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应用化工技术论文

2022-04-26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高职应用化工技术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当今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迅速,化工业的发展对化工人才的素质结构、能力、知识等提出更高的要求。就目前高职院校来看,化工专业一般采取的教学体系是由专业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公共课程组成的,虽然这种教学体系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学术性,但是其实践技术内容还有待提升。

高职应用化工技术论文 篇1:

以职业素养和能力为本位构建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

[摘           要]  对原有培养方案进行改革,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构建基于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培养的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以化工职业技术素质教育要求为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关    键   词]  学分制;人才培养;职业素养和能力

人才培养方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文件,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高职教育培养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注重培养核心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方针、政策,适应新时代下行业和企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结合“高等职业院校实施学分制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从2017年开始,我院开始实施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 立足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结合鄂尔多斯地区化工企业人才需求,应用化工技术专业逐步形成以合成氨、氯碱化工为专业方向,对接岗位、化工生产过程,建立了以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学分制培养方案。

一、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培养规格

根据就业方向和岗位工作能力及素质要求,确定培养目标和职业素质。本专业学生主要在鄂尔多斯及周边地区化工、环保和医药企业就业,职业岗位主要从事化工生产操作(工艺操作)、化工产品检验(化工分析),参与化工设备维护和化工安全防护管理等。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服务于鄂尔多斯区域经济发展,支持党的基本路线,在德、智、体、美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文化素养,适应化工企业生产、管理和技术服务第一线的需要,能从事化工产品生产、产品检验与控制、管理与工艺(内、外)操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素质要求

1.思想道德素质: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修养,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立场,坚决支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2.职业道德素质:自觉遵守本专业的政策法规,熟悉本专业职业资格标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精益求精、诚信守法。

3.身体心理素质:具有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具有进取心和事业心;具有勤奋、毅力、拼搏的意志力。

(三)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要求

1.掌握基础化学、化工生产工艺路线、方法、主要设备及主要工艺操作条件、生产控制指标等本专业必需的化学、化工的基本知识。

2.了解本专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及相关行业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初步掌握企业管理知识,具有较强绿色环保、安全生产意识。

3.熟悉掌握计算机应用技能、常用化学实验的操作技能和化工生产一线基本操作规程。

4.具有独立工作、团队协作、协调沟通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二、教学实施方案

(一)课程体系构建

遵循“目标规格→职业岗位(群)→职业能力构成→课程体系”的课程开发思路,校企合作按照专业培养目标,从岗位职责任务出发,通过对典型工作任务的归纳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参照化工职业能力标准,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我们将原有的专业知识、技能进行解构和重构,将职业技能鉴定内容融入课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整合课程内容,加强内涵改革,如表1所示。

(二)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

根据核心工作岗位对知识能力和素养的要求,按照五个对接的总体思路,分析研究和制定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与企业一线专家对接,进行课程体系开发,科学合理构建了以工作岗位和职业标准为目标和内容的课程体系。本专业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必修课程、专业群基础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和个性化任意选修素质课程,详见表2。

第一学年进行职业基本素质能力培养,在学校主要进行英语、计算机等公共必修课程和部分职业通用技术知识的学习,形成职业基本能力;第二学年进行职业专项技术能力培养,在学校主要进行职业专项技术知识的学习,完成学生化工产品生产职业专项能力训练、岗位操作能力强化;第三学年企业实习将结合工学结合,实现教学、实习、就业、工作的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形成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详见下图。

校企合作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示意图

以化工生产为主线进行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形成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并确定核心课程为化工单元操作、合成氨生产技术、氯碱生产技术、PVC生产技术、化工职业健康与安全与环保。

(三)教学方法

实行学分制改革,遵循职业教育规律,突出职业教育特色,满足不同学习者接受职业教育的需要;实施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的原则,促进学生积极建立知识体系,优化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進学生个性化发展,创新创业的培养,满足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中高素质技术和技能人才的需求。开展学分制,出发点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在工作过程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的生产岗位要求,采用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教学中突出了“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结合“教学,学习,做事”“教师安排任务—学生了解任务—学生自己计划项目的任务—教师和学生联合分析计划—学生修订计划,实施培训项目,完成检查教师评估—学生自我评估”的教学流程。整个教学过程基于“指导”而不是“注入”,让学生主动解决难题,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加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基础化学和化学单元操作是所有化学和相关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与合作公司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合作制定课程标准并确定培训目标。根据企业核心岗位要求,通过对岗位能力和技能要求的分析,参考化学资质测试和化学工业总体控制专业资格标准,制定课程培训项目。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分组进行项目学习并加强技能培训;实施过程化考核,突出技能考核,构建“知识、技能、素质”一体化考核体系,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增长知识,提升技能。

(四)学分制培养方案

1.毕业条件

专业培养方案采用学分制,修满143学分,且思想政治表现、个人品德修养、组织纪律观念等方面考核合格,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合格(因病或残疾学生,凭医院证明向学院提出申请并经审核通过的除外)的准予毕业。学生只有通过考核,成绩合格后才能取得相应的学分,必须修完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

标准学制为3年,学生在校期间实行弹性学制,修业年限最少不得低于2.5年,最长不得超过7年(含休学),学历为专科。

2.学分及学时分配

纯理论课一般16学时计为1个学分;“理论+实践”课一般20学时计为1个学分、校内以周为单位的实践教学课程一周计为1.5个学分;校外集中实习实践环节以及顶岗实习按一周计1学分。

总学分为143学分,学分及学时分配见表3。

三、总结

为了培养出更多满足行业企业需求的高质素技能型人才,必须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学分制人才专业培养方案,深化和企业合作,建立“订单式”培养,使人才培养效果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吴卫.构建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3(1).

[2]赵志英.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开发[J].化工企业管理,2017(6).

[3]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编辑 陈鲜艳

作者:郭丽敏 马桂香

高职应用化工技术论文 篇2:

论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摘要】当今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迅速,化工业的发展对化工人才的素质结构、能力、知识等提出更高的要求。就目前高职院校来看,化工专业一般采取的教学体系是由专业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公共课程组成的,虽然这种教学体系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学术性,但是其实践技术内容还有待提升。目前市场越来越需求具有较高技能性的人才,这就需要对化工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以满足目前社会工业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化工技术 课程体系 改革与实践

一、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需要依据市场需求进行改革,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教学模式,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在加快教学改革步伐的同时,要把培养化工人才的起点提高,从根本上培养高技能型化工人才。另外,要从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校外实训基地、课程体系的改革等方面入手,加强基本能力的培养,促进全面性人才培养。具体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总结为如下几点:

1.是高职院校教育体系改革的关键

对专业课程进行改革是高职院校整体改革的一个步骤,课程改革是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反应了企业岗位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导向,也是高效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就目前状况来看,我国涉及到化工专业的高职院校比较多,但是每一个院校发展水平都不相同,根据有关调查研究可知,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基本上都是对书本理论知识比较注重,而不注重实践知识,同时整体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与实践练习不紧密,课程模式仅仅停留在基本概念的层面,不能做到学习和社会相结合,不能与时俱进,没有把高职院校的特色彰显出来,这就需要进行改革,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满足企业选用人才的需求。

2.是促进学校就业能力提升的保证

就目前情况来看,用人单位在对大学生的招聘中,不仅对其成绩和思想道德进行考察,还比较注重大学生在学校期间所做的社会实践工作,甚至一些用人单位把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经历放在招聘人员的第一位,这就从一定意义上说明了大学生加强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对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课程进行改革需要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通过改革促进学生更多地进行实践性学习,对提升学校的就业率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对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也是社会发展的需求,是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标志。

3.与高职化工人才的基本定位要求相符合

化学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目前,我国产品升级和更换的速度比较快,产品的结构和性能向技术和功能更高方向转化,为了顺应社会发展的新特点和新形势,必须要加强对高职化工人才的培养。社会市场发展的快速化加剧了化工专业的技能型创新,同时也对高职院校化工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比较严峻的挑战,需要建立知识性、复合型、技术型相结合的人才,满足企业化工人才定位的要求。

二、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对策分析

对高职院校化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需要建立在社会和企业发展相结合的基础上,要培养高品味的学生,同时要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为和企业适销对路的人,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就业,满足企业挑选人才的需求。在改革的期初要进行目标确认,依据规定好的路线进行培养,一步一个脚印,通过层层深入的方式促进改革实践的成功。具体改革对策总结为以下几点:

1.以就业为导向,依据社会发展需求建立切合实际的改革和培养目标

对高职应用化工专业进行课程改革,首先需要建立与社会需求发展相适应的目标,要把改革内容建立在社会需求的基础上。不仅要进行校企合作,还要把各个学校发展的基本校情和企业需求相结合,找出两者的结合点,更好地培养与企业相适应的学生。改革目标建立的途径有三种:第一,对市场进行调研。通过调研确定企业市场对化工专业人才需求的职业标准和基本层次。第二,学校要在行业中寻找“订单”合作的单位。通过单位的寻找,学校和企业共同确定培养人才的方案和目标,这样更有利于目标与实际相结合。第三,要邀请代表性强的企业领导参加学校专业教学改革目标制定的讨论组,慎重制定专业目标,促进教学质量和实践相结合。培养目标制定的好坏与院校教学具有很直接的影响,所以一定要制定较好的目标,不可以草率行事。

2.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更新

把工作过程作为导向,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更新主要是为技能和技术服务的,教学课程的内容宽度基本上取决于企业工作过程的需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企业工作标准设计授课内容,把不必要的教学内容果断删除,对课堂教学效率进行整合和优化,增加实践教学知识。就目前状况来看,很多高职院校化工专业学习的实际是对那些本科院校知识的压缩,基础课程所占比例比较多,教学内容注重于完整性和系统性,与高职院校以能力培养作为基本核心的目标相背离,这就需要进行适时改正,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严格依据工作过程所需求进行能力培养,促进学生适应能力的提升。

3.对基本实验教学进行改革,促进学生综合实验能力的提升

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是重要的一部分,是促进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进行巩固和深化的一个重要手段。传统化学课程中,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以及分析化学等都有实验课程,但是各个类型化学的实验中缺乏相互应有的联系,同时实验内容也不具有综合性,所有需要对其进行改革,迫切需要建立一个能够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化学实验课程体系。教师在进行化学课程授课的过程中,要建立一种能够把上述课程相互综合的实验模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实验内容和方法设计上,要把能力目标凸显出来,依据职业岗位要求和化工人才任职的技术要求进行授课,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体现高职院校的核心培养目标。

三、结束语

对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与企业发展相适应。在改革的过程中要紧密结合目前企业发展要求,创立新型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提升。同时,改革要把高职院校的教学核心彰显出来,提高就业率。

参考文献:

[1]王艳国.化工工艺学科实验实践教学环节的探讨[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3.(6)

[2]付国军.初中化学教学如何实施创新教育[J].学科化学.2011.(1)

[3]王艳丽.化学工程专业实践与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探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

[4]徐士良.化工单元过程以及操作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1)

作者:朱宪龙

高职应用化工技术论文 篇3:

对高职院校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探讨

【摘 要】“工学结合”是教育部针对高职教育提出的改革目标,是高职教育改革理念的深化。高职院校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高职化工专业的教学质量。为此,高职院校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应继续加大工学结合的力度,加快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进一步完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2006年,教育部16号文件明确提出了高职院校教学应遵循“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将高职教育与行业工作的过程结合起来。在新的历史时期,高职院校应深入领会教育部的指导精神,将“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引入到高职院校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中来,真正体现出高职院校的“职业”特性,提高高职教育的教育质量。

一、“工学结合”的基本概念

所谓“工学结合”,主要是指课堂理论学习与实际定岗工作的结合。“工学结合”理论的提出基础是高职教育,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决定了“工学结合”理论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这一新的教学模式也得到了广大专家学者的认可,马树超指出:“在办学上强化校企合作,在教学培训上加强工学结合”。同时,周济也强调要以校企合作作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积极引进“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深化职业教育体系改革。

与一般的教学不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强调的是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获取相关的工作经验,因此,企业在此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企业能够提供给高职学生真实的实践机会,缩短了高职院校与社会的距离,对企业和高职院校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二、高职院校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下存在的问题

就我国现阶段的高职教育而言,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认识到“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重要性,也都根据当地的企业资源积极探索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新模式,在推动高职教育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教学管理难度较大

由于高职院校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强调的是学校与企业的结合,势必需要学生走出校门,进入到化工企业的各个部门中打造锤炼,因此,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也被分成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在学校的教学管理,另一部分则是企业实践过程中的管理。

2.“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影响教学质量

由于高职院校化学等专业的特殊性,很多高职院校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工学结合”采取“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出现了所谓的“订单班”,就是指用人单位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和高职院校签订委托协议,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人才委托培养,等所有化工技术专业方面的知识学习完成以后,解决大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

3.学校与企业存在衔接难题

高职教育连接着学校和社会,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实用性和操作性又比较强,学生在企业中既是企业的员工,同时还没有完全脱离学生的身份,这种身份的特殊性造成了“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衔接难题。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学校没有及时调动出具备双重管理办法的管理人员,而且所有学生不可能在一个企业中顶岗实习,在管理制度和管理人员上,大多数高职院校往往采取固有管理制度,不能采取根据具体企业不同对待的管理制度;对于企业而言,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其最终目标,很多企业认为培养新职员既浪费成本又需要承担责任,更何况还是在校学生。

三、高职院校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对策分析

针对高职院校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校企共同制定“工学结合”的专业规划

职业院校在制定“工学结合”专业规划时,一定要与校内外实训基地尤其是生产型化工企业的生产特点相结合,校企共同商量制定出灵活的专业规划,形成由公共基础学习领域课程、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拓展学习领域课程、素质教育学习领域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学生的校外实训,既要考虑化工企业的实际运转状况,又要确保企业的正常运转。

2.高职院校整合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教学的内容

高职院校整合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教学内容,教材应更加注重职业素质与专业知识的交叉和融合,把握最先进的化工技术方面的信息,保证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增强学生对于化工企业的适应能力。就高职院校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教学而言,要引领专业和课程改革,建立符合“市场职教”的课程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教学评价标准,提高专业教学水平。

3.政府的支持

高职院校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的支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政策法规上保障工学结合的可操作性,在国际上,成功的工学结合模式都有政策法规强有力的保障。

四、结束语

总之,“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是新形势下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高职院校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也逐渐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积极探索“工学结合”的新路径,必将成为高职教育未来发展的新方式。

参考文献:

[1]刘克勤,王碧秀.工学结合在高职教育中的问题与改进策略[J].中国高等教育,2010(6)

[2]李宇伟,连瑞丽.基于工学结合构建高职中草药开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 (01)

作者简介:

王琦(1982.04~),女,内蒙古包头人,大学本科学历,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应用化工技术方向。

作者:王琦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不同城市道路设计论文下一篇:我国电力企业会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