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风险毕业论文范文

2023-03-06

审计风险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加强对审计风险的研究并找出相应防范措施,是当前审计理论和审计工作中一个倍受重视的问题。文章首先研究了审计风险的定义及特征,认为审计风险具有客观性、潜在性、过程性、可控性等特征;然后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分析形成审计风险的原因;接下来研究了审计风险的计量模型及审计风险与重要性之间的关系;最后提出了采取建立健全审计法律环境、强化风险意识、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应对审计风险的实际能力、完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采用风险导向审计、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在对审计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中加强审计风险管理等几项措施来防范审计风险,使审计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

关键词:审计风险 形成原因 防范措施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审计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审计这一职业的责任也越来越大。而社会经济生活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增加了审计的难度,由此产生了一定的审计风险。加强对审计风险的研究并找出相应防范措施,是当前审计理论和审计工作实践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形成审计风险的主要因素

1.审计人员的经验和能力的局限性。由于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和审计内容的广泛性,加上近年来人们对审计意见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对审计人员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而在审计过程中,很多方面需要由审计人员作出专业判断,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有丰富的经验和较高的判断能力。然而经验和能力总是有限的,由于审计人员的审计经验和能力不足,致使审计难以达到社会全部期望,这就无可避免地会在审计过程中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产生审计风险。

2.审计人员没能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审计准则要求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进行合理的专业判断。然而由于审计人员的个人素质参差不齐,如果审计人员责任心不强,审计中没有保持应该持有的职业谨慎态度,势必导致不必要的差错或者应当执行的必要的审计程序没有得到执行,进而形成审计风险。

3.审计人员的工作失误。如果审计人员能够保证在审计过程中采取恰当的程序和方法,那么风险就会大大降低。然而审计人员的经验有高有低,驾驭审计方法的能力有强有弱,审计人员的差错和失误有时很难避免,它们可能来自于对审计事项的错误判断,也可能来自于对审计程序的错误理解等,这些都会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4.审计方法本身存在的缺陷和不足。现代审计是建立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健全的基础之上的抽样审计,所遵循的是成本效益相结合的原则,而这两者本身就是允许一定审计风险存在的。其一,它有些过分依赖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测试,虽然内部控制系统的建立可以减少经济活动中的一些错弊,但因为内部控制系统本身固有的一些局限性,使其无法避免所有的错弊。例如审计单位发生未预料的经营状况,或者出现了比较特殊的业务,原有的控制措施无法适用;工作程序上本应相互牵制制约的工作人员串通作弊;管理人员滥用职权或责任心差致使控制系统失效等。所有这些都会使控制系统失灵,产生控制风险。其二,在抽样审计中,审计人员常常为了用有限的成本达到较高预期的效益,放弃了相当一部分的样本资料,这就更加大了给出正确审计结论的难度。以上情况均会造成审计结果出现误差。

二、形成审计风险的客观因素

1.审计责任的客观存在。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审计意见的影响范围也越来越大,人们的经济决策对审计意见和结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如果审计意见有所不适当,与被审计单位的情况有所不符,则对使用者的判断和决策影响将会很大,使得审计风险也随之加大。

2.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及审计内容的广泛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生产经营过程越来越复杂,与此相应的会计信息系统也日益复杂,财务报表出现错误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此外,审计范围也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审计范围扩大到今天,已远远超过了传统审计,增加了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审计的对象越复杂,审计的内容越广泛,审计的难度就越大,审计风险也就越大。

3.被审计单位外部和内部经营背景。经济环境、被审单位经济活动的特點、技术发展趋势、内部控制制度的强度、管理人员的品质和素质等因素都会对企业的经营风险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审计风险。这也是审计风险模型中首先要考虑固有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也是现代审计首先要对企业内外环境全盘评估的理由。被审单位内外环境对审计风险的影响,可以从审计费用充分表现出来,西方审计职业界确定审计费用时,都考虑了审计风险,特别是固有风险和经营风险。

三、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审计风险呈现出扩大化和复杂化的趋势,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是在保证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的前提下有效地防范和规避风险。

1.建立健全审计法律环境。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审计也面临着许多新课题、新任务。为此,必须有健全有效的法律制度和审计准则,才有利于合理地界定审计人员的责任。应继续制定和不断完善审计法律规范。通过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完善的审计法律法规强化审计质量控制、规范审计操作、避免审计中的随意性、约束审计行为、规避审计风险,切实做到审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进一步转变观念、强化风险意识。由于人们对审计期望的越来越高,审计人员的责任和风险也越来越大,审计部门将会更加关心如何采取有效的审计方法和程序,在降低审计成本的同时,高质量的完成审计任务,同时有效地避免审计风险及其损失。因此,审计人员一定要从思想上、观念上深入理解审计风险、重视审计风险,冲破传统审计思路的束缚。在执行审计业务的过程中,寻求积极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控制审计风险。

3.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应对审计风险的实际能力。审计是一种技术性和专业性都很强的职业,且是一种综合性、高层次的经济监督,其工作不但需要一套系统的职业标准指导、规范和约束,同时,还要注意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责任心。各级审计机关均应建立责任过错追究制,坚持谁违法违纪违规谁负责承担其责任,包括一定的连带责任。其目的就是要增强审计机关、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责任心,努力把审计风险降至希望值之内。不论是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还是社会审计组织,都要定期对审计人员进行培训,教育他们严格遵守审计法、审计准则和审计规范,坚持实事求是、廉洁奉公、客观公正,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不断更新知识,提高分析、判断、预测经济活动的能力,成为一支具有一定思想素质、业务技能和文化水平的审计干部队伍,从而达到主动控制风险的目的。

4.建立良好的内部运行机制,完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这是有效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的重要保障。各级审计机关和相关审计主体都要在独立、客观、公正、廉洁、严谨、保密的原则下建立自律性的运行机制,倡导敬业精神,公正执法,不徇私情,同时还应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建立自己的质量控制制度,以期为遵循专业标准提供合理的保证。这包括合理运用全面质量控制政策与程序,以保证所有的审计工作均遵照独立审计准则执行和合理运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程序,确保审计项目工作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等。

5.搞好审计风险预测,引入对客户的评价制度,慎重选择审计对象。首先,应树立只与正直客户打交道的原则。客户如果没有正直的品格,则出现差错和舞弊行为的可能性就大,固有风险就比较高。即使扩大审计测试的规模,审计人员也难以使总体审计风险的水平降低到社会可接受的程度内,出现法律纠纷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因此审计人员在接受委托之前应当采取措施,如与前任审计人员联系,评价客户管理高层的品格,一旦发现委托单位缺乏正直品格就应尽量拒绝接受。

6.采用风险导向审计,降低审计风险。现代审计方法强调审计成本和审计风险的均衡,抽样审计方法和分析性复核方法的应用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中,审计的结果必然带有一定的误差。所谓审计抽样,是指审计人员实施审计时,从审计总体中选取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测试,并根据测试的结果,推断审计总体特征的一种方法。在抽样审计过程中,决策者是否具备设计和使用抽样方案的能力,离不开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而在审计时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因素。这些不确定因素要由审计人员正确的判断加以解决。但审计人员对抽样结果很难进行质量和数量上的评价,很难达到一定的精确程度。风险导向审计是将审计风险概念全面应用于审计过程的一种审计模式,它通过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来确定审计风险是否控制在可以容忍的范围内。它主要运用分析性复核的方法,不仅对客户的控制风险进行评价,同时更要对产生风险的各个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价,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和重点。这样就使审计风险与整个审计过程密切联系起来,起到降低风险的作用。近年来,风险导向审计在世界其他国家已广泛使用,其原因就在于从审计准备阶段开始就考虑审计风险,并把它控制在最低水平,从而减轻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降低审计风险。

7.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规避和降低审计风险。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第八条指出:“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存在的反向关系。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风险越低;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风险越高。”把握这种反向关系可使审计人员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在接受审计任务时,一方面要考虑审计工作量及成本的大小,另一方面考虑审计风险及影响的高低,合理地确定审计重要性水平,以期达到规避和降低审计风险的目的。

8.在对审计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中加强审计风险管理,防范和降低審计风险。审计主体在基本的规范要求下,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对审计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提高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中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从本质上说,审计作为两权分离的产物,是所有权对经营权的一种监督,审计方法是由审计目的和对象决定。在审计方法环节中,审计效率与审计风险的矛盾十分突出,但面对现在复杂而大量的审计工作,客观上是对审计效率的一种挑战。从审计主体与审计客体两方面来看,对审计效率有共同的要求,在这种矛盾运动中,审计风险,准确地说是审计检查风险就更加明显地凸显出来了,审计实践的矛盾在运动中达到平衡,既可以提高审计效率,又可以避免或降低审计风险。

总之,控制和防范审计风险,最关键的是增强审计机关领导和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及时建立相关机制,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只要能正视风险,及时采取措施应对风险,就一定能最大限度地避免风险。

参考文献:

1.张新华.论财务造假与审计风险的对应性.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12)

2.王春.试论审计风险的产生原因及防范措施.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5)

3.庄启龙.审计风险及其防范对策.发展研究,2005(11)

4.禹阿平.审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7)

5.邹建军.审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措施.现代商业,2009(5)

6.陈思维,王会金,斐文英.审计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沈阳建筑大学 辽宁沈阳 110000)

(责编:若佳)

审计风险毕业论文范文第2篇

风险导向审计是以审计风险评价为中心的审计程序,其内在思想是任何审计业务都必须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风险水平内。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下属的国际审计和鉴证准则委员会(IAASB)适时地对原有的准则作了一系列的重大修订(IAASB,2005):引入了“重大错报风险”的概念,将审计风险模型重构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进一步明确了审计风险与报表总体及账户余额(认定层次)之间的联系。与原有的审计模式相比,现有准则强调将对客户情况的了解作为整个审计工作的先导、前提和基础,通过深入剖析被审单位及其经营环境(包括内控制度),来评估财务报表总体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并以此为导向,采取更具针对性的应对措施,从而将整体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水平。我国已于2007年1月开始实施《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一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因此,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产生可以理解为,审计师需要有一个框架或者模型来帮助其在整个审计过程中对重大错报风险进行主观的评估并形成适当的审计策略。

一 审计风险评估研究回顾

所谓风险,根据美国项目管理学会(PMD)的定义,是指“正面或负面影响项目内容的不确定事件或条件”,风险与不确定性有着紧密的联系。审计过程中存在的信息对称,特别是存在管理舞弊时,采用正常的审计程序难以形成可靠的审计结论,从而为审计执业带来高度不确定性,也就是审计风险的根源。

(一)审计风险评估的实务探索对审计风险的评估处于探索之中,出现了多种经营分析和风险评估框架,如COSO,COCO、平衡记分卡、波特五力模型、全面质量管理、系统思想、竞争性战略、战略系统审计等,这些工具和技术形成了早期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基础。审计师利用这些工具和技术去理解客户的价值和定位,理解客户面临的风险,以此增强对非抽样风险的控制,同时也为客户提供增值性的非审计业务。大型的会计师事务所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都开始探索自己的风险审计方法或战略系统审计(sSA)框架,但各个事务所的名称各不相同。

(二)审计风险评估的理论研究我国一些学者也对审计风险的评估技术进行了研究,如王桂兰(2006)提出了将案例推理引入到审计风险评估研究中,运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构建审计重大错报风险评估框架,同时将先进的计算机审计技术应用于多样性的分析性复核中,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估系统以便较为准确地识别、评估审计中的风险因素,以期达到有效避免盲目审计,合理分配审计资源,有针对性地执行审计程序,发现重大错报,从而实现降低审计风险的目的。顾晓安(2006)以新国际审计准则中重大错报风险评估体系的内容为基础,针对如何将从企业及环境了解到的风险因素与认定层次可能发生的重大错报相联系,提出了首先通过业务循环来进行风险因素的识别、筛选和初步风险评估,再将业务循环的风险同报表认定层次相对应的两阶段风险评估法,并设计和描述在专家系统平台上实施该风险评估系统的系统结构、功能模块和操作流程。目前,这些方法仍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之中,其名称和内容虽然并不完全相同,但本质都属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与之前的着重于静态风险评估不同,本文建立了动态评估方法体系,研究审计风险评估的过程步骤,从每一步骤人手,分析其风险组成,并进行归纳、分层,提出一个审计风险评估的三维分析概念模型,由此建立审计风险与审计策略的关联关系。

二、审计风险的动态评估过程

Knechel教授认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应由两部分组成,即风险的评估和根据风险评估证据确定用什么样的测试来获得证据。据此思路,可将审计风险的动态评估划分为:确定审计范围、寻找审计风险点及相适合的审计技术、评价审计风险与对策方案、实施审计策略这四个相互关联的步骤(如图1)。

(一)划定审计范围审计人员对企业的内部控制状况及商业经营环境进行评估,结合审计业务约定数,划定审计范围。该范围不是一旦确定就固定不变的,应随着审计人对被审计对象的了解加深而不断调整。

(二)寻找审计风险点及相适合的审计技术一旦审计范围确定,就必须根据审计师的个人经验判断及审计专家系统提示的信息来寻找风险点,如将各风险因素分配到业务循环中,在业务循环层次上筛选和分析风险因素,由此将风险具体化,进行初步的风险评估。对风险点进行筛选后,选择适合的审计技术,如风险分析技术或实施计划控制测试、实质性测试等对策方案。

(三)评价审计风险与对策方案按优先顺序排列,再根据审计力量、审计目标、内部控制状况、商业经营环境等加以评价。

(四)实施审计策略着重于如何以一种特定的战略姿态将审计方案付诸实施。体现了审计人员对不确定性预见与自身能力和资源调控能力的反复结合,是一个动态调整和不断发展的过程,这也是其与传统静态技术评估方法相比的最大不同。动态评估过程本身对审计人员就是一种学习,而这种学习又充实了这个过程。

三、动态评估过程中审计风险的识别

风险识别贯穿动态评估的全过程,要找出所有评估过程中的风险组成,即不确定事件和可能导致重大错报的原因和条件。按照动态评估的4个基本步骤来识别审计的风险所在。

(一)确定审计范围中的风险审计范围确定的过程又可以称为审计战略定位,审计师需要根据业务约定书,结合被审计单位的经营历史、财务状况,以及审计师自身的技术能力来确定审计范围。这一范围的确定过程中,审计师的经验判断是主要依据,因此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首先不同的审计师对审计范围的理解可能会有差异,审计师对被审计对象的了解有限,确定错误的审计范围有可能加大重大错报的风险;其次被审计对象存在管理舞弊的可能,会刻意引导注册会计师进入错误的审计范围,从而阻碍注册会计师通过风险导向审计将会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和经营风险联系起来从而发现会计报表的错报。

(二)寻找风险点及适合审计技术过程中的风险风险点的识别需要借助一定的技术,如重大错报案例研究技术、业务循环控制缺陷识别技术等。限于审计力量,审计师更有可能采用经验判断来寻找风险点。寻找到风险点后,审计师需用敏锐的眼光识别具有针对性的技术,根据内部技术储备和外部技术可利用情况来寻找和发现适合的技术去消除审计风险点,揭示其中关系到重大错报的可能性。这一步骤的风险表现为:(1)审计师寻找到了错误的风险点,导致审计工作无效果;(2)审计师能力不够,不能采用或者执行适合的审计技术;(3)审计技术不完善,存在固有缺陷,导致采用该技术后不能获得理想的审计成果。

(三)评估过程中的风险按照质量控制的原则,对审计风险及对策方案的评估应该由不同的审计师担任。这是一个将审计资

源技术能力、审计范围与风险点相匹配的过程。审计机构内的评估小组必须仔细研究每一项审计技术是否能用于审计风险点揭示,如何服务于审计范围,是否在审计师的技术能力范围内等。该步骤的风险主要来自评估小组的综合能力,特别是对审计师所处的被审计对象微观环境的判断和理解,以及如何与审计师自身资源和能力相匹配所带来的风险。

(四)实施审计策略的风险审计策略的实施贯穿审计全过程,使用动态评估过程技术,需要审计师根据审计情况来调整审计策略,这一过程的风险有:审计师调整审计策略能力风险,审计师能否关注审计风险早期信号,特别是对这些信号及其变化的认识和理解的差异性。由此及时调整策略,这样可以节省审计成本。

四、审计风险的三维分析

通过上述动态评估过程主要环节中的风险识别,不难看出审计风险的评估过程也是一个风险识别的过程,其风险具有系统性、多维性和动态性的特点。但风险总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可以通过一定方法测量或预测的,可从风险来源的角度,将过程中错综复杂的风险按经营及内部控制风险、财务风险、审计技术风险三个方向进行归纳,建立三维分析模型,但由于各种风险的远近、程度不一样,还须进一步对每个方向上的风险进行分层分析。

(一)经营及内部控制风险新国际审计准则要求注册会计师了解企业及其环境,包括:行业状况、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被审计单位的性质及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被审计单位的目标、战略以及相关经营风险;被审计单位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从相关内部控制情况,评估可能的重大错报风险。

(1)行业状况、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可能造成重大错报的行业状况、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风险因素,包括竞争环境、供应商和客户、技术进步、适用的财务报告准则、法律和政治环境以及与行业和企业相关的环保要求等。

(2)企业性质,包括企业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应用。企业性质包括产权结构、组织结构、经营项目、筹资和投资。对于企业性质的了解可以使审计人员理解财务报表中交易的类型,并对账户余额和披露产生预期;对于所有权人之间及与其他企业之间关系的认识可以发现关联方交易并合理地进行评估;如果企业有复杂的组织结构,则要考虑合并报表中可能发生的错误;了解企业对于会计政策的选择和应用,考虑是否适合于企业经营性质,与相关行业所用的会计制度是否一致等。这些考虑和关注对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都有着重要作用。

(3)目标和战略以及相关的经营风险。经营风险是指对企业经营目标和战略的实现造成影响的事件和状况,大多数经营风险最终都会有财务后果,会对报表产生影响,但并不是所有的经营风险都会造成重大错报。

(4)企业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估方法。不管是内部还是外部的业绩评估都会对企业产生压力,从而使得管理人员改善经营业绩或者直接对财务报表进行粉饰。对于企业业绩衡量方法的了解可以使审计人员判断管理层行为是否会增加重大错报的风险。

(5)内部控制。控制活动可能对于某项特别性质的业务或者账户余额的单个认定产生影响。如企业建立的用来保证其员工准确地计算和记录存货的控制活动就直接同存货账户余额的完整性和存在性认定相关。

(二)财务风险来源财务风险来源分析是通过常规财务分析、财务失败风险分析、财务舞弊风险分析三个部分来完成的。常规财务分析主要通过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等的五力分析模型来完成,分析评价常规的财务指标。财务失败风险分析主要通过z模型等来完成,对财务情况进行预警。财务舞弊分析是审计风险分析需重点关注的内容,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自从净资产收益(ROE)作为上市公司申请配股的依据之一,上市公司在ROE数据上存在着明显的操纵行为;而单位负责人又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主体因素。管理舞弊是管理层试图以舞弊财务报表为手段获得更多的机会利益,独立审计师如不能查出这种舞弊行为,就须承担法律责任,管理层与审计人员之间存在严重的利益冲突,因此管理层不可能真正地配合独立审计师有效地实施审计工作,由此带来巨大的审计风险。

(三)审计技术风险来源现代审计已形成系列的技术方法,用于审计师对重大错报风险(RMM)、重大缺陷风险(RMW)和检查风险(DR)的评估。较常用的如审计抽样技术,该技术存在抽样风险,即审计师依据抽样结果得出的结论与对审计对象总体执行同一审计程序所得到的结论可能不相符合。又如,业务实质性测试,该技术目的是确定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是否相符、账务处理是否正确,而“一条龙造假”表现为假账真做,特别是在当前信息化环境下,大量的单据是电脑自动生成的,均能做到账证相符、账务处理正确,账表相符,因此就电脑账下审计人员再实施交易业务实质性测试,验证账账、账表是否相符也便失去了意义。再如,分析性测试,该技术是指注册会计师分析被审计单位重要的比率或趋势,包括调查这些比率或趋势的异常变动及其与预期数额和相关信息的差异。目的是评价业务和余额的总体合理性。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1号——分析性复核》指出,“如果分析性复核使用的是内部控制生成的信息,而内部控制失效,注册会计师不应该信赖这些信息及分析性复核的结果”,并且分析性程序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提供有用的实质性证据,还取决于其在具体情况下的可靠性。

(四)审计风险三维分析模型 上述三个审计风险来源方向构成三维分析模型(如图2),审计师根据不同维度上的风险组合来评估选择适当的审计策略。当分析确定三个方向都是高风险后,审计策略应该更加详尽,能够尽可能审查出风险;当分析确定三个方向都是低风险后,审计策略则可以相对简单。通过策略与审计风险的不断匹配,审计师可以形成一批相对固定的,针对不同风险状况的审计策略从而为以后的审计风险与审计策略的准确匹配提供依据。

21世纪的审计是证据驱动的、基于判断的风险评估过程。而风险评估过程又是一个循环递推的过程,需要反复评估和获得反馈,直到审计师的目标实现即建立充分合理的判断。风险导向审计的关键是审计风险的评估与审计策略的确定,可以将审计风险识别与分析模型转化为审计风险分析专家系统的功能逻辑基础,并通过技术及辅助技术的实现,更加快捷地帮助风险导向审计的实施。

(编辑 熊年春)

审计风险毕业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 现阶段,我国审计机关在审计现场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为此,笔者认为,应加强审计现场的管理与控制,防范审计风险,不断提高审计质量。

【关键词】 审计;审计现场;管理与控制

现阶段,我国审计机关在审计现场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一是审计现场管理的观念较为落后,重视查问题、轻视管理;二是审计计划管理粗放,缺乏科学性;三是机关内部机构设置僵化,审计项目组各自为战,审计资源浪费严重;四是审计现场时间管理随意性大;五是审计项目质量和风险控制还不尽人意。部分审计人员风险意识淡薄,凭主观经验多,采取科学的审计方法的意识不强,我国审计项目质量和风险控制体系及制度也还不完善,从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审计项目的质量。针对这些问题,应重点做好审计现场各个阶段的控制工作。

一、审计准备阶段的控制

在审计准备阶段,主要控制要点有三:

(一)配备与审计项目相适宜的审计组成员

审计部门应该根据审计项目的性质和复杂程度、被审计单位规模的大小等因素指派具有必备知识和技能的审计人员。审计是一项人力和知识双密集的工作。完成一个审计项目,必须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和一定数量的审计人员。审计人员的数量和质量是影响审计项目人力资源的第一要素。从数量上讲,一个审计项目所需人员是有限的,超过这个数量,其对审计项目时间管理影响的边际效用递减。但在这一个数量限度内,人数越多审计项目时间管理就会越少,反之越长。所以审计人员的增加在一定数量内,会减少审计项目整体所用时间,假定人员的分工合作是正常高效率的,那么因审计时间减少所减少的成本会大于追加审计人员所增加的成本,但超过这一定点,随着审计人员的增加,审计人员的整体效率降低,造成审计时间减少所减少的成本开始逐渐小于审计人员增加带来的成本。如图1所示:

从审计人员质量来讲,主要表现为业务知识和业务技能两方面。业务知识主要包括审计知识、计算机知识和所审计事项的相关知识、法律法规等,业务技能主要是指上述知识的运用能力,重点表现为专业判断水平(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审计经验)、计算机审计能力。专业判断水平体现了一个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我们常说某某人审计经验丰富,实质上就是表示这个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水平较高。

(二)把好审前调查关,确定审计的重点领域

审前调查是保证审计质量的重要环节。对于一些重点审计项目,更要花足够长的时间搞审前调查,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

(三)制定切实可行的审计实施方案

审计方案是审计实施的基础,是保证审计工作取得预期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检查、控制审计质量和进度的基本依据。审计方案关系到审计的深度、效率和效果,也关系到责任和风险,做好这项工作,可以使审计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具体审计项目的实施阶段,要按审计项目管理制度的规定,严格内部审计工作程序,明确项目组长和各级审计人员的工作职责,明确项目组长对审计项目的工作质量负主要责任。

按照审计公正性和质量控制要求,任何一个审计项目不可能由一个人去完成。这样由所有参加审计项目的人员就会组成一个项目团队(通常称之为审计组)。由于团队的存在,就会产生管理学称谓的一系列组织管理问题。在一个项目中,我们称之为团队管理。团队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团队整体效率。因此,团队管理成为影响人力资源的又一重要因素。和管理学中所有组织管理的核心内容一样,审计项目的组织结构主要是对分工和协作的处理。分工是指根据审计项目方案来确认的总体任务,按照“贡献相似性”和“关系相近性”原理,把总任务分解后分配到相应的审计小组中去,协作是指通过建立和贯彻沟通与合作的规范,创造和维持团体的协同效果。有效合理的组织结构,可以为审计人员创造理想的工作环境,促使其保质保量地完成好分配的审计任务,充分发挥其合作意愿和合作能力,从而满足复杂多变、运用多种知识技能和信息、不断创新的审计工作需要,提高工作效率。实践表明,审计项目具有组织稳定性差(即完成一个审计项目后其组织结构即行解除)、信息沟通量大、工作灵活、创新性强等特点。科学的审计作业分工和组织结构,必须适应和满足审计作业的这些特点。 为此,科学的审计分工应强调审计人员的参与和协商一致,使其成为一个上下有机结合的过程,将总任务分解为若干个互有区别但彼此联系的分任务,再将分任务分配给不同的审计小组或人员去执行。在组织结构上,采用矩阵式结构,即先依照“贡献相似性”的管理原则,将相似会计核算内容分成一组,如将应收应付款审计分为往来审计,最终分配到具体审计人员,再依照“关系相近性”原理,按审计目标建立组与组之间沟通的负责组(人)。

从管理学的组织结构设计原理分析,这一结构适应性强,符合审计作业的要求,有利于加强各组之间、审计人员之间的协作配合,有利于总结新的审计方法,有利于完成新的审计任务和激发审计人员的创造性。这一设计既体现了职责分工,同时也体现沟通和协调机制,引入和强化了合作的意愿和相应的工作能力。

二、审计实施过程中的控制

在审计实施过程中,主要控制点如下:

(一)落实项目审计责任制

在具体审计项目的实施阶段,要按审计项目管理制度的规定,严格内部审计工作程序,明确项目组长和各级审计人员的工作职责,明确项目组长对审计项目的工作质量负主要责任。

(二)发现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应扩大测试范围

在实施现场审计时,审计人员根据审计具体方案中确定的审计步骤,运用审计技术方法对业务程序进行测试,在测试过程中,收集有用性、相关、重要的审计证据。审计人员在审计内部控制制度时,如发现被审计单位人员职责分工不严密,存在混岗等严重缺陷时,应充分意识到该证据的重要性,保持应有的职业警惕,对这一重大隐患执行扩大测试,实施进一步的取证,以确定工作人员是否利用机构内控不严的漏洞,实施了违法违规行为。

(三)规范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

在审计工作底稿上要反映出审计人员的工作轨迹和专业判断的过程,有利于把好审计证据的质量关,审计人员既要做好审计过程记录,又要记录审计的主要成果和查出的重点问题。

(四)严格执行复核程序

内部审计应建立审计组长和审计部门负责人两级复核制度。各级都应具体明确复核内容和承担责任,层层把关,级级负责,确保每一项审计工作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

(五)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现场指导和检查

项目组长要及时了解审计人员的工作情况,会同审计部门负责人研究解决审计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各层次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给予实时的充分的指导、监督和复核,这是做好审计过程质量控制的关键因素。

(六)建立审计报告的签发制度

审计报告由项目组长起草,审计部门负责人审核。审计报告签发前,必须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加强双方的沟通。

三、审计报告阶段的控制

作为审计的收尾工作,审计的报告阶段过程控制也十分重要,主要控制点:

(一)及时总结审计工作

每一个审计项目结束,审计部门负责人要及时组织项目组长对本次审计工作进行总结,简要阐述本次审计工作中发现的重大疑难问题和采取的相应措施,指明今后类似审计工作中应注意的事项。在复核、总结的过程中,首先应当执行分析性复核程序。分析性复核不仅被运用于审计计划阶段和报表项目审计阶段,也可用于审计报告阶段对会计报表进行总体复核,以帮助注册会计师评价审计过程中形成的审计结论的恰当性和会计报表整体反映的公允性。在对会计报表进行总体复核时,审计人员应执行以下程序:

1.应当全面审阅会计报表及附注,考虑针对实质性测试中发现的一些差异或未预期差异所获取的证据是否充分、恰当;这些异常差异或未预期差异与审计计划阶段的预计之间的关系。2.将分析性复核应用于会计报表上,以确定是否还可能存在其他的异常或未预期的关系。如果这种异常或未预期的关系存在,则审计人员必须在完成审计外勤工作时再追加实施额外的审计程序。

(二)撰写审计总结

在完成实质性测试之后,审计项目经理应当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全面复核,并在此基础上撰写审计总结,概括地说明审计计划执行情况及审计目标是否实现。审计总结一般应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公司简介,阐述被审计单位的背景信息及重大会计政策的变更情况;二是审计概况,主要阐述审计过程、审计计划的执行情况(包括所采用的审计方法、审计计划执行偏差及其原因等)、审计的总体评价、审计前后主要财务指标,即应引起部门经理和主任会计师注意的重大事项(包括关联方交易、财务承诺、期后事项等);三是审计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和建议的重要调整及事项;四是审计结论,说明拟出具的审计报告的意见类型及对审计单位经营管理的评价与建议。

(三)完成审计工作底稿的二级复核

审计项目经理对审计工作底稿的全面复核通常应在审计现场完成,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争取审计工作的主动。在完成审计外勤工作时,则需审计部门经理对审计工作底稿实施二级复核。二级复核既是对审计项目经理复核的再监督,也是对重要审计事项的重点把关。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7个方面:1.复查计划确定的重要审计程序是否适当,是否得以较好实施,是否实现了审计目标。2.复查重点审计项目的审计证据是否充分、适当。3.复查审计范围是否充分。4.复查对建议调整的不符事项和未调整不符事项的处理是否恰当。5.复核审计工作底稿中重要的钩稽关系是否正确。6.监察审计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其对会计报表和审计报告的影响,审计项目组对这些问题的处理是否恰当。7.复核一审会计报表总体上是否合理、可信。

(四)审计人员应当评价审计结果

主要是为了确定将要发表的审计意见的类型以及在整个审计工作中是否遵循了独立审计原则。为此,应完成如下四个工作:

一是对重要性和审计风险进行最终评价,该过程可通过两个步骤完成:1.按会计报表项目确定可能的审计差异即可能错报金额。按会计报表项目确定的可能的错报金额由三部分组成:通过交易和会计报表项目的实质性测试所确定的未更正错误;通过运用审计抽样技术所估计的未更正预计错报,以及通过运用分析性复核程序发现和运用的其他审计程序所量化的其他估计错报。2.确定各会计报表项目可能的错报金额的汇总数(即可能错报金额)对会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和其他与这些错报有关的会计报表总额(比如流动资产或流动负债)的影响程度。二是对被审计单位已审计报表进行技术性复核;对已审计会计报表进行技术性复核,可以通过填列和复核会计报表的检查清单的方式来进行。不仅可对那些经常容易被忽视的审计方面起到提醒的作用,还有利于监察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三是对被审计单位一审审计报表形成审计意见并草拟审计报告;在审计过程中,要实施各种测试。这些测试通常是由参与本次审计工作的审计项目组执行的,而每个成员所执行的测试可能只限于某几个领域或账项,所以,在每个功能区域或报表项目的测试都完成后,审计项目经理应汇总所有成员的审计结果并将这些分散的审计结果加以汇总和评价综合考虑在审计过程中所收集到的全部证据。最后出具审计报告。四是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最终复核。最终复核是在完成审计工作、签发审计报告前所进行的复核。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最终复核这项工作,一般由会计师事务所的主任会计师承担,是对整套审计工作底稿进行的原则性复核。

(五)建立审计质量责任追究制度

从审计员到审计组长,再到审计部门负责人和总审计师、审计顾问,都应明确应该承担的质量控制责任,质量控制的结果应与业绩考核挂钩,没有履行好责任就应该追究和处理,如告诫、批评、通报、取消评审资格等,通过奖优罚劣来提高质量意识和责任心。

(六)加强审计档案管理

审计档案是项目审计的主要载体,是审计业务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充分利用审计档案为今后的审计业务服务。

【主要参考文献】

[1] 娄尔行主编. 审计学概论.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 王晓霞. 企业审计风险.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3] 高校审计编写组. 审计学.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4] 冯均科主编. 审计学.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5] 何庆林主编. 企业审计技术. 广东经济出版社,2008.

[6] 张庆龙. 内部审计理论与方法.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7] 杨忠莲,徐政旦. 我国公司成立审计委员会动机的实证研究. 审计研究,2004年1月.

[8]李树华. 独立审计性的提高与审计市场的背离. 上海三联书店,2006 .

审计风险毕业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市场经济更为丰富和活跃,万千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和成长。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市场给予了企业无数的机遇,但同时也伴随着挑战和风险。所以企业如何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抢占市场,提高企业竞争力,降低经营风险,得到效益保障,就需要企业在其内部控制和管理上得到更深层次的完善,特别是在企业审计风险的控制管理方面应加强重视。本文就企业审计风险问题及其控制措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企业审计;风险;控制;探讨

从实际情况来看,在今天的市场经济大环境中,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强烈,为了抢占市场份额而投入的人力物力也日益增加。企业想要更好地提高自身的生存空间和竞争能力,完善企业管理,就不得不将审计监督和评估科学合理地运作。在这个过程中,难免因为各种原因而导致审计风险的出现。我国企业在管理制度上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风险防范管理亦不够完善。这些年来,企业竞争日益激烈,企业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建立数据交易管理系统,经营范围不断扩大,涉及环节越来越多,这都加大了审计上的风险。因此,如何控制企业审计风险是每个企业都在思考的问题。

一、企业审计风险概念

从概念而言,企业审计风险指的是审计部门在企业审计上担负的相关责任和一些潜在的风险和隐患。大致分为三类: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固有风险以及控制风险对审计者来说在控制上比较困难。但是检查风险主要因为涉及主体行为所导致,所以能够让审计部门以及审计人员采取相关措施进行防范和控制。它和审计主体在实施过程中采取的程序、证据、方法等等紧密联系。

虽然我国企业在其内部控制和管理上不断得到完善,但是企业的审计活动中仍然存在着风险。虽然,企业的审计风险存在是难免的,但我们可以使其尽可能减少。主要来讲,企业的审计风险中的固有风险指的是企业因在开展经济业务的处理中,因为企业的财务报表或经济业务出现了差错,企业在自身会计核算层面上存在不足所导致的审计风险。

企业中的控制风险主要是指由于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存在不足,在企业的财务报表或相关经济业务出现了差错却没有在第一时间指出并纠正而导致的审计风险。

企业中检查风险指的是审计人员在施行企业的经济业务审计检查时,面对企业的财务报表或企业在内部控制和管理上的隐患和不足没有第一时间发现,或发现后没有认真解决,从而导致的风险。

因为现在国家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在不断地进行微调以及企业的不断发展,所以企业相关审计项目都存在一定的风险。企业需要加强企业审计风险的考虑,采取有效措施规避企业的审计风险,让企业的审计质量得到提高。在这个过程中,应从企业审计风险产生的源头入手,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达到有效地规避企业审计风险。

二、企业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科学合理的审计管理制度和审计机构是开展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基础。完善且切实可行的内审管理制度对于审计人员迅速发现且有效解决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提供了帮助,让企业在健康中发展和成长。相反,假如企业管理制度不够科学,管理不够完善,那么审计人员就很难发现并及时处理企业在经营当中存在的隐患和不足,不但会让审计风险产生,同时也对企业的发展造成比较严重的后果。

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若企业没有科学合理的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同时对内审机构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完善的机制和制度保障,将审计人员进行的活动认为是在鸡蛋中挑骨头、找麻烦,那就很难保障企业审计人员的权威性和效率性,导致审计人员难以正常开展工作,进而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二)领导在内部控制上认识不足

从实际情况来看,现在不少企业的管理人员认识到在企业管理中财务管理处于首位,并参与其中,提高了内部的控制和管理。然而也有很多领导更大程度上将重心放在怎么提高生产,却对影响企业发展的财务管理没有足够的重视。甚至有一些领导觉得管理好了财务部门就管理好了企业全部,觉得财务才是企业的生命力。一旦在经营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就贿赂相关人员,没有正视法律的监督和管理,导致给企业造成了损失。

(三)内部环境变化导致控制风险加大

当今世界已是信息技术时代,电子经营管理系统已经渗透到各个行业。这些年来,我们国家的信息化建设加速了企业数据处理和营业机构分开。从实际情况来看,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加强了管理运营的效果,提升了内部管理。同时,计算机系统的操作流程和控制设计中存在的一定隐患,很难在刚开始进行设计时就全面考虑到所有可能产生的问题,这需要在以后的实践和探索当中不断得到完善。因此企业信息化有利有弊,它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传统的审计证据,造成舞弊活动不断出现,提高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同时,企业为了开阔市场,在推出新产品、进行新业务、实行多元化经营,一方面增加了企业的利润,但也可能会因为偏离或影响核心主营业务造成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遗留隐患。

(四)企业经营风险导致企业审计风险产生

纵观世界,美国经济萧条,欧洲失业走高,我国通货膨胀,全球整体经济并无欣欣向荣之感。而我国企业无论是在生存和竞争上都愈发艰难,经营风险一直伴随着企业的发展,而正是企业的经营风险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企业的审计风险产生。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小型企业基本上都将目光着眼于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上,对经营风险的认识和研究不够深刻,在风险管理和控制机制上十分不足,同时也没有投入专项经费和专业部门以及人才进行实际的风险研究和防范,进行减低或控制,风险管理意识极不专业和薄弱。同时在经营中亦存在各种隐患和不足,加重了经营上的风险,于是审计风险也随之产生。

三、企业审计风险控制措施

(一)提高审计部门的独立和权威

根据相关部门的审计工作规定,行政法规规定设立内部审计机构的单位,必须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从实际情况来看,独立的审计部门在企业的审计上提供了质量上的保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独立审计部门,在企业的审计工作中和最高管理层对接,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实施监督,但并不参与其中。

(二)加强监督力度

在企业管理中,应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管理,对于严重案件审计难度大的现象,应找出其造成的原因。提高权力监督力度,重视并监督在审计过程中出现的经济违纪、违法案件的责任单位和负责人。若在审计中发现了问题仅仅停在曝光表面,却没有切实的解决下文,一方面让审计人员的辛苦付之东流,另一方面降低了审计人员在群众心中的威信。要让审计实际发挥对权利人的监管,将权力的监督和管理实实在在地落实。

(三)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提高审计工作的科学性和效率,应该加强对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应组织审计人员学习有关的法律知识,强化审计人员的工作能力。同时企业处在信息时代,这对审计人员的职业技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人员不止需要熟悉财务以及审计等业务,同时应具备管理、金融、统计、计算机等知识技能,这样才能加强审计查证效率、分析力以及经济预测力。

(四)正确利用审计方式

审计人员应通过科学合理的审计方式,针对企业在内部控制和管理上存在的不足、资产流动性强、企业经营情况较差、业务繁多等审计情况,提高重视,采取切实措施,科学的提高样本量,增加审计覆盖面,采取丰富的审计方法提高审计证据的质量。

(五)提高风险管理

由于企业的经营风险在很大程度上会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因此企业应提高风险管理以及抗风险的水平,从而达到减少风险产生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小型企业应完全发挥会计在风险上的防范和研究水平,正确合理地研究市场环境变化会给企业带来的隐患和问题,以及造成的影响程度。需要企业管理人员加强风险的预测能力,针对不同的风险要有客观和科学的认识,并能有效地鉴别,达到防范和控制严重风险,让企业可以及时地使用丰富的方式进行预防,将可能承受的风险水平降到最低。

(六)科学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很多企业因为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少企业管理人员并没有建立起科学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要想提高企业的生存力和竞争力,提升经济效益,必须加强企业内部的财务收入和支出管理,进行高标准的规范并严格监督,一旦发现问题应严肃处理。同时应明确每个岗位的职责,限制出纳者的权力,不允许其兼任企业的审计和核算工作,并倡导岗位间互相监督。还要完善财务核算审计机制,因为财务的审计核算直接影响到信息的真实与否,所以需要明确审计机构以及财务机构的独立地位和作用。确保部门和部门之间的独立性,保证企业的财务管理在科学合理的环境下运行更顺畅。

四、结语

总之,企业应加强审计风险的规避意识,科学运用企业审计,控制和管理好企业审计风险,从而提升企业的生产力和市场竞争力,让企业在生产和发展中得到保障,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罗丽霞.内部审计风险及其防范机制[J].事业会计,2003(06).

[2]韩春丽,尹庆伟.浅析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及其防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01).

[3]蔡雨杉.审计风险及其控制研究[J].黑龙江金融,2009(29).

[4]马玉娟.企业内部审计的风险分析与控制[J].当代经济,2010(02).

(作者单位:江苏苏亚金诚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常州分所)

审计风险毕业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文章先分析了民营企业审计风险,包括治理结构缺陷、审计意识不足、会计基础差、会计核算主体不明,随后介绍了民营企业加强审计风险控制的有效措施,包括创新内部风险控制环境、健全内部风险控制机制、创新风险控制方法、明确会计核算内容,希望能给相关人士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民营企业;审计风险;控制措施

随着时代发展,民营企业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比重也逐渐增加,对于民营企业的审计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需要针对民营企业的审计工作进行深入探究,有效减少审计风险,促进民营企业实现稳定、持续发展。

一、民营企业审计风险分析

1.企业治理结构缺陷

从当下我国民营企业实际发展状况分析,其主要采用一种单边治理结构。而民营企业的主要经营特征是企业中的领导者不单是企业各种非人力资本的持有者,同时还是企业管理者,具备剩余索取权、经营管理权等关键权力,而在民营企业内部也经常可以看到各种家族成员参与到企业相关管理职位当中。而该种单边治理模式,委托代理相关道德风险较低,进一步提升了企业利责权的统一性,为此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具有一定的应用优势,能够提高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效率,但如果是想要进一步扩大发展,提升企业经营利益,便不适用于单边治理结构。此外因为民营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因此在融资过程中面临较大困境,容易产生内部控制为核心的家族管理模式,影响企业相关制度建设工作。

家族管理模式下,民营企业中的财务工作主要是由企业管理者进行掌控,缺少对于企业管理者的合理管控措施。而大部分民营企业中的管理人员也存在一种轻财务、重技术的通病,为了能够更好地节约生产成本,单纯削减财务人员数量,本来应该由出纳、会计以及财务三个人共同完成的工作变成全部由一个人完成。尽管部分民营企业设置有相应的审计管理制度,但是因为无法进行有效把关,导致相关制度规范流于一种表面形式。在缺少科学的内控机制或内控制度存在缺陷的条件下,便无法发现企业中的虚假账目,或无法实施合理控制,增加企业的审计风险。

2.企业审计意识不够

民营企业数量较多,但资产规模相对较小,经营业务形式单一。而企业实施委托审计是出于应付外界因素的目的,是一种被动的审计状态,对于审计工作的认识不足,无法进行有效配合,只能进行消极应对。

因为民营企业的发展规模有限,同时自身的审计意识较低,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企业的报表审计收费金额。因为会计基础十分薄弱,导致审计成本较高。实践操作中,相关审计人员按照独立审计的基础原则,认真履行必要的审计流程,如此大范围审计工作量和小型审计工作量之间便出现审计收费不匹配的问题。此外,少数民营企业对于审计工作还具有十分苛刻的要求,管理人员对于会计审计人员还存在明显的忽视心理,无法进行有效配合,如此增加了企业的会计审计成本,减缓企业的审计速度,而会计监察人员的选择风险和收益的过程中,只要一不留神,便会扩大审计风险。

3.企业会计基础较差

因为民营企业相关资产规模较小,因此会计部门整体结构设置较为简单。通常会产生会计人员选拔应用和会计机构设置不够合理的问题,财务建设过程中违法记账和不规范建账等问题,企业相关会计核算工作违背了基础规范条例要求。而民营企业的管理者相关意识普遍停留在一种传统记账模式上,把财务人员单纯当成一种记账会计,此外因为家族管理模式的影响,导致企业内部相关财务人员整体水平普遍较低,企业尚未形成计划、预算、考核、审计统一的财务管理系统,财务人员普遍负责成本会计工作,而忽视了管理会计任务。企业内部相关财务人员,单纯负责记账工作,对于企业其他业务部门工作可以说是一无所知,缺少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而该种财务管理模式,容易影响企业管理人员对于企业总体经营状况的了解。管账管钱的工作模式影响企业内部形成科学、统一的内部控制系统,无法形成科学有效的财务和预算战略,更加无法形成有效的财务分析系统,为企业发展提供科学指导。

在实施审计工作中,相关负责人员的主要目标是企业报表等财务资料,和企业中的其他财务人员进行接触,审计人员也是从企业财务人员入手,开始实施审计工作的,为此企业相关的财务人员对于整体经营状况的了解,还会影响最终的审计质量。尤其是民营企业,因为财务人员通常不会参与到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当中,因此对于企业实际状况了解十分有限。该种条件下,如果审计人员单纯依靠财务人员对于企业的了解而进行审计工作,则无法有效保障审计工作质量。

4.会计核算主体不明

因为历史上各种因素的影响,初期阶段的民营企业主要是以集体企业形式為主,随后在企业改制过程中,企业领导出于改制成本考虑,大部分民营企业中的经营资质、房屋土地权属等信息尚未产生任何变化。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之间没有进行清晰划分。而民营企业领导主要秉持如下观念:“企业就是我的财产”企业财务没有进行清晰划分,导致资产管理状态十分混乱。而个人家庭和企业财产之间也经常出现互相占有的问题。企业财产等同于银行活期存款,可以自由存取,而没有任何限制。

在企业经营独立性不足的条件下,是无法保证企业提供公正、合法的会计报表信息的,为此需要审计人员针对相关会计报表提出鉴定结果,提高了审计成本与审计风险。存在经营独立性缺陷的企业,其通常也存在隐蔽性特征,如果审计人员无法及时意识到相关问题,便会产生一定的审计风险。

二、民营企业审计风险控制的具体措施

1.创新内部风险控制环境

实施内部审计风险有效控制过程中,需要民营企业进一步强化内部审计管控,企业相关领导者需要从内在入手,充分了解到潜在的内部审计风险,以及相关风险的不可控性和隐蔽性,促进内部风险控制任务在民营企业中的顺利实施,坚持风险控制作为核心任务,营造出相应的企业文化,结合企业的官方网站进行定期的思想教育和培训工作,扩大内部风险控制的宣传力度,提升企业员工风险意识。按照相关规定要求设计内部审计的风险控制制度,促进内部审计流程的规范化发展,促进内审制度的有效落实,始终保持一种原则性态度,创建专门的机构组织,比如组建专业的审计部门,同时合理宣传审计部门中的独立负责人,从基础职能角度入手,审计部门负责人直接面向董事会以及审计委员会等高层管理机构,提供内部审计独立性。除此之外,针对当下民营企业中普遍缺少完善的审计制度等问题,需要相关管理机构补充和调整审计法规,为企业相关审计工作,提供可靠的约束制度,构建完善的法律监管机制,创新审计方法,提升审计风险管控质量。

2.健全风险控制机制

通过对企业相关审计风险进行深入分析,及时发现民营企业中的审计管理缺陷,并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为此需要企业针对内部审计风险构建相应的控制管理体系,补充、调整内部管理制度,明确从企业生产、研发、营销、财务管理、风险管理和审计等不同部门的工作职责,宣传各个部门的责任主体,严格落实责任人机制,比如对审计部门中的责任义务和权力进行有效规范。理清审计部门管理人员在行政和职能等方面的报告关系,提升审计部门和相关审计人员的工作独立性,为审计工作提供充足的预算支持。针对稽核与登记等不相同职位,应该参考岗位分离机制,尽量不要出现一岗多人以及一人多岗等问题。促进企业内部相关审计风险管理机制的不断补充和完善,对内部审计流程进行规范管理,针对审计工作构建科学的评价监督机制,形成有效的风险评估机制、风险解决方案和风险预警体系。企业实施日常审计工作中,需要审计工作人员对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不同项目流程所存在的潜在风险进行系统、深入研究,找出审计工作中的风险控制核心关键点,制定内部审计方案,并按照相关审计方案中的具体要求严格落实各项措施,对风险控制关键点进行严格把控。比如企业可以把日常支付中的业务审核工作融入到内部审计工作中,并联系财务部门实施同步审核。在企业管理印鉴的过程中,相关财务部门可以对企业相关印鉴进行控制管理,而印鉴应用中,由业务工作人员拟定提交申请书,企业审计部门仔细核对与检查具体的申请内容,在顺利通过审核后,由企业财务部门的管理人员实施盖章处理。

3.创新风险控制方法

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信息时代中,民营企业应该积极创新审计方法和风险控制措施,融合先进的互联网技术与信息技术,构建专门的软件系统,提供民营企业的审计工作效率,帮助相关审计人员减轻自身的工作负担。应用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促进民营企业尽快实现信息细化审计系统的构建目标,借鉴科学的内部审计系统,整个相关行业发展趋势特征,了解企业内部经营发展状态,促进企业内部审计方法的有效及时更新,优化创新相关审计流程,提升企业内部审计效率。健全企业审计标准,联系不同发展项目风险特征进行准确评估、识别、控制,构建审计标准,针对相关审计人员实施评价监督,从源头入手控制审计风险。民营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应该形成智能预警机制,其中包含风险数据库和网络数据库等形式,创造AIS审计辅助系统,支持自动生成审计稿件、异地办公等工作,提供可靠技术支撑,提供民营企业的审计质量。将AIS审计系统和各个部门工作之间进行无缝对接,从而为审计人员对各种资料信息和财务报表进行查询提供便利。

4.明确会计核算内容

从关联识别层面分析,需要审计人员掌握关联方清单,按照标准审计流程规范实施审计操作,对于和企业之间存在大量业务联系的单位,如果企业没有将其当成关联方,则在实施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应该进行重点关注,在必要的条件下,可以实时进行审计工作。针对企业关联方交易进行审计过程中,需要审计人员选择重点审计方法实施,执行多种实质性测试以及少部分的符合性测验。除此之外,还需要审计人員深入企业进行调查,询问不同层级的工作人员,掌握关联方交易状况,针对企业日常交易所采用的价格,应该通过同行对比方式进行分析研究。加强对企业各种实物的盘点。

综上所述,民营企业相关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审计工作质量关系到审计风险的控制水平,为此想要进一步提高企业对于审计风险的控制力度,应该从根源入手,提升企业综合管理水平,改善企业风险控制方式,促进企业实现持续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罗兰.风险导向审计在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中的运用初探[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06):173-174.

[2]吴仲浩,姜鲲.基于平衡记分卡的民营企业绩效审计可行性分析——向荣集团考察实例[J].市场周刊,2019(06):116-117.

[3]朱依.内部审计组织机构设置问题研究——以中小型民营企业为例[J].产业创新研究,2019(02):69-70.

[4]陈珊珊.新三板挂牌企业审计风险成因的多案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8.

作者简介:郭梦云(1992- ),女,汉族,河南焦作人,研究生,郑州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审计

上一篇:内部审计毕业论文下一篇:施工企业审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