行也是一个企业,他也需要保证自己资产的安全,金融危机必然影响银行的经营行为和决策。当企业处于困境时,各项指标也许就不符合银行放贷的条件,银行总是“闲贫爱富”,在你前途无量时它会锦上添花,当你前景暗淡时它又会“落井下石”。

在日常的财务管理工作中,一定要关注货款的回收率,动态的跟踪应收账款,及时的回收货款,使销售收入能够真正的变成现金。同时也要确定合适的融资渠道,以便企业能够有充足持续的现金保障。

启示

六、提高信心,捕捉机会,以期新一轮的发展。 金融危机固然令人担忧,但如果应对妥当,可以把危机转化为机遇。我们应该辩证的去看待危机,因为危机的作用必然淘汰一些不适应于社会发展的企业,使得社会经济格局发生变化,只要能够把握机会,找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就会搭上新一轮经济起飞的航班。

在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出口生意不景气的情况下,如果继续墨守成规、继续在产业链下游进行低价格、低技术含量的拼杀,这样的出口企业,将无法熬过这个全球经济下滑的冬季,难逃被淘汰的命运。有能力的出口企业要通过科技研发、技术创新、品牌建设积极参与产业链上游的国际竞争。如果能够借助金融危机之机将“中国制造”进行产业升级、产品更新,变成“中国创造”,那么我们的企业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化解这次危机,还会更上一层楼。

中国经济的发展存在着许多结构性的矛盾,如一二三产业

比例不合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投资消费关系不协调,内需不足等,要改变这一现状,必然就会有一些新的机会和机遇,只要我们能捕捉到其中的商机,一定会为企业带来新的增长点。

美国崛起对中国的启示范文第6篇

关键词:苏联解体;腐败;反腐倡廉

中图分类号:d63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1-0052-02

苏联,这个世界上建立起来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曾经是中国学习的榜样和老大哥,它的解体给苏联的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很严重的后果,使俄罗斯经济社会发展倒退了几十年。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么大的国家和党一夜之间化为乌有?归根结底是因为党内出现的特权阶层不断壮大,贪污腐败盛行。这对于处在改革关键时期的中国有着很深刻的警示作用,惩治腐败刻不容缓,必须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

一、苏联腐败问题的历史演变

腐败是指官员在职位上作风不正,行为不正当引起的政治和社会问题。由作风不正进而产生的结党营私、循私枉法、颠倒黑白等各种犯罪。也可利用出身背景、政治地位、经济权利、熟人关系进行贪污枉法,吃喝享乐。苏联固然毁于最后一位总统戈尔巴乔夫一代,但有人认为苏共倒台的全部原因都归咎于戈尔巴乔夫,这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苏联崩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历史结果,而腐败是一个过程,苏联的腐败则是从斯大林时期开始的。

(一)列宁执政时期党内风气公开透明

列宁成功领导了俄国十月革命,使苏联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列宁执政期间,由于国内外反动势力对刚诞生的苏维埃政权进行联合夹击,企图把它扼杀在摇篮里。为了巩固政权,团结人民,在列宁的积极推动下,共产党人建立了一整套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和完善而独立的纪检监察制度。列宁对党内腐败的危害有十分清楚的认识,一再告诫全党不要让腐败现象有任何产生的机会。当时强调党的纪律性,在成立了中央监察机构和工农检察院之后,并于1921年党的十大赋予中央监察委员会很大的权力。基于这一时期苏联各项国家权力是公开透明地运行的,使得不受控制的绝对权力和特权阶级没法形成,因此有力地抑制了政府和党内腐败现象的产生。

(二)斯大林时期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使腐败现象开始滋生

斯大林执政后,为了快速巩固苏维埃政权,加速其发展,在很短的时间内终止了新经济政策,并建立起了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模式。这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模式使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的最高领导机构,由苏共中央管理一切,基本不受群众的监督,最后形成个人权力的高度集中。也必然伴随着党政不分、权力高度集中、个人崇拜等现象的出现。随着斯大林绝对领导地位的确立,他开始有意识地扩大党政要员的特权,公开建立干部等级制,并按干部官阶高低赋予不同的特权。这就使党群关系紧张,官僚主义的不良风气开始扩散。

(三)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腐败走向普遍化、常态化

苏联进入勃列日涅夫时期,党风廉政建设开始出现问题。他片面追求领导干部的稳定,最终形成了领导干部的职务终身制,不但使领导阶层缺乏应有的活力,而且非常容易形成特权阶层的核心力量。果不其然,在其执政后期,形成了强大的特权阶级,并且领导干部的特权进一步制度化。这个时期苏联几桩著名的腐败案,如“黑鱼子酱案”“钻石走私案”“驸马案”等,都与勃列日涅夫的直系亲属或本人有着很大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苏联的特权和腐败现象有恃无恐,官僚特权集团也不断膨胀,使苏共越来越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四)戈尔巴乔夫时期腐败分子利益合法化,最终导致苏共垮台

到了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领导干部中的特权和腐败现象更加严重。当特权阶层不仅满足于自己享受,还希望将这些特权永久占有并传给后代的时候,他们发现只要苏联还是共产党执政,走的还是社会主义道路,他们通过特权得来的财产就得不到保护,财产就无法代代相传。因此他们认为原有的特权必须得到根本改变,而资本主义则是使他们需求得到满足最合适的制度。因此苏联搞了“公开化、民主化”的运动,最终马克思主义被否定了,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放弃了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转而投向西方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多数共产党员听之任之,特权阶级则只顾自己的利益,这样不仅继续为腐败提供有利条件,更将腐败分子的既得利益合法化,最终导致了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的历史悲剧。

二、苏联时期腐败产生和盛行的原因

究竟在苏联这样一个大国当中,腐败是怎样在党内迅速地产生发展,最终导致政党的失败、国家的灭亡呢?这既有其政治经济上的原因,还有在苏共内部特权阶级的强大导致官僚主义盛行的原因,这些都造就了腐败在苏联的盛行。

(一)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是腐败产生的根本原因

苏联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是在无产阶级取得革命胜利后,为了适应当时的政治形势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列宁执政期间着重强调民主集中制,然而到了斯大林执政时期,高度集权统治不断地发展为个人的专断,“斯大林的一言一行都被看作是绝对正确的,他的独断专行、滥用权力被看作是合理合法的。作为几乎被神化的人”。[1]35斯大林在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权、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政治体制,造成党群关系紧张,人民对社会主义的信仰缺失,这就从根本上腐蚀了执政党的根基,动摇了政权存在的阶级基础,是苏联产生腐败的根本原因。

(二)经济体制一成不变是产生腐败的直接原因

苏联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时期采取的是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这种经济政策在当时的背景下是起着积极作用的,可以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然而从20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中期,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几乎一成不变,没有经历任何实质性改革。1957年赫鲁晓夫失败的经济体系改革,使得苏联的“影子经济”开始产生,非法的地下作坊要想生存下去就需要获得国家严格控制的原材料和设备,这些东西在当时无法通过合法的渠道取得,那么只能通过贿赂工商行政部门干部和国营企业负责人等非法途径取得。这种一成不变的经济体制导致了“影子经济”大量产生和快速发展,是苏联腐败产生的直接原因。

(三)特权阶级强大,官僚主义盛行是腐败产生的主要原因

自从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形成了领导干部的职务终身制之后,就造就了一个盘根错节的官僚特权阶层,“苏联官僚特权集团成员的新特点是他们本人并不直接占有生产资料,也未必有很多存款。其特权是来源于他们掌握的权力,这种权力基础不仅是国家财政收入,而且包括由他们掌权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资产。”[2]68官僚特权阶层十分反对来自党内党外的监督,他们为了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造成国家的损失和社会的落后也在所不惜。并且一边讲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一边做出损害人民利益的决定。由于特权阶层势力的强大,造成了裙带风、官官相护风等官僚主义作风盛行,是苏联腐败的主要原因。

三、苏联亡党亡国对我国反腐建设的启示

苏联共产党由于腐败而导致解体的教训,对我们的反腐败斗争具有重要的警示作用。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总书记为领导的党中央领导核心开展了高强度的新一轮反腐后,大批官员落马,我国反腐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总结国内外反腐斗争中总结出来的经验,针对新形势、新特点我们得到了以下启示。

(一)进一步深化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从体制上防范腐败现象的产生

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渡阶段,这本身就容易产生腐败。为了避免我国在改革深水区腐败问题的滋生发展,我们要对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进行深化改革,促进我国政治体制更加完善,从而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首先要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反腐败斗争胜利做好充分准备。由于近代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立法、行政和司法共同存在的权力制衡机制,对于解决腐败问题起了很好的制约作用,对我国具有借鉴意义。因此我国在反腐实践过程中,要不断加大权力制衡力度,需要对监督权力机构进行调整和重新配置,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在经济领域要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注重政府职能的转变,从体制上防止腐败现象的产生。

(二)以零容忍的态度惩治腐败是反腐倡廉的关键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腐败现象呈日渐加重的趋势,使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都遭受到了损害。腐败问题再得不到有效遏制,我国将和苏联一样面临亡党亡国的危险。从当代国际社会看,解决腐败最有效的手段是零容忍,在德国、法国、美国、新加坡等国家,国家公职人员会因为不申报财产或偷税漏税等受到很严厉的处罚,正是因为国家对腐败的零容忍造成了腐败现象无法生存。习近平提出了“要严格依纪依法查处各类腐败案件,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3],这使多年以来官官相护,人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的情况得到了改善。

然而滋生腐败的土壤依然存在,反腐败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要做到零容忍的态度不变、猛药去疴的决心不减、刮骨疗毒的勇气不泄、严厉惩处的尺度不松”[4],要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

(三)坚持从严治党,加强党员的思想建设是反腐倡廉的保障

在苏联解体前夕,苏共已经严重脱离人民群众,以至于在党和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人民群众不是和党站在一起来保卫党、保卫社会主义,反而被反社会主义的势力所利用。这都和苏共的党员干部没有严格要求自己,丧失了共产主义的信仰,由此造成党员蜕化变质,使得党严重脱离群众是分不开的。

上一篇: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办法范文下一篇:人民银行征信管理条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