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学习法范文

2024-01-03

体验学习法范文第1篇

摘要:夏静和她的团队,就小学语文体验教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建构了体验教学的基本范式:明确任务—情境创设-亲历参与-内化感悟-体验评价-应用拓展。夏静管理与研究兼修,在忙碌中享受完整的教育生活,其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散发出宝贵的正能量,这也可以看作小学语文体验教学给人们的另一重启示,夏静和她的体验教学的发展令人期待。

关键词:教师发展;教学研究;体验教学

近几年来,夏静老师和她的团队,就小学语文体验教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在与老师们的交流中,特别是在不下几十节课的亲历性感知中,我看到他们的进步,看到教学的改观,看到孩子们在语文课堂上更好的状态,深深为之鼓舞。

夏静老师小学语文体验教学的研究,源自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在新课改带来思想启蒙的大背景下,夏静和同事们通过学习、研讨、实践、反思,重在树立新的学生观、语文观、语文学习观,我感到他们在三个关键词上甚有心得。一是本体。语文究竟是什么?怎样更好地抵达语文的本质?夏老师倡导体验教学反映着他们对语文本体的新认识。语文的产品是整体性的,充满不可遏止的活力的,是一种内在生命力的升腾。西方学者卡勒斯说过:“人的语言无意将世界区分为内和外两个独立分别的领域,它是没有办法分开的。就语言的本性而言,它无意这样做。因为精神的内涵和感觉的表现是合在一起的。前者绝不是独立自主先于后者而存在的,而是内在与它连成一片。内涵与表现所以能够成立,因为它们彼此穿透。”显然,那种把语文当作冷冰冰的、僵硬的、碎片化的知识去认识,是触摸、感受不到真正的语文的。汉语更有其特殊性。黎锦熙先生说,汉语“偏重心理,略于形式”,言简意赅、词约义丰,“言有尽而意无穷”往往是作家们追求的境界。可见,如语文界普遍存在的“形式主义”,恐怕也难以识见“形式”之真正面目。即使是其中抽象出来的语、修、逻,它们也不是静态认知的知识产品。恰如张志公先生1985年就指出的:“新的知识系统是指实际运用语言的知识系统,而不是纯粹的语言理论的知识系统。”怎样学习这样的知识?唯有回到“实际运用”中去。不难看出,夏静老师的体验教学是在一定程度上更加接近语文本体特点的。二是主体。主体是人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内在的特性,丧失了主体性,人只能被动地存在,人性就会被扭曲,人的意义就难以存在。体验教学基于对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地位的确认,体验又是必然连接关系的,其实就是一种对话活动的存在。因此,作为主体的不仅仅是学生,也包括师长,甚至也包括孩子认识的世界。海德格尔主张“参与到存在者的敞开中去”,倡导存在者与“世界”整体合一,这里的主体就构成了主体间性,就是学习共同体。这种共同体的各个要素,又要保持自己的主体性,其关系构成必然是对话。“对话是一种平等、开放、自由、民主、协调、享有情趣和美感、时时激发出新意和遐想的交流,”(滕守尧  《对话理论》)主体与主体的交互的方式参与其中,体验无疑是重要的交互方式。三是身体。体验是一种身体行为,而且是不止于“脖子以上”的身体行为,夏静老师有文章阐说“参与性”,表述的是身心合一的具身学习。具身认知代表着第二代认识科学,强调认识依赖于身体不同感受器的多样的经验,强调全身体的投入。在具身认知理论视野里,默会知识得到重视。布兰妮说,所有知识,不是默会知识就是扎根于默会知识。语文相对于其他知识类学科,默会知识的地位更为可观。体验也因此更有作用。具身学习强调心灵、身体、环境三者的交互、激荡,体验往往是置身于特定的环境中,是身心协调、身心一体与環境对话。于是,身体的意义更完整更显豁地表现出来。

夏静老师所做的是行动研究,想清楚以后,她(他)们就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她(他)们研究的最大亮点就在于把小学语文体验教学落实到了课堂里。她(他)们建构了体验教学的基本范式,这一范式的特点在于:其一,稳定性。人们在谈论教学模式时,一般认为它是理论与实践的中介,有可以操作的基本程序的规定性。无论是叫作模式,或者命名为范式,稳定性总是必不可少的。夏静把体验教学的范式描述为六个步骤(如图1):

这一教学模式与老师们通常找出来的模式、范式,显然更多地蕴含了体验的意蕴,特别是前四个环节,亲历、具身的特点更为突出。这六个环节符合教学的一般规律,老师们看得懂、上手快。但这样的程序尽管有特点,总还是让人似曾相识。难能可贵的是这一范式的特点之二,针对性。对于不同的知识板块,小学语文体验教学的范式给予了更具针对性的建议。方法与知识形态匹配,方法就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这里,我择其要做一些列举,主要强调夏静的创造性是非常不简单的,她的讲述是很有看头的,详见图2、图3、图4。

在下一个层级中,她(他)们又更具体的建议,比如文本研读就列出五六种具体方法,让人看过之后就能明白怎样做。 我非常希望这些话产生导读作用,能够使夏静的同行们关注她的研究。其三,开放性。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在实际运用中往往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夏静深谙此理。她并不主张用一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包打天下,在进行体验教学时,她力求把体验教学和其他教学方式有机结合,亲密融通,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另一方面,在体验教学的范式内部,在针对不同类知识内容提出的操作模型内部,她(他)们提出那是虚线,不是实线,更不是黄线,从具体的教学情境出发,适合才是最好的。

夏静原来所在的舟山实验小学,是由六所村小合并的,她在那里做校长,上语文课,带着大家真心实意做课改,踏踏实实搞研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她自己在专业上也有了明显的长进。就着夏静的研究,我的感慨是:第一,过一种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生活,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夏静管学校,还兼管两所幼儿园;做管理,还要站讲台;忙日常,还要搞研究。夏静是忙碌的,但每次见到,她都是笑意盈盈,信心满满,她很认可、很享受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在一大批优秀的校长和老师那里,我深深感动的首先在于他们的乐观与向上,激励自己,影响他人,这是一位带头人殊为宝贵的正能量。第二,享受完整的教育生活,是校长的基本价值取向。有的校长,俨然“职业革命家”,不上课,不做研究,即做研究,也是挂名。说自己很忙、太忙。我曾拿一些这样的校长打趣:“你就是说双肩挑的校长,稳稳站在课堂上的校长,做工作又做研究的校长,他们无所事事?他们不忙?”我是真心希望老师的教学、研究相互激荡,如梁启超先生所说,“享受两种人生趣味”。我同样希望主政者行政、业务两手硬,其间的种种好处想必大家都心知肚明,关键在于“为”与“不为”。好在许多优秀校长可为表率。第三,所谓“一枝独秀不是春”,校长的责任在于带着大家一起做,一起向前。夏静非常重视这一点,我多次参加老师们对体验教学的研讨,也许多次进课堂感受过老师们的体验教学,一所乡村小学,有一批老师的课可圈可点,每次开放性的教研活动不怯场,头头是道;参加赛课,舟山实验小学的青年教师被同行们看作了强劲的竞争对手;老师们的文章逐渐在公开刊物上得以发表。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在老师的引领下,有更好地成长态势;老师们对于上课,对于学校发展的心、气、神让人感到特别踏实。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舟山实验小学可为例证。这也可以看作小学语文体验教学给人们的另一重启示。

如今,夏静又在新的学校进行了新的探索,我对于夏静和她的体验教学的发展,非常期待。

责任编辑:颜莹

Ms Xia and Her Primary School Chinese Experiencing Instruction

Yang Jiujun

(Jiangsu Education Association, Nanjing 210013, China)

Key words: teacher development; teaching research; experiencing instruction

体验学习法范文第2篇

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提倡“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而以往学生学习历史的方式带有明显的被动、单一的烙印,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形成机械背书、刻板听讲、死抠硬记历史知识点的方式,这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异化了历史课程的应有价值,因此,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使命之一。这一变革,体现着历史新课程改革对学生历史学习状态的关注,说到底,也就是体现了对“人本”的实质关注,就是要让学习回归人性化、回归生命,让学习体现历史教育的本真,这也是历史学习方式变革的根本追求,而新课程改革所倡扬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则是这一根本性追求的具体体现,体验性学习方式则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所谓“体验性学习”,就是一种知识与情感相融的生命构建过程,就历史学科而言,学生的体验性学习目标明确地指向学生的精神人格领域;指的是学生对历史学习材料、历史学习过程、历史学习结果的一种全身心的领悟和体验。

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更受制于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那么,面对新课程,我们究竟如何让学生把握历史知识的精髓,呼吸历史知识的生命气息呢?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突现学生的体验性学习,最为有效的方式便是为学生营造体验性的教学情境,并且让学生在这一情境中活动,由切身的活动而生发出体验性的学习,并由此而感知历史、经历历史、最终产生对历史知识的个性化的、独特的认识。具体作法如下:

1、心态放松,让学生自由开放地感知历史学习材料。

这实际上是指,要借助多种形式的、鲜活的历史学习活动情境,让学生从呆板地对历史知识的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神入”其中,自由参与,亲历体验,从而使历史学习过程变为一件不再困难的事情。比如在学习“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时,为了让学生理解秦王朝采取的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措施的意义,我设计了如下活动:

活动一:教师请四位学生给全班同学读来自不同地区小朋友的信,信的内容是用不同语言的文字写的,有些字学生根本不认识。

活动二:小品表演,一个人到外国去旅游,外汇花光了,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发生的情况。

活动三:根据上述两项活动,让学生设计有关“度量衡”的历史剧并进行表演。

这样,我通过轻松的生活化的历史活动情境,帮助学生感知了历史学习材料,在活动过程中,对问题的解决也就水到渠成了。

2、激发动机,让历史学习成为学生的课堂需要。

利用特定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动机,一方面在于设置有利于引发学生兴趣的活动;另一方面则是借助问题情境的设置与优化使学生迅速投入到学习之中。

比如在学习《元帝国拓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业》时,我播放腾格尔的歌曲《天堂》。腾格尔的《天堂》,不知牵动多少人的心,很具有典型性,通过这首歌一下子就把人们的思维带入茫茫的大草原,带入了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朵、奔腾的骏马、成群的牛羊之中、激发大家学习的兴趣。然后引导大家回答问题“通过刚才的歌曲大家欣赏到了我 国的哪个地方?”“蒙古草原”“在蒙 古草原上生活着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中的哪一个?”“蒙古”“蒙古族为祖国大家庭的建设做出了非常卓越的贡献,在历史上还建立了一个强大的王朝。什么王朝?”“元朝。”“如果你想知道元 朝更多的历史的话,请跟我一块学习第十四课--《元帝国拓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基业》。”在这个案例中,我利用腾格尔那迷人的歌把大家带入了人间的天堂--蒙古草原,然后导引大家走向《元帝国拓展统一多民族基业》这一课。

3、情感渲染,让学生与历史共鸣。

“披情入境,真实体验”需要教师的激情投入以及教学内容的情感升华,架起外在环境与学生内在情感的桥梁。历史是饱含深情的,让学生体验这一感情,就需要良好的教学活动作为载体。

如在学习“商鞅变法”这部分内容时,我组织学生编演商鞅变法的短剧(可以查资料了解历史真实过程并表演,也可以凭借联想模拟历史事件),让学生扮演不同的历史角色,如商鞅、秦孝公、大臣等。再现当年商鞅舌战群臣、力主变法的场面,使学生从中体验秦孝公的知人善任、商鞅变法的决心和胆识,从而感悟:自古以来改革、变法之路就不是一帆风顺的,充满了荆棘与艰难。进而增强学生对现如今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理解与认识。

4、直观感受,让历史与学生亲密接触。

“直观感受性情境”的形成,需借助教学材料,包括媒体、教具、书籍资料等。譬如,在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我通过组织学生观看有关的影像资料、查看地图、查看课本,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战役、战争的激烈和残酷,对战争的灾难性进行情境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对战争的憎恶、对和平的热爱。

5、生活互融,让历史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教育即生活”,课堂教学同样是生活的一部分。由此,历史教学必须充分关注学生的生活领域,要使历史与学生的生活互融,教学环境就应当要对学生的生活进行加工、再现,以便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当然,这里所说的生活加工,并不仅仅是指与生活内容的联系,而且还在于与生活状态的联系,如在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时,介绍到“萨拉热窝”事件作为偶然因素却点燃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教师可因势利导让学生谈谈对暗杀之类的恐怖主义行为的看法,学生纷纷回忆起在报刊杂志上看到的有关恐怖主义活动的事例,深切体会到恐怖主义到人类和平的威胁,并一致形成坚持反对恐怖主义行为的正确观点。将生活加工成为一种体验性的教学环境,就会产生了显著的教学和学习效果。

6、活动引导,让学生在历史情境中“动”起来。

从任何意义上说,活动都是学生体验的重要方式。因此,只有让学生参与到历史活动之中,才能使学生体验到的历史的活动,有课堂讨论,采访历史见证人,编演历史剧,仿制历史文物,举办小型历史人物小传等。通过这些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有直接性,增强了学生在活动中的切身体验,从而产生了积极的教学作用。

7、对话交流,让学生在表达与反思中构建。

体验学习法范文第3篇

就教师所追求的“三维目标”,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些经验, 一般可将体验性学习教学分成以下几个阶段:激发情感-实践感受-体验内化-评价反馈, 创设情境, 体验知识的产生。

现代教学论认为:任何教学内容都可以用一个问题呈现出来, 学习的发生起源于情境变化刺激。教学不应只是“授人以鱼”, 而应是“授人以渔”。数学教学重在引导学生走自主学习和探求知识之路, 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中, 使学生产生学习意向, 引起学生的认识需要, 这就需要创设一种情境。

在《一元二次方程》导入教学时, 我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某农场计划用总长为20m铁管围成长方形的花园, 问:若长为x m, 设宽为4m, 你可以列出怎样的方程?学生不难得出, 2 (4+x) =20。再问:若要使长方形花园为21cm2, 设长为xm, 你可以列出怎样的方程 (x2+10x-21=0) 学生思考后, 既能体验知识产生的必要性, 又能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学习新知识。单纯的数学知识往往比较枯燥乏味, 如果从生活实际出发, 给出一些新鲜的、生动的、真实的问题, 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 教师适时地点拨, 变起到了水到渠成的作用。

学生体验知识的产生不是凭教师的知识或方法的传授, 关键是激发学生内心的求知欲望, 从而转化为一种学习的动力, 产生新的体验知识。

1 主动探索, 体验知识的形成

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 要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活动中体验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来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 数学思想和方法。

在教学“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时, 笔者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设计:

(1) 根据图1, Ⅰ和Ⅲ的面积之和如何表示?

(2) 利用多媒体技术演示将Ⅲ移动Ⅰ的右边, 得到图2, 问现在Ⅰ和Ⅲ的面积之和如何表示?

(3) 从图1到图2, Ⅰ和Ⅲ的面积之和有没有发生变化?你能得什么结论?

从教学需要出发, 适当利用图片、合理利用多媒体等辅助手段,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能帮助学生迅速、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教师角色转变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 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 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变为主动, 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形成。

2 合作探究, 体验知识的创新

学生要想牢固地掌握数学, 就必须用内心创造与体验的方法来学习数学。通过合作探究, 学生可以利用他人的想法激发自己新的灵感, 从而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

在“字母表示数”这一教学中, 新课导入后笔者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以小组合作形式开展) 。

(1) 同学们拿出准备的火柴, 四人为一单位动手拼图。

(2) 搭一条如图如示的小鱼需要8根火柴, 那么搭2条这样的小鱼需要多少根火柴?4条呢?100条呢? (如图3) 。

(3) 如果搭X条这样的小鱼, 那么需要用多少根火柴?

在合作探究中, 学生是知识的主人, 他们不仅是认识的主体, 更重要的是具有能动性的人, 他们自己去发现规律, 自己去纠正错误和补充片面的认识, 期间, 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逐步得到培养。学生自己提问题、找规律、推逻辑, 在体验知识生成的过程中会形成标新立异、追求卓越的竞争意识和发散、聚合、逆向等思维品质。这正是数学教学方式创新学习的价值追求。

3 积极实践, 体验知识的应用

学生的数学体验离不开生活, 缺席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体验也就没有了“舟楫”与“桥梁”,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 让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

在“轴对称图形”教学时, 笔者直接让学生在教室里找找身边的轴对称图形, 课后让学生设计并剪制匀称美观的轴对称图案, 适当地用在黑板报、宣传栏、笔记本上;又如在三角函数的教学中, 让学生测量底部可以到达的旗杆高;在概率教学中, 笔者让学生算算彩票中奖的概率等。在应用新知解决问题的时候, 学生体验到了生活需要数学, 这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教师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学会利用各种适当途径收集大量信息, 运用统计学知识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而这一目的的实现程度取决于教育过程中间接经验 (知识) 和学生个体经验之间的适应性。只有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有深度的体验, 才能把所学知识转化为学生个体的财富, 才能使学生成为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

摘要:传统教学过分强调了学生对知识最终的掌握水平, 忽视了个体经验对数学学习价值, 束缚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让智慧在体验中发展, 是落实新课标所提出的三维目标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体验学习,设计,实施

参考文献

[1] 冯克诚.现代教育艺术[M].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1.

[2] 徐世贵.新课程实施难点与教学对策[M].北京:开明出版社, 2003.

体验学习法范文第4篇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原因

1.基于作文教学现状的思考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在写作教学中,应注意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学生的文章之所以不吸引读者,就是因为作文中缺乏真实的描写,真实的情感。

语文教师对习作的训练往往缺少整体性和系列性,在习作教学中有很强的随意性,从而使作文教学“高耗低效”,学生难学,教师难教,学生怕写,老师怕教的问题突出。因此,提高小学生作文兴趣,让他们体验作文的快乐;尝试构建体验性作文训练模式,加强小学作文的整体性与序列化,让作文真正成为一件快乐的事,让学生在习作中提高表达能力,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事情。

2.基于学生一生发展的需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的高低,对于学生一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如何有效地进行写作教学,切实提高小学生的习作能力,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的课题。教育的终极目标也是人的发展,我们要从人的发展的高度来开展作文真实性研究,在作文中寻求学生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3.基于学校作文教学特色创建的需要

我校近年来重视作文教学,简中兰老师着眼于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挖掘学生的习作广度和深度,在全国、省、市级的习作教学比赛中获得好成绩,撰写的多篇习作教学论文获奖或发表,主持的市级课题《引进竞争机制,激发作文潜能》也顺利结题;张媛老师深入习作目标的研究,并以此作为华东师大的硕士毕业论文选题;丁素芬、张芃、张竹芳等一批老师重视日常习作的教学与积累,培养学生写日记的习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此外,还有很多青年教师开展了习作小课题研究,对作文教学的内容、方法指导、评价机制等均有了一些新的认识。我校

的作文教学渐渐形成特色,在此基础上进行“小学生体验性作文教学研究”课题,能使以往学校的作文科研成果得以推广和发展。

二、概念的界定

1.关键词一:“体验”。体验,是指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它强调亲身经历,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个性化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是伴随实践产生的真情实感。

2.关键词二:“体验性作文教学”。体验性作文教学主要是针对传统课堂作文教学模式而言。传统的课堂作文教学弊端较多,常常驱使学生为“无米之炊”;而体验式作文教学以《课程标准》中有关作文的要求为目标,以体验活动为载体,为学生搭建一个实践锻炼、总结提炼、分享交流的作文平台,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迁移感受,培养想象与思考能力,提高作文水平。

体验式作文教学注重为学生创造激发真实生活体验的作文情境,引导学生抒写真情实感,使作文写作成为学生自主发展的需求的外在表达。作文不再痛苦,不再虚假,教学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心理特点,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筛选、提炼生活素材的能力,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走进自然、走进社会,构建一个和谐的作文体系。

3.核心语:“体验式作文教学研究”。是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遵循体验性教学的理念,运用体验性作文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形成思考,抒写真实的生活感悟,表达真实的情感体验,完成个性化作文写作;并从教学中总结出经验得失,发现教学中的新问题,不断完善教学,总结出一套健康合理的体验式作文教学方法,更好地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现代教育理论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实践与体验是学生获得学习知识和技能最主要的途径和方式。让学生讲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事,只有亲自体验了才能充分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喜欢作文、乐于写作的情感,点燃他们写作的热情。

2.文学创作的萌芽理论

虽然小学生的写作不能和作家的文学创作等同起来,但这并不否认这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从一定意义上讲,学生的写作可以看作是文学创作的萌芽阶段。若没有生活的积累,就没有习作的内容,我们的一切习作训练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当学生有了表达的愿望和内容,才为我们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提

供了可能。因此,我们提出的情景体验性作文是从作文内容入手,通过创设情景,增添学生的生活阅历,丰富了学生的写作内容。小学生是能真实地反映自己的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的。

3.新课标的理论

新课标为“体验性作文”的教学提供最为直接的依据。新课程标准对小学三至六年级提出的写作要求是:关心周围的人、事、物,逐步养成观察事物的习惯,及时记录下所见所闻所感;写熟悉的人、事、物,抒发自己的真实感情,能依据生活和知识的积累展开想象,使文章具有一定的感染力。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也强调: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理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4.语文即生活的理论

我国一代宗师叶圣陶老先生指出:“文是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德国哲学家狄尔泰强调生命的历程即体验的过程。作文是学生真实情感的再现,个体内在的感受体验,这些情景的再现,和体验的过程都离不开生活,那么作文就应该是学生生命在生活中体验和成长的过程。

四、研究对象及目标

研究对象:一至六年级六个实验班学生。

研究目标:旨在通过对低、中、高年段学生生活内容、作文情况的了解和研究,初步探索出具有科学性、系统性的体验性作文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让小学生的习作从被动、无奈走向主动和快乐,尽显童心童语,童真童趣,使作文成为小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需要,成为师生有趣的快乐体验,从而彻底改变“教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的被动局面,并努力将作文教学创建为学校的一个特色。

五、研究方法及主要措施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相关文章资料,了解先行者进行作文教学的经验与体会,了解体验式作文教学的一般特点及所遵循的原则与规律,为教学奠定理论基础;

2.调查问卷法——了解学生自己对体验式作文的认识;

3.行动研究法——根据《课标》及教材精心设计教学平台,脚踏实地地进行教学实践,并根据教学效果及时反思,继续深入研究;

4.个案研究法——通过部分学生体验式作文写作的个案研究,总结出教学的一般规律;

5.经验总结法——运用该方法对体验式作文教学的策略、及评估体系进行研究。

研究措施:

1.我们严格以“务实、精干、敬业、敢创”为基准选拔课题攻关小组成员。全体成员均为师德纯、师风正、勤学习、善反思、肯钻研、有闯劲、观念相对较新、能力相对较强、业务相对较精、能吃苦耐劳的研究型教师。

2.课题组定期举行学习与交流制度。课题组每月一次集中学习,举办经验交流研讨会,观摩课。每月举行一次课题研究论坛,进行实验结果的调查分析和个案研究,搜集了各班实验情况的资料,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并及时对相关实验班级提出改进意见。积极推进理论知识的快速更新,层层推进课题研究的深入。

3.调查研究学生对作文的态度、兴趣、习惯、作文课的满意度、作文中存在的问题等。通过问卷调查,抽样学生作文簿、读书笔记、日记等办法写“小学生体验性作文教学研究”的阶段分析报告,以便更好地开展研究。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创设体验情景,让学生在实践中产生深刻的体验,成为作文的“活水源头”。引导学生在常规的作文教学课上体验、在实践性学习活动中体验,体验群体交往生活,体验家庭亲情生活,体验社区实践生活。

5.搭建多个平台,让学生在交流中体验成功与不足。充分利用校刊、班级周报、文学社社刊、宣传长廊中开辟作文专栏、班级板报布置中设置作文角、淮安广播(电视)台、七彩语文、快乐作文小记者栏目、凤凰语文论中的投稿专区等阵地,给他们一次次作文发表的机会,以激励他们,让他们体验成功。开展各种作文竞赛活动,创造更多的成功机会。

6.通过对各种不同类型作文创设体验情景的探索研究,建构体验性作文教学模式——体验——交流——习作——讲评。

六、实施过程

课题研究从2009年9月至今开展了两年,我们课题组老师和同年级组的老师一起围绕《小学生体验性作文教学研究》这一主题,选择切入点,通过培养兴趣、提高能力、表达真实感受来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两年来,从老师们的交流,课题的研讨会和老师们的实验资料来看,几个实验班的同学对于习作的兴趣有了很大有大的提高,观察生活的能力、情感体验能力、写作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升,

实验班老师的在习作教学兴趣、理论、方法上也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下面从四个方面对本课题的实验过程作如下总结:

(一)从活动中丰富体验,寻找习作的“源”

学生怕写作文,写假作文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因为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太少了。学生的生活圈子比较狭窄,多局限于学校和家庭之间,与社会的接触比较少,积累的素材自然不多。因此,设法丰富学生的写作材料,组织与引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是一条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

1.积极参与学校活动,抓住日常素材。

学校每年都组织主题系列活动,如“红五月”赛歌会、“雏鹰争章”活动、广播操比赛、超级小歌手、舞林大赛等。各学科、各年级也会组织一些小型活动,读书交流会、书写比赛、文明礼仪伴我行、故事会、跳蚤市场等均是同学们感兴趣的活动。大大小小的日常活动,都是宝贵的机会,参与这些活动,对学生来说,定能收获一份独有的快乐。在超级小歌手大赛中,我们班的郑天一同学一路过关斩将,进入了决赛。可就在决赛那天,他因为过于紧张,发挥不理想,他流下了难过的泪水。之后,他写了关于这次比赛的系列习作,孩子通过一次活动,成长了许多,真实的体验加上真挚的情感,也使习作异常打动人。跳蚤市场是孩子们最爱参加的活动,学校举行过很多次这样的活动,孩子们的热情有增无减,在活动中的表现越来越有创意。这学期的跳蚤活动,我们班的孩子准备充分,活动前的人员组合、物品准备、广告设计、商品价格全部到位,孩子们在活动中都过足了买卖瘾。活动之后,学生在日记中写下了《疯狂跳蚤》《跳蚤市场,跳跳跳!》《不差钱》《快乐跳蚤节》《我挣钱啦!》《唉,不容易!》等佳作。

2.敢于放手班级活动,积累特色素材。

班级活动是班级每位同学共同参与的活动,班级活动通常由老师或班委组织 策划,同学们按要求参与活动,常常表现被动性。有的班级活动较少,只有在儿童节、元旦节等重大的节日中才组织活动,学生的体验不多,习作的素材也显得单调。作为语文教师,应该不惜时间多组织班级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策划能力、组织能力、活动热情,并能舍得放手,给学生大量的自主策划活动的机会,让班级活动由一年几次转化为日常行为。秋天来了,大自然发生了很多变化,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自然中的变化,布置学生采集树叶,做有创意的叶贴画。学生对画很感兴趣,热情高涨,在观察自然、挑选树叶、创作贴画的过程中,对知名的、不知名的多种树叶有了细致的了解,采集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创作时的构想、过

程以及创作后的心情,都有了切身的体验,这样的体验就是习作的素材。再如,同学们喜欢画画,班级组织了一次“画鸡蛋”活动,孩子们也很有激情,构思时想象丰富,绘画时乐在其中,有的画了动画人物,有的画了表情大全,有的画了京剧脸谱„„《看,我们的花鸡蛋》《花样鸡蛋来聚会》《天下掉下个花鸡蛋》等习作也纷纷出炉。这样的过程同样极大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为写作提供了真实的素材。

3.适时引导小组活动,保证多样素材。

很多班级都有学习小组,各小组同学的个性不同,展示出来的风格不尽相同, 有的活泼,有的安静,有的喜欢动手操作,有的喜欢娱乐,有的喜欢思考„„除了学校活动和班级活动之外,还可以鼓励各小组根据本组的兴趣爱好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我的引导之后,我们班的“向日葵队”自身擅长绘画和创作的特点,合作完成绘本的创编,绘本的图案精美,文字创作意蕴深远,得到了同学们的大力称赞;“实践队”的成员热爱科学,勇于动手实践,他们组织的制作植物标本活动有模有样,查找资料、专家咨询、展示讲解都很出色;“奋进队”的同学喜欢表演,多才多艺,他们编排的课本剧生动活泼,让大家在快乐中学习知识,明白道理„„各小队之间既有竞争,又有合作,既有统一行动,又有自主活动。小组活动是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补充,内容更加多样,形式更加新颖,为习作提供了更加多样的素材。

4.鼓励组织家庭活动,创造个性素材。

校内的活动具有鲜明的学校特色,每个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如果能把家庭 的力量调动起来,孩子的生活则更具有了个性色彩。有的家长平时喜欢陪孩子一起游戏、旅行、参观等,但也有一些家庭忽视了这些方面。教师可以利用家长会 、短信、网络等平台与家长建立联系,让他们了解家庭活动、社会活动对孩子的益处,从而让家长能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孩子们体验个性化的活动。班里很多家长每个周末都带孩子出门,有的参观附近的周恩来纪念馆、周恩来童年读书处、市博物馆等,增长孩子的见识,学习家乡文化;有的和孩子一起郊游,摘草莓,挖红薯,让孩子在自然中陶冶性情,在实践中感受快乐;有的带孩子做游泳、滑冰、打球等活动,让孩子在运动中强身,在锻炼中成长„„这些家庭活动,对于学生的成长是一笔财富,教师要善于利用这笔财富,把它们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资源。对于做的好的家庭要多宣传,多表扬,对于不够重视的家庭要多鼓励,多引导。学生的习作中有很多素材来源于家庭活动,《家庭生日会》《看海心情好》《一起

来化妆》《一路格桑花》等习作都是精彩的家庭活动再现。

对于在活动中的体验,大家一致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1)体验要“真”,是指体验必须真实,事情真实,情感真实。著名教育专家班华教授认为:“体验,是人们在实践中亲身经历的一种内在活动,体验更多是指情感活动,是对情感的种种体会和感受。”由此,如果胡编乱造就根本谈不上是体验了。

(2)体验要“细”

体验要“细”,这里的“细”,指的是“细处”、“细节”、“细腻”。只有关注这样的细节、细处,才可以使儿童把自己获得的体验具体化,从而提高了可信度和感召力,使体验更具有独特的个性。如果这样,就游戏体验作文而言,学生关注的就不再仅仅是游戏的本身,体验将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体与目标。学生写游戏也不再千篇一律,成为游戏的实况转播。他们往往会对游戏进行独立的构思,主题也往往不一样。

(3)体验要“深”

作为教育学概念,体验是对事物的真切感受和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对事物产生情感并生成意义的活动。因此,体验不仅要真、要细,还要有深度。肤浅的体验印象不深,认识只是浮光掠影,甚至可能只是有“体”(经历)无“验”(感悟)。只有深刻的体验,才会让人一辈子难忘,才更具有独特性。

小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高,思想感情逐渐开始复杂起来,他们的判断和思考开始与社会改革同步,与时代脉搏相应,而习作就是阐发思想、表达感情的方式之一。“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描绘生活,评议万象,表现出自己的鲜明个性,而这些都得借助于文字以及由文字作为载体的文化来传承。这些都不是课堂也不是老师所能教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和他们一起寻找一个能存放和使用才情的空间,与他们一起锤炼文字,寻找情源,展示个性,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二)以日记为载体,把体验化为文字

1、为什么想到日记?

首先,魏书生说:写日记所带来的好处是难以尽述的。在学生的日记中,有对某一事情的看法,有对学习焦点的研究,有对自己思想行为的审视,有对个人学习生活的总结。从学生的日记里,可以看到他们在心灵的原野上向着真善美奔跑的足迹,可以看到他们如何充实着自己的精神世界。

其次, 朱永新教授在其《还语文以本来面目》一文中指出:“有人曾经问我,

中小学的写作如何教,我说无非就三条:第一,不许看任何作文书;第二,不讲作文应该怎么写;第三,小学开始每天写日记。”

第三,当然也是更重要的一条,许多老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我体会到学生写日记对学生习作表达、做人等的诸多益处。

2、日记从观察和亲身体验开始,在交流互动中提高。

日记是一种习惯,今天写明天不写,不叫日记。为了培养这种良好的习惯,就要提起学生写日记的兴趣。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兴趣:一是有事可写,这一点已经提供了丰富的写作源;二是以鼓励为主,肯定学生在日记中的亮点,及时表扬放大;三是在互动交流中促进,学生的日记每天在小组内交流,互修,再由小组推荐,形成了组内、组际之间的竞争,同时也能从别人的优秀日记中汲取精华,有助于日记的提高。

如科学课上,老师布置学生回家做种植的实验,学生在种植体验活动中体会生命的珍贵。读读孩子们的种植体验日记,常常让人感动:

“怎么也没有想到,生命的力量竟然这么强大。在我几乎忘了种向日葵这件事的时候,它却在阳台的花盆里向我绽放着笑脸。尽管花盘的直径不过一厘米,整个花盘和我拇指指甲盖一般大————还是要感谢爸爸,是他在伺弄花草的时候,不忘给这棵向日葵洒水„„”

“珍爱生命,尽自己所能活出生命的精彩,正是这两个小小的拇指甲般大小的向日葵给我的启示。”

“经过数天的劳动,我体会到了农民伯伯种菜、干活有多么的累,有多么的难。要想吃到新鲜甜美的蔬果,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

“我却没看够,小心地拂着蚕豆叶,她们是那么娇嫩,那么柔软。没想到,在我将她们快要遗忘的时候,在我不经意间,在这瓦砾遍地的路边,她们竟然长出来了,真是让我激动。”

实践让我们进一步懂得,“在体验世界中,一切客体都是生命化的,都充满着生命的意蕴和情调。”所以学生笔下的植物有了生命的灵动。他们自由地看,自由地想,自由地说,愉快地写,充分发掘出自己潜在的创作潜力。

学生的日记选材广泛,学生有阅读的兴趣,每天期待读组内或是班内其他同学的日记,在期待他人的同时,必然也会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因为每个同学既是作者又是读者。从实践中发现:学生的周记、日记往往比在作文课上写的要来得精彩、灵动、富有儿童味和生活气息。原因是周记、日记不像教材要求写的

作文那样有相对严格的题材限制,学生可以畅所欲言,无拘无束,自主确定倾诉对象和内容。就像美国的作文教学,由于盛行“作文题目不受拘束,允许儿童自由选择,写作的东西必须是学生真正相信和关心的”,因此,充分体现“读者意识”的“各种随笔、随感录、日记等形式的小作文数量大增”。可见,开放性的、解放学生心灵的命题,是唤醒学生“读者意识”的前提。在此基础上,以日记为载体,到生活中搜索素材,培养学生写日记的习惯,学生的写作水平会不断提高。

3、在日记中抒发真情,张扬个性,流泻学生的体验。

体验并不就是艺术,体验有时可能是薄弱的、片面的、易逝的。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把不易把握的、瞬间性的、内在的、神秘的体验表达出来,是体验式作文教学的一个重点。

卡西尔在《人论》中写道:“艺术使我们看到的是人的灵魂最深沉和最多样化的运动。但是这些运动形式、韵律、节奏是不能与任何单一情感状态同日而语的„„在艺术家的作品中,情感本身的力量已经成为一种构成力量。”这段话是说,艺术不等于情感,而是情感化的形式,情感本身是一种力量。学生心中积累了或悲伤、或欢喜的情感体验,在作文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运用富有情感生活的语言——用会痛苦的语言、会流泪的语言、会欢笑的语言来写作,乏味的语言只能表达乏味的情感——即使你此时心潮澎湃。因此,在体验性作文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情感化的语言,使得体验能够在习作中得以延续、升华和凝固。例如于永正老师在他的作文课《考试》中,他十分强调学生要说真话,说自己最想说的话,说能充分表达自己情感的话。因此,在课堂上,我们才可以听到许多非常富有童真的精彩话语。

在写观察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往深入写出自己内心的情感,是对日记的更高要求。通过两年的实践,不少学生在日记中表达自己内心丰富的情感,如写人物、写天气、写评论中,都是孩子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实现了由单纯的叙事到写情,写事中自然地表达真情实感,就水到渠成了,不像以往的学生习作,事是事,情是情,一篇文章中事与情割裂开来,很不真实。

(三)从课堂中习得写作方法,提升写作能力

1.低年级:以说带写,以图唤写。

二年级的写话是老师们最头疼的事。老师从自己的班级先入手,通过口语交际的方式,在学完拼音,孩子适应学校生活后,在班上开展“语言日记”训练,两个月来,反馈很好,这令她感到很欣喜,因为开始还担心家长会不会支持,会

不会加重负担,结果出乎意料的好!孩子们的语言富有童真、童趣、很有想象力,读起来总让人忍俊不禁,特别快乐,是一种享受。

通过课堂实践发现,低年级的语言日记对开发孩子思维,提升孩子的“认”与 “知”十分有利,是一种可贵的创造。希望继续。当然,随着“日记”的增进,也可尽量让孩子利用学过的字词自己动手写,不会的字可用拼音,使学过的知识全面运用到实践中,增加孩子的成就感!

看图作文更是低年级学生经常见到的比较喜欢的一种作文形式。图画鲜明的形象、丰富的内涵往往是对生活中某些现象的反映,能够唤起学生对相似情景的回忆,容易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解决他们作文没东西可写的难题。一年级学生的词汇量不丰富,在直观描述事物的时候,需要别人的耐心倾听,发现描述中不合逻辑的地方,需要加以纠正。学生使用的词汇量较少,许多常用词汇要教给他们。

2.中年级: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取材,从模仿开始,由段成篇。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观察是写作的门径,热爱生活并且善于观察,才能从生活中产生写的愿望。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引导学生观察奇异的自然现象和参与生活。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为学生创造有话可说,有话要说的语言环境,引导他们捕捉写作时机,激发写作灵感。

(1)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学生要想写好文章,必须经过认真仔细的观察才能动笔。这就要教给学生观察的基本方法:观察时要按一定的顺序,如从上到下、由远及近、由表至里、由整体到局部等,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不同的观察顺序。观察时一定要仔细,看到的越多,写得就越具体。这样,写作文时,就不会感到无话可说了。

(2)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

不少孩子都对身边的事物熟视无睹,好多常识性的东西其实都不太清楚,需要老师有目的地去指导、观察。如四季的变化,校园春天来临了,桃树、迎春花、小草等都有了哪些变化?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我们多次带着学生在学校周围观察自己平时熟悉而又陌生的花草树木。学校组织学生到桃花岛、柳树湾踏青活动时,我都让学生认真观察那一排排桃树、迎春花。我告诉学生:观察事物不仅要用眼去看,还要用耳听,用手摸,用鼻闻,用心想等。于是,孩子们惊喜地发现,盛开的白色桃花为什么看上去有的泛绿,有的发粉;一朵朵含苞欲放的迎春花像

个倒挂的小金钟„„除此之外,我们还鼓励孩子们在父母的帮助下尝试着去种植花草树木,观察每天花草的变化,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用心去关怀家中的小狗小猫,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通过这些实际观察,学生的观察能力就会逐渐得到提高。

(3)积累素材

生活的素材是学生作文的源泉,在教学中,我们除了凭借教材,还充分地利用现实生活中蕴藏着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文教学资源进行写作训练。在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的同时,使学生熟悉生活、认识生活、热爱生活。指导学生留意生活中的人、事、物,从中采撷有特点的内容,转化为写作素材。

为了提高学生收集作文素材的能力,教给学生各种不同的方法。如,让学生回忆或留心体验自己在家里做的一件事,这件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和结果怎样,你有什么感受,受到什么启发。随着四季的更换,写出生机勃勃、百花盛开、硕果累累、白雪皑皑的四季景色;又如各种节日也是写作的资源,如元宵节的灯美吗?你怎样过“六一”儿童节的,中秋节你赏月了吗?等等。充分利用班队会进行成语接力赛、中华古诗文诵读、演讲、拔河比赛及各种球类比赛,让学生注意观察同学们活动时的表现,注意他们的动作、神态、心情等。只有有目的地观察、积累,才能发掘出更多的作文素材。

3.高年级:尝试类课文教学,总结方法结构,读写结合。

语文教学要指导学生扎扎实实地练好听、说、读、写等基本功。高年级学生不乏构段成篇的能力,但所写的内容往往空洞枯燥,缺乏个性。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切实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类课文的教学,总结类课文的写作方法、技巧,巧施小练笔不失为一种省时有效的途径。

阅读是学生个体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对话中,学生将凭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恰当地处理好练笔与阅读的关系,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深化阅读,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素养。在读与写之间构建一座桥梁,提供给学生展示自我,获得成功体验的舞台。

“写”要有生长点,准确把握练笔的时机,激发学生情感,激活学生思维,才能“写”出语文课的精彩。

于永正老师说:“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不应游离于课文之外,要使它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很显然,如果我们能以课文为写作的突破口,及时地把写作训练有机地揉进阅读教学,就能进一步发挥课文的“典型”优势,使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实现读写结合。以求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和创新能力,激发写作兴趣,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

如第九册第五单元都是写景的课文,学生学完单元之后对写景类课文的结构特点、写作方法有了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拓展阅读此类文章,进一步从结构与细节处掌握此类文章的写作特点。这样,再让学生从生活中选择景,把文章的结构层次想好,拟出提纲,在具体写景中使用修辞、联想等写作手法,无论从整体结构上,还是具体描写方面,都比过去有提升。

(四)从交流民评中激发作文潜能,提高欣赏能力和评价能力:

1.用孩子的眼光看孩子的作文,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互评作文活动。

中高年级的学生写作能力不断发展,与此相应,学生评价能力也随之不断提高。实验班老师注重培养孩子自主修改作文的能力,自主修改包括自修与相互评价。学生的课内习作实行三批三改原则,先是自我修改,写评语,然后小组内互改(四人小组,每人改三篇),并写上旁批和尾批,最后由老师批改,老师的批改既是对习作本身的指导,又是对前面批改的指导。课后的日记也是在小组内先阅读评价,最后由老师评价。有时候,为了促进学生的习作与评改的兴趣,还会组成联谊班级,互改互学。学生对这样的评价方式很感兴趣,每天都期待着看到同学的新作,同时也努力地把自己的习作写到最好,希望得到别人的高评。一段时间下来,学生的写作态度端正了,写作水平明显提高,评改习作的能力也增强了。

2.让网络成为孩子交流的平台,提高孩子表达与欣赏能力。

班级群、学生的博客、凤凰语文论坛都是孩子们学习和展示自我的地方。网络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参与的人比任何形式的人都要多,是学生非常喜爱的一种写作交流方式。班级博客每周都有新作传到共享空间供同学们阅读,同学们在这个过程中,读者意识增强,写作渐渐成为一种需要,自我评价和评价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不少同学的博客内容丰富,更新快,有的孩子从低年级就开了博客,由父母代替打字,完成博文。中高年级,很多同学能独立地完成博文的输入,并成为一种习惯,与更多的人交流,相互评价。凤凰语文论坛中的“才艺展示”是七彩语文的投稿专区,那里是同学们常去的地方,有的去阅读每天更新的稿件,

跟贴评价,从中汲取营养;有的参与论坛的各期活动,被评为小明星;有的班级开了投稿专贴,把本班的优秀习作展示出来;还有的同学开设了个人投稿专贴,与全国各地的同学同台竞技,颇有小作家的风格„„网络让孩子们的交流更加广泛,交流的热情带动写作的热情,表达与欣赏能力大大增强。

七、研究成果 (一) 从学生层面看:

1. 学生习作兴趣浓了,习作真的“真”了

两年的实验研究,我们从过程中看到了孩子对于写作的态度的变化,由开始的怕作文到不怕作文,再到爱上作文。从调查中看到,学生的习作兴趣在两年间有了质的改变。五(9)班的同学两年前有大部分的孩子怕上作文课,不会写日记,现在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不觉得作文是一件难事,都能在作文中畅所欲言,大胆表达。就连语文成绩很不理想的汪一鑫同学,都发出了“我最喜欢写作文”的真心告白,让人欣喜!倪好同学的语文基础也很差,但在期末检测中,作文仅扣了两分,也就是说,她的作文进入了“优”的行列。她拿着试卷开心地笑了,她说这次是入学以来得到的最高的作文分。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写作”这一要点中提出:“„„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令人欣慰的是,在两年的课题研究中,课题组成员所在班的情况大有好转。因为有了真切的活动体验,孩子们开始“写真实的内容”,“抒真切的感受”,“表真挚的感情”。

学生的体验性习作中可能没有多少华丽的词藻,但字字句句都是孩子真实情感的倾吐,但是最宝贵的就是小作者心底单纯、毫无做作和虚伪的内心表达。读着同学们的习作,老师们常常感同身受。小学生的作文需要的不就是这样一份“真”吗?其实,小学生都有一颗童稚的真心。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心去倾听自己真心的跳动,让他们敞开真心,描述那种来自心灵深处的震颤,状写那份滚动在内心的真实,作文无疑也就会闪烁生命的光彩而使读者感知到一颗心的真实跳动,作文也就有了感人的力量。

2、学生作文获得了喜人的丰收。

通过两年的课题研究实践,我们看到了发生在学生身上的可喜的进步。在体验作文教学理念的引领下,孩子们积极投身于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他们在生活中获得了真实而丰富的感受,乐于交流、分享自己独特的感受,孩子

们喜欢上了作文,感受到了自由表达的乐趣。他们不仅乐于习作,也愿意对伙伴的习作发表意见,进行评价。在习作兴趣被充分激发的同时,学生作文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提高,《淮安广播电视报》《淮海晚报》《七彩语文》《快乐作文与阅读》《我爱写作文》《智慧少年》《快乐作文》《小学生作文选刊》等报刊杂志上都有我们同学的佳作。同学们的习作发表了,每个人的读者意识增强了,对自己的习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有的同学每天都把自己的习作发到老师的邮箱,希望得到修改,然后投稿。很多孩子的作文还在各级比赛中获奖,还有的同学有了自己的投稿专贴,作文专辑。有的班级还成立了小记者站,办起了作文小报。

眼前的孩子们与两年前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对习作充满了自信。孩子们说,过去只是订阅杂志,在书上看到别人的杂志,觉得自己与人家相差甚远,发表习作是遥不可及的事情,想都没想过。然而现在,自己的文章也时常出现在各类报刊杂志上,全国的很多小读者在读自己的文章,那种自豪感简直难以用语言形容。可以说,这些成绩的取得,改变了孩子,使他们一生受益。

3、学生的个性获得了发展

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对周围的事物,所生活的环境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感受。写作是一种个性化的创造活动,要求学生能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学生在参与各种体验活动的过程中动手、动脑,有新感受和体验,才能情发于中,富有个性。

由于本课题以学校教育为阵地,以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为基地,营造了作文与生活的互融,教师与学生的互动,阅读与作文的互通的教育环境,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地、有创意地表达,实现了教育观念和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释放学生生命的活力。更重要的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观察事物,分析事物,在扩展思维的同时,体现出鲜明的个性。实践中证明,只要教师在评价时多激励,少批评,即便是同一素材,学生在立意、构思、表现手法上都会有所不同,总有学生能从中提取更独到、更具个性的表达点,有效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二) 从教师层面看

1、在不断的学习中,提高了自身的教学素养。

只有教师真正从观念和行为上重视学生个体的内在精神架构,关注学生个体理想人格的塑造与提升,关注在真实而丰富的活动中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真正

尊重学生个性,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从本质和根源上解决学生作文无话可说的困境,解决大多数学生不喜欢作文的尴尬。

做一个教师,应该是个思想者,否则,他对教育的理解就是肤浅的、粗糙的。 惟有思考,可以让一个教师的从教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有信心,尤其是,沿途的风景才可以尽受眼底。教师的思想哪里来?唯有学习,不断地学习。我们课题组购买了相关书籍,列了阅读书目,定期阅读交流,资源共享。其中,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管建刚的作文教学实践与理论,他的成长经历,特别值得大家学习。《我的作文教学主张》《我的作文训练系统》等书籍理论联系实践,指导性非常强,老师们被管老师的作文教学热情感动着,被他的教学艺术感染着,受益匪浅。另外,学校也会不吝时机地派老师到各地去学习,从苏州、南京的作文教学研讨中我们看到了一节节习作教学指导课,习作评讲课,聆听教者的精心设计,专家的点评,真是一次次习作教学的大餐。回校之后,迫不及待地整理,吸收,有选择地运用到自己的习作指导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通过两年的学习与实践研究,课题组成员的教学素养得到了提高。

2、作文课程资源的开发能力得到提高

就课程和教材而言,作文教学的目标和内容远不如阅读教学的目标和内容的设计与安排来得周密和具体,所以,作文教学比之于阅读教学显然有她的先天不足,如系列性不强,没有很好的写作教材。由于长期以来一线教师对作文教学的研究不够,重视程度不够,所以作文教学一直处于效率低下的状态。

课题实施以来,教师作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我们课题组成员设计了各种各样的体验活动,我们用创造的态度给孩子们带来学习的快乐的同时,自己也在享受着孩子们的成长给我们带来的无尽快乐。我们根据时令特点,优选种植项目,开发设计系列种植体验活动:水养水仙、种植蚕豆、水养吊兰、等;我们组织带领学生参加了许多班级活动与年级活动,如班级文化布置、跳蚤了、英语节、赛歌会、春游、秋游等;我们指导学生自制纸花去街头买,指导学生去街头学当小记者,采访老年人,指导学生进行关注民生实践调查,了解物价到底上涨了多少„„现在,原先令人头疼的作文批阅,成了课题组成员的一种享受。

3、课题组成员的课题研究成果显著。

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教师的专业水平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两年来,课题组成员在习作教学上善于反思、总结,《习作教学,“趣”字当先》《攻克作文教学的堡垒》《真情抒怀,文思如泉》等习作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期刊上。习作

教学设计《卡通人物故事新编》《漫谈暑假生活》等获市教学设计一等奖,徐敏、丁素芬、张芃老师执教的习作课在市、区教学比赛与观摩课中获得优异的成绩。课题组的老师们注重习作指导与评价,重视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积累习作素材,激发习作兴趣。2010年,实验班成立“七彩语文”“快乐作文与阅读”记者站,指导学生习作发表、获奖五十余篇,实验班老师获全国习作辅导特等奖、一等奖,“快乐作文”优秀辅导奖,丁素芬老师被《七彩语文》杂志社聘为记者站辅导老师、特约编辑。

八、课题研究的反思

1.缺乏时间和更多的理论支撑。只能在实践中摸索,把一些外显的教学行为和经验提升到理论高度。我们将在今后把课堂教学与作文教学相结合,节约教学时间。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孩子去成长去体验,获得丰富的写作素材,以此来进我们的作文教学。

2.课题组成员在实施过程中都形成了一套适用于自己班级的习作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由于实验班老师分散在各个年级中,有的交流到外校,给课题研究带来了一些困难,好的方法和成果有时不能及进分享、交流、探讨,导致一些资源的流失。

3. 实验班老师有的不能跟班教学,不能循序渐进,跟踪调查,有的研究会被中断,到一个新的年级重新开始。这样一来,一到六年级的作文教学更多的是散点研究,缺乏系统性。

体验学习法范文第5篇

二00六年五月十五日国旗下讲话

郑瑞宽

老师、同学们:

今天我讲的题目《走向社会、体验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我们开设了一门崭新的课程,那就是综合实践活动。从三年级开始,每周都安排有三节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这一课程为我们体验社会感悟科学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让我们行动起来吧,积极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的体验感悟学习。

同学们,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宗旨是让我们大家联系社会实际,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社会的直接经验,培养自己的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包括有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四个部分内容,其中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它倡导的是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学习方式需要渗透到综合实践活动的全部内容之中,而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则是研究性学习探究的主要内容,当然除了以上四项内容外,我们平时所开展的班队活动和科技、文体、艺术活动以及我们平时的社会生活、家庭生活、校园生活实践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常规性内容。

同学们,开展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基本方式主要有:①课题研究性学习;②实际应用的设计性学习;③社会考察的体验性学习;④社会参与的实践性学习;⑤自我构建的反思性学习。课题研究性学习通常有以下几个活动过程:一是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大家可以根据我们生活周围的社会实际,或在老师的指导下或根据自己的兴趣经过老师同意,自主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我们选择的课题可以是有关环境方面的。如“关于垃圾处理问题”、“垃圾的回收与利用问题”、“森林水资源问题”、“动物与人的关系问题”、“森林的保护问题”等,我们也可以就选择校园内的一些问题来研究。比如:“校园草坪的保护问题”、“校园的保洁问题”等,选择的课题也可以是人的健康方面的,如:“食物与健康”、“关于人的寿命研究”、“心理与健康”、“卫生与健康”及“多吃零食有害健康”等

课题研究。选择的课题可以是信息技术方面的如“网页的制作”、“动画的制作与研究”、“报纸是怎样做成的”以及“如何运用网络技术开展研究性学习”。选择的课题还可以是劳动生产方面的如:“植物的栽培技术研究”、“电是怎么形成的”、“布是怎么做出来的”、“天气预报是怎么形成的”等等。

二是制订研究性学习方案。研究课题确定之后,同学们可以自主设计课题的研究性学习方案。研究性学习方案包括:课题名称、课题研究的过程计划、课题研究的必要条件准备、课题研究的时间表和预期的研究结果等。

三是课题研究的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环节,它就是要按照研究性学习方案,分别展开具体的研究过程,这期间包括调查、观察、搜集、实验、资料或数据统计处理,以及撰写研究报告等。由其要运用照相、摄像等方法做为资料的收集。

四是课题探究的研究性学习的总结和交流。它包括过程总结,结果分析与评价,交流甚至是答辩等活动。这一过程要反思我们在探究过程中的得失。如“我学会了什么?”“我明白了什么?”“我掌握了什么方法?”“我打算如何进一步研究”等,下学期,我们还要开展一次综合实践活动展示评比,请大家要收集好活动资料。

实际应用的设计性学习活动是要求我们要综合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问题解决的实际操作。包括设计学习与应用学习两种形式。

设计学习就是包括设计一种产品、一项服务、一个交流。如设计学校的运动场,设计班级形象宣传画,设计雕塑方案,设计一个校微,设计一套校服和设计一项活动等。

应用学习着重是运用我们所学知识解决我们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面临的一些实际问题。

体验学习法范文第6篇

摘要:教育信息化的逐步深入正在改变着传统的教育教学形态,为学科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音乐教学亦是如此。该文从信息化环境下音乐学科教学面临的挑战出发,引出了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新型教学模式——体验式学习,并从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和主动应用四个步骤对其进行了详细论述,在此基础上以“研究与合作演奏”为例进行了体验式教学设计的阐述,最后通过与传统接受学习的对比进行了体验式教学的实证研究,肯定了体验式学习在促进学习者知识、技能掌握与观念态度转变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信息技术;TPACK;音乐学科教学;体验式学习

一、信息化环境下音乐学科教学面临的挑战

在信息技术普及之前,音乐被以静态的形式储存在诸如乐谱、卡带和碟片上。随着信息化的推进,尤其是网络的出现和发展,静态、实体化的音乐呈现方式在网络上被虚拟化。英尼斯最早提出:“一种媒介经过长期使用以后,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它传播的知识的特征。”信息技术带来了多种现代媒体传播形式,深刻地影响了音乐学科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也触及了音乐教育的本质特征。它不仅改变了传统音乐教育的表征方式,拓展了音乐的内涵与外延,丰富了人们对传统音乐的理解,而且改变了人们接触和欣赏音乐的方式,打破了传统音乐教育中教师对音乐的主导地位,用更为开放的媒介丰富和发展了音乐的消费方式与话语体制。事实上,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当前音乐教学的主要呈现方式,并呈智能化趋势。教育教学中应用的信息技术由数字化走向智能化,成为促进教育教学变革的重要动因之一。可以说,信息技术不仅仅作为辅助手段“介入”了传统的音乐学科教学,还作为一种新的内容、方法和手段融入了音乐学科教学当中来,改变着传统的音乐教育理念与形式,催生着音乐学科教学新常态的形成。

二、信息环境下的音乐学科体验式教学模式与方法

大卫·库伯曾指出,学习者的知识技能源于对外界的体验,学习则是一个转换体验与创造知识的过程。如图1所示,库伯所描述的体验式学习包括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归纳和主动应用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四者之间相互作用共同组成的螺旋式循环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首先通过亲身参与和实践获得对相关内容的感性认识,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交流和思考,并通过进一步的概念化和抽象化对思考和交流的内容进行抽象概括,形成初步的假设或结论,最后通过实践应用进行假设或结论的验证与知识的迁移。

1 具体体验

学习者的知识获取不是靠简单的记忆和存储完成的,它是社会知识向个人知识的转化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体验式学习可以让他们实现社会知识向个体经验的转变,进而内化为学习者自身的知识和技能。库伯的体验式学习首先强调的就是学习者的具体体验,即让学习者通过亲身的参与体验获得感性认识。具体体验作为体验式学习的最初阶段,它是指学习者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亲身经历来参与学习活动、完成学习任务。

2 反思观察

在库伯看来,体验式学习的目的并不是简单地停留在对知识的具体体验,还需要学习者对体验进行反思和观察。也就是说,在具体体验的基础之上,学习者要对自己的活动参与过程进行分析与思考,并尝试对其中出现的问题或涉及的原理进行反思与总结并给出因果解释,以确定自己在真实的情境体验中所发现的问题、学到的知识以及特定情境于自身知识学习所产生的有益影响,从而形成新的见解。

3 抽象概括

体验式学习注重亲身参与基础上的具体体验与直接经验,但同时也并没有忽视间接经验的重要性。因此,库伯也强调通过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之间的相互转换来达到直观与理性的统一。抽象概括就是对前两个阶段中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积累进行概括以形成抽象化的概念、结论或理论,实现知识的内化。

4 主动应用

体验式学习主张的是一种整体的过程观,强调学习者在活动参与和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实现思维、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共同参与,而不是单纯的认知过程。主动应用就是在具体体验、反思观察和抽象概括之后进行的知、情、意、行的深度整合过程,即将所学到的知识在新的情境中进行应用和检验,并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有效迁移。从主动应用的阶段层面说,体验式学习圈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知识需要学习者在外部经验和内部经验的相互作用和转换的过程中得到内化与发展。

三、信息环境下的音乐学科体验式教学设计

库伯的体验式学习圈实际上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具体体验的综合性学习模式。但是,体验式学习圈是一个普遍意义上的一般模式,它适用于所有的学习活动,而不是针对某一类型的学生或某一特定的课程类型。对于以审美教育和艺术熏陶为主要特点的音乐学科来说,音乐专业学生不仅需要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还应该使用恰当的方法来达到感染、启迪和陶冶学习者的目的。因此,在音乐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通过提供特定的情境来促进他们将音乐知识掌握与教学技能的提升进行有机整合是促进其专业发展的重要方法。在接受式学习的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们提到,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音乐师范生接受式学习绩效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然而,事实上接受式学习只发挥了计算机、电子白板、电子书包等多媒体教学设备极小部分的功能,且大多停留在信息呈现的功能上,它并没有真正结合音乐师范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来设计教学活动和整合教学内容。而在体验式学习中,这些数字化教学设备却在情境创设与模拟、资源整合与利用、协作交流与互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各种音乐制作软件的应用,为促进音乐师范生的切身体验和感悟反思提供了方便的技术支持。本文在库伯提出的体验式学习圈的基础之上,根据音乐学科及当前信息化环境的特点,通过课前准备、教学过程两大板块对信息化环境下音乐专业学体验式学习进行了详细的设计。

1 课前准备

首先,明晰课题内容(即研究与合作演奏)和教学环境(配有计算机、电子双板等多种媒体设备的音乐教室,建有此门课程的云盘学习空间、资源共享平台和经验交流社区,计算机都有安装音频处理软件Adobe Audition、音乐制作软件Sonar等教学支持工具)。其次,认真做好学情分析:学生对一些比较常见的室内乐合奏之构成要素已经有所了解,而且能够熟练地应用某一种或几种演奏乐器,但他们对各种合奏组合的音响效果及合作演奏的注意事项还缺乏准确、客观和全面的认识,也缺乏现场合奏的经验。第三,明确教学目标:即在知识与技能方面能够达到如下目标:(1)能够复述各种室内乐合奏的构成要素;(2)知道各种合奏组合的音响效果;(3)了解合作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一些事项和细节。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实现以下效果:(1)利用音频处理软件创设不同的合奏组合情境,引导音乐师范生正确理解不同合奏组合的音响效果;(2)利用电子双板、音乐制作软件等技术模拟真实的现场演奏场景,启发音乐师范生思考合作中必须注意的问题;(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增进音乐师范生对教学重难点的理解和把握;(4)布置课后任务,让音乐师范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学习,掌握教学设计的相关理念与方法,并做到学以致用。在情感与态度方面达到以下目标:(1)积极参与合作演奏活动及小组协作学习项目,培养自身的合作意识及协作学习能力;(2)能够对任何一段合作演奏进行鉴赏并给出自己的评价;(3)在体验式学习和作品创作的过程中,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培养自己反思性实践的能力。(4)明晰教学重点与难点:即认识室内乐合奏的特点及其构成要素,了解合作演奏的基本过程和注意事项和掌握不同乐器合奏的音响效果,理解合作演奏过程中常发生的问题故障及其解决办法。

2 教学过程

在以上课前准备充分完成的前提下,在体验式学习圈的基础之上,围绕“研究与合作演奏”这一内容,初步形成图2所示的课堂教学过程结构图。

(1)情境导入

教师播放两段室内乐合奏视频,其中一段来自专家,另一段来自业余爱好者,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欣赏——两段合奏哪个好。学生欣赏并比较两段视频的合奏质量;表示主观感觉的两段视频差异较大,但是无法从节奏、音色、音准等客观指标明确判断区别。

(2)明确任务

教师结合合奏视频说明本专题的学习内容,使学生明确本专题的学习任务与学习目标。

(3)具体体验与观察反思

教师通过再现室内乐合奏视频以及呈现各种室内乐合奏的相关图片,向学生提问:室内乐合奏的构成要素有哪些?而学生通过再次观看视频,并仔细观察不同的室内乐合奏图片,说出各种室内乐合奏的构成要素。之后教师可通过利用Adobe Audition软件打开一段室内乐合奏音乐,让学生观看Adobe Audition音频轨道上不同器乐的音轨、波形。在播放一遍完整的合奏音乐之后,隐藏其中一部分音轨,例如去掉贝斯、吉他等音轨,让学生感受前后两种音乐有什么差异。通过重复上述操作,创设出不同器乐缺失时的合奏情境;另外,教师还可将某一音轨打开,其他音轨全部隐藏,让学生更好地感受不同器乐缺失时合奏音乐的区别;观察并分析音轨的波形变化,了解各种器乐对合奏的贡献。最后,通过改变某些器乐的节奏、某些音轨的音量以及进行变调、变速、通道过滤等操作,引导学生领会合作演奏中必须注意的事项,如节奏、音量、音色、音准等。

(4)分享经验

教师协助学生进行分组;引导并鼓励学生讨论和分享具体体验和观察反思之后的学习成果或相关经验;同时,学生在教师的协助下分好组,并共同为本组起个名字、制定组规、分配角色等;先进行组内交流,再进行组间交流。

(5)抽象概括

学生通过交流讨论抽象概括各室内乐合奏的构成要素、各种合奏组合的音响效果、合作中必须注意的基本事项等;同时,教师对学生分享的经验进行简单点评,与学生一起共同对本专题的学习内容尤其是教学重难点进行分析、小结和归纳。

(6)实际检验

教师布置课堂学习任务:一是自主分析各种合奏组合的音响效果;二是自制一段室内乐合奏音乐。根据教师所布置的任务,学生通过使用AdobeAudition软件分析各种合奏组合的音响效果,并通过使用Sonar软件创作一段室内乐合奏音乐。

(7)讨论评价

教师组织学生展示自己创作的室内乐合奏作品,并鼓励大家一起参与到作品的讨论和评价中来;引导学生回忆本专题学习的过程,启发他们思考体验式学习的教学设计流程应该包括哪些环节;学生通过展示自己创作的室内乐合奏作品,并积极与教师和同学分享自己的学习感悟;回忆本专题学习的主要过程,反思并画出体验式学习之教学设计的基本流程和设计框架。

四、信息环境下的音乐学科体验式教学实证

基于了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体验式学习对音乐师范生教学能力之习得效果的影响的需要,并进一步掌握该学习方式的改进方向,以更好地提高音乐师范生教学能力的学习绩效,笔者选择了某师范院校音乐学院中两个男女比例一致、知识基础相当的班级(以下称为A班和B班),对音乐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的传统接受式学习和基于信息技术支持的新型体验式学习分别进行了实践应用,其中A班学生采用的是接受式学习方式,B班学生采用的是体验式学习方式,学习内容为音乐课程教学设计——以《管乐合奏及室内乐教学》中第二章(即“研究与合作演奏”)为例。需要强调的是,在本专题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音乐知识,还要向学生传授教学设计方面的知识。

立足于信息技术支持环境下的音乐师范生教学活动,上述从接受式学习和体验式学习的角度展开的设计,其效果如何是本部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本文一方面对这两种教学设计的学习效果进行了课后调查和对比分析,另一方面通过对比性研究发掘体验式学习所存在的关键问题和主要优势。前者主要是通过知识技能测试的方式开展的,在音乐理论知识及教学设计知识习得效果的分析上,笔者采用的是专题知识试卷考试的方法获取相关数据的:一是通过统计不同分数段的人数来判断哪种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学生专业知识水平的提升;二是通过计算两个班的平均成绩来判断哪种学习方式更适合大多数人专业知识的获取。在音乐专业技能和教学设计技能掌握情况的分析上,笔者采用的是作品设计评级的方法获取相关数据的,并通过统计不同等级的作品数量来判断哪种学习方式更适合音乐师范生专业技能的掌握。除此之外,笔者还通过问卷调查和课堂观察与统计的方法对采用不同学习方式的音乐师范生的学习动机进行了对比。

而为了获取体验式学习存在的关键问题及主要优势的相关数据,笔者对体验式学习者(即B班学生)关于本次体验式学习的印象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调查内容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音乐师范生的学习方式偏好、接受式学习偏好者不喜欢体验式学习的原因、体验式学习偏好者喜欢体验式学习的原因、继续参与体验式学习的意愿等;二是影响音乐师范生体验式学习绩效的主要原因,如缺少教师的引导、提供的学习资源不够、遇到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帮助、小组协作学习的气氛不够浓厚、自制能力不行等;三是体验式学习过程中的哪一个环节(包括教师讲授环节、实践体验环节、成果分享环节、学习评价环节和自我反思环节)最受音乐师范生喜欢及其原因。

问卷调查所搜集的数据及知识技能的测验考核结果表明,与传统接受式学习相比,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体验式学习不仅更有助于音乐师范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和维持,还有助于其音乐知识技能的理解与提升,以及教学法知识技能的迁移与应用。很明显的是,信息技术支持的体验式学习具有与信息技术支持的接受式学习更好的学习效果,对于音乐师范生教学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有助于激发和维持音乐学科学生学习热情

在了解信息化环境下体验式学习对激发音乐学科学生学习热情的影响上,笔者主要是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和统计师生之间的互动次数来分析的,虽然这种方法并不能够全面、准确地测出学生学习动机的变化,但这些数据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可以反映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的。调查结果显示:采用体验式学习方法的音乐专业师范生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总体次数都要远远高于采用接受式学习方法的音乐专业师范生(如图3所示)。除此之外,笔者还观察到采用体验式学习方法的音乐专业师范生的课堂注意力要比采用接受式学习方法的音乐专业师范生集中。种种现象说明,与接受式学习相比,体验式学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更为活跃,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热情更为高涨,学生注意力更为集中。

2 有助于音乐学科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与深化

为了了解不同学习方式对音乐学科学生理论知识理解的影响,笔者在课后分别就本授课专题的学习内容对这两个班级的学生进行了一次知识测验,并按照统一标准对学生的测试成绩进行了统计和分析,数据统计与分析结果如下页图4所示。首先,我们从两个班级的总体平均分来看,实施体验式学习的班级平均分要比实施接受式学习的班级平均分高出整整7分,这说明信息化环境下的体验式学习在促进音乐学科学生概念知识的理解上还是发挥了一定程度的作用的。其次,从各分数段的人数分布来看,实施体验式学习的班级中位于高分数段的人数明显多于实施接受式学习的班级中的高分数段人数(在“81-90”和“91—100”这两个分数段中分别高出了4和3人),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信息化环境下的体验式学习对大部分学生而言还是一条提高自身专业成绩的有效路径。另外,在笔者的后期访谈过程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体验式学习有助于他们对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的领悟,尤其是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讨论和分享对于消除不同学习者心中的不同疑问具有重要作用,而真实情境中的相关体验也通过抽象知识具体化的方式加深了学习者对教学重难点的理解。

统计显示,信息化环境下的体验式学习除了能够在帮助音乐学科学生概念知识的理解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还能够在促进音乐专业师范生演奏技能的提升上起到一定程度的作用。为此,笔者特对两个班音乐学科学生的演奏技能进行了调查和统计分析,主要是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演奏表现和评价学生的作品完成质量来进行的。从学生的课堂演奏表现来看,实施体验式学习的班级明显要比实施接受式学习的班级表现得更为投入、标准和细腻,这不仅体现在学生对不同乐器演奏技巧的把握上,还体现在学生对不同音乐情感的理解上,以及团队在合作演奏的默契和配合上。从学生的作品完成质量来看,实施体验式学习的班级比实施接受式学习的班级也要更加高质量,尤其是在“优秀”这一评价等级上,前者要比后者高出23%,而在“良好”这一评价等级上也要高出3%,具体调查结果如图4所示。整体来看,体验式学习班的现场演奏技能、后期音乐处理技能等要比接受式学习班要熟练的多,且多数优秀、完整且具有创新价值的演奏作品都是出自体验式学习班。而学生自己也反映,体验式学习让他们有了更多的实践操作和模拟训练机会,特别是对于那些基础技能不是很牢固的学生来说,更多的动手机会将更有利于他们正确掌握相关技能。

3 有助于音乐学科学生教学法知识技能的掌握

笔者除了对音乐学科学生本次课结束之后所学的音乐理论知识进行了测试,还对其所学的教学法知识(在这里主要是指与教学设计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如图6所示。从该图中我们可发现:实施体验式学习的班级中处于高分数段的人数要明显多于实施接受式学习的班级中处于高分段的人数,如在“81-90”分数段上多出了5人,在“91-100”分数段上多出了2人;从不及格人数上来看,实施接受式学习的班级要比实施体验式学习的班级多出2人;从班级平均分来看,实施体验式学习的班级要比实施接受式学习的班级整整高出6分,这个分差让我们相信信息环境下的体验式学习有助于音乐专业师范生教学法知识的理解,至少对大多数人来说,采用体验式学习的方法获取教学法知识是一个值得尝试的选择。因此,综合看来,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体验式学习对音乐学科学生快速获取和真正内化教学法知识具有积极的意义。

虽然教学法知识对音乐学科学生而言是其职业素养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使用这些教学法知识,即如何根据现有教学条件和音乐学科特点将自身所学的教学法相关知识灵活应用于具体实践。为此,笔者特对学生教学设计的技能进行了单独考察,让每位学生对下一章节的内容(即“在演奏不同时代、不同国籍作曲家作品时所要把握的音乐风格”)做一个教学设计,并按照统一标准对每个教学设计作品评定一个等级。调查结果显示,在“良好”和“优秀”两个等级中,实施体验式学习的班级要比实施接受式学习的班级作品数更多,共多出14%(具体如图7所示)。进一步对比笔者发现,参与体验式学习的学生的作品更多地体现了“教师主导一学生主体”这一特点,尤其是在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上,设有多样化的学生自主探究和协作交流环节;另一方面,参与体验式学习的学生的作品更多地结合了人的认知特点与学习需求以及数字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深度整合,这不仅体现在教师学习资源的提供、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过程的引导上,还体现在学生学习方式的选择、协作团队的组建、学习作品的创造上。从这几点可以看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体验式学习更有助于音乐学科学生教学实践技能的掌握。

五、结束语

伴随着当前教育改革对传统音乐教育中曾盛极一时的“能力本位”“理想主义”和“训练模式”的突破,人们越来越重视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技能培养的有机整合,主张将音乐教育置于多样化的活动情境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支持教师的体验式学习,以促进他们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整合知识的发展和信息化环境下音乐教学技能的提升。信息环境下音乐学科体验式学习的提出对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有助于改变当前音乐教师教育中关注理论、技术、软件等操作性知识而忽视技术与学科教学法知识融合的现状,并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音乐教学的效果。

上一篇:问卷式调查范文下一篇:网店如何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