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券市场论文范文

2023-09-16

债券市场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核心组成部分,它们之间存在一种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互动关系。这种关系通过资金联结、价格联结、工具联结以及这些联结下的资金流动关系体现出来。然而,政府监管政策的变化、金融体系的发展以及金融创新的不断加快等因素,会导致市场主体和金融工具的结构性变化。进而影响两个市场的联结。因此,大力发展中国的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构建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有效的连通与协调机制,是中国金融市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货币市场;资本市场:连通渠道:动力机制

一、引言

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相互影响,不可或缺,共同决定着金融市场的发展进程。有关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相互关系。国内外学者分别从规范与实证的角度做过一系列的分析与研究。Cramer(1986)、RoU(1989)等人通过对美国货币供应量与股价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美国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可以用来解释股价的变动;Rigobon(2001)衡量了美国货币政策对资本市场的反应,研究结果表明货币政策对资本市场波动的反应十分强烈;Cassoh(2002)通过使用欧元区几个国家(不含希腊)1980至2000年间主要经济变量的季度数据,检验了欧元区国家的资本市场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随着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以及金融体系变革和制度创新的逐步深化,包括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在内的金融市场有了巨大的发展。国内学者对于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关系的研究也日益深入,唐齐鸣(2001)、董小君(2004)运用均衡分析的方法,将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关系界定为价格均衡关系,认为中国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非均衡发展导致了两个市场之间连通协调障碍,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策略与建议。谢平(2000)、钱小安(2001)、桂荷发(2000)、许崇正(2004)围绕货币政策是否关注资本市场价格,从定性的角度分析了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紧密关系。嘲援成(2003)、郭金龙(2004)’等对资本市场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分析表明,货币政策到资本市场的传导机制是顺畅的,并认为相对于利率而言,货币供应量对资本市场影响较大。吴少新(2003)则认为我国金融市场由于受发展程度和体制因素的制约,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处于相对割裂的状态,严重影响了金融发展的进程。地有学者对中国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一些计量实证分析与数据检验。汪小亚(2003)、王一萱与屈文洲(2005)通过对我国证券市场、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国债市场中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与检验,得出了大致相同的结论,认为我国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已经建立了明显的联动关系,具有较强的相关性特征。还有学者从加入WTO宏观背景下来考虑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联系,如朱新蓉(2004)提出在目前我国货币市场资金进入资本市场的规模和路径具有较大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应该加强和完善两个市场开放运行的监管。在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发展次序的研究上,秦池江(1995)、曹龙骐(1996)、李格平(2004)等认为应该先发展货币市场。上述研究成果从定性与经验以及定量基础上,对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的连通与协调的机理进行了相关分析与阐述,给本文的写作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发。但上述成果对于两个市场连通与协调的内在机理的深入分析还有所欠缺,尤其是关于两个市场连通的微观动力机制的分析更是很少提及。本文拟从两个市场连通与协调的微观机理出发,通过对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资金流动的微观机制进行考察,研究两个市场连通与协调的内在动力机制,以揭示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内在联系与连通的规律,并对有关中国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协调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二、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连通的渠道

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核心组成部分,虽然有期限与功能上的区别,但二者之间具有内在的连通性。而贯穿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内在联系的是市场信息,这些信息以各种特征的金融工具及其价格表现出来。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连通渠道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资金渠道

资金渠道是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直接沟通的渠道,也是一种最为基础的渠道;资金互动是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关系的“根结点”。从银行等金融中介具有货币创造功能来看,货币市场资金进入资本市场会大大促进资本市场成交活跃;但货币市场缩减同样对资本市场具有倍缩效应。从微观经济主体的资金运用行为上分析,依据托宾的资产选择理论,投资者根据收益性与风险性的判断在货币市场资产与资本市场资产之间进行投资组合。当两个市场的预期收益率发生变化时,投资者将调整其资产组合,从而引起资金在两个市场间流动,形成两市场的资金联结,因而两个市场资金联结的渠道在微观表现上是由于投资者的资产选择行为所致。从社会资金总量上看,两个市场的资金客观上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在追求利润动机的驱动下,货币市场资金往往通过多种渠道流向资本市场,资本市场资金也通过上市公司在商业银行的存款以及证券公司在商业银行的保证金存款形成信贷资金来源。市场参与者为了获得高收益,使资金频繁地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流动;哪个市场的收益率高,资金就流向哪里。正是由于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两者之间存在这种互动、竞争的关系,金融市场才能形成合理的资金价格,在此基础上的资金流动才能引导资源的有效配置。

2 利率(价格)渠道

利率是货币和资本的价格,其变动维持着金融市场上资金的供求平衡。在一个统一的市场体系下,资金可以在两个市场之间自由流动,资金的趋利性质也必然带来资金的同利性。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间预期收益率的差异会引起两市场的资金相互流动,收益率高的市场受到投资主体的青睐。资金的相互流动又使两个市场的价格具有联动性,进而形成均衡化的资金收益率。所谓均衡化的资金收益率,是指在对收益和风险进行调整后,两个市场的实际收益率水平应该是相同的。货币市场的价格、收益率都可以表现为货币市场的利率水平;而货币市场的利率具有基准利率的性质。它直接决定了资本市场上金融资产的价格和收益率水平。

3 金融中介与金融工具渠道

派生货币是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特征之一。在货币派生过程中,金融机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经营存贷款的银行机构通过存款、贷款、再存款、再贷款的循环过程,可以创造出相当于原始存款几倍的资金。非银行金融机构虽不能创造货币,但随着金融工具的发展,也在产生着较强的派生功能。由此,中央银行在货币市场投放的基础货币经放大后进人资本市场。金融中介机构尤其是那些能够同时在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进行的交易行为,引领着金融市场价格的变化与资金的流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工具也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以相互转化。特别是随

着金融市场的发展,现代金融工具的创新已经使两者的期限划分显得越来越不重要。如利率按期调整的贷款,实际上就考虑了长期资金需求的稳定性,也兼顾了双方对收益与风险的权衡。此外,一些衍生金融产品如期货、期权和互换等,很难说是长期还是短期的金融工具。正因为如此,当今的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区分,在国外已变得模糊,一般将这两个市场统称为金融市场或资本市场等。

4 金融风险渠道

风险在不同金融市场之间传播,也体现着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的联动关系。风险的传播是指某一资产市场中的价格冲击影响其他资产市场价格的现象。传播可以通过许多不同的途径来实现。对于传播的易感性,由市场是否具有相互关系的宏观经济风险决定;而传播的强度,则由套期保值的能力、有无衍生市场和信息的不对称性来决定。Kodres和Pritaker(1998)的研究发现,通过对宏观经济风险进行跨市场套期保值。可以实现风险的传播。通过这一途径,某一市场中的异质冲击可以被传播到另外的市场中去。冯芸、吴冲锋(2002)的研究表明,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几个主要亚洲国家货币市场和股票市场的确存在风险传播的现象。而且他们的研究还发现,危机期间各市场之间的引导和互动关系,远比危机前和危机后市场较为平稳的阶段要复杂得多,多数市场在危机前并不存在引导和互动关系,在危机期间则出现了引导和互动关系。

三、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连通与协调机制分析

在金融市场的有机整体中,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保持着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主要通过资金联结、价格联结和工具联结以及这些联结下的资金流动关系体现出来。两个市场的主体和金融工具的组合决定了两个市场联结的微观基础,以及在既定的微观基础下的资金流动的动力机制;而政府监管政策的变化、金融体系的发展和金融创新等因素,会导致市场主体和金融工具的结构性变化,进而影响两个市场的联结。

首先,从资金流动的方向来看,金融工具的收益率差异是导致资金流动的最基本动因。在金融市场的利率结构能维持在均衡水平的前提下,两个市场间资金流动的方向主要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第一,经济周期对资金流动的影响。一般来说,当经济处于繁荣阶段时,生产性资本的收益率较高,导致资本市场资金需求的增加,资本市场工具收益率上升,引导资金从货币市场流向资本市场。这种资金流动格局加上因生产规模扩大引致的流动性资金需求增加,会使货币市场工具利率上升,最终结果是两个市场的利差消失,同时社会整体利率水平上扬。第二个因素是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首先影响的是货币市场工具的利率,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会使货币市场工具的利率下降,导致资金流向资本市场,使资本市场工具的收益率下降,最终降低了社会整体利率水平。

其次,从资金流动的规模与效率来看,两个市场参与者的交易活动所形成的资金供给和需求能力,是决定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联结规模和效率的根本原因。在市场参与者数目足够多的假定情况下,可考察主体结构和工具结构对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间资金流动的影响。

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联结方式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首先,出于防范金融风险的目的,政府管理层对金融业一般都采取较为严格的监管措施,这会直接制约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发展程度、参与者的规模以及对不同市场的参与广度和深度,从而对两个市场的互动产生影响。金融监管政策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对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联结产生作用:第一,对各类金融机构业务范围的限制以及利率的管制等措施会造成其业务范围拓展的困难,导致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各子市场无法充分发展,金融工具较为单一,从而加剧两个市场的分割,阻碍两个市场的有效联结;第二,对参与者市场准人的限制,会影响参与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交易主体的数量以及这些主体对各子市场的参与程度,这同样会造成两个市场问联结渠道的减少,加剧市场的分割。监管政策对市场参与主体在资金筹措和使用方面的限制越严格,金融市场的发育就越不完善,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就越不能有效联结,从而加剧金融市场间的分割状况,降低资金流动和配置效率。因此,应在控制金融风险的前提下,逐步放松管制,完善各子市场,促进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主体和工具的联结,引导更多的主体参与两个市场,拓宽其参与的市场范围。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市场的联结,提高资金的配置效率。其次,从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的角度来看,随着金融体系向高级化、复杂化的方向发展,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联结的微观基础和资金流动规模也将随之发生深刻变化。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丰富了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中金融工具的种类,增加了市场参与者筹集资金的渠道和金融工具的选择范围,降低了市场的交易成本,使更多的参与者能够进入市场进行金融产品交易;同时,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所带来的金融工具的多样化,能使参与者更方便地进行资产组合与风险管理,使不同金融工具间的替代性增强,资金流动对收益率的变化更敏感,从而有利于提高两个市场联结的效率。

四、中国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状况分析

中国的金融市场是一个新兴的市场, “新兴加转轨”的特征决定了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从发展历程看,货币市场发展滞后于资本市场发展。由于体制性因素,也出于对经济金融现实的考虑,国家将资本市场列于优先发展的地位,资本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得到了迅猛发展;而货币市场发展则处于相对次要位置。在发育程度上,资本市场较货币市场相对充分。中国的货币市场从同业拆借开始,经历了由民间推动、放手发展和逐步规范的过程,到现在已具有相当规模。其中,债券回购和同业拆借市场发展较为迅速,而票据市场、短期国债市场与其他市场发展相对缓慢,显示了货币市场本身发展的非均衡性特征。另外,资本市场的子市场也缺乏均衡发展,中国资本市场存在着“强股市、弱债市,强国债、弱企业债”的结构性失衡特征。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发展的非均衡性,严重阻碍了金融市场发展的整体协调性。严重制约着中国金融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在制度安排上,我国于1993年开始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金融管理体制,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参与主体逐渐被隔离,两个市场的资金联接渠道也一步一步被隔断。为了解决证券公司的资金来源问题以及扶持证券投资基金,我国自1999年以来叉颁布了一系列相关规定,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的联通渠道有所拓宽。

就目前总体状况而言,我国实行的分业经营政策对于企业投资组合调整和居民储蓄存款的非中介化是监管无效的(钱小安,2001)。据测算,仅2000年我国股票市场涉及的银行信贷资金存量规模就达到4500亿元~6000亿元左右(吴晓求,2001)。在追求风险利润的动

机驱动下,资本市场参与者将从货币市场或银行体系获得的资金投资于股市,中国的货币市场资金流入资本市场的“暗通”渠道是畅通的。具体表现在:首先,证券公司通过“逾期”同业拆借或者连续从不同的中介机构进行隔夜融通或短期融通获得的短期资金用于投资。2000年,证券公司从同业拆借市场净融人资金3898亿元用于股票投资,2001年和2002年分别为5432亿元和6692亿元,2004年前三季度达到5404亿元。其次,企业相应增加证券投资数量。据统计,2000-2001年企业短期投资大幅增长,其中85%投资于证券(汪小亚,2003)。国内其他学者(王一萱,2005;杨新松,2006)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在分业管理体制下,由货币市场通向资本市场的资金暗道和明道联结是相对通畅的。但这种“通畅”,一方面说明资本的趋利性质并非完全能够受到监管的有效抑止;另一方面也蕴含着巨大的金融风险。2006年以来,中国资本市场高速发展,从2006年1月开始,国内股票市场总市值从3.4万亿元开始快速扩容,到2007年8月,总市值首次超过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高达21.147万亿元。在股票市场陕速扩容的同时,货币市场流动性过剩以及资金供应结构失衡问题仍然存在。虽然央行多次加息并采取多项政策措施予以调整,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虽然影响因素复杂多变,但无疑与中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非均衡发展以及两个市场协调机制的欠缺有很大的关联。

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不均衡发展和其自身的不完善,以及两个市场连通与协调机制的欠缺,对金融稳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负面效应。目前我国金融市场的价格信号,从货币市场向证券市场的传递是相对灵敏的,但反方向的传递则比较缓慢。这种非对称性信息流通,导致市场价格的失真,致使社会资源不能按市场化要求优化配置,从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在市场割裂的情况下,由于利率缺乏弹性,灵敏度低,无法准确反映市场资金的供求状况,无法形成合理的利率结构,从而影响市场资金的合理流动,也导致了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预期收益率结构的失衡。另外,在金融市场处于分割状态下,货币政策行为引发的居民资产选择行为受到制度约束,难以对金融商品的成本与收入变化作出灵活的反应。金融产品因缺乏基准利率参照而难以形成合理的定价机制,无法通过价格预期有效地参与资本市场运营,从而造成货币市场的利率传导机制失灵,货币政策效果不明显。由于市场分割,货币市场不能为资本市场主体提供合适的资金来源,资本市场的投资者无法通过货币市场进行流动性管理,融资渠道的狭窄也迫使金融机构进行体制外融资和违规操作,导致金融机构非系统性风险增加,威胁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因此,大力发展中国的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构建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有效的连通与协调机制,是中国金融市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五、中国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协调发展策略

1 发展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首先,必须健全货币市场体系,实现运作一体化。要对货币市场进行总体设计、引导和规范运作,在完善现有市场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票据市场、可转让存单市场和其他融资券市场,加快各个子市场间的融合,进一步深化货币市场的融资功能和政策功能,形成一个统一、灵活、高效的货币市场。其次,必须进一步规范发展资本市场。要完善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合理的发行机制,规范证券市场交易行为。形成证券市场有效的价格发现机制,发挥证券市场直接融资的作用。再者,必须逐步增加两市场共同的参与主体。要扩大投资主体的连通程度,放宽资本市场投资主体进入货币市场的条件。允许更多的金融机构进入拆借市场和债券市场,加快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基金、财务公司、租赁公司和信托投资公司直接入市交易的进程;同时要积极推动做市商制度的建立,以稳定市场价格、维持市场流动性。

2 建立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均衡发展的市场治理机制。要建立一个科学的金融市场治理结构,包括运作体系、调控体系和监管体系三个方面,使资金能在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自由流动,金融市场的价格能够反映市场的供求关系。要建立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风险监控体系。随着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整合进程的加快,金融风险也在加大,为此要制定有效的防范金融风险的措施,规范市场运作,加强内控制度建设,提高金融市场参与主体的风险意识和控制风险的能力。

3 构建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资金合理流通的渠道。逐步取消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资金流动的壁垒,疏通两个市场的资金渠道,从而有效地配置资金,疏散和化解银行资金风险。债券市场是联结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有效纽带,要积极推进债券市场的改革,逐步形成长、中、短期限结构合理的国债结构,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优化债券市场内部结构,完善债券发行市场和债券交易市场,推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进一步连通。要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增强利率变化对金融资产价格变化的传导效应,真正发挥货币市场的基础作用。要改革和完善汇率形成机制,使汇率成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协调发展的一个链接。

4 加快金融产品及工具创新与制度创新。要找准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联接点,大力发展货币市场基金和债券市场,并积极探索信贷资产证券化。要形成一种跨市场产品创新的机制,推出符合两个市场发展现状的跨市场投资产品,使更多符合两个市场风险,收益偏好的资金能够自由流动。要通过交易工具创新,实现金融市场业务的开拓性发展。同时,制度的建设与创新对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协调发展至关重要。针对国有上市公司企业制度不规范、股权结构不合理、内部人控制等一系列问题,应进一步深化企业制度的改革。积极扶持和鼓励集体、合资、外资、股份制和私营企业的发展,培育多元化的金融主体;以产权制度创新为核心,进行国有商业银行的制度创新,并配合组织制度和经营管理制度的创新,最终使国有银行转变成真正的商业银行,提高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

5 健全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法制化的监管。法制化监管的重点在于建立、健全和维护两个市场之间的防火墙以及市场信息监测系统,动态跟踪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交易情况,及时反映两个市场的变化趋势,以提高透明度为手段,优化货币市场、资本市场的运作框架。要构建四方联合监管协调机制。规范交易行为,提高金融运作的透明度,建立交易信息披露制度,提高金融运作的透明度,降低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优化两个市场的运作框架。提高整个金融市场的效率。

债券市场论文范文第2篇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发展是突破性的,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我国金融市场目前依旧存在对外开放较晚,股市与金融市场的相互联系和联动较弱的现象,这就导致了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和滞后严重的问题,市场上使用较多的各类投资模型,如“3因素模型”“CAPM模型”和“BlackLitterman模型”等,在市场上的应用效果不够好,在预测和判断各种金融类股票的市场价值和表现上没有发挥出相应的作用。

随着市场化进程中不断推进,金融市场中银行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促使商业银行进行了结构上的重组,其在市场上的份额也进行了重新分割。在国际市场上也出现过部分国家在施行了利率市场化以后银行大面积倒闭的情况。由此可见,金融自由化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巨大的市场效益的同时也会带来巨大的金融风险,还会受到国际经济大环境的高度影响,难以做到独善其身。

二、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转型的影响

(一)利率市场化通过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影响银行放贷

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的运行中经常使用的调控方法之一就是基准利率调控,我国在2007年和2008年分别对基准利率进行过部分调整,在2009年、2010年、2011年对基准利率未进行调整,一直到2012年进入恢复期才调整了2次,整个局面呈现出了缓慢恢复的趋势。可以发现,我国利率并没有做到完成的市场化,它无法及时的表现货币市场的供求关系及国际金融危机对于我国的经济市场带来的冲击情况,这就导致了我国在货币政策调整上出现了滞后现象,调整力度有限。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货币政策的松紧程度可以直接影响到银行增加或减少向外发放贷款的规模,从而调整市场的货币流动性和流动目的,这种情况在国有银行中尤为明显,这在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我国目前对于金融市场的监管还是比较严格,金融市场化程度较低。一旦利率走向市场化以后,金融机构发放贷款时,会根据自身的发展和盈利情况考虑贷款规模,而货币政策的情况势必会被一定程度的忽视,因此,有关的部门如果想要继续的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可以通过市场业务的公开,规定银行的存款储备金,再次贷款及回购的利率高低等方法来做具体的操作。

(二)利率市场化刺激银行类间接融资竞争局面形成

我国金融市场目前正在按照入世承诺的标准稳步的开展和推进中,运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金融银行存款和贷款的上下限方面依旧受到了限制。观察我国目前的市场背景,存在指导性不强,债券市场长期压制等问题,导致了社会融资慢慢趋向于操作较为容易的间接方式。近期的国际货币基金会的相关报告中提出了,因为利率市场化推进的缓慢,金融银行在开展放贷行为时更趋向于大型企业及国家控股企业,对于中小型企业设置的标准和门槛过高,从而避开中小型企业的放贷行为。在实际情况中,双方存在较大的自由空间,因为直接融资方式,双方是可以进行需求协商的,这也是直接融资的最大优势,投资人和债券购买人的收益高,筹资者和发行人的成本较低。为了改善社会融资中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比例失调的问题,我国在2004年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紧接着,中国人民银行也在2012年确定了要成立信用类的债券协调机制,通过以上的办法,政府部门、市场以及各个行业都开始推进公司信用类的债券市场向市场化的方向发展。在2018年社会融资出现了两次大规模的调整,7月央行调整了存款类金融机构的项目,将证券和贷款核销纳入其中,9月又对地方进行了调整,这直接反应出了相关政策对于社会融资规模产生的巨大影响和变化,如此高强度的增长现象更是引起了部分专家的呼吁,担心出现另一次经济危机。

利率市场化推进还可以使需要资金的借款方和筹资者利用金融市场客观科学的筹资方式进行筹资行为,各种规模的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运营和信用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融资方法和模式。中小型企业在传统融资手段下,经常会受到银行方面放贷手续的限制,繁琐的审核手续以及各类政策性条款的限制增加了中小型企业的贷款成本,有些中小企业为了降低贷款成本会避开银行去寻找不规范的民间借贷公司,从而给企业带来极大的资金风险,影响企业正常发展。但在利率市场化以后,这类情况都被有效的避免,中小型企业开始向债券市场进军,通过发行公司债券实现融资,借贷相关资金。银行为了面对融资竞争压力,缓解市场化带来的融资环境疲软,开始向中小型企业投去了橄榄枝,出台相应的政策吸引中小型企业贷款。这种良性竞争的出现使社会融资区域稳定,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渠道慢慢均衡起来,最大限度的缓解金融危机给市场带来的冲击,促进了具有良好风险控制力的货币融资市场的形成。

(三)利率市场化促进银行存款保险制度发展

存款保险制度是一种保护银行信用的有效制度,市场内的存款类金融机构为所存的钱买保险,国家层面有专门的负责机构去管理这笔保险费用,建立相关的保险基金,一方面保护存款人的利益不受损失,一方面维护银行的信用。存款保险制度是1933年美国首先推出的,我国并没有施行这个保险制度,但随着市场的逐步开放,我国已经具备了相应的条件,相信在未来的时间,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也会提上日程。

保险存款制度对于银行来说有利有弊,有利的方面是通过保险制度的保障,银行的保险基金会受到更多人的青睐,不利的一面是如果出现大规模的保险基金提取情况,央行会限制每家银行的储备金,这会对银行的资金流动带来影响。因此,对于保险存款制度还是需要寻找一个平衡点,需要金融机构在市场大环境下慢慢调整。

三、结论

对于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而言,利率市场化有双向的影响作用,这就需要相关的金融机构在市场的各个环节中进行科学有效的协调,不能一蹴而就。纵观全球的经济状况,存在了很多不确定性和无限的可能性,目前存在的欧洲债务危机也许会进一步的影响到全球经济的复苏,而美国这边,相关的财务政策一直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加上美国经济对于全球经济巨大的影响力,一旦出现问题势必会给全球经济带来风险,再加上很多发达国家经济体不断实施着新的宽松货币政策,为全球经济增加了很多不确定的风险问题,这一系列风险因素对我国都有着巨大的影响。中国作为目前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增长迅速,如何在危机重重的全球经济条件下解决开放利率管制及实现利率市场化等问题是现在我国金融市场内各方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本文认真分析了利率市场化发展过程中给我国金融市场所带来的各种影响。目前阶段来看,我国利率并没有完全实现市场化,相关的管制措施依旧存在,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市场能力抗风险能力弱的中小金融机构。一旦取消管制,金融机构之间的利率竞争会更加的激烈,而面对压力,中小型金融机构可能会采取高于金融市场的平均存款利率和低于市場平均贷款利率等方式吸引人们,这样会导致中小金融机构的成本不断升高,收益缩小,风险增大。因此,中小金融机构可以适当的学习其他做的好的金融机构的做法,按照利率市场化的方式抱团发展,增强自身的竞争力,通过互补的方式一同面对巨大的竞争压力。

目前随着全能型银行渐渐出现,银行的经营问题也引起了很大的争议。2007年在经济危机中破产和面临破产的大部分都是混合经营模式的金融机构。2011年英国也提出了要在近期完成混合经营模式银行的拆分。德国的金融专家魏尔克也说混合型银行经营就是拿人民的钱去做赌博,很多专家认为商业银行如果继续朝着全能型方向去发展,所带来的风险是巨大的,因此需要商业银行保持本分,做好自己的存款和贷款工作。

(作者单位:山西应用科技学院)

债券市场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本文针对时尚零售企业基于价值链的全面预算管理,结合理论实践,首先分析了目前零售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分析管理价值链下的全面预算管理方法,最后指出基于价值链的全面预算管理的应用,在保证时尚零售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财务安全的关键环节,对保证时尚零售企业健康持续发展有积极作用,可为确保企业发展战略方针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时尚零售企业 价值链 全面预算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对提高时尚零售企业资金和资源的利用率起重要作用。实践证明,科学合理的全面预算管理是确保零售企业在遇到财务风险以后仍然稳定运行的关键,也是促进企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有效途径。我国零售企业基于价值链的全面预算管理的应用起步比较晚,对基于价值链的全面预算管理应用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本文结合笔者在L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L公司”)多年的工作经验和理论分析,就基于价值链的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进行论述。

一、企业预算管理现状

连锁经营是一种商业组织形式,适用于同类产品和服务多店铺经营及网络化流通的企业,这一业态进入我国以后,取得了长久发展。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行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时尚零售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取得长久发展,必须进行专业化分工,并在分工的基础上实施集中化管理,从而实现规模效益。连锁经营模式下,由于快速开店所带来的资金风险以及没有统一的管理模式所带来的运营风险相比普通的商业企业要高出很多,因此基于价值链的全面预算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零售业的全面预算管理作为完善内控的主要工具,对提升零售企业经营管理质量和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起关键性作用。随着服装零售企业的竞争逐渐加剧,全面预算管理越来越被企业所重视,在企业中逐渐得到广泛使用,但是对全面预算管理的应用有待进一步提高,还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缺少战略规划

企業战略规划制定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企业使命和长远目标,确定整体行动规划,是任何一个商业类企业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重要保障,也是企业全面预算的起点。全面预算在应用过程中要以发展战略规划为导向,但是很多零售企业在具体发展过程中,往往只注重短期预算目标,而忽视长期战略发展目标,导致时尚零售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实施过程中严重脱离长期发展战略的方向,造成企业各项内部管理缺乏目标性。比如,北京某服装零售企业,成立于2006年,主要经营自有品牌的服装设计、生产和销售。发展到2010年全国开店达100多家,每年净利润达到4000万,在2012年开始预算管理的应用,在应用过程中一味追求企业的短期经济利益,并没有重视企业中长期的战略规划,导致全年度指标和企业发展战略产生了很大偏离。由于没有及时制定出系统科学的整改措施,在2015年发生了较大的财务风险,造成经济损失高达1.2亿。从中可看出如果企业缺乏必要的战略规划,各阶段的业务运营就会与发展目标产生分歧,导致全面预算管理失去了应有的作用和价值。

(二)缺乏客观实践性

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是确保预算管理成功实施的前提条件。很多企业在编制全面预算过程中往往忽略市场调研和市场需求的预判,只是采用简单的增量预算,借助上周期的预算和实际业绩为基数,结合预期目标对预算指标进行增减。比如:辽宁大连某零售企业,成立于2008年,历经5年时间已经拥有700多万的固定资产,在2014年制定全面预算过程中,没有进行科学系统的市场调研,只是参考了2013年的实际数据,严重缺乏客观实践性,使得生产产品出现滞销,导致企业损失了300多万。连锁零售企业受宏观经济影响较大,外部市场瞬息万变,历史数据并不能当作预算编制的基础,不经过市场调研的预算编制太过主观,缺乏科学性和实用性。在预算实施过程中,需要结合市场及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才能充分发挥全面预算管理的作用和价值。

预算控制是零售企业准确落实全面预算管理的关键环节,及时、准确的信息能够为企业管理者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决策提供数据支持,而连锁零售企业中预算管理层级太多,会导致完成一次预算编制审批环节复杂繁琐,指标在上下传递过程中出现失真的现象。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预算控制的准确性和合理性。目前大多企业在预算控制过程中仍然采用EXCEL进行事后分析,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信息数据传递的效率和共享质量,影响全面预算应用的效率。

(三)预算部门融合意识不足

大多零售企业的管理层和业务部门都认为,预算管理是财务部门的工作和任务,和本部门没有关系。完全由财务部门来承担全面预算的编制和控制等职责,由财务部门统筹管理预算的各项经济活动,全权负责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所有工作,会导致全面预算管理制度缺乏组织结构和明确的管理职责,预算管理的各种制度和政策形同虚设流于形式,发挥不了其价值和作用。这不仅加大了财务人员的工作量,而且无法发挥各个业务部门的主动性,使得业务部门的目标无法与公司总体目标保持一致,各个部门之间难以总体协调达成目标,全面预算管理的前瞻性和权威性得不到发挥。

(四)考核机制缺乏合理性

虽然很多零售企业都落实了全面预算管理制度,但是并没有将预算管理与考核机制相结合,没有把预算执行结果的指标落实到相关责任中心和责任人,使得很多员工在业务执行的过程中,忽视预算管理指标,没有把预算目标落实在日常工作中来遵守,不但发挥不出全面预算管理的作用,而且还浪费了企业的资源。同时,很多企业对全面预算管理的过程和结果缺乏及时的监督、检查和审核评价,仅凭个人意志进行管理,没有运用合理的数据进行评估,导致全面预算管理的各项制度缺乏必要公平性、公正性。虽然也有一些企业设置了预算管理执行奖惩制度,但由于目标不清晰,企业员工和中层领导对全面预算管理的内容了解不全面,对自己需要承担的责任不清楚,使得企业激励政策无法得到良性发挥,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二、价值链下的全面预算管理方法

1985年著名经济学家麦克尔·波特首次提出了价值链的概念,笔者认为,基于价值链的全面预算主要载体是价值链,从时间和空间等多个角度入手,把价值链理念贯穿到企业各项决策和活动过程中,并且向外扩展到合作伙伴的价值链领域。

(一)基于价值链的预算管理的核心

从企业内部,关注企业价值链中各项经营活动的整合和各部门的协同、最大程度进行资源整合,以成就顾客为目标。在基于价值链的预算管理下,以企业的核心业务为出发点,企业在获得价值链增值过程中,各个部门以实现公司总体目标最大化为原则,促进内外部资源整合,进而优化企业各个业务链整合,从根本上提高企业价值链的总体运行效率,避免了以财务指标为出发点的预算管理只注重短期的局限性。基于价值链的预算管理,能够集成组织能力,以关键流程为客户创造价值,分析出价值链中各项经营活动,以增值作为主要驱动力,通过依靠流程团队消除部门的功能层级,跨团队成员负责协调业务单元,制定跨职能部门的集成化绩效目标,加强价值链中关键环节监控和管理,把资源侧重分配到增值业务活动中,在保证资源获得最大化利用的同时,增强价值链整合增值的能力和效率。除此之外,价值链整合,离不开信息化的保障,通过信息系统的支持,对企业内外信息进行及时共享,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透明性,以便于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过程中,及时跟踪目标达成情况,不断总结每个环节的得失,有利于目标的实现。

(二)优化管理流程

企业从事价值链活动,一方面创造顾客认为有价值的产品或劳务,另一方面也需负担各项价值链活动所产生的成本。企业经营的主要目标在于尽量增加顾客对产品或劳务所愿支付的价格与价值链活动所耗费成本间的利润。在构建基于价值链预算管理过程中,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对企业自身价值链进行理性分析,确定企业价值链构成,通过价值计算的方法,确定每项活动对企业整体价值的贡献,各项增值的经济活动就是价值链管理的重点内容,也就是企业的核心流程,根据满足客户和市场需求为原则,梳理并构建出系统科学的企业价值链体系;第二,对价值链的增值活动進行深入分析,取消企业不增值活动,通过价值链找到降低成本的方法,同时,针对增值活动站在企业整体进行重新规划、优化和整合价值链活动,提高全面预算管理的高效性并且降低增值活动的成本,提升了增值活动的盈利能力;第三,任何一个企业要在行业中处于领先的地位,在渠道、营销、产品、服务、运营模式等几个方面中至少在三个方面要比竞争对手更为突出,在价值链的全面预算管理中,要根据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方向,有针对性地投入成本和费用预算,合理分配企业的资源,同时为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供充分的保障,确保企业竞争优势的持续性。因此,构建价值链的全面预算管理的关键是基于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和价值链分析,确定预算指标,明确增值所需的具体成本和增长趋势,进而确定时尚零售企业基于价值链的全面预算管理的重点。

三、基于价值链的全面预算管理的应用

(一)全面预算管理与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相一致

全面预算管理的前提是企业战略制定,首先进行行业基础环境分析,寻找行业中的机会和威胁,识别行业中的关键成功因素,然后对公司自身市场需求和资源配置进行科学合理的调研和分析,分析自身在行业中的优势和劣势,确定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最终制订出公司的3-5年战略经营计划。企业应根据年度经营计划制定全面预算,把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融入到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对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和减少盲目性管理具有重要意义。L公司为了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中脱颖而出,公司采用多品牌发展策略,各品牌在品牌定位、设计风格、目标客户等方面相互补充,既能够最大限度地占领市场,又能够分散公司的经营风险。公司依据各品牌的经营策略和经营目标,制定全面预算目标。

(二)建立健全全面预算组织机构,全员参与

要保证L公司基于价值链的全面预算管理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和作用,只有得到管理层的认同才能有效实施,因此全面预算管理的执行和控制应当有健全的组织架构,具体包括:预算管理委会和预算责任单元。预算管理委员会作为企业预算管理最高决策机构,由企业法人、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负责人组成。各个职能部门和门店是最基础的预算责任单元,每个责任单元设置专职或者兼职预算管理员岗位,负责预算编制、管控、分析和调整,直接对部门负责人负责,通过上下结合、分级编制、授权审批等方法,更好地执行全面预算管理。

任何企业当中,人是主要载体,既是全面预算管理的制定者,也是企业信息数据的使用者,又是管理的执行者和指标的考核者,所有全面预算管理工作都必须围绕人开展和运行。针对全面预算管理现状,明确财务部门全面预算管理中的指导作用和监督职能,同时加强对各部门预算管理人员的培训,提供全员预算管理的意识。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协同处理和解决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提高预算水平。在全面预算执行时,将预算执行结果与员工的切身利益相结合,以价值链增值为导向,奖惩分明,让员工与企业形成统一的责任共同体,以此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参与预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化实现公司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

(三)采用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制定合理的预算模型

合理的预算模型设计能够引导企业业务的顺利开展,利于分析业务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L公司结合企业内外影响因素,采用了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方法。根据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的具体需求,在降低运行成本基础上,落实全面预算管理各种政策和制度;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弹性预算编制法、零基预算编制法和滚动预算编制法等各种方法相结合的编制方法。所谓的弹性预算是基于企业弹性业务需求,以企业未来发展过程中的不同业务为预算编制的基础,主要适用业务变化量不确定的项目指标,例如,根据销售目标制定采购预算,与销售流水相关的变动费用预算等。零基预算是在不考虑历史预算数据的前提下,只考虑企业各项经营活动中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平衡预算编制的方法,例如,新业态的店铺,新的投资项目适合采用零基预算。滚动预算是借助上一预算周期的完成情况,对全面预算编制进行适当调整,把预算期间连续滚动向后推移的预算编制,例如,固定成本预算,产品销售日常费用的预算。这种三种预算编制各有优点又各有局限性,在实际全面预算编制过程中,根据各种预算编制的特定和适用情况,同时结合企业发展业务类型、组织结构、经营特点等具体因素,灵活采用各种预算编制方法,保证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L公司在设计基于价值链的全面预算模型时,充分考虑以市场和客户为导向,预算的起点以VIP客户需求为起点,通过建立消费者需求库和个性化服务管理信息,通过对客户回头率、连单率、购买周期、客户购买的产品属性进行详细的分析,分析出提升客户管理效率的方向,将所有的改进方向落实到公司新年度的产品企划方案中,进一步提升产品开发精准度。在产品营销预算中,通过研究每个品牌的对标品牌的渠道和产品价格情况,找到公司在产品和渠道方面需要超越竞争对手或差异化竞争的方向,确定每个区域的销售目标和产品服务改善内容。采购预算、成本预算、费用预算、投资预算和融资预算都围绕销售目标和产品企划方案进行制订,确保人财物与目标的匹配,有利于目标的快速达成。

(四)借助信息系统管理,强化执行过程控制

企业要想发挥全面预算应用的价值和作用,就必须从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分析、过程中预测修正等四个方面进行入手。预算管理委员会将企业发展战略目标、预算目标等和公司管理层进行反复沟通和交流,据此编制年度预算,在年度预算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为季度预算、月预算。在执行过程中,预算指标要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依据审批权限滚动调整后期预算指标,确保预算的合理性和可执行性。L公司在全国的门店大约500家,标准化连锁经营是其经营过程中最大的优势,所有企业门店都按照统一标准进行执行。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不同的门店受到环境、竞争对手、管理基础等因素影响,要进行差异化管理,这就对全面预算管理提出更高的难度。

建立一个及时、高效的预算管理系统显得尤为重要。预算的流程设计是保障预算管理体系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预算系统是优化预算管理的效率,提高预算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L公司在实施基于价值链的全面预算体系时,借助CRM系统、SAP系统、预算编制和控制系统,收集和整理各种管理信息,建立标准化信息数据,具体包括品牌定位数据、商品企划信息数据、产品信息数据、产品工艺信息数据、消费者画像及个性化营销信息数据、产品BOM和Routing信息数据、责任中心及预算指标等,同时建立标准化预算流程,通过将标准化信息和流程在信息系统中固化下来,真正实现各个预算单位的有效参与和数据共享,强化全面预算管理的高效执行。

(五)建立科学的考核和奖惩机制

全面预算管理对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所以实际应用过程中,必须对所有影响全面预算准确性的因素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为全面预算管理价值的发挥奠定良好基础。同时,要确保企业绩效管理能够与预算管理进行统一结合,从而形成一套服务于企业绩效控制的系统,预算管理要通过科学合理的考核和奖惩机制,保证全面预算管理的顺利实施,实现企业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对员工工作态度、业绩达标率、执行全面预算管理的积极性等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检查,并且和员工薪资待遇直接挂钩,从而提高他们参与全面预算管理的主动性,确保相关工作和任务能得到顺利落实,达到了员工与企业的共同成长。在绩效考评过程中要建立综合考评和动态考评相结合的制度。综合考评是在期末时对各责任单位的预算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动态考评就是,在企业实际发展过程中,通过相应的技术软件,对各个部门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动态绩效考核。达到或超出预算目标时发出预警,及时查明原因,采取措施,将绩效偏差控制在最小范围。综合考评要和动态考评二者缺一不可,二者有机结合才能使预算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L公司基于價值链全面预算管理中,通过强化管理过程、严格执行、优化考核方式、完善执行机制,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就时尚零售业而言,基于价值链的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原动力,全面预算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程度是衡量现代市场经济背景下企业经营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始终贯穿于企业发展的方方面面,对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减少跨部门沟通成本、合理分配资金、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目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义进,黄晓红.大数据时代电子商务企业的预算管理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6,(3):25-29.

[2]黄彬.商业连锁零售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规范完善[J].国际商务财会,2016,(4):41-44.

[3]朱立.基于平衡计分卡的企业预算指标体系构建——烟草企业的实践[J].新会计,2016,(10):51-53.

[4]谢莉娟.互联网时代的流通组织重构——供应链逆向整合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5,(4):44-56.

[5]张敏.基于内部控制的零售业财务管理流程的优化研究[J].现代商业,2015,(23):200-201.

[6]王列生.时尚产业:符号生产与市场操控[J].艺术百家,2014,(1):23,52-68.

(作者单位:朗姿股份有限公司)

债券市场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对于农业保险市场而言,潜在需求总量巨大,政府支持下的供给在不断增加。因此,市场激活就成了改变农业保险发展滞后于生产实际需求现状的主要矛盾。而农业保险市场服务体系的确立和完善,将对解决这一主要矛盾起到关键的作用。

[关键词]农业保险;市场需求;服务体系

农业保险作为农业综合支持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自然、经济、社会三大风险提供着有效的保障功能,是我国政府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政策工具之一。虽然农业保险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时间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政府的重视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目前我国农业保险市场的整体需求和供给与农业保险的潜在总量相比,发展现状不尽如人意。研究表明:对于农业保险市场而言,潜在需求总量巨大,政府支持下的供给在不断增加。因此,市场激活就成了改变农业保险发展滞后于生产实际需求现状的主要矛盾。而农业保险市场服务体系的确立和完善,将对解决这一主要矛盾起到关键的作用。

1我国农业保险市场潜在需求总量巨大

农业风险的大量存在,决定了我国农业保险市场潜在需求总量巨大。我国地域广大,幅员辽阔,农业生产面临着十分复杂的气候等生产条件,农业灾害的发生机会多。2010年,农作物受灾面积3742.6万公顷,其中绝收面积486.3万公顷,因灾直接经济损失5339.9亿元。2011年农作物受灾面积3247.1万公顷,其中绝收289.2万公顷,因灾直接经济损失3096.4亿元;2012年,农作物受灾面积2496.2万公顷,其中绝收182.6万公顷,因灾直接经济损失4185.5亿元。(数据来源于民政部、国土资源部等部委2010年、2011年、2012年联合信息发布。)

1.1人均耕地少决定了农业保险的市场需求

作为农业生产基本要素的耕地,在我国的人均占有量较少。而且耕地的数量呈现递减趋势明显。我们国家耕地人均占有量从新中国成立时期的2.7亩,减少到现在的1.3亩,远远低于世界人均耕地4.9亩的平均水平。这样,客观上要求农业保险市场提供有效供给,保护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确保粮食安全。

1.2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上升,从“点”上决定了市场需求的增加据史料记载,我国自公元前206年至公元1949年的2155年间共发生较大的水灾1029次,旱灾1056次,平均每年一次灾害。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95年,共发生成灾面积667万公顷以上的水灾9次,成灾面积1333万公顷以上的旱灾10次。50年代中灾以上灾害发生频率仅为12.5%,而2000年以来,每年都有受灾面积3000万公顷以上的水、旱灾发生。频率之高,属历史罕见。

1.3受灾、成灾面积居高不下,灾害损失空前加大,从“面”上决定了潜在市场需求的增加趋势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受灾面积一直呈现不断扩大趋势。50年代平均每年受灾面积2500万公顷,90年代平均每年受灾面积4942万公顷,几乎翻了一番。成灾面积50年代平均每年1050万公顷,90年代平均每年2500万公顷,受灾成灾率由42%上升为50%。1991年我国粮棉播种面积为11885万公顷,而受灾面积却达5547万公顷,受灾幅度达47%,成灾面积2780万公顷,成灾率约23%。1995年粮棉播种面积为11529万公顷,受灾面积竟然高达6750万公顷,受灾面积59%。受灾、成灾面积居高不下(见表1),2000—2009年10年受灾面积总计45940万公顷,成灾面积总计25846万公顷。

20世纪50年代我国平均每年因灾害造成粮食减产约380万吨,占全国粮食总产的2.1%。1990—1997年平均每年因灾害粮食减产增至2300万吨,相当于50年代的6倍,占粮食总产量的5%。另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的评估报告,我国每年因各种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给农业生产造成的直接、间接经济损失约为1600亿元,相当于GDP总量的2%~4%。1998年长江、嫩江流域发生的百年一遇特大洪水,受灾面积为2120万公顷,估计经济损失2500亿~3000亿元,其中仅畜禽单项损失就高达300亿元,其损失程度远远超过1954年大洪水100亿元的水平(以上数据来源于《中国农业年鉴》)。

上述三点表明,保护农业生产的农业保险问题在我国尤为突出,大量存在的农业风险,决定了我国农业保险市场的巨大潜在需求总量。

2政府重视提高农业保险的供给,促进了农业保险市场的孕育与发展我国高度重视解决包括农业保险在内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特别是近年来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中共中央、国务院2012年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指示:“要扩大农业保险险种和覆盖面,开展设施农业保费补贴试点,扩大森林保险保费补贴试点范围,扶持发展渔业互助保险,鼓励地方开展优势农产品生产保险。同时,要健全农业再保险体系,逐步建立中央财政支持下的农业大灾风险转移分散机制。”2013年一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中强调:“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完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生产大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力度,适当提高部分险种的保费补贴比例。开展农作物制种、渔业、农机、农房保险和重点国有林区森林保险保费补贴试点。推进建立财政支持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

跨入21世纪以来,中央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使得尽快建立农业保险制度成为社会热点问题之一。尤其是从2004年起,中央政府连续在一号文件中相继提出“加快建立”、“稳步推进”、“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2006年《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农业保险“三补贴”政策。我国从2007年开始推行有中央财政支持的政策性农业保险。2007年4月,在政府对“三农”的投入持续增加的大趋势下,中央财政决定当年拿出10亿元进行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试点,保费由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和农户按比例承担,试点省份确定为吉林、内蒙古、新疆、江苏、四川、湖南6个省区,由中国人保、中华联合和吉林安华3家保险公司将参与试点,保险对象为五大种植品种,即棉花、玉米、水稻、大豆、小麦;保险责任包括暴雨、洪水、内涝、风灾、雹灾、旱灾和冰冻;所遵循的原则是低保障、广覆盖;保险金额中央财政承担25%,省级财政承担25%,其余部分由农户承担,或者由农户和龙头企业,省、市、县级财政部门共同承担,具体比例由试点省份自主决定。保额原则上为农作物生长期内所发生的直接物化成本,包括种子成本、化肥成本、农药成本、灌溉成本、机耕成本和地膜成本。各试点省份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适当扩大试点农作物的品种、保险责任的范围,提高保障水平以及保费比例。2008年,试点扩展至16个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并增加了花生、油菜、奶牛等种养业品种。此举极大地促进农业保险市场的发展。

此外,农业专家、经济学者和保险界人士等从多角度对农业保险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研究,在农业生产和经营风险、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和供给、资金来源渠道、农业保险人才以及技术等多方面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在过去半个世纪的农业保险实践中,我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得出了诸多教训,特别是2009年以来,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经营模式不断创新、经营规模不断加大,对农业保险的健康发展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自2011年开始,专业农险公司出现,9个省区市的农业保险试点也全面铺开。

保监会在2011年颁布了发展农业保险的指导性意见,提出农业保险发展的五种模式:一是与地方政府签订协议,由商业保险公司代办农业险;二是在经营农业险基础较好的上海、黑龙江等地区,设立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三是设立农业相互保险公司;四是在地方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尝试设立由地方财政兜底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五是继续引进像法国安盟保险等具有农业保险经营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的外资或合资保险公司。

3建立健全农业保险市场服务体系

尽管有巨大的市场潜在需求总量,农业保险也得到了政府的支持,有了较大的发展,但还远远不能满足保护农业生产的要求。2010年全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为130亿元,仅占保险业总收入的1.3%左右;农作物承保面积为9.2亿亩,全国尚有近14亿亩农作物得不到保险。国内大量的研究结论是,农业保险市场的现实需求与供给均远远低于农业保险的潜在总量的诱因是,承保方低盈利或亏损运营,投保方期望得不到满足,只能依靠国家政策补贴维持。笔者研究认为,深层次原因是,除了农业风险的特殊性决定的农业保险必须在政府的支持下进行外,一方面,投保方对承保方提供的保费标准和理赔标准的公平合理性心存疑虑,获得的理赔又远远低于投保期望,而且劳力的投入根本得不到理赔。另一方面,承保方面向广大农村,交通不便,出险诱因多重而复杂,加之道德风险的隐蔽出现,使之望而却步。因此,为了解决这些突出问题,从独立于承保和投保以外的第三方的角度,客观公平地制定相关的标准和规则,科学地进行统一的规划和指导农业保险的开展,在我国建立起健全的农业保险市场服务体系是十分必要的,且意义重大。当前,建立农业损失鉴定评价中心和农业风险研究及预防控制中心,是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市场服务体系的首要任务。

3.1建立中国农业损失鉴定评价中心

确定保险费率,是农业保险中的一个关键的问题。由于农业损失的发生因时不同,因地而异,我国又是一个地理条件十分复杂的国家,如果单独由政府相关部门制定统一费率,很难充分反映各地区的差异。在这种实际情况下,从保证农民利益出发,政府可以确定一个与当地农民收入挂钩的最高限价,而具体的保费由保险公司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为了确保农业保险责权的公平、公正、公开,正确处理投保与承保的矛盾关系,保障农业保险理赔的准确性、科学性、合理性,建议取消由保险公司、物价局鉴定农业保险理赔项目中的农业损失的通行做法,建立中国农业损失鉴定评价中心及其纵向地方分支机构。其具体职责是制定农业保险标的的风险指标体系,以及各标的分地域的风险指标。值得特别强调的是要科学地划分风险损失中的劳动力工资的含量、畜力和农机作业费用的含量等农民已经付出尚未取得回报的关乎劳力的成分,并给以理赔考虑,否则,农民会考虑将所拥有的劳力投向“月工资”或“日工资”;规定分地区各农业保险标的的保费金额和理赔标准;评价和预测分析“人为特殊活动”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危害;根据确定的风险指标体系及理赔标准,通过现场勘察、取证,确定受灾程度以及理赔金额。

3.2建立中国农业风险研究及预防控制中心

从我国的实际出发,降低农业生产的风险,减少和避免农业风险损失,建议建立中国农业风险研究及预防控制中心。其职责包括分析农业风险发生的时间、地域、程度,总结农业风险的发生规律,针对农业风险规划出防控大区域;确立农业风险的监测体系和监控网络,发布农业风险警示;组织预防农业风险。

中国农业风险研究及预防控制中心,应围绕防灾减损这一根本任务组织各项相关工作。

(1)设立农业防灾减灾专门学科。我国农业灾害发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客观上构成了农业灾害防控的专门学科领域。我国农业科研院所很多,但专门从事农业防灾减灾研究的却很少,而且已进行的研究也十分肤浅。这是不符合我国这一农业大国而且农业多灾的实际。设置专门的学科,可以实现对我国农业灾害发生规律进行系统的研究,依据农业灾害的发生情况进行地域分区,并借助科学的统计类比和模拟试验,针对我国的不同农区、不同灾害类型和发生强度,选育储备具有良好抗灾性能的作物、畜禽等品种,设计科学合理的农业制度以及防灾减灾技术路线,为有效地组织防灾、抗灾和灾后生产自救等提供科学决策的可靠依据。

(2)建立农业灾害预测预报系统。农业自然灾害大多为多因子共同作用所致,具有很强的不可预测性,但绝非无规律可循。而且,农业灾害中还有相当比例是人力所致,加强预测预报是完全有可能避免或减少的。现代科学技术也为预测预报创造了可能。如可充分借助电子信息技术、卫星遥感技术、激光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核技术等,对大气、水、地核、病虫和土壤等农业相关因子进行全面跟踪监测。农业灾害发生信息的预测预报,可以为农业生产组织抗灾自救争取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3)建立农业灾害发生应急控制机制和网络系统。农业灾害防不胜防,百年一遇的灾害近年也时有发生。建立灵敏的应急控制机制和网络系统凸显重要。应急控制机制应当通过立法的形式具体载明。在重大农业灾害发生的时候,其他社会产业部门都应紧急行动,为农业抗灾减灾服务。应急控制机制对于农产品价格、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等予以政策控制,以充分保障灾后恢复生产和国家食品安全。网络系统中应载明社会救济、商业保险、互助合作、灾后重建等基本内容,并应由明确的相应社会组织承担。

(4)重用农业抗灾减灾品种和建立农业制度体系。一方面,要通过引进、选育和改良品种,筛选出适应不同农区的抗病、虫,耐旱、耐涝等作物品种品系和养殖良种。另一方面,要针对不同灾害区域的特点,研究设计可以避开或抵抗灾害的农业制度,保障农业生产的高产稳产。此外,随着现代农业工程技术和微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工厂化农业(设施农业)及白色农业正日益受到普遍重视和推广,由于其光、温、水、气等生产要素完全是在设施保护下人工调控,较大程度地突破了自然条件的限制,创造了农业生产的新空间,它们也理应在农业防灾减灾体系中占有一定的重要地位。

(5)建设农业防灾减灾节点控制工程。对水灾和旱灾易发频发农区,要加大治水、治沙等节点控制工程的建设力度,充分利用当地的生产经验和有利条件,提高蓄洪、排洪、蓄水灌溉能力和安全系数,对草地、森林、湿地资源,要坚持综合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充分尊重自然生态平衡规律,建设农业生态保护工程,遏止耕地风沙化、水土流失和各种恶性病虫以及鼠害流行,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6)进行农业保险的风险区划。制定风险区划是农业保险的基础性工作,要是没有风险区域的划定,做农业保险的科学性就要大打折扣,也必然给合理厘定保险费率带来困难,不仅农民觉得不公平,逆选择和道德风险也难以防范。风险区划本来应该是经营农业保险的保险公司的事,但是借鉴加拿大的成功做法,中国农业风险研究及预防控制中心要在全国划分出不同风险区或保险区,并适时对这些区域的边界进行调整;确定一个风险区或保险区的土壤生产力等级;风险区、保险区和土壤生产力等级在农业保险的运营中要法律化。

债券市场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国外风险资本市场的发展模式对我国风险资本市场发展建设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以现阶段国外各国典型风险资本市场的发展情况为基础,分析国外风险资本市场对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构成的启示,以此明确我国风险资本市场未来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国外 风险资本市场 发展模式 启示

深入分析各国的风险资本市场发展情况,并且结合其中所含重要意义的特征,为我国培育和发展具备中国特色风险资本市场体系提供了有效的实践支持和理论依据,保障风险资本市场与创新产品有机地结合到一起,以此提升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这对我国实际发展而言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一、风险资本市场的概念和功能

(一)风险资本市场概述

风险资本市场是一个与一般资本市场相对应的概念,是资本市场中一个具有较大风险的子市场。一般资本市场是政府和较为成熟的大中型企業筹集长期资本的市场,而风险资本市场则是处于成长期的新生高新技术企业进行股份融资的市场。

风险资本市场,其不但可以解决传统意义上金融系统带来的资本问题,也可以解决高科技中小企业出现的创新源泉的融资问题,这样对新兴产业、金融市场以及国民经济发展会产生一定的引导作用[1]。

(二)风险资本市场的功能

从市场的结构和组织形式来区分,风险资本市场可以分为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两部分。

风险资本市场中的一级市场包括了私人风险投资和风险资本两部分。它的功能是通过私募筹集资金,孵化和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达到上市标准。

经过风险资本培育到一定程度的高新技术企业在这一市场上进一步成长,然后退出风险资本市场而进入一般的二级股票市场。二级市场的功能是为风险资本提供退出机制,并使企业在公众市场上筹集资金进一步成长。

风险资本市场,从整体来看,还有以下几大功能:

(1)资源配置:风险资本市场是一种新兴的资本市场形态,其本身也是一个要素市场,因而同样具有资本配置的基础功能。

(2)提供甄别:在传统的资本市场中,管理型企业家才能可以得到较好的甄别,而创业型的企业家才能却缺乏必要的显示信号不易被甄别。风险资本市场的存在则为这些具有创业型企业家才能的企业家提供了自我甄别的机会,他们通过选择创办自己的企业而不是管理别人的企业来实现创业型企业家才能。

(3)企业试验:企业的社会试验至少需要两个前提,一是自由创业制度,二是自由创业的金融支持。一个国家的企业制度以及创业文化所决定一个既定的自由创业制度,风险资本市场的存在与否则对企业的社会试验能否进入良性的循环起着关键的作用。风险资本市场对企业的社会试验的支持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提高资本的可获得性以激励社会试验活动的发生(社会试验的充分性);二是通过关系型投资人的风险鉴别加快了市场选择的过程并且提高选择的准确性(社会试验的有效性)。

(4)首次上市:风险资本市场则为企业提供广义的Pre-IPO制度,广义的Pre-IPO制度着眼于再造企业经营机制和构筑其未来发展的内外环境,使得企业获得外部权益资本的时间大大提前,这种附带增值服务的融资伴随企业经历初创期、扩张期,然后由投资银行接手进入狭义的Pre-IPO,通过上述生产优质企业的“流水线”,质劣的企业被淘汰,保留下来的企业逐步而稳固地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积累实实在在的经营业绩,成为合格的公众公司。这对提高上市公司整体质量,降低公开市场的风险乃至经济的增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5)扩大市场:风险资本市场是传统资本市场衍生出来的新兴资本市场,它与传统资本市场共同构成了整个资本市场,资本市场由于风险资本市场的产生而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资本市场有效边界的扩大,从而使投资者的效用增加,并使具有高风险-收益偏好的投资者得到满足。风险资本市场的存在深化了资本市场的层次结构,丰富了资本市场的金融品种,使得投资者的效用水平得到提高,最终表现为资本市场融通资金范围和深度的改善。

二、国外出众风险资本市场发展形式

(一)美国

其主要是将证券市场定为中心模型的象征者,其也拥有了非常大的发展范围,相应的功能也非常的多,其中就有私人风险投资、股票市场、风险资本等内容全面的风险资本市场系统。在现实发展中,银行参与产生的影响力较低,而不开放性基金、风险资本等都是证券市场的重要内容。在实际发展中,有限合作制度是市场发展的重要形式,其存在管理权和所有权分离的特点,也就是所有权过于散乱,风险资本企业存在自主、高效的自主管理权利,以此可以不断优化市场各项资源,带来更多激励内容[2]。

美国在实际发展中,结合证券市场发展提出了相关风险资本发展内容。在1915年美国构建了NASDAQ交易市场,其中主要是为新兴企业的上市筹集资金和风险资本带来更多的发展方向,由于这一阶段的市场改变速度非常迅速、管理结构过于丰富,促使市场中存在的交易也非常的灵活,其中充满了竞争和机遇,同时实际发展的速度非常快,现阶段已经成为美国第一个证券交易场所,同时也是现阶段整个世界最大的风险资本市场和场外交易市场,这一阶段集中了非常有效而优越的资金,对美国经济发展的不断提升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其培育了非常多的优质、现代化企业,如微软等,现阶段这一形式已经成为其他国家效仿的依据。

(二)日本

其具备的风险投资市场主要是结合银行行为中心形式进行,促使各个银行在风险资本市场发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而在市场发展形式中,银行主要是结合直接或是间接的形式获取新兴科技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管理权利,新兴科技企业的所有权和管理权出现一定程度上的分散特点,如所有权的集中性、管理人员的独立性等,都会影响企业在市场中的发展,降低市场的监管水平,致使企业发展存在漏洞。

日本在实际发展中的风险投资大部分是根据银行和保险企业实施的,其提出的风险投资补贴就是如此,融入到风险投资产业的企业是为了更好保障其母企业未来的发展和进步。银行在风险投资企业的资本整体数额中占据了整体行业的百分之七十五,由此日本的风险投资需要以贷款的形式实施,退休基金不再风险投资当中,也不存再私人风险投资市场。在实施风险投资工作的过程中,由于以往银行具备一定的偏向性选择,这样导致日本风险投资难以进入到研究和创新工作中,致使新兴技术产业更多的是在优质产业的后期或者是中期阶段构成影响,最终导致日本区域的风险投资企业的倒闭数量也在不断提升,风险投资实施战略方案的调节[3]。

(三)以色列

这一国家将政府作为基础形式,在实际发展中,因为受到国家的支持和指导,确保以色列国家推广的风险投资工作有一定的效益,尤其是结合政府股权投资混合资本,促使更多的海外投资资金进入到国内民间资本当中。在国内风险投资不断优化的过程中,政府股权可以结合出售的形式转变成民间形式的私有化,而政府可以在其中逐渐隐退,以色列依据多样化的的合作促使政府提出的股权投资方案得以全面推广,确保国内风险投资工作的发展。除此之外,以色列政府还提出了与各个方面工作相配的风险资本项目,如小企业担保方案等内容,以此在实际发展中逐渐优化国家风险资本系统[4]。

三、研究我国中小企业风险资本市场

(一)明确我国中小企业资本市场的形式

结合对美国和以色列这两个经典风险资本市场发展形式的研究和分析可知,以证券市场为基础的发展形式,在投资资源配置、风险文化影响、专业工作者操作等内容中,这两种形式都存在着不可比拟的特点。而这两个内容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受到多样化政治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是存在引导作用的。由此可知,我国在实际推广中小企业风险资本市场阶段,要以证券市场为根本,引用政府宏观调节为基础和以银行大量资金储备为资金源头等内容,为中小企业资本市场的发展奠定基础[5]。

(二)我国发展中小企业风险资本市场的构建

其中主要构建举措应有以下几点:

第一,正确展现政府在中小企业资本市场中的影响力。通过实际发展经验分析可知,全面发展的证券交易市场是不存在长期生存能力的,国家需要对现阶段拥有的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进行研究和分析,以此提出全面的管理制度和要求,确保风险投资工作可以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一定效益,同时也要保障政府提出的制度满足社会需求和法律要求。

第二,拓展资金来源。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资本市场的获取方向过于单一,需要各级政府为风险资本的发展提供一个完善的投资氛围,这样有助于我国在实际发展中构建一个以民间资本为根本的多样化风险资本融资机制,注重结合风险投资企业,且依据招股、推广债券等内容,不断吸收社会发展中的资金,为国外的风险投资提供有效依据,从而增加中小企业资本市场的资金获取方向。

第三,构建全面的风险资本退出机制。退出是风险投资达到投资效益的最终目标,退出方向的不通畅也会导致风险资本的投资出现问题。

第四,提出完善的风险管理系统。在实际发展中,中小企业资本市场风险管理系统中存在政府监管、行业自主管理、市场监督等方面的工作。

第五,提出优质而整体化的中介服务系统。在实际发展中,中小企业资本市场包含的机构主要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是指提供金融服务的中介结构,另一方面是指机构投资人员。随着中小企业资本市场的推广和发展,我国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有效的金融服务投资银行,这样有助于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更为优质的服务,如低成本支出、直接融资以及重组等内容的交易形式,以此将市场能力定位发展根本,指导中小企业结合实际发展需求不断创新自身的培训系统,确保中小企业资本市场可以平稳发展[6]。

四、国外风险资本市场发展形式对我国产生的启示

(一)全面建设中小企业资本市场是国外大部分国家一直坚持的目标

全世界的创业板市场数量在实际发展中只是增加,并不减少,而实际中小企业市场也在不断的优化和创新。例如,在二十一世纪初级阶段,丹麦哥本哈根证券交易所在自身的主板设计中,提出了另一个中小盘股市场,瑞典创业板市场正式获得批准构建了股票交易所,同样过了不久在新西兰创业板市场中正式工作,之后日本佳斯达克晋升为证券交易所,并且推动东京与大阪区域证券交易所的两大市场价建设强度。现阶段,在全球范围内,中小企业资本市场已经达到了四十多家,位于美洲、欧洲以及亚洲等各个区域。

(二)全球范围的中小企业资本市场突破传统意义上的约束,展现出新的发展形式

其中具体展现为全球中小企业资本市场数据提升的非常快,投资人员也自主参与其中,促使市场交投数量逐渐提升。直到现阶段,英国AIM市场指数同期上涨了百分之百,市场交易信息也得到了有效提升。

(三)全球创业板市场的丰富不但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还可以提升经济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到二十一世纪初期,其中存在八千多家中小企业依据全球创业板市场进行第一次上市,整体筹集资源达到了四千五百亿美元。中小企业市场首次公开募股非常获取,这样也会让经济发展充满活力。例如韩国在这段时间里,一共有七百三十五家企业进行了首次公开募股,其中百分之九十三都是选择在科斯达克上市,而有专家提出,科斯达克市场就是韩国经济提升的打洞机。

(四)国外中小企业资本市场关注市场划分程度,并且向新兴科技风险企业偏斜

如在实际发展中,英国市场的发展目标更为关注上市企业结构向着多样化的方向前进,上市企业包含的范围非常宽裕,但是高科技企业依旧占据百分之三十以上。而以新兴技术产业和技能为根本的中小企业资本市场,有助于预防市场在实际发展中出现高风险,并且在实际发展中还可以优化自身的发展技能,确保科技技术与资本合作发展。

(五)国外中小企业资本市场严谨应用退市规定,提出优质的淘汰机制

如在实际发展中,日本的创业板市场推广的就是退市规定,需要市价整体价值没有达到五日元的企业自主退市,最近一年的营销数额达不到一亿日元的万损公司自主推出市场。韩国科斯达克市场要求在两年内信息披露出现问题的投资则三次以上自主退出市场,股价十天低于百分之二十的企业也要直接下市等,这些制度的推广可以有效保障市场的发展[7]。

五、结束语

通过分析我国经济体制、市场发展状况和各国风险资本市场发展实际情况可知,我们应秉承结合政府指导、市场机制、政府支持等方式,为带动国家风险资本市场有效发展,应不断学习借鉴吸收全球各国市场发展的特点,不断优化风险资本市场,注重推广新兴技术产业的发展,建立健全有效的市场进入和淘汰机制。

参考文献

[1]付军.我国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基金选择IPO退出的动因[J].西南财经大学,2014.

[2]高兵.把技术优势转化为资本优势——国外风险勘查资本市场对国有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的启示[J].资源导刊,2015,(02):42-43.

[3]張静.中国风险资本市场的发展研究[J].西南财经大学,2015.

[4]孙宝成.保险资金投资比例及风险控制分析[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6.

[5]黄星亮.我国风险资本的融资机制研究[J].湘潭大学,2015.

[6]张小蒂,李风华.风险资本市场理论及其对我国中小型科技企业发展的启示[J].金融研究,2016,(08):35-41.

[7]李报.我国外商风险投资法律问题研究[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6.

作者简介:杨昕(1989-),男,汉族,江西南昌人,中国人民大学在职研究生,研究方向:西方经济学。

债券市场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并购是公司迅速崛起、提高效率、增强竞争力的发展战略。本文通过事件研究法对我国并购市场效应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并购公司仅在并购活动发生后非常短的几天内存在较好的市场反应,而长期效应并不理想,在短期市场反应中存在内幕交易,股权收购获得的累计平均超常收益大于资产收购。针对实证分析结论,文中给出提高我国上市公司并购市场效率的建议。

【关键词】并购;事件研究法;CAR;内幕交易

上一篇:行政复议法论文范文下一篇:电大毕业设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