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依法行政工作计划范文

2023-09-02

审计依法行政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一、科学安排审计资源,深化预算执行审计

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执行审计是整个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基础。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活动、预算执行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各项资金的拨付都是按工作、任务、计划和进度下达的,而且行政事业单位资金支出后,都具有一次性消耗、多方位体现社会效益、资金无直接经济效益等特点。深化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审计,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可以对预算资金的使用及各项经济活动进行监督,便于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特别对那些有财政资金分配权、财政资金收支量大的单位和社会关注的重点资金,应加强经常性审计和专项审计监督。对使用财政资金较多以及预算外资金收入较大的一级预算单位必须做到每年审计一次,同时有重点地对其所属单位进行延伸审计。由于目前,对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审计通常采用在次年初集中一次性审计的做法,因而受时间所限,审计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够。我们可以将一次性审计改为年中审计与年度审计相结合,即在当年对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开展一次事中审计,次年初再对年度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全面审计。同时可将部门预算执行情况事中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行业审计或专项审计调查结合起来进行,既可以强化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的深度,又可以科学地安排利用审计资源,把有限的力量用在刀刃上。

二、根据财政体制改革的新形势,探索行政事业审计新方法

随着财政陆续出台了多项改革制度,行政事业单位普遍开始实行部门预算制度、政府采购制度、国库集中支付、会计集中核算等新的财务管理形式,行政事业审计也应随之改变。(1)要严格监督各部门执行预算情况,各单位是否按预算控制支出,是否对财政财务收支进行管理、预算批复和资金拨付、预算收入是否进行管理、预算资金使用以及国有资产管理等方面是否有监督机制。审计人员还应根据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核定其业务职责范围、人员编制、预算管理形式,从而分析部门预算的科学性、合理性,以保证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2)政府采购支出作为行政事业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融入行政事业单位审计工作之中,对政府采购进行跟踪审计。重点审计采购项目立项是否符合工作需要、采购方式是否适当、采购设备是否及时、是否按规定编制年度政府采购计划,有无未经批准自行采购列入政府采购目录的物品;采购资金的来源是否合规,有无挤占、挪用其他专项资金的问题;对各部门自行采购的项目、采购方式和采购程序是否符合规定;采购机关签订的采购合同是否符合规定,是否按现行法规和合同的要求拨付和使用资金;采购物品是否经验收合格并按规定及时登记入账等。通过审计,促进完善政府采购监督制约机制,规范采购行为,提高政府采购的经济效益。(3)积极探索国库集中支付和会计集中核算后行政事业审计的工作模式。要把预算单位审计与会计集中核算的审计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审计国库支付中心的资金收付时,全面监督财政资金使用和收付的各个环节,同时组织对会计核算中心所管辖核算的部门进行延伸审计,上下结合,便于发现会计核算中心管理不规范以及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运行中的问题,对会计集中核算后的新情况,积极进行探索研究并制定相应必要的制度、办法,不断规范其管理。

三、更新审计思路,转变审计观念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国家审计职能在审计领域的转变,行政事业审计的工作量显著增大,在既要保证审计面、审计工作质量,又要降低和规避审计风险的前提下,要积极探索日常的财务收支审计与预算执行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专项资金审计相结合的路子。当前,随着财经秩序的好转,行政事业领域违法违规问题将会逐步减少,如果审计工作总停留在查错防弊上,审计水平不会提高,审计的路子就会越走越窄,且从国家对行政事业单位审计的要求和发展趋势来看,国家所关心的是每年对行政事业单位投入很大的财力物力,效果究竟如何,这为我们转变审计思路,改进审计方法创造了有利条件。(1)积极稳步推进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加强对经济决策权的制约和监督。经济责任审计不仅可以对任职者的各种经济活动进行直接监督和责任界定,对其职权的使用和履行情况做出评价,为组织人事部门提供依据。同时在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中,经济责任审计也无疑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成为监督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生力军。当前,要根据形势发展不断创新监督方式,按照审计署“十六字”方针,通过“两个拓展”来实现“两个促进”。善于从宏观的角度出发,检查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检查部门领导人在经济和事业发展方面的举措。善于从绩效的角度出发,分析领导干部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方面发挥的作用,评价其重大经济决策的合法性、效益性。尤其是重大项目决策情况,探索监督部门领导人履行对一个系统的经济管理责任的方法,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在促进经济建设和廉政建设上的作用,制约和监督权力,从源头上遏止腐败。(2)加强对资产处置权的制约和监督,维护和保障国有资产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伴随国家财政预算体制的重大改革,出于弥补事业发展和行政经费不足,精简机构及分流安置富余人员需要,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利用国家拨付的非经营性资产,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获取利润、租金等收入,产生了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的现象。对此类经营行为目前尚缺乏严格的规范和管理,不良影响日益明显。建议相关部门应进一步规范资产管理制度,健全评估、论证制度,资产评估必须明确产权关系,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同时评估,正确认定资产价值,对非经营性转经营性的资产净收益应纳入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杜绝用于消费性支出,严禁私设小金库。同时,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也相对薄弱,尚存在固定资产不入账、账实不符、未按规定建立实物账、对占有或使用的固定资产未按规定每年盘点等等问题。应根据有关制度的规定,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对固定资产管理。对固定资产应分清产权关系,并加强国有资产的日常登记、使用和保管等基础工作,定期进行清查盘点,做到家底清楚、账账相符、账卡相符、账实相符,核算规范,使用合理,手续完备,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四、努力改造行政事业审计工作方法,提高审计质量和水平

针对行政事业审计领域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今后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第一,行政事业审计要紧跟预算执行审计这个“龙头”,要顺着资金流向,掌握财政资金管理、分配、拨付的总体情况,反映和揭露资金使用和管理中的问题,为财政“同级审”的预算审计报告提供素材。同时,要在审计一级预算单位基础上,加强对所属单位的审计监督,保证预算执行审计的深度和广度。第二,行政事业审计与专项资金审计相结合,机构调整后由上级主管部门集中掌握的专项资金数额有增大趋势,因此,在审计中要把专项资金作为审计的重点,掌握其总体规模和管理情况,按照资金的流向,检查具体使用单位和项目,上下结合,加大监督力度和深度。第三,将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相结合,开展经济责任审计,要以财政财务收支为基础,全面检查领导于部任职期间经济决策和遵守财经法纪情况以及个人廉政建设方面的情况,从而客观地评价经济责任。同时,在日常的财务收支审计中,要注意搜集整理有关数据,为经济责任审计积累资料,提供素材,形成资料库,有的项目还可以结合进行,队减少人力、物力浪费,避免重复审计。第四,财务收支审计与审计调查项目相结合。审计和审计调查各有优势,将现有的审计人力资源进行整合,把审计和审计调查有机结合起来,点面结合,做到既能抓住要害,突出重点,又能把握全局,从宏观上分析问题、反映问题,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

五、重视审计成果的利用,为地区经济建设服务

要重视审计成果的利用,为地区经济建设服务,要实行预算资金的动态跟踪审计,要对各个部门预算批复后预算执行的整个环节进行跟踪审计,按照财政资金流向跟踪审计,要对资金运用的整个过程,以及经济事项的全过程实行监督。强化审计综合分析工作,审计查出的违纪违规问题通过综合分析,投出根源,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意见,为防止违纪违规屡查屡犯,还要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方面应跟踪检查到底。

同时,要注重审计信息的搜集整理,行政事业单位资金使用在财政资金支出中占了很大比重,其资金的投向涉及国家政策方针,社会保障资金的使用,还关系到社会稳定,因此行政事业审计应抓住审计中发现的一些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为地区经济建设服务。

总之,随着国家政府职能的转变,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行政事业审计的内容、范围也要随之改变,适应形势的发展需要,为地区经济发展服务。行政事业审计任重而道远,必须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两个务必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审计力度,提高工作水平。真正做到“审计是国民经济运行的卫士,是领导决策和民众的眼睛”。

(作者单位:东湖区财政局)

审计依法行政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成果举世瞩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为了适应和促进经济的发展,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建设也应不断推进。长期以来,行政事业单位在资金利用方面是否合法、是否合理、效率如何是广大人民群众以及党中央密切关心的问题。本文对行政事业单位审计的微观和宏观职能作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审计;职能;行政事业

审计的功能是多方面的,而且是不断变化的。审计监督公平公正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在新时期下,行政事业审计不仅可以充分发挥监督职能,而且可以发挥促进单位提高工作效率的作用,尽最大限度提高单位资金利用率,因此,明确行政事业审计的微观和宏观职能是非常必要的。

1.审计的基本职能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审计的职能在不同程度上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我国行政事业审计由国家审计署下属各级审计单位来执行,其执行对象是政府行政事业部门,政府行政事业部门包括涉及到政府财务收支的一些组织、团体、单位等。

政府行政事业部门的财务支出、经营管理活动等都是审计过程中最关键的,行政事业审计的有效执行有利于相关组织、单位规范资金利用过程,确保资金在符合法律要求的范围内合理使用,从而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健康持续发展。

2.行政事业审计微观职能

2.1监督职能

行政事业单位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为了谋取高额利润,往往不能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合法经营,此时就需要行政事业审计发挥监督职能,搜集证据,对被审计单位的相关财务资料以及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审查和监督,对其缺乏合理性的行为或严重违规的经济活动有针对性地提出处罚方法。在行政事业审计的众多职能中,其中监督职能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

2.2鉴证职能

行政事业审计的鉴证职能与监督职能存在相同之处,都是审查行政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其合法性性进行甄别,不同之处是当要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定性和认证时,就需要审计搜集证据、综合分析,最后给出审计报告,审计报告鉴证了行政事业单位的社会信誉,具有政府公信力。

2.3评价职能

行政事业审计由始至终的目标都是促使行政事业单位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引以为鉴,同时结合审计意见,确保今后的健康持续发展。评价就是在了解了该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结合长期以来的评价经验,客观分析行政事业单位出现的问题以及重大的违法违规行为,同时在问题发生之前,还可以对行政事业提出科学的预防建议,更加充分全面的发挥审计的评价作用。

2.4服务职能

有许多被审计单位知法犯法,为了逃避法律责任,将所涉及到的违法行为隐蔽的很深,妄图蒙混过关。因此,在对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彻底清查时,需要审计工作人员全力将隐藏在深处的不法行为清挖出来,摸清、搞透被审计单位的全部经济关系。由于审计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经过长时间对不同财务状况的处理,对于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有着更加权威、准确的判断,所以是保障资金合理利用的关键手段。

3.宏观职能

3.1协助国家完善预算编制

面对新时期的挑战,国家的经济关系以及财政收支状况都必须清晰明确,而审计部门设立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国家收支状况混乱,经济运转出现问题,另一方面,审计功能的有效发挥在合理编制国家预算方面也会起到促进作用。从我国相关法规的规定中,也可以看到审计工作对完善国家预算编制所起到的作用。同时,重视对预算的审计对于防范和监督行政事业单位存在的各种问题,提高政府管理能力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2监督管理国有资产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结构中,国有资产占有很大的比例,部分公用资产由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因此,行政事业单位不仅要对承担的部分资产负责,确保国有资产依据相关法规正常运转,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要通过对这些资产的经营管理来创造更大的财富,为社会做贡献。从这个角度来看,审计部门对监督管理国有资产就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国有资产是否真实,是否合法以及效益如何三个方面进行审计,认真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提出相关的建设性意见实现社会利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除此之外,政府部门对国有资产的运转状况也可以做到心中有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问题,确保国有资产的运作能够为社会创造价值,为人民谋福利。

3.3约束权力

在我国设立了不同的监察机关,各自肩负着不同的检察监督任务,承担着相应的责任。其中审计监督是一项独立的监督活动,而且对把握复杂的经济关系有较高的专业水平,所以在众多监督部门中表现出了其独立性和权威性。在审计部门中,经济监督是监督过程中的重中之重,通过进行对行政事业单位进行严密的经济监督,使财政权力得到最大程度的约束。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审计监督通过提供详细完整的审计报告,使广大人民能够有所渠道实现对政府财权的约束和控制,可以起到遏止权力滥用、防范财务风险、提高资金利用率、国有资产创造更大社会效益的重要作用,从根本上对财政权力实行监督,在国家权力约束系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3.4实现风险预警

在行政事业单位经营管理过程中,财务风险隐藏在各个工作环节中,无法避免,忽视了任何一个细小环节都有可能带来财务风险,给单位造成损失。而在对行政事业单位实行审查监督的过程中,审计工作人员可以依据长期的工作经验对可能发生的风险以及相关制度中存在的漏洞作出及时预报,从而可以完善体制,提前做好预防措施,将损失降到最低。在许多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领域,例如食品安全领域、环境安全领域等,对其实施审计工作,提出预防意见,就能起到明显的预警作用,避免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

4.总结

综上所述,行政事业审计从职能范围层面来讲,不仅在被审计单位中体现了其微观职能,而且在国家管理中体现了其宏观职能;从功能发挥层面来讲,行政事业审计除了要发挥监督职能,还要对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审计意见,促进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收支状况更加明朗,工作效率进一步提高。(作者单位:商丘市审计局)

参考文献:

[1] 孙吉庆.论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职能的转变[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6):82-83.

[2] 李雪红.浅析新形势下如何发挥审计职能[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19):67-68.

[3] 安征.论审计工作质量的控制与考核[J].新财经(理论版),2012,(10):292.

审计依法行政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审计依法行政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摘 要]新形势、新常态下,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环境发生了变化。审计角色也发生了变化。文章根据工作实践,结合当前的现象,分析了对行政事业单位审计应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新形势;行政事业;审计

[DOI]10.13939/j.cnki.zgsc.2019.27.144

“十三五”时期,我国要战胜很多苦难和挑战,使经济审计步入新常态,行政事业单位的审计必须紧跟党的指导精神,把握好国家及区域的“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点新要求,既要坚持依法依规加强地方经济特色需求服务的审计监督,坚持问题导向,实事求是、透明阳光、查深查实查透;也要坚持实事求是地客观看待问题,不因人而异,要开放创新,注重保护改革发展中的新生事物,把最终落脚点放在推动完善国家治理上、放在推动改革发展上。行政事业审计是对财政拨款隶属于行政机构的单位的财务运行、财务处理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定期审计,以确定其财政来源、支出运用等行为是否真实、合规、合法,帮助其做好财务管理,避免出现不合规的行为。行政性事业单位的资金多来源于政府划拨,被政府授予对资金的管理分配、周转使用等权利,因此对资金的来去是否符合有关操作,必须受到有规可循的审计。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资金使用、划拨、分配等细节及监督越来越完善,对象越来越多,隐藏越来越深,手段越来越高科技。审计的角度、方式、对象也随着发生变化。如何在新的经济、政治体制下,做好行政事业的审计工作,帮助更多的单位合理合规使用资金,服务经济体制更好地发展,是审计工作者应该深思的问题。

1 全面贯彻审计法,消除审计领域的盲区

审计法第十六条规定:“审计机关对本级各部门(含直属单位)和下级政府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决算,以及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监督。”现实生活中过去十几年审计工作发挥的角色并没有体现出法规中的要求,由于都是体制内的原因,使得审计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黯然失色。由于党政利益及感情色彩,很多行政事业单位根本就没审计这个概念,为所欲为。特别是同级监管,盲区更多。值得庆幸的顶层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为了切实维护审计法的严肃性,清除障碍,消除审计领域的盲区。国家加大审计力度,提升了审计的权威性和正当性。并要求各级审计部门要积极作为,发挥正能量,认真履行审计职责,加大审计监督作用的宣传,还社会一种风情正气的发展环境。努力做到独立审计,透明审计,避免受制于政治干预。同时,各级审计机构还要积极与同级的党政机构进行互动交流,争取支持与配合,建立合理的、全覆盖的同级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审计流程,做好合理有效的监督,避免出现特权、流于表面形式等与审计工作本意相违背的现象发生。让审计工作在各级行政事业单位的运转过程中真正发挥它的使命,做到有效监督。

2 加大审前调查力度,科学制定审计方案

行政事业单位审计与企业审计相比,最大的障碍在于政治风险,行政机关事业的反审计能力较企业强,配合度也相对消极。这些都给审计的开展带来诸多不利因素。为提高审计力度、真正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审前调查和审计方案的制定审计部门必须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工作特点、影响能力等进行仔细研究。审前调查是编制审计方案的基础。为了使审计更加科学、透明、合理、合规,以体现审计的谨慎性、人本性、误解性,避免审计过程中不必要的风险与麻烦,必须对审计的单位和审计的目的进行审前调查,以便准确地确定后面审计的内容、范围、重点、方法及步骤,并提前做好可能的應对防范措施。

审前调查要充分利用当前网路工具发挥的作用,借助社会监督及舆论对相关单位的评价反馈与投诉情况。采取走访座谈法、个别谈话法及网络反馈法来加强了解、摸底。走访座谈法是以被审计单位以外的相关单位及相关人员为询问对象,特别是对被服务对象及职能关联部门进行走访询问,通过座谈寻找审计线索的一种方法。个别座谈法是审计机构对被审计单位进行以一种合理的方式进行询问,了解查找审计重点的一种方法。通过与被审计单位的领导班子成员,部门负责人、重点相关人员进行座谈等,了解一些需要审计的内容,查找一些线索或是证据,以更好地服务于审查的内容和目的。座谈与谈话要注意辨别,防止内部人员串联,共同造假。网络反馈就是要发挥网络的效能,通过网路平台匿名或是实名方式提供证据和反映情况的方式,向社会公开宣示,提供大家勇敢揭露一些不良现象,消除一些人面对面的困窘及担心受怕的心理。

3 实施科学的审计方法,提高审计质量

建立审计线索资料库。发挥全民参与监督的作用,对审计发现的可疑问题及社会各方面提供的线索、内部举报的有关线索等都要一一梳理分析,记录在档,这些都要作为审计其间走访、座谈的重要切入点,要将各审计人员的信息整合作为全局的分析依据,既要化整为零的调查,又要统筹全局的分析,做到全称无死角。对库内线索及调查中遇到的难点、疑点问题实行集体“会诊”。针对被审计的单位,要采用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一些强力政府部门,有执法、有收入、有支配三权集一身的单位在审计过程中既要注重审计又要重视审计调查,两者要相互配合。要坚决摆脱政治关联及职能影响,要坚持做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提高工作效率。审计期间不能拖泥带水,不能给予被审单位进行缓冲及可伪造的空间。效益审计虽然有些不好着手,但是也要重视。

4 强化账户审计,加大延伸力度

银行账户是单位资金存放的仓库,仓库物质的流动反映了一个单位的资金分配渠道,也是审计的高风险区。账户的信息可以提供开户名、开户行、收支来源,由此可以顺藤摸瓜,将资金的走向全部弄清,通过到开户行调取相关数据,可以很容易查清往来关系,很多关键问题都有可能被牵扯出来。所以账户的审计可以很好地把握一个单位的资金收支是否合规。当前,很多单位对资金的截留、非法转移、挪用等都是直接从账户上做手脚或是通过关联账户、非法人账户等进行利益套取,让财政拨款或是项目经费以各种各样的名义流转出去,由公变私,还有一些以变相补贴、资助的方式在利益攸关方之间进行划拨等。加大对账户的审计力度,加大延伸和扩大排查范围,很多违规操作都会一目了然,无处可藏。

5 创新审计成果,提高成果质量

机关事业审计的目的是要保证政府资金合适规范使用,使各类资金能够切实落到实处,发挥资金应有的价值,规范经济行为,为地方经济发展当好参谋,避免公款私用、假公济私、挥霍浪费、好大喜功、不切实际的任意花钱,给国家经济、人民财产和社会健康发展造成破坏和恶劣影响。因此在新常态的社会环境中,各级审计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审计要做到创新审计、优质审计、高效审计,为社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创新审计就是要不拘泥于框框条文,但是又不能突破框框的约束,要实事求是,合情合理地审查,要明白审计的内涵不是抓人,而是监督预防,着重查处重大违法违纪问题和经济案件,查深查透;不是挑毛病、找刺,而是帮助被审查单位健康成长,通过对不合理的现象进行分析提炼,从宏观层面上提出规范管理的意见和改进建议,把审计形成的成果转化成推动单位进步的实际动力。对每一次审计,审计人员都应把审计的新经验、新收获和新体会推向社会,创造良好执法环境,维护社会经济秩序。

6 结 论

近几年,行政事业单位资金使用体量过大,管理混乱,新形势下的紧急刹车,给审计部门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如何维护审计部门的权威职能,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健康的发展,推动社会经济稳定有序的进行,成了各级审计部门一个重要的问题。保持思维清醒,紧跟时代,探索出一套对行政事业单位审计工作与新时代与时俱进的审计思路,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温志鹏. 行政事业单位的绩效审计探析[J]. 中国外资月刊, 2011(10).

[2]汪蕊. 行政事业单位绩效审计模式探讨[J]. 审计与理财, 2009 (8).

审计依法行政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摘 要] 经济责任审计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一种重要方式,是加强党政领导干部管理和监督的重要环节和举措。新常态下,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面临着缺乏合理性、审计模式滞后等突出问题,本文立足于新时代背景,结合党的十九大对审计监督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进行了解读,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内部审计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9. 09. 007

1 引 言

经济责任审计是国家审计职能拓展的产物,也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审计业务种类之一,在促进高效履职、保护国有资产安全、拓宽监督渠道、维护社会稳定、防治腐败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我国经济责任审计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国企厂长审计制度”,经过30多年的演变和发展,现已逐步走向成熟。2010年《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全面系统地提出了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组织领导、评价报告和成果运用;2014年《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的出台,进一步细化了《规定》,更加突出了“加强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的业务要求以及“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要求;2016年《第2205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经济责任审计》的颁布,建立了重要領导干部任期内审计的重要依据,将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化、常态化。

2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和特点

2.1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

近年来,随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文件的出台,提升了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强化了对公共权力运行的约束。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是对权力监督体系的有益补充,本文中所探讨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主要是指“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因其所任职务,依法对本地区、本部门(系统)、本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当履行的职责、义务”①;而经济责任审计则是对以上活动的真实性、合法合规性以及效率效果进行的鉴证、评价与监督;该项审计制度是评价领导干部任期内承担经济责任、维护法纪、内部管理效率情况的一项重要制度,能够监督领导干部,促进勤政廉政、高效履职,防止滋生腐败,其主要内容如表1。

2.2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

2.2.1 审计对象及其责任的复杂性与差异性

行政事业单位是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的统称,广义上来说,社会法人组织根据其性质不同可以划分为三个部门:政治部门、企业部门和非营利部门,这三个部门彼此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又设立了事业单位这一组织,根据《关于事业单位分类试点的意见》,将现有事业单位划分为行政职能类、公益服务类的和生产经营类。狭义上来讲,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是党政工作部门、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人民团体和事业单位的集合。以上机构经济活动内容不仅涉猎广泛,而且跨度广,其经济活动自然也存在差异性,进而导致其领导者承担的具体责任存在不同。

2.2.2 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多样性

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包含了多种审计类型,如合规审计、绩效审计、内控审计等,同时又涵盖了多种具体业务,如内控建设、财务管理、财政收支等,需要从行为、信息和制度三个维度展开审计活动,即对合规性、真实性和健全性;同时,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对象是各机构的党政一把手和领导干部,所以审计内容也包括相关机构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的情况,这对审计人员的政治敏锐度和政策理解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2.2.3 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性

一方面,由于领导干部的任期长,审计期限涉及的时间跨度较长,资料数据量、业务变化和人员变动等多方面因素会增加审计难度,同时也会增加审计风险;另一方面,由于审计结果很大程度上关系到领导干部的政治生涯和职业生涯,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以及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等一系列要求,将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点内容,这对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又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审计评价以及线索移交等环节,如果对涉及违规违纪的问题处理不当,会增加审计风险。

3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现状

3.1 内部审计独立性差,审计人员配备堪忧

保证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是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基础和前提,但是从现阶段情况来看,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往往是形式大于实质,并未得到有效保障,导致部门和职能的权威性受到影响。一是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时,检查结果受后任领导者的意志所影响,审计资源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制约着审计工作的开展和审计职能的发挥;二是机构的设置上,一些单位缺少独立的审计部门,更多的单位虽然设置了内审部门,但人员的配备无法满足现实需要,很多单位出现财务人员兼职的情况,其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素质无法达到新形势下经济责任审计要求,导致审计发现不充分,对审计结论的形成产生一定影响。

3.2 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

由于我国经济责任审计研究起步较晚,现阶段在该领域缺乏具有指导性的操作规范,同时由于全国各地发展情况不一,经济发展程度不均衡,各地区、各领域审计侧重点也存在很大差异,以上因素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标准不统一。一方面,部分指标超出了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和范畴,有些审计评价与财政收支审计评价没有明显区别,总体上评价指标设置缺乏科学性和客观性,难以满足基层单位的需求;另一方面,现阶段实务工作中主要以定性评价为主,缺乏量化指标的支持,缺少综合客观的评价方法,加大了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观性和随意性。

3.3 审计时点存在滞后性,影响审计成果转化效果

一般来说,各级领导干部应当按照“先审计后离任”的方式开展,未经审计不得离任,被审计对象应对审计发现问题全权负责,但实际中,审计人员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时,往往是在领导干部离任之后进行的,这种“先离任后审计”的审计方式与人员任免环节严重脱离,无法真正地发挥预警作用和监督作用;对于审计后成果运用方面,囿于审计时点的滞后性,使得审计定责、事后追责变得较为困难,后任领导对于问题的整改重视程度降低,对审计的成果利用并不充分,审计建议难以落实,这对于单位的经营与管理也无法起到促进提高的作用;再者审计成果共享机制不完善,很多单位未形成良好的沟通联动机制,各部门间审计成果共享不到位,造成成果被浪费,间接提高成本,削弱了审计效果。

4 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对策建议

4.1 优化审计环境,提高审计独立性与客观性

各行政事业单位要加强顶层设计,从源头上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独立性。一是要从制度上约束,减少隶属关系的控制和领导权力因素的干预,包括:审计人员能独立行使审计职能,能够直接地向最高层领导报告审计结果,不受限制地接触和利用各种审计资源;同时还要保证审计人员自觉回避影响独立性的不利因素,避免个人因素影响审计意见的形成和审计报告的客观描述;二是要建立制衡机制,完善内设机构,科学合理地设置内部审计部门,配备专业、独立审计人员,避免出现内审主体缺位、跨部門兼职等情况;三是要加强内外部审计的结合,利用多种途径增强审计客观性,2018年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中强调“加强对内审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充分调动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的力量,增强审计监督合力”,这就要求将政府审计、社会审计与内部审计有机结合,充分借鉴其审计方法、审计思路、审计分析手段。

4.2 结合实际,完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各级行政事业单位要结合单位性质和业务活动,完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依据。从深度上来讲,可参照《规定》、《实施细则》和《行政事业内部控制规范》的具体内容,结合审计实践和历年审计发现,将评价指标进一步细化,为评价领导干部业绩提供可靠信息;同时将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有机结合,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做到多重比较。从广度上来讲,应充分考虑新常态下新的要求,将审计对象落实党政一把手主体责任、廉洁从政、单位内控管理、国家政策贯彻落实等情况纳入考核体系,同时加强信息技术在审计分析中的应用,深入挖掘财务信息与业务信息之间的关系、趋势、异常与风险点,做到多面评价。

4.3 转变审计模式,积极推行领导干部“任中审计”

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是内部审计重中之重的一个领域,必须通过合理的规划、高效的审计模式来提质增效。现阶段以离任审计为主、任中审计为辅的审计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经济责任审计应有的作用,推行领导干部“任中审计”更加符合我国现实情况。一方面,“任中审计”避免了离任审计的突击性和滞后性,能够理清责任,领导干部也有充足的时间来关注审计中发现的问题,采取整改措施,也有助于对审计结果跟踪反馈,督促被审计单位及时整改,使审计成果得到落实和应用;另一方面,“任中审计” 能够推进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审计情况全覆盖,根据风险分布突出审计重点,有效规避了由于换岗频率不同导致的接受审计频次与地区分布不同的问题,有利于合理规划时间、分期分批地实施经济责任审计,提高主动性与时效性。

主要参考文献

[1]刘云华,陆静,陆敏.新常态下发挥央行内部审计作用的路径研究[J].区域经济研究,2016(10):4-8.

[2]阚爽.国家治理背景下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变化研究[J].当代会计2018(4):63-64.

[3]张媛,杜佳.行政事业单位离任经济责任审计问题研究[J].经贸实践,2018(2):20-21.

[4]刘战平.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现状与对策[J].中国内部审计,2016(2):87-89.

[5]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会[2012]21号)[Z].2012-11-29.

上一篇:电子科技行政工作计划下一篇:林业行政工作计划