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研诚信实现途径论文

2023-02-08

从辩证角度来说, 学术体制、社会环境因素及个人素养都是学术不端行为的诱导因素。高校教职人员学术不端行为集中体现在滥用科研经费、专项科研投入深度浅薄、蓄意编造学术成果等方面。近年来, 随着我国高校科研工作量计分及考核办法的出台, 教职人员科研失信等, 为此, 高校应当加大科研诚信教育投入力度, 从根源遏制不正之风。

一、客观评价我国高校科研诚信教育工作的开展现状

近年来, 关于高校科研学术不端的新闻报道屡见不鲜, 并引发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尽管科研不端行为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但归根到底, 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科研诚信力度的不足。参与科研活动的行为主体诚信道德意识匮乏, 同时, 缺乏外在科研诚信制度的约束, 为滋生学术不端现象提供了温床。为此, 高校需建立健全科研评价体系, 设立完善的监督惩处机制, 并强化科研诚信教育, 深化科研人员的诚信意识, 全面约束其科研行为。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监督委员会处理的学术不端案例可知, 涉案当事人平均年龄在45岁以下。由此可见, 年轻人是开展科研诚信教育工作的重点帮扶对象。纵观国内高校科研活动的开展现状可知, 针对青年教职人员及大学生在入门阶段开展科研诚信教育具有实际意义。

随着科研活动的推陈出新, 各种学术不端行为日趋严重, 这也充分体现出我国高校科研诚信教育工作流于形式。当下, 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并未开设科研诚信行为规范的相关课程。即便部分高校开设了相关课程, 也存在缺少专业教材, 且内容质量不达标的问题。教育部制定并出台的有关规范文件多侧重于宏观指导意见, 缺乏对细则规范实用性的考量。科研行为规范动态指导投入力度不足, 多以学术不端事后处理为主, 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此外, 科研诚信教育工作形式处于探索期,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 最后导致专项工作落实效果差强人意。

二、强化国内高校科研诚信教育工作质量的具体策略

(一) 建立完善的科研成果考核体制

进入新时期以来, 国内各大高校纷纷开展了绩效体制深化考核作业, 为量化考核的落实提供了助力, 且通过量化考核的落实将考核结构与教职人员薪资待遇、绩效考评与职称评审挂钩, 保证了量化考核的工作效果。

高校同本科院校不管是在属性、定位上, 还是在社会性质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所以在应用本科院校的考核策略时, 应当综合考量高校的综合科研水平, 加大对实用性、技术性, 构建完善的科研考核体系。

其一, 多元化考核体系的构建。高校科研具有独立性与差异性, 与本科院校侧重理论性研究存在本质性差异。为此, 在采取科研量化考核策略时, 要综合考量高校科研重实用性的基本特征。在对教职人员的立项课题和学术论文的审核过程中, 需要将其落实成果。如专项技术研发内容, 作为考核体系的主要信息, 深化教师同企业之间的合作, 且加大对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力度, 调整考核比重, 进而充分体现出高校教育的综合服务性。

其二, 构建差异性考评体系。科研考核应当根据教职人员所处的学科领域及综合素质差异, 执行差别化考核, 切勿盲目沿用同一标准对整个教师群体进行趋同化考核。针对专任教师与公共文化课教师进行分类考核。基于专任教师与公共文化课教师考核侧重点不同。因此, 需避免对二者并列考核。具体来说, 专任教师偏实践与主项技术研究, 而公共文化课教师则注重基础理论。

同时, 针对青年教师、高校骨干教师及学术带头人进行分类考核。由于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较为薄弱, 为此, 应当着重提升其参与科研的主观能动性, 鼓励其申报课题, 实现指导与考核的双管齐下, 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另外由于科研工作是一项较为长期的工作事项, 为了调动教师及学术人员的积极性, 还应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 降低年度科研工作量对其能力的限制, 且加大对考核科学学术成果的投入力度, 从根源上杜绝科研投入深度不足、科研项目重复审批等问题, 进而为创造高水准科研成果奠定基础。

(二) 成立学术规范委员会

通过学术委员会的建立, 将原有的工作和职能范围进行了明确划分, 同时在相关制度建立中, 对学术委员会成员存在的违规违法行为给予严厉处罚, 并成立相关的调查小组, 以事实为根据, 公平、公正、公开的裁决学术纠纷。当下, 各高校都设立了学术委员会, 但受到行政责权的干预, 使得内部成员无法正常行使权利, 导致高校学术委员会形同虚设, 并未充分发挥出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督作用。为此, 各大高校应当从如下几方面着手处理学术不端行为:

其一, 设立学术规范委员会, 专门负责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督管理。作为高校教职人员, 需强化自身道德建设, 秉承以德为先的基本原则。学术不端行为频频发生, 对教师自身良好形象的建立带来了较大阻碍, 而且也为社会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又由于功利化的学术范围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术的进步。为此, 高校应当强化科研学术委员会建设, 明确学术委员会基本职责, 全面加强教师学术道德教育, 且深化教职人员对科研诚信的认知, 通过动态监管规范教师行为, 在维护教师知识产权的基础上, 客观评价存在争议的科研成果。

其二, 将科研诚信加入到教师档案中, 并推行一票否决制, 避免学术不端行为的出现。教育部在管网中曾发布了学风建设的相关内容, 并对科研教师诚信考核指标进行了明确标注, 将其纳入到教师的个人档案中来。然而, 纵观各大高校对此项指导工作的执行情况可知, 很多高校并未有效落实相关内容, 相应的考核体系也不完善。为此, 在成立学术规范委员会的基础上, 严格约束教职人员的科研诚信, 并建立专项档案。一旦教职人员存在违反学术道德规范的行为, 要对其执行一票否决制。

其三, 制定完善的科研问责制度, 有效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当下, 如何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如何追究当事人责任成为高校致力探究的新课题。针对已经通过具有争议的学术成果实现职位晋升的教职人员, 绝大多数高校采取暗中处理的方式, 对当事人进行口头警告, 并未依照规定公开处理。国家教育部在2016年正式出台了高等院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指导意见, 要求高校按照具体要求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公正处理, 或通报批评, 或辞退。此外, 高校应积极执行学术不端处理办法与问责机制, 切实遏制学术乱象, 强化学术诚信建设。

(三) 强化师德师风建设, 增强教师队伍学术自律意识

高校在强化外部环境的基础上, 还应当加强教师内部建设, 深化教师的学术诚信意识。近年来, 教育部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条例, 旨在深化教师的学术自律意识, 净化科研学术环境, 从根源遏制学术乱象。具体措施为:其一, 师德师风建设。在高校教职队伍建设中, 要坚持以德为先的基本原则, 只有不断提高教职人员的师德水平, 才能更好的提升教育质量, 增强自身的人格魅力。学术自律意识淡薄且职业道德素养匮乏的教师, 只会为学生传递功利性的扭曲价值观。对此, 高校应当积极强化教师岗前培训与职业素质教育, 设立多元化的师德师风教育内容, 创新优化教育手段, 强化综合教育效果。

其二, 强化廉政文化建设。当下, 国家防腐倡廉工作如火如荼的进行。高校监察部门还应通过廉政文化建设等活动的开展, 提高学术腐败问题的治理效率, 并对存在的学术不端行为的教师或群体予以通报批评和严厉处罚, 对教职人员进行警示教育;通过先进事迹的宣传, 培养教师爱岗敬业、勤劳奉献的精神, 树立优秀教师榜样, 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其三, 强化教师学术自律意识。高校教师应抱着敬畏的态度对待学术研究, 并且坚定对教育工作的信仰。另外, 正确看待职称评审工作, 切勿因追求经济利益放弃原则。诚实守信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也是做人的基本原则, 作为高校教职人员更需严格要求自己, 戒骄戒躁, 保持严谨的学术态度, 维护学术权威。

综上所述, 当前学术不端行为屡见不鲜, 这充分反映出学术诚信缺失的问题。在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当下, 教职人员面临的压力和竞争也在不断增加, 为了更好的避免学术不端行为的出现, 高校应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治理力度。并结合实际情况, 制定合理的管控体系, 明确相关细则, 采取有针对性、有策略性的措施处理学术不端行为, 以此来推动高校科研工作的有序运转。

摘要:当下, 高校剽窃科研成果、败坏学术风气的问题日益严重, 应当引发全社会的深度思考。诚实守信是现代社会的基本道德准则。同时, 也是推动学术进步的核心力量。基于此, 本文客观评价了高校科研诚信教育开展现状, 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优化改进策略, 希望可以为我国高校的健康发展提供助力。

关键词:诚实守信,道德准则,高校科研,改进策略

参考文献

[1] 李晨曦, 段丽萍.我国高校医学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体系构建的研究[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17, 37 (4) :537-540.

[2] 倪佳瑜, 刘焕明.防控学术权力滥用:高校科研诚信制度建设的关键[J].中国高校科技, 2017 (5) :15-17.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标志设计中扁平化风格的应用论文下一篇:厄贝沙坦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心房纤颤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