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文化研究博士论文题目范文

2023-10-29

美国文化研究博士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2、基于TQM理论视角下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监测

3、当前学校课程共享的实践样态、影响因素与未来趋势

4、两种课程与教学论的分裂与融合

5、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历史与现状

6、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基于课程与教学论的视角

7、政府财政投入着力中职学校课程设计

8、论新建本科院校科研与教学的协调发展

9、本科生教学督导的实践探索与反思

10、基于信息技术对高校教学管理科学化的研究

11、学校课程评价的意蕴、维度与建议

12、论“课程育人”的本质

13、学校课程品质的内涵与评价维度

14、网络环境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教学资源平台建设

15、2007年《职业教育研究》总目录

16、乡村学校教学评价的功能、设计与运行

17、浅论开设课程与教学论对教育硕士的帮助

18、高校教师发展的制度变迁与路径选择

19、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育现状探析

20、特殊学校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21、在课程规划中实现校长的课程领导

22、试论普通高中学校课程校本实施的行动策略

23、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四十年:现状与走向

24、当代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的学术取向:阶段建构、热点聚焦与主题分析

25、新文科背景下深度融合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新探索

26、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的对策分析

27、学校课程建设应体现个性化追求

28、新时期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评价研究的现状与走向

29、课程体系构建——引领学校发展的理解视角与实践表达

30、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课程教学改革之路

31、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改革研究

32、课程与教学关系的演变与思考

33、关于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教学改革之窥见

34、浅论TEAL与职业学校物理课程教学

35、课程意识是高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

36、谈高师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建设的几个问题

37、指向卓越教师成长的学科课程教学论改革探析

38、生态化网络课程的设计理念

39、促进大学科研与教学融合的对策与建议

40、新“国标”引领下师生学习共同体的深度学习模式构建

41、课程教学论专业研究生教育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42、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初探

43、黄显华课程与教学研究的道与路

44、中职学校声乐教学改革创新的实践思路研究

45、高校学院(系)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合作的探索与研究

46、对中国课程与教学论流派构建的审思

47、浅谈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48、初中教学课堂教学管理初探

49、学校课程建设的价值审视和未来走向

美国文化研究博士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如果您考虑走学术路线,本科毕业立即赴美读博是最佳时间安排

我已经成功赴美留学全奖博士了,在一所美国排名前10的大学。这里想和学弟学妹们分享一下赴美读博士申请的一些经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首先:如果你是生物,化学,药学,生化,医学工程等理科背景的本科生,那么本科毕业以后可以立即去美国念PhD将会是希望走学术路线的最节约青春的选择,尤其针对女生。

6年下来的本科和硕士再加上到美国的5年博士,你可以算一下一个女生到那时候已经是什么年龄了(当然不是说男生就可以老一点哈,所以男生们也都要加油加油早点申请)。所以,理学背景女生们大多会放弃直硕或者保研,选择直接出国。这样一来,你的申请策略和那些已经拿到硕士学位的有2-3年研究背景的人便不太一样了(在此说明一下,中国的硕士学位在很多国家不被认可,因此他们多的是2-3年的实验室经历,但是提醒一点,如果是两年的硕士,那么你在硕士一年级上完后,硕士第二年的9月就开始申请,所以其实只多了1年的研究经历,而想在这一年内获得大篇能写进PS及CV里的研究经历的可能性小之又小,因此不要觉得跟他们差很远),其实是少了1-2年的准备时间。

因此,GRE和TOEFL便更需要及早的准备,以换来周旋的余地,如果第一次失利,自己还有回旋的时间,不能把时间弄的太紧。因此各位家长及同学要注意,做出国留学的打算是要在很早的时候就要决定下来了,并且目标决定下来以后就要非常坚决的执行。因此不要以为自己只是大一大二就觉得自己有的时间去玩啊去旅游,时间是很宝贵的资源,如果你是大一大二的学生,看到此文,你想出国,但是你的主意还不是非常确定,还没有计划,那你一定要以你最快的速度找金东方的老师咨询,因为在申请的前期工作中时间决定一切,越早的计划会使后期的申请局面有极大的变化。

如果你已经大三大四,你也不需要着急,你也要以最快的速度来咨询,金东方的老师会全面分析你的状态,给你制定最短最有效的申请方案。尤其是现在GRE改为一个月一考,因此不必像以前GRE如果败下来需要再等半年,或者花很贵的机票钱跑到香港,新加坡那些地方去考。所以请放宽心,和老师们一起以最短的时间制定出来计划,并且要以“一意孤行”的决心来踏踏实实的实行,因为你将要做的是和时间竞争,你的本钱不多,所以要保证每次决斗的胜利。

真诚感谢金东方。希望金东方越办越好,金东方每一个学生得以实现名校飞跃梦想。

美国文化研究博士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2、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摭谈

3、浅析中国普通话与汉语方言间的语言和谐

4、比喻的陷阱:现代诗歌中的一个另类修辞问题

5、广府文化符号融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之传播策略研究

6、语言交际值的提高途径及其量化模型

7、基于应用语言的英语文化导入教育方式

8、高校英语阅读教学中语言学的实践运用

9、学术语篇中作者身份建构研究综述

10、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课堂管理

11、韩礼德生态语言学思想的必然性和政治性

12、新时代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发展策略研究

13、对比语言学的历史与现状综述

14、现代泰语有关“爱”的情感隐喻研究

15、中国应用语言学的新成果与新趋势

16、专业调剂:Yes or No?

17、论破折号的语篇衔接功能

18、一本值得推荐的语言学教材

19、应用语言学视角下外语教学本质的思考

20、日媒:中国影响力催生美国“汉语热”

21、错误分析法在初中生过去时态习得中的应用研究

22、对外汉字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3、英语演讲训练在口译教学中的作用

24、关于Dog的部分英语谚语汇总

25、生态语言学视角下河南城市形象建构研究

26、浅析应用语言学的学科特征与大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27、菲尔生态语言学研究述评

28、应用语言学视角下的英语文化导入教学研究

29、应用语言学理论研究发展趋向

30、论应用语言学理论研究发展趋势

31、浅谈外语教学中应用语言学的应用

32、英汉情感隐喻中的共性研究——以爱情为例

33、英语语言学视阈下大学英语教学创新

34、批评话语分析研究新动态

35、汉语特有的语音文化点滴

36、我国专门用途英语研究回顾与思考

37、汉泰语“在+时间词”组合

38、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三题

39、大数据时代的汉语语言学及应用探讨

40、“中国英语”身份探究

41、岂能让学生当英语学习的“聋哑人”

42、对《长恨歌》两种英译本的对比

43、英语学术期刊论文转述动词研究

44、英汉名词心理词汇联想意义的对比研究

45、英汉学术论文文献引用中报道动词的对比研究

46、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与文化导入的结合研究

47、机械工程英语的语言特点及翻译策略研究

48、浅谈对主位、主语和话题的理解

49、试论应用语言学的研究现状与学科建设问题

美国文化研究博士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2、好莱坞电影中的美国强势文化

3、“中国梦”在青少年文化中的坚守与责任

4、后奥运时代国产精品电影的价值建构

5、数字技术背景下的武侠电影特技

6、文化迁衍与当代电影“家国叙事”嬗变

7、50部现代及后现代经典欧洲电影

8、结合跨文化体验谈《中国合伙人》

9、从贝蒂娃娃到冰雪女王

10、跨界的言说与他者的解读

11、“中国电影发祥地”与“新中国电影摇篮”的话语蕴含

12、《夺冠》:宏旨微视的“秤砣式”跨文化传播策略解码

13、大众、大众文化与电影的“大众文化化”

14、谢晋:电影史该如何讲述

15、李安的“泛中国化”故土

16、美国梦与中国梦所蕴含的价值观对比

17、对话FLLEMEN电影英雄即将到来的春天

18、略论电影音乐艺术表现功能

19、染上了美国病的“美国梦”还能否长久?

20、亚洲电影在中国:华莱坞的跨地方生产与本土现代性实践

21、消费主义语境下的类型化青春

22、关于军事电影类型走向的思考

23、从个人体验到集体狂欢

24、国产商业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塑

25、边缘与戏谑:中国当代底层喜剧电影中的城市空间

26、中国体育电影的历史掠影与愿景展望

27、论近年来英语学界的中国电影研究

28、试析中国武侠电影的历史流变及其新音响创作特征

29、中国电影IP创作的文化伦理反思

30、聚焦微时代的精神状况

31、玛丽莲·梦露的四张脸

32、当代电影论研究;电影的政治经济学研究

33、“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时代精神与中国动画学派

34、空间化时间,光影嵌诗词

35、台湾新青春电影的探究

36、《战狼》涅:主旋律与主流的双重合奏

37、浅析长镜头在电影中的叙事作用

38、乡土北京:《城南旧事》的老北京影像

39、2020中国电影年度艺术报告

40、以新历史主义研究法视角探究美国梦的变迁

41、浅析香港电影中的“大陆”表征

42、作为先锋艺术与类型创制的纪录性城市电影

43、女性关怀与大时代情结

44、本土经验与静观美学:侯孝贤电影诗学论略

45、2019年中国纪录电影发展透视

46、安迪·沃霍尔“结构电影”的美学分析

47、电影海报设计的时代性

48、比较的视野:爱情片模式在电视电影中的翻版与变奏

49、动画电影与传统文化融合创新的发展研究

美国文化研究博士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关键词]博士生延期毕业 延期毕业率 水池模型 年级结构 学科差异

[文献标识码]A [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6.08.001

如今,在我国博士生群体里,延期毕业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普遍的“正常”现象。一些文史哲专业的博士生延期毕业率高达80%以上,在个别理工科类高校,延期毕业率甚至超过90%。可以说,博士生延期毕业已经成为我国博士生教育转型期[1]一个非常严重且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我国博士生累计延期毕业率

经过查找文献资料,关于博士生修学年限的延长情况,国内尚无一个专门的统计数据,各高校基本上也没有开展过针对博士学业完成情况的调查研究。目前,只有卞玉筱(2012)在其硕士学位论文《我国博士研究生延期完成学业问题研究》[2]中,用参与其导师李海生的课题——国内“42所研究生院高校博士研究生延期完成学业现状”[3]调查中得到的问卷数据做过相关统计。

由于目前公开获得的历史数据均为宏观登记报盘数据,且各个学校具体的统计口径也不大相同,很难精准地计算出我国历届博士生的按期毕业率或延期延期率。如果需要计算出每一届博士生的按期毕业率或延期毕业率,那么笔者必须获得这一届按期毕业的人数以及三年前的招生人数。但国家教育部门公布的博士生教育基本数据中只有当年的预计毕业人数,这便包含了往年累积的延期毕业生。在此种情况下,笔者根据1987-2013年《中国教育事业统计年鉴》[4]所提供的我国博士生教育的基本数据,大致计算出一个博士生的累积延期毕业率。计算公式如下:

在计算累积延期毕业率之前,首先得确定博士生毕业的标准。目前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按照拿了“单证”——毕业证书,即算作毕业(在若干年内通过论文答辩或论文发表达到要求后,可以拿到学位证书),另一种是按照拿了“双证”——同时拿到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才算真正毕业。目前,教育主管部门统计并公开了这两个数据,那么笔者在计算累积延期毕业率时该采取哪一种计算方法呢?采取前者,说明其已经修完全部课程,且学位论文通过了预答辩,理论上已经完成了一个博士生所有可以完成的事情,已经可以毕业了。倘若笔者采用后者——“双证”标准,很多明明早就拿了或者可以拿毕业证书离校的博士生也会被计算在延期的学生当中,这样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博士生的累积延期毕业率,也会引起一些不必要的争议和麻烦。从图1的数据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按照第二种方式计算的累积延期毕业率显著高于按照第一种方式计算的累积延期毕业率。

由于1987-2013年的《中国教育(事业)统计年鉴》中仅提供了1987-1988年、2002-2013年的预计毕业博士生人数,故笔者只能计算出1987-1988年、2002-2013年这14年间的累积延期毕业率。笔者从图1中可以看到,除20世纪80年代由于时代的特殊性以及数据的不连续性呈现出极大的博士生累积延期毕业率波动外,在2002-2013年的12年间,我国博士生的累积延期毕业率在56%-65%之间,波动较小,但总体仍然处于上升趋势,特别是2009年以来的近5年间,一直处于上升的状态。这表明,近年来我国博士生延期的比例越来越高。加之媒体的关注与热炒,博士生延期毕业的问题也成为高等教育研究者越来越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

二、我国博士生长时段延期毕业率的三种假设

通过公开渠道,笔者提到目前只能查阅到我国博士生教育的基本宏观数据,所以只能计算出博士生的累积延期毕业率。而计算出来的累计延期毕业率在60%上下波动,不仅“高估”了前几年真实的博士生延期毕业率,而且无法较好地反映出博士生延期毕业率逐年变化的情况。为了克服这种缺陷,笔者引入“长时段延期毕业率”的概念。这里,笔者将预计毕业生数与3年前入学人数之差作为延期1年及以上的博士生人数,再除以预计毕业生数,即得到博士生长时段延期毕业率。公式如下:

由于3年前入学博士生不可能100%按期毕业,所以笔者需要根据3年前入学人数按期毕业的比例对公式(2)进行修正。笔者取两个极端值(全部按期毕业和全部为按期毕业)和一个中间值(50%按期毕业),即:

假设1:按期毕业率=100%

假设2:按期毕业率=50%

假设3:按期毕业率=0%

由此,计算出博士生长时段延期毕业率。公式如下:

按照修正后的公式(3)计算,笔者得到三种假设条件下的博士生长时段延期毕业人数和长时段延期毕业率,如表1。

按照第一种假设,即假设3年前入学的博士生都能100%按期毕业,那么预计毕业人数减去3年前入学的人数,所得之差即为延期超过1年以上的人数。从表1可知,预计博士毕业生中长时段延期毕业率呈逐年递增的态势。

按照第二种假设,即假设3年前入学的博士生只有50%能按期毕业,那么预计毕业人数减去3年前入学人数的1/2,所得之差即为延期超过1年以上的人数。从表1可知,预计博士毕业生中长时段延期毕业率也呈逐年递增的态势。

按照第三种假设,即假设3年前入学的博士生没有人能按期毕业(当然这在实践中是不可能的或者说是从来也没有发生过的情况),那么预计毕业人数即为延期超过1年以上的人数。从表1可知,博士毕业生中长时段延期毕业率将长期停留在100%。显然,这是一种被完全高估的情形,实践中不可能出现。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三种假设,无论3年前入学的博士生是否能100%按期毕业,预计博士毕业生中长时段延期毕业率都呈现出逐年递增的状况,这与目前我国博士生毕业年限越来越长的趋势也是一致的。

三、我国博士生延期毕业的水池模型

笔者提出的博士生长时段延期毕业率的3种假设,证实了博士生中长时段延期毕业率正在逐年递增。那么,如果把预计博士毕业生数作为一个蓄水池,博士生“按学制应毕业人数”,即3年前博士生入学数是这个水池的入水口,而博士生的“实际毕业人数”是出水口,那么这两者之差即为水池的净蓄水量,亦即每年延期毕业增加的人数。由博士生的教育实践可知,博士生按期毕业率一般小于100%,即博士生“实际毕业人数”小于“按学制应毕业人数”,因此蓄水池水位将不断上升;虽然每年延期人数的增长在一定幅度内保持稳定,但多年累积的数值还是相当令人震惊的。

从表2可知,2013年的累积延期增加人数为112901人,已经是2002年的21倍多。从2002年开始计算的累积延期增加人数,到2013年已经占到预计毕业人数的76.83%。从图2可以很直观地看到,蓄水池的水位从2002年最初的15.01%上升到2013年的76.83%,11年间增长了4倍多,年均增长速度达到了惊人的16%。按照这样的速度增长,累积延期毕业增加人数将无限接近预计毕业人数,最后将导致几乎所有博士生都成为延期毕业博士生。当然,近年来我国博士生导师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博士生导师这个蓄水池的水位也在不断上升。如果累积延期毕业博士生这个水池的“水位”上升的速度大于博士生导师那个水池 “水位”上升的速度,就会使得“生师比”不断提高,增加博士生导师的负担;即使博士生导师的“水位”上升速度赶得上累积延期毕业博士生的“水位”上升速度,也会因出现一大批资质“尚不够格”的教师匆忙“上阵”。两种情况都很有可能降低博士生导师对博士生指导的质量,从而影响博士生培养的质量。从这个层面来看,如何对长时段延期博士生进行“分流”以降低“水位”,就显得尤为重要。

依据上述水池模型的运行原理,在保证生源质量的前提下,要降低我国博士研究生的延期毕业率,可以通过采取控制入水口和出水口的速度——降低入水口速度、提高出水口速度或者两者同时进行的方式。所谓降低入水口速度,就是一方面控制博士生扩张的规模,另一方面减少延期毕业博士生的累积;所谓提高出水口速度,按照时下流行的术语“去库存”,就是如何在保证博士培养质量的前提下,使得延期博士生尽快完成学业,获得博士学位。当然,如何控制入水口和出水口的速度这两个值得关切的问题,笔者将在后续研究中进行探索。

四、我国在校博士生的年级结构

在理想状态下,博士生的按期毕业率为100%,那么每年的预计毕业博士生人数应占在校博士生人数的1/3左右①。正常状况下,预计毕业博士生早已修完全部课程(按实际调研的情况看,我国博士生一般在一年级或二年级上学期修完全部课程),并应当已经进入论文研究工作(一部分学科专业的、已延期但未通过博士资格考试而未开题的博士生除外)。对于预计毕业博士生这一人群而言,他们的毕业主要受制于论文发表条件或者学位论文写作等问题,此时他们需要导师的关注远远比低年级(一、二年级)博士生更多。

但由表3可知,实际状况是预计毕业博士生的数量占在校生数量的比例从2012年的32.34%骤升至2013年的近50%,从年级结构来说,这是不合理的。另外,在校生数尤其是预计毕业生数的增加,使得原本就不高的生均硬件资源显著降低。比如,出现了图书馆没有座位、实验室设备排队公用、博士生宿舍紧张甚至不足等现象。

五、我国近10年(2003-2013届)分学科博士研究生累积延期毕业率

尽管学制相同,但不同学科对博士生的培养模式却千差万别。因此,有必要分学科考察我国近10年来(从2003-2013年,每隔5年,取2003、2008和2013共3届博士研究生的数据)博士生的累积延期毕业率。

总体上看,13个学科大类的博士生累积延期毕业率在这10年中都有较为显著的提高,但学科差异更为明显。除医学外,2013届的博士生累积延期毕业率都已上升到55%以上。在去除新增的艺术学以及样本数量过少的军事学后,从表4可以看到,其余11个学科大类中,医学的累积延期毕业率最低,且一直保持相对低位的运行,为40%左右;管理学的累积延期毕业率最高,长期保持在73%左右;工学次之,也高达70%左右。从图3可以更为直观地看到,在变化幅度上,教育学和史学变化较大,教育学从2003届的47.43%上升到2013届的65.01%,增幅超过17%;史学也从2003届的45.10%上升到2013届的61.21%,增幅高达15%。

六、我国博士研究生的累积延期毕业率与真实延期毕业率

第一部分在计算我国1987-2013年博士生延期毕业率时,由于仅有宏观统计数据而缺乏微观数据,导致笔者只能用宏观数据计算出我国历年的博士生累积延期毕业率。赵世奎等(2010)根据我国2003、2008届博士毕业生的微观数据计算出了这两个年份的总体以及分学科修业年限[5][6]。相对于博士生累计延期毕业率,笔者引出博士生真实延期毕业率这个概念,将三年前博士生招生数与应届博士毕业生数之差除以三年前博士生招生数,即得到博士生真实延期毕业率。公式如下:

由公式(4)计算得出2003、2008届博士生真实延期毕业率,2008届博士毕业生的真实延期毕业率为59.7%,比2003届上升了将近13%。

从图4和图5中可以发现,博士生的真实延期毕业率存在明显的学科差异。2003、2008届博士生真实延期毕业率除工学、管理学、力学及经济学这些“硬科学”外,文、史、哲和教育这一类“软科学”的真实延期毕业率都较低;而医学由于其学科的特殊性,真实延期毕业率一直处于各个学科的最低水平。分别对比2003、2008届博士生真实延期毕业率与2003、2008年博士生累积延期毕业率数据,笔者发现,2003届博士生真实延期毕业率为46.8%,比当年的累积延期毕业率58.79%整整低了12个百分点;而2008届博士生真实延期毕业率为59.70%,仅比当年的累积延期毕业率低了1个百分点。不管是1个百分点还是12个百分点,这都无疑告诉我们:博士生的真实延期毕业率被一些专家、媒体用累计延期毕业率“高估”了。用这种“高估”的数据来说明博士生延期的情况,势必会误导教育主管部门对博士生教育相关政策的制定和修改,也将使得一部分有志于考博的考生望而却步,以致于可能对博士生生源质量有较大影响。

从修业年限来看,我国博士毕业生的平均修业年限由2003届的3.77年增加到2008届的4.15年,即获得博士学位的时间增加了0.38年。分学科来看,工学博士的修业年限最高,2003届博士的修业年限为4.14年,2008届博士的修业年限提高到4.49年;医学博士的修业年限最低,2003届仅需3.34年,到2008届稍有延长,平均需要3.51年。

分学科来看,2003年我国分学科博士毕业生的真实延期毕业率,除工学外,均显著低于累积延期毕业率;而到了2008年,情况似乎发生了一些变化:理学、工学这两个学科博士生的真实延期毕业率竟然大大高于当年的累积延期毕业率。由于工学、力学这两个学科的博士生规模巨大,大大提高了2008届博士生的真实延期毕业率,压缩了其与当年累积延期毕业率的差距。因此,笔者在上文的研究中发现,同样是真实延期毕业率与累积延期毕业率的比较,2003 年有12个百分点的差距,而2008年仅有1个百分点的差距。

七、小结

通过上述我国博士生延期毕业六个相关方面的分析,在厘清了博士生累积延期毕业率的基本概念及确定相关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本文主要有以下几个基本发现:

1.我国博士生累积延期毕业率总体上保持高位运行,从2002-2013年的12年间,我国博士生的累积延期毕业率在56%-65%之间,波动较小,但总体仍然处于上升态势。

2.基于历年累积延期毕业率波动不大的情况,本文提出了博士生按期毕业率的三种假设,计算了我国博士研究生的长时段延期毕业率。

3.构建了我国博士研究生延期毕业的水池模型,并提出了控制入水口和出水口的速度,即降低入水口速度、提高出水口速度或者两者同时的方式来解决或缓解博士生延期毕业的问题。

4.考察我国在校博士生的年级结构,发现预计毕业博士生的数量占在校生数量的比重已近50%,从年级结构来说是不合理的。

5. 通过我国近10年来(2003-2013届)分学科博士研究生累积延期毕业率的分析,发现博士生的延期毕业率在不同学科存在较大的差异。

6.通过2003、2008届的微观数据,分别比较了这两届博士毕业生的真实延期毕业率与当年累积延期毕业率的差别,发现累积延期毕业率普遍存在“高估”的现象。

注释:

①根据每年招生情况不同而稍有差异,按照目前博士生每年扩招或未扩招的态势下,预计毕业博士生数应占在校博士生数的1/3以下。

参考文献:

[1]廖文武,廖炳华,刘文.拓展内涵 优化结构 深化改革 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转型期F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05):25-29.

[2]卞玉筱.我国博士研究生延期完成学业问题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3]李海生.我国博士生延期完成学业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对42所研究生院的问卷调查[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05):9-15.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编.中国教育(事业)统计年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7-2013.

[5]赵世奎,沈文钦,张帅.博士修业年限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中美比较的视角[J].教育学术月刊,2010(4):35.

[6]陈洪捷,沈文钦.博士质量:概念、评价与趋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申寅子)

美国文化研究博士论文题目范文第6篇

2、这里,响起自由的枪声 波士顿深访美国独立精神

3、中考历史考点和典型例题专题分析

4、正确认识早期资产阶级革命

5、再论1823年影响《门罗宣言》的两个国际因素

6、比较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7、近代早期的国际竞争与财政动员:关于西荷与英法的比较研究

8、找寻美国强大的遗传密码

9、展厅式教学在历史课堂中的运用

10、体验魔法学院基础课程《魔法师的游戏——第一课:魔法共振》发售

11、人教版初中历史新旧版教科书世界史部分的对比分析

12、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3、美国独立战争前后新闻传播对革命的影响

14、被遗弃的“世界公民”:托马斯·潘恩

15、《美国南北战争》教学设计及反思

16、咖啡的对手:茶的逆袭

17、浅谈如何创设有效的历史教学情境

18、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盔甲武器系列藏品(五)刀剑艺术品博览2

19、加拿大和美国不设防边界探源

20、历史教学中记忆能力的培养

21、试谈巧记初中历史知识的几个方法

22、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英军饮食(3)

23、《最后的莫希干人》英法争霸中的印第安挽歌

24、影响美国独立战争的女骑手

25、英国军队在1812年战争期间的日常饮食(1)

26、美国独立战争,蚊子“功不可没”

27、论现代文明基础的大规模建设时期

28、1778年美法同盟的建立及其影响

29、论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铸造学生核心素养

30、如何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课标意识”

31、独家兵器:印第安烟斗斧

32、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英军饮食(2)

33、树立课程意识,提升学科素养

34、走进英国利兹皇家军械博物馆系列之七

35、美国早期史研究中America的翻译问题

36、天职意识下爱国主义的殉道者

37、求真、求实与我们的困惑

38、世界近代史课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39、《美国南北战争》课后反思

40、历史书写和荒野意识:《睡谷的传说》的多重文本内涵

41、新《出埃及记》贝尔有望出演摩西等

42、历史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43、比较法在历史复习中的应用

44、“三层四步”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探究与实践

45、历史教学目标刍议三:怎样确定课堂教学目标

46、浅谈初中历史知识的记忆方法

47、浅谈历史原生态课堂教学策略的构建

48、《不自由,毋宁死》教学实录

49、19世纪加拿大责任制政府的形成

上一篇:专科物业管理毕业论文题目范文下一篇:本科会计学6000字论文题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